世界上的愛情除一見鍾情和日久生情,還有一種叫被意外喚醒的愛情

談戀愛,第一步當然是要找到那些對於你有吸引力的異性!

戀愛嘛,就是“始於顏值,限於才華,終於人品”的過程。

追求一見鍾情,估計是很多年輕人的美好憧憬。

那麼,去哪裡能碰到讓我一見鍾情的人兒呢?

肯定有人告訴你,帶上雨傘去杭州呀!那裡有美麗的西湖,還有…..斷橋!

嗯,文學家就是這麼編的。在斷橋上,白娘子遇到了許仙,從而開啟了一段流傳千古的愛情傳說。

其實,去過杭州的朋友都知道,斷橋不斷,那是座石頭橋!


世界上的愛情除一見鍾情和日久生情,還有一種叫被意外喚醒的愛情


可惜的是,畢竟那是傳說,是文學家編撰的故事。

如果是由心理學家來編這段故事,他一定能告訴你,突如其來的愛情,不是發生在斷橋上,而是發生在吊橋上!

因為,在吊橋上,你可能會覺得對方更有吸引力。

正所謂

世界上的愛情,除了一見鍾情和日久生情,還有一種叫做被意外喚醒的愛情。

這還得從一位著名的加拿大心理學家阿瑟·阿倫的吊橋實驗說起。

世界上的愛情除一見鍾情和日久生情,還有一種叫被意外喚醒的愛情


阿瑟·阿倫的吊橋實驗


1974年,著名情緒心理學家阿瑟·阿倫在溫哥華的卡皮諾拉吊橋上證明了這個愛情製造定律的魔力。

【實驗一】實驗中,研究者找到一位漂亮的女性作為研究助手,由她到一些大學男生中做一個調查。調查的內容並不複雜,首先,讓這些男生完成一個簡單的問卷,然後,根據一張圖片編一個小故事。實驗的特別之處在於,參加實驗的大學生被分為三組,調查發生在三個不同的地點。一是安靜的公園;二是一座堅固而低矮石橋上;最後的地點是一座危險的吊橋。這位漂亮的女性在對所有的大學生進行完簡短的調查之後,她把自己的名字和電話號碼都告訴了每一個參加實驗的大學生。如果他們想進一步瞭解實驗或者跟她聯繫,則可以給她打電話。研究者所要探討的問題是:大學生們會編出什麼樣的故事,誰會在實驗後給漂亮的女助手打電話?

參加實驗的大學生編撰的故事千差萬別,給女助手再打電話的人也是各不相同。

實驗結果最有趣的發現是:與其他兩組相比,在危險的吊橋上參加實驗的大學生給女調查者打電話的人數最多,而他們所編撰的故事中,也更多含有情愛的色彩。

實驗二】是在加拿大溫哥華的卡皮諾拉吊橋全長450英尺,寬5英尺。從100多年前起,吊橋便以2條粗麻繩及香板木懸掛在高230英尺的卡坡拉諾河河谷上。懸空的吊橋來回擺動,既動人心魄,又令人心生懼意。

阿倫請到一位漂亮的女性作為研究助手。女助手按照阿倫的要求首先來到吊橋上。她要站在這座懸吊橋中央,在動人心魄的搖擺中,尋找18到35歲的沒有女性同伴的男性參加實驗。

女助手首先給了那些同意參加調查的男性一份很簡短的問卷,告訴他們這個實驗的主要目的就是了解一下他們對問卷上問題的看法,但實際上這是心理學家為了避免有人猜到這個實驗的目的所設的煙霧彈。接著,女助手通過與這些男性聊天的方式,讓他們為一張照片編個故事。最後,每個參加實驗的男性都得到了這位女助手的電話。

然後,同樣的實驗在另一座橫跨一條小溪但堅固而低矮的石橋上再次進行。

實驗結果顯示,走過卡皮諾拉吊橋的男性中大概有一半的人後來給實驗的女助手打過電話,而通過那個堅固而低矮的小橋的16位男性中,只有兩位給她打過電話。與這組相比,吊橋上的男性按照圖片所編的故事中,也更多含有情愛的色彩。

【實驗三】在實驗3中,讓一組人跑步十分鐘,跑步之後立刻觀賞女大學生自我表現的視頻錄像,結果,跑步時間較長的男大學生,能更強烈地感受到美女們的魅力。運動後的人更加易被照片上的帥哥美女所吸引。

這說明,如果一個人在與別人會面時精神處於非常激動的狀態,那就會大幅增加其獲得浪漫感覺的機會。也表明,在驚慌、激動和愛慕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繫。


世界上的愛情除一見鍾情和日久生情,還有一種叫被意外喚醒的愛情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


其實,當人居於危險的情境中時,會不由自主地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形成相應的恐懼之情,這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那些在危橋上的參與者們更容易在生理上有所激動。根據情緒的二因素理論(two-factor theory of emotion),他們會對自己的生理表現尋求一個合適的解釋。

與其它兩組參與者不同的是,對於自己心跳和呼吸的異常表現,在吊橋上的男生可以產生兩種都看似合理的解釋,一是因為調查者的無窮魅力讓自己意亂神迷,二是因為吊橋的危險讓自己心如撞鹿。兩種解釋似乎都有道理,都可以接受,而真正的原因卻是難以確認的。

在這樣模糊的情境下,一些大學生對自己生理喚醒進行了錯誤歸因,即對於吊橋上的一些人,本來是危險的環境致使他們心跳過速,但是他們卻將這錯誤地理解為是調查者的魅力所致了。而正是這樣的原因,導致了那些處於危險情境中的男大學生們,與其它環境中的人相比較,對自己身邊的調查者產生了更多的興趣,更多地撥通了漂亮女調查員的電話。

而研究者認為,與人們的一般常識不同,個體的情緒經驗並不是因自身的遭遇而自發形成,它是一種兩階段的自我知覺過程。在這一歷程中,人們首先體驗到的是自我的生理感受,然後,人們會在周遭的環境中,為自己的生理喚醒尋找一個合適的解釋。例如,根據這種理論,在情緒體驗的過程中,人們首先感受到的是自己生理表現與以往有所不同,如,覺得渾身發熱、心跳加速、手有點抖,接下來,會不由自主地到環境中尋找線索來解釋此時自己的生理表現。

換言之,情緒體驗更多取決於對自身生理喚醒的解釋,而不一定來源於真實遭遇。然而,這就引發了一個問題:在現實生活中,對同樣的生理表現可能會存在著不同的但都是合理的解釋,有的時候,人們會很難確定自己的生理表現是由哪一種因素造成的。由於難以準確地指出自己生理表現的真正原因,人們會對產生對情緒的錯誤認識。在心理學上,將人們對自己的感受做出錯誤推論的過程稱之為喚醒的錯誤歸因(misattribution of arousal)。


世界上的愛情除一見鍾情和日久生情,還有一種叫被意外喚醒的愛情


生活中的應用


情緒二因素理論也可以解釋生活中或者影視中常常看到的場景:漂亮的女士處在危險中,英俊的男生英雄救美后與其喜結良緣;戀愛中的兩性在叢林中追來跑去,然後在角落裡的深情一吻;為了躲避危險一男一女攜手狂奔,然後是彼此情感的進一步昇華;玩完刺激無限的過山車,年輕愛侶們的心似乎更貼進了等。這所有的場景都有一致之處,首先是相應的場景引發了人們的生理喚醒,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然後其間的人們有意或無意中將這種反應看做了“我為他(她)而心跳”(雖然認識不一定正確),最終導致了更進一步的相親相愛。

一般情況下,我們認識到自己發生了哪種情緒都會經過兩個階段,首先我們會感受到自己的生理感受,如體溫升高、心跳加速等;接著,我們產生對它的一個認知評價,也就是根據周圍的環境,為自己的這個生理感受尋找一個合理的解釋。

同樣地,如果在公車上,你感受到了體溫升高、心跳加速,看看窗外,車子一點兒動的意思也沒有,你會覺得“我的情緒是煩躁的!”。

如果當時你沒有看窗外而是一低頭,發現一個小偷正在拉開你的手提包的鏈子,你會覺得“真可怕,我好恐懼!”

如果幸運的你沒有碰到上述兩種情況,而是一抬頭看到了一位大帥哥,你會覺得“天啦!我的白馬王子坐著公車來找我了!這就是愛情啊!”


世界上的愛情除一見鍾情和日久生情,還有一種叫被意外喚醒的愛情


面對同樣的生理感受,我們感受到煩躁、恐懼和愛慕三種不同的情緒,原因就在於我們依據周圍環境所做出的評價和解釋不同。生活中,由於同樣的生理表現可能會存在著多種不同但合理的解釋,人們會很難確定我們的生理表現是由哪一種因素造成的。

體溫升高、心跳加速同樣也是吊橋上那些男性的生理反應,這種生理反應的出現到底是由於對吊橋的恐懼還是對漂亮女助手的意亂情迷,估計他們很難分清。對於吊橋上那些回電話的男性中的一部分人來說,是搖擺的吊橋致使他們心跳過速,而他們卻有意無意地將其認為這是擦燃了愛情的火花,自己的心開始為一個女人而跳。

但我們不能否認的是即使是這樣“誤擦”出來的火花,一樣可以締造美麗的愛情。如果你真的傾心於某位異性,不妨約他(她)去看看恐怖電影、做做爬山運動……自己動手去製造一場由“誤擦”產生的愛情。

現在大致能夠明白了吧:走吊橋,同樣也能讓你體驗到類似的生理喚醒,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然後情侶們有意或無意中將這種反應看作了“我為他(她)而心跳”,從而覺得對方更有吸引力!

這你就不難理解,在海南三亞,拍攝《非誠勿擾》電影的那座吊橋,成為了年輕情侶們打卡聖地了。

可是,你會說,我沒錢去三亞,我住的地方也沒有吊橋啊!那可怎麼辦?

其實,完全不用擔心,喝咖啡也能有同樣的效果!嗯,這麼說,你就理解為什麼年輕的情侶愛去星巴克約會了吧,當然,他們不會去慶豐包子鋪的。

如果你不喜歡喝咖啡,也沒有關係,看電影也有同樣的效果!因此,即使在這因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引發的超長無聊假期裡,不妨跟你的TA,一起窩在家裡看電影吧。記住不是去看喜劇,而是恐怖片哦!

世界上的愛情除一見鍾情和日久生情,還有一種叫被意外喚醒的愛情


【聽後作業】在什麼情況下,你會覺得對方更有吸引力?

【參考答案】所有能夠喚起你情緒的情景,都會讓你覺得對方有吸引力。這些包括:運動、喝咖啡、看恐怖電影……當然,英雄救美的場景,絕對是能讓你覺得這個英雄有無窮的吸引力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