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紀根太極論選要摘抄


沈紀根太極論選要摘抄

  一、 練拳要訣

  1、“三個三”三線齊:

百會穴與會陰穴一線對齊;左肩與左胯一線對齊;右肩與右胯一線對齊。無論進退轉換,都要保持三線對齊,這樣才能保證虛領頂勁、立身中正、手腳相連、上下一體、上虛下實、八面支撐。

三尖對:走拳架時許多動作要求前手尖端(中指或拇指、鼻尖和後腳下跟相對,這樣才能形成最合理的發勁結構,勁起於腳跟;透過中線,分直達指梢;推手時才能力由背發,以中打中,發勁才能迅若雷霆,一往無敵。

三心涵:打拳時要求手心、胸心、腳心常涵,三心常涵,才能使內勁含蓄,外柔內剛,推手中不丟不頂,妙用無窮。

  2、內外相合。即外腰、腿、胯相合,內意、氣、神相合。周身一家,互相順隨,幾牽一髮而動全身,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這是外在之合。全神貫注,心意領氣,布遍全身,滲透內外,上意手指,下意腳跟,互為依存,相互為用,這是內在之合。內外相合,可得太極內勁。

  3、虛實剛柔。太極拳有虛有實,有柔有剛,此為貫穿體用之綱領。上為虛,下為實;胸腹及內曲者為虛,後背及外凸者為實;兩腿中承受全身重量者為實,另一腿為虛,這是全部虛實變化的根本,虛實分明,則剛柔立判,兩臂如藤條,前胸似棉花,後背如鋼板,則可達到剛柔並濟。

  4、氣貼背。氣貼背是“涵胸拔背”的加深。涵胸拔背,沉肩墜肘之後,將內勁沿脊背下沉到腰胯,直至腳跟。腰胯為全身之樞紐,肩胛骨是兩臂內勁收放之關鍵。氣貼背,則能使內勁收放自如,即力由脊發,同時可形成前虛後實,胸腹氣流通暢下行,鬆柔而化解來力,後背圓滿剛健,可御背後之敵。

  5、神意足。太極拳用意不用力,神滿則氣足,意到氣到,剛氣到力到。其運作之際,全身松靜,無絲毫拙力,虛領頂勁,將精神領起,意氣率先而行,擊動作徐徐隨後,以意氣帶動全身,以輕靈運轉沉著。同時需注意意大千斤,手輕四兩。身體虛無透空,絲毫之力不受;神意飽滿圓融,千斤之力可破,功成之後,推手時可以四兩撥千斤。神意自足的妙用還在於太極拳的慢練快用。天下至快者莫過於意、形未動,意先行。意之所至,我動一寸,彼動一尺。故太極拳雖慢猶快,慢即是快。

  6、具發勁。太極拳架要求每一個動作都蓄勢勢待發,蘊含著暗中準備的內勁,要練到處處都能發勁(即寸勁),推手時方能使對方騰空跌出,才能做到捱到何處就何處出擊。


沈紀根太極論選要摘抄


  二、 太極推手之五勁

  五勁即“接”、“聽”、“引”、“化”、“發”。

  接勁:用腰胯接勁,不可用手接勁。松腰胯,將彼勁接到自己腳跟。對方來意,我用意接;對方對力,我先發制人,但不丟不頂。

  聽勁:以接觸點聽勁,通過皮膚感知對方來力之大小、方向.速度、隨曲就伸,將其引化。

  引勁:沉肩墜肘,腳分虛實,腰肘向後,左右移動,使對方雙腳離劃如臨深淵。

  化勁:手輕放意,涵胸,上身松靜,以腰胯帶動一切,使對方來力如捕風捉影,無處施力,無可進攻。

  發勁:將對方引進落空後,自己周身相合,氣貼背、意氣神、腰腿胯同步對準對方中心,意放足,力由脊發,速度如放箭,令對方騰空而出。 推手時,先練接、聽、引、化、,方能發勁。


沈紀根太極論選要摘抄


  三、傳太極推手連接勁歌訣

  靜意氣,涵松沉;輕靈活,動連綿。

  推手時,靜當先;頂頭懸,分虛實;松腰胯,手放意。

引輕細,腳離地;涵合開,發放箭。

  他用力,化而後發,化即是發,借力發人。

  他用意,引而後發,引即是發,引力發人。

  能引化,能發人,不丟頂,能入門。


沈紀根太極論選要摘抄


  四、 太極拳推手有病無病歌

  有病:

  雙手接勁,接上力頂。

  雙腳雙重,身體前衝。

  直來直去,腰胯難動。

  不聽來勁,手腳亂動。

  硬推硬拉,力盡告終。

  無病:

  上身中正,手放意聽。

  腳分虛實,腰胯接勁。

  接引化發,變動腰胯。

  化而後發,借力發人。

  引而後發,引力發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