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寻人启事,却让国人热泪盈眶:失踪百年的英雄,终于“归来”

一张寻人启事,却让国人热泪盈眶:失踪百年的英雄,终于“归来”

2007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发布了这样一篇寻人启事,他们在寻找一位一百多年前叫丁龙的中国人,2012年央视的栏目《华人世界》也在寻找他的身影,还有像《南方周末》这类地方媒体也在寻找他。

为什么多方要苦苦寻找这位一百多年前的中国人呢?他到底干了什么,让人们如此执着于找到他呢?我们首先要从一个关于哥伦比亚大学保罗和米亚夫的故事说起。保罗是哥伦比亚大学现任的副校长,他曾经提出倡议将东亚系肯特楼改名为丁龙楼,他的夫人在早先对历史从来都不感兴趣,就从他们寻找丁龙这个人开始,成为了一个职业“考古者”

寻找丁龙

在前几年,这对夫妇来到了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学院,他们看到“丁龙汉学讲座教授”这么一个头衔,这是授予世界上研究汉学学者最高的荣誉,到现在位置也只有四位教授获得了这项荣誉

,他们认为丁龙一定在是历史是一个有名的大人物,可是后来发现丁龙其实只是一百多年前来到美国的普通中国工人。

一张寻人启事,却让国人热泪盈眶:失踪百年的英雄,终于“归来”

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主楼

他当时将自己的积蓄一万两千美元捐给了哥伦比亚大学,于是哥伦比亚大学这才开设了汉语专业,这就是东亚学院的前身。这所所学的汉语言专业对当时中国近代的文学影响十分巨大,民国时有数万人曾经到这里留学。民国的一些大师像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人都曾经在这里深造过。

一个普通的华工居然能够间接的推动中国文学的发展,而且还推动了中国文化在美国的传播,这简直是一个奇迹。米亚对这件事十分的好奇,尽管他此前没有接触过任何与历史相关的工作,她对历史上这个叫丁龙的中国人产生了十分强烈的好奇心。

从2005年开始,米亚夫妇开始全力探寻关于丁龙的故事,他们不断的穿梭于档案馆与图书馆,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尽管丁龙的生平事迹简直少的可怜,但是在他们锲而不舍的研究下,终于将丁龙的一生的故事梳理了出来。

一张寻人启事,却让国人热泪盈眶:失踪百年的英雄,终于“归来”

小人物传奇

丁龙,上世纪五十年代生于中国广东,关于他童年的经历与家庭背景我们所知甚少,只知道他是在1875年被“卖猪仔”,不远万里来到美国做一名华裔工人。1901年他给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写信,要求开设汉语专业并且捐款一万两千美元。如今哥伦比亚东亚系在介绍自己的历史时就引用这封信。他回国后似乎就在历史上消失了,我们再也找不到他的踪迹。那么当时一个在美国备受排斥的华裔工人是如何挣到一万两千美元(如今是笔巨款)的呢?他是如何起家,又对这个世界做出了什么贡献呢?

一张寻人启事,却让国人热泪盈眶:失踪百年的英雄,终于“归来”

说到此处我们不得不介绍一个人,他叫卡朋蒂埃。他从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毕业,上世界自从加州发现金矿后,就在美国引起了一阵淘金热潮,卡朋蒂埃也前往了加州并且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公司,后来还创办加州银行,之后又建立起一座叫奥克兰的城市,它担任市长

。可以说他是加州当时最具有影响力的人物了。

一开始丁龙只是在加州建设铁路的众多华工里的一员,后来不断辗转成为了卡朋蒂埃的家仆。卡朋蒂埃的脾气十分暴躁,有一天晚上他喝醉了,他大骂自己的家仆,并且扬言将他们都赶走。等到第二天醒来才发现,本来就对自己心生不满的仆人全都离开了。他这一生没有结过婚,空旷又庞大的房屋里只剩下自己孤身一人,唯一值得意外的是那个叫丁龙的家仆留了下来。

一张寻人启事,却让国人热泪盈眶:失踪百年的英雄,终于“归来”

卡朋蒂埃问他为什么可以忍受自己糟糕的脾气不走,丁龙说: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自己的荣誉一定要珍视。于是卡朋蒂埃因为丁龙的真诚善良而被打动,开始认真的了解起来中国的文化,两个人的关系也越来越好,丁龙后来成为了他的管家以及朋友。根据记载1890年丁龙是他的华人帮佣,但是到了1900年美国的统计报告记载他已经成为了卡朋蒂埃这位大亨的伙伴了。

汉学系建立

卡朋蒂埃为了感谢丁龙这么多年的忠心耿耿,问他想要什么样的回报,丁龙说他希望在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开设汉学系,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改变对中国人的看法。为了帮助他,他给哥伦比亚大学的校长写信并捐款十万美元,恳求建立一个关于中国文化的系,并且以丁龙汉学讲座教授命名一个头衔,这项捐赠唯一的条件是不必提及我的名字,并且随时拥有增加赠款的权利。

一张寻人启事,却让国人热泪盈眶:失踪百年的英雄,终于“归来”

丁龙也将自己的积蓄捐了出来,并且留下了一张纸条说明自己的捐款金额以及姓名,末尾写道:一个中国人,丁龙。

当时美国社会刚刚通过排华法案,以一个中国华工的名字命名这样一所名校的文化项目肯定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当时的校长也十分犹豫。后来卡里蒂埃多次给校长写信赞扬丁龙的人格,也指出了美国社会中对华人的偏见:中国人不仅仅是留着辫子吸食大烟,未开化的野蛮人。

当时这件事在美国社会里造成了巨大的波动,还流传到了中国。慈禧太后都听说了这件事,她立刻派人捐赠了五千余册图书,李鸿章等等名臣也又捐赠。于是第一个以中国人命名的文化项目诞生了,卡里蒂埃不仅仅为哥伦比亚大学捐助建立汉学系,同样为加州大学也做出了捐助,并且不断增加经费。在广州的博济医学堂捐款人的名单中,也能看到他的身影,如今它的名字叫岭南大学医学院。

一张寻人启事,却让国人热泪盈眶:失踪百年的英雄,终于“归来”

慈禧太后捐赠的图书

为什么丁龙会受到如此的帮助呢?因为他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到了那位美国大亨,更是让他体会到了在他人格之后的深邃中国文化。丁龙是一个没怎么读过书的人,他却用自己卑微的身份,为了让美国人了解正视中国人尽了自己的微薄之力。

后来丁龙回到了中国,再也找不到关于他的任何记载,

这样一个小人物,在历史上虽然未曾留名,但是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样的人我们怎么能够忘记,他又如何不值得被人们敬仰呢?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一些人,震撼我们的灵魂,令我们热泪盈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