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隔離,陪淘氣難管的孩子看這些電影

在家隔離,陪淘氣難管的孩子看這些電影

導讀:“我是我自己,我拒絕被你定義。

01

現實生活中,每個班級都有那麼幾個“壞孩子”,數量不多,但一定會出現一到兩個。在學校,孩子被貼上“差生、難管、笨蛋”的標籤;在家裡,被貼上了“麻煩、沒用、失望”的標籤;在同齡人眼中,他們是“差生、麻煩、討厭”的標籤……

在重重疊疊的「標籤」之下,孩子內心深處自己都覺得自己是個「壞孩子」,不是一個好孩子。當他長期這樣認定了自己的時候,行為就會朝著這個「自我暗示」部分過去。

同時周邊的人的認知也在不斷的「強化」這個負面部分,在反覆的強化中,「自我成見」的打破和翻轉變得特別的重要。

如果翻轉沒有發生的話,孩子們會陷入到「無法行動」的困境當中。

從人的需求來說,成就「榮耀感」是超越於物質生活與基礎安全感之上的。

今天的孩子們,基礎的物質生活和安全感已經被滿足,他們需要體會到「尊重與歸屬感」。

學習成績好,會給孩子帶來內心的自信與肯定。

如果學習出現了障礙,或者在學校的生活中有很多的痛苦的話,他會轉向「其他地方」尋找這份尊重與歸屬感。

在家隔離,陪淘氣難管的孩子看這些電影

02

最直接的一個來源就是「電子產品」,青少年喜歡電子產品是符合他們的意識發展規律的:

民主式的,而非權威性的;

多樣好玩的,而非簡單重複的;

參與式的,而非被動式的。

大腦因為電子產品而開始分泌「多巴胺」,然而這只是淺層次的快樂,一旦醒過來,大腦會陷入巨大的空虛和困惑中。

這樣,就需要更長時間、更大刺激量來推動下一次的快樂。

越玩越覺得空虛,越空虛越想玩,孩子的意識告訴自己這樣不好,潛意識卻再一次的投入進去。

因此我們需要幫助孩子「重新定義」自己,撕去負面標籤,賦予內心力量。

「故事和電影」用隱喻的方式,可以直接進入人的「潛意識」工作,對孩子產生影響。

迪斯尼拍了很多「反派大逆轉」的電影。

以前我認為這是關於審美疲勞和腦洞翻轉,現在我感覺這其實是給那些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被否定」的孩子看的。

這些電影都是系列電影,大家可以一二三四的看過去。

03


①《無敵破壞王》


在家隔離,陪淘氣難管的孩子看這些電影


這個電影講的是在「電子遊戲」中當了30年壞蛋的破壞王拉爾夫,突然覺得當壞蛋沒有什麼意思了,他也希望得到大家的「歡迎與肯定」,和大家成為朋友,但是卻依然被拒絕了。

拉爾夫很生氣,決定也要拿到勳章,讓那些瞧不起他的人看看,結果他不小心把機器飛蛾帶進了「糖果賽車」遊戲。

第二天早上,來遊戲廳玩耍的孩子發現《快手阿修》的遊戲無法啟動,因為拉爾夫沒有在遊戲裡開始他的破壞工作。

遊戲廳老闆認為遊戲機故障了,貼上了待修理的紅色通知單,這張通知單嚇壞了遊戲裡的居民,因為通知單的下一步就意味著可能「斷電」,所有的居民都將沒有工作和居住地了,只能到車站大廳裡乞討了。

直到這個時候,阿修和遊戲裡的居民們才意識到其實他們是離不開拉爾夫的。

有些“壞事”其實只是一個工作崗位和職責。

拉爾夫在糖果賽車遊戲裡幫助糖果國的公主,並且在機器飛蛾無法控制的時候,打破可樂熔岩,燒燬了所有的機器飛蛾。

在拉爾夫即將掉進熔岩的時候,糖果公主駕著飛車救出了拉爾夫。

你看,即使是一個職業“壞蛋”,都可以為了幫助別人犧牲自己。

你說到底誰才是壞人呢?


在家隔離,陪淘氣難管的孩子看這些電影


②《精靈旅社》

吸血鬼德古拉伯爵被人類迫害,不得不逃到一個特別隱蔽的地方,建造起「精靈旅社」,以收容其他的同樣被迫害的怪物們。

有一天,一個「人類」不小心闖入這裡,並且愛上了德古拉的小女兒……

德古拉的各種努力驅趕都無效,影片中充滿了喜劇效果。


在家隔離,陪淘氣難管的孩子看這些電影

但這個其實只是電影的綠葉,真正的紅花就像下面這幅名叫《惡魔》的插畫一樣。


在家隔離,陪淘氣難管的孩子看這些電影


「惡魔」到底是誰呢?

一群潔白笑容可愛的天使欺負一個黑色的惡魔。

很多現實中的“惡魔”往往是披著天使外衣的,善與惡本身就難以斷定,絕大多數人認為的正義,也不一定是真的正義。


③《神偷奶爸》

在家隔離,陪淘氣難管的孩子看這些電影


壞蛋世界也有各種「排名和競爭」,為了保證自己的排名,超級壞蛋格魯決定去利用射線槍盜取月亮。

但是射線槍到手以後卻被自己的同行,裝備等級特別高的維克托給搶走了。

格魯用盡了所有的辦法,發現自己都敵不過對方的裝備。

這時他發現了一個「漏洞」,維克托喜歡吃孤兒院的三個小女孩售賣的餅乾。

為了偷回射線槍,格魯假裝收養了三位孤兒。

但是在和三位女孩相處的過程中,格魯想起了自己的童年,被老師、同伴、父母「嘲笑忽略」的過程,使他走上了「壞蛋之路」。

最後,格魯內心的那個小男孩有被重新喚醒,和再長大一次嗎?

他有沒有做出新的選擇呢?

在家隔離,陪淘氣難管的孩子看這些電影

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讓來訪者可以接受自己的現狀。

這些從「壞蛋角度」拍的動畫非常適合,已經被定義為“差生或者壞孩子”的孩子們去看。

我是壞蛋,那又如何?

我是差生,那又如何?

我是壞孩子,那又如何?

我仍然可以做出自己新的選擇,而不是成為你們口中的那個人。

成長不是成為誰,而是我有能力拒絕成為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