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隔离,陪淘气难管的孩子看这些电影

在家隔离,陪淘气难管的孩子看这些电影

导读:“我是我自己,我拒绝被你定义。

01

现实生活中,每个班级都有那么几个“坏孩子”,数量不多,但一定会出现一到两个。在学校,孩子被贴上“差生、难管、笨蛋”的标签;在家里,被贴上了“麻烦、没用、失望”的标签;在同龄人眼中,他们是“差生、麻烦、讨厌”的标签……

在重重叠叠的「标签」之下,孩子内心深处自己都觉得自己是个「坏孩子」,不是一个好孩子。当他长期这样认定了自己的时候,行为就会朝着这个「自我暗示」部分过去。

同时周边的人的认知也在不断的「强化」这个负面部分,在反复的强化中,「自我成见」的打破和翻转变得特别的重要。

如果翻转没有发生的话,孩子们会陷入到「无法行动」的困境当中。

从人的需求来说,成就「荣耀感」是超越于物质生活与基础安全感之上的。

今天的孩子们,基础的物质生活和安全感已经被满足,他们需要体会到「尊重与归属感」。

学习成绩好,会给孩子带来内心的自信与肯定。

如果学习出现了障碍,或者在学校的生活中有很多的痛苦的话,他会转向「其他地方」寻找这份尊重与归属感。

在家隔离,陪淘气难管的孩子看这些电影

02

最直接的一个来源就是「电子产品」,青少年喜欢电子产品是符合他们的意识发展规律的:

民主式的,而非权威性的;

多样好玩的,而非简单重复的;

参与式的,而非被动式的。

大脑因为电子产品而开始分泌「多巴胺」,然而这只是浅层次的快乐,一旦醒过来,大脑会陷入巨大的空虚和困惑中。

这样,就需要更长时间、更大刺激量来推动下一次的快乐。

越玩越觉得空虚,越空虚越想玩,孩子的意识告诉自己这样不好,潜意识却再一次的投入进去。

因此我们需要帮助孩子「重新定义」自己,撕去负面标签,赋予内心力量。

「故事和电影」用隐喻的方式,可以直接进入人的「潜意识」工作,对孩子产生影响。

迪斯尼拍了很多「反派大逆转」的电影。

以前我认为这是关于审美疲劳和脑洞翻转,现在我感觉这其实是给那些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被否定」的孩子看的。

这些电影都是系列电影,大家可以一二三四的看过去。

03


①《无敌破坏王》


在家隔离,陪淘气难管的孩子看这些电影


这个电影讲的是在「电子游戏」中当了30年坏蛋的破坏王拉尔夫,突然觉得当坏蛋没有什么意思了,他也希望得到大家的「欢迎与肯定」,和大家成为朋友,但是却依然被拒绝了。

拉尔夫很生气,决定也要拿到勋章,让那些瞧不起他的人看看,结果他不小心把机器飞蛾带进了「糖果赛车」游戏。

第二天早上,来游戏厅玩耍的孩子发现《快手阿修》的游戏无法启动,因为拉尔夫没有在游戏里开始他的破坏工作。

游戏厅老板认为游戏机故障了,贴上了待修理的红色通知单,这张通知单吓坏了游戏里的居民,因为通知单的下一步就意味着可能「断电」,所有的居民都将没有工作和居住地了,只能到车站大厅里乞讨了。

直到这个时候,阿修和游戏里的居民们才意识到其实他们是离不开拉尔夫的。

有些“坏事”其实只是一个工作岗位和职责。

拉尔夫在糖果赛车游戏里帮助糖果国的公主,并且在机器飞蛾无法控制的时候,打破可乐熔岩,烧毁了所有的机器飞蛾。

在拉尔夫即将掉进熔岩的时候,糖果公主驾着飞车救出了拉尔夫。

你看,即使是一个职业“坏蛋”,都可以为了帮助别人牺牲自己。

你说到底谁才是坏人呢?


在家隔离,陪淘气难管的孩子看这些电影


②《精灵旅社》

吸血鬼德古拉伯爵被人类迫害,不得不逃到一个特别隐蔽的地方,建造起「精灵旅社」,以收容其他的同样被迫害的怪物们。

有一天,一个「人类」不小心闯入这里,并且爱上了德古拉的小女儿……

德古拉的各种努力驱赶都无效,影片中充满了喜剧效果。


在家隔离,陪淘气难管的孩子看这些电影

但这个其实只是电影的绿叶,真正的红花就像下面这幅名叫《恶魔》的插画一样。


在家隔离,陪淘气难管的孩子看这些电影


「恶魔」到底是谁呢?

一群洁白笑容可爱的天使欺负一个黑色的恶魔。

很多现实中的“恶魔”往往是披着天使外衣的,善与恶本身就难以断定,绝大多数人认为的正义,也不一定是真的正义。


③《神偷奶爸》

在家隔离,陪淘气难管的孩子看这些电影


坏蛋世界也有各种「排名和竞争」,为了保证自己的排名,超级坏蛋格鲁决定去利用射线枪盗取月亮。

但是射线枪到手以后却被自己的同行,装备等级特别高的维克托给抢走了。

格鲁用尽了所有的办法,发现自己都敌不过对方的装备。

这时他发现了一个「漏洞」,维克托喜欢吃孤儿院的三个小女孩售卖的饼干。

为了偷回射线枪,格鲁假装收养了三位孤儿。

但是在和三位女孩相处的过程中,格鲁想起了自己的童年,被老师、同伴、父母「嘲笑忽略」的过程,使他走上了「坏蛋之路」。

最后,格鲁内心的那个小男孩有被重新唤醒,和再长大一次吗?

他有没有做出新的选择呢?

在家隔离,陪淘气难管的孩子看这些电影

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让来访者可以接受自己的现状。

这些从「坏蛋角度」拍的动画非常适合,已经被定义为“差生或者坏孩子”的孩子们去看。

我是坏蛋,那又如何?

我是差生,那又如何?

我是坏孩子,那又如何?

我仍然可以做出自己新的选择,而不是成为你们口中的那个人。

成长不是成为谁,而是我有能力拒绝成为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