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出一上聯“老子天下第一”,群臣三緘其口,一才子對出下聯,為何被殺?

秉燭讀春秋


朱元璋家境貧寒,經歷過民間疾苦,餓過肚子,當過和尚,面對親人的離世,他連張裹屍的席子都沒有。如此境況,自然是無法接受系統的學習。可以說大字沒識得幾個,在後來零零星星學了一些,肯定也都是一知半解。

所以這樣的一個平民皇帝,他的性格是矛盾的,多重的。即有擁有天下的霸氣,又有一絲絲的自卑,即有對貪官汙吏的嫉惡如仇,又有對百姓的赤子之心。他多疑,怕別人看輕他,又眼裡揉不得沙子。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尤其像朱元璋這樣性格複雜的帝王。他不是蜜罐里長大,等著繼承皇位的太子,不喜歡附庸風雅,賣弄風騷,他更看重實實在在的東西。


所以想在朱元璋身邊混,光有才是遠遠不夠的,得學會揣摩聖意,否則就會聰明反被聰明誤,要了卿卿的性命。

正如此題,才子光顧賣弄學識,還幻想著能得到老朱的賞識,可他沒考慮過老朱心裡是怎麼想的,結果玩死了自己。

到底怎麼回事?

朱元璋自己沒學歷,所以他把期望都放在太子朱標身上。有一次老朱喊上大臣一起去書房檢查太子朱標的學業,進到書房,看到太子正在寫對聯,忽然眉毛一動,脫口而出:老子天下第一。

隨從的大臣聽完後有一刻的恍惚,隨後立馬給足朱元璋面子,拍手稱快,感嘆這是千年難得一遇的絕對,沒有人可以對得出來。

實話說這個大臣反應真快,馬屁拍在了點上。這看似簡單的六個字很有說頭,老子即能理解為古代的道家宗師,也能理解為就是霸氣外露的老朱本人。


這個上聯放在老朱這就是個絕對,你咋對都有可能掉腦袋。你要說古代道家老子天下第一,那你把老朱置於什麼位置?你要說老朱天下第一,那也有點太不謙虛,是不是吹牛?最為可怕的是最終解釋權都在老朱那,左右都是老朱佔理。

老朱越想這個對子越得意,甚至笑出了聲。他想治一下那些科班出身,內心裡輕視他,愛賣弄羽毛的人。於是第二天早朝他當著眾大臣的面說出了這個上聯,問有人能對出嗎?

當然很多人都揣測出老朱的本意,都奉承這個對子的絕妙,都說對不出來,老朱頓時虛榮心大漲,正美滋滋了,就在這時卻有個聲音冒出來。

“孫子蓋世無雙”,一個自以為才子的人對出了下聯。眾大臣都愣了,都為他捏了把冷汗。老朱臉上的笑容也漸漸消失了。

從對子本身來說沒有問題。孫子即能理解為古代兵聖,又能理解成真孫子。與上聯的老子對仗工整。

可老朱不這麼想,他不想讓人對出這個對子。一來這是打了他的臉。二來老朱不管古代兵聖孫子,字面理解這就是罵人了。



老朱一怒後果很嚴重。直接下令把那個人拉出去斬了。這真是禍從口出啊。


說史聽濤


朱元璋家境貧寒,家裡沒錢供他讀書,於是他就“勤工儉學”,一邊放牛掙學費,一邊讀書。

可好景不長,家鄉遭遇了大旱,大旱之後又是蝗災和瘟疫,不到半個月,朱元璋的父親、母親以及大哥相繼離開了人世。



連活下去都十分不易,讀書更是奢望了。朱元璋告別了勤工儉學生涯,去乞討流浪了。

二十年過去了,當初的放牛娃搖身一變成了開國皇帝。朱元璋回想當初自己一邊放牛一邊讀書的艱苦歲月,不禁潸然淚下,當初哪怕有一口吃的有口喝的,也會繼續讀下去的,怎麼著,也得拿個本科畢業證吧!

可是,自己僅僅讀完了小學四年級,拿的是小學肄業證。朱元璋不助地搖頭苦笑。



再看看現在這些養尊處優的小年青,朱元璋就氣不打一出來!

多麼好的條件,吃的是熱饃饃,穿的是不打補丁的衣服,住的是四處不漏風的茅草房,與當年相比,一個是天上,一個是地下。

然而這些年輕臣子,卻絲毫不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整天就知道揮霍青春,不是談戀愛,就是打遊戲,一點不知道上進。

朱元璋決定教訓一下這些年輕臣子。



朱元璋把他們叫來了大廳,說要給他們出一道對子。不過朱元璋水平實在有限,畢竟拿的是小學肄業證,他隨口說出了一句上聯:

老子天下第一

這句話相當粗鄙,而且口氣相當之大,除了朱元璋敢說,其他任何人都不敢說。畢竟現在天下就是老朱家的,這樣說理所應當。

朱元璋這是來意不善啊!

並且“老子”一語雙關,既可以指代朱元璋,又可以指代老子—道教鼻祖的老子。



眾位大臣面面相覷,不知如何作答。

這時候,有一個年輕大臣突然站了出來,頗為自信的答道:

“微臣想到了,可以對孫子蓋世無雙!”

這個傢伙平時自恃才高,喜好與人比拼學問,這次有施展才華的大好機會,自然不會錯過。他猶自在那做著白日夢,說不定皇帝一高興,還能給他提拔一下呢,呵呵!

不過,這個年輕大臣還是太年輕了,他沒有理解朱元璋一語雙關的含義,“孫子”可以是孫武,也可以是真孫子啊!



這句話,自然可以理解為“朱元璋是個孫子”。

眾臣一聽,都默默低下來頭來,大氣都不敢喘一下。剎那間,空氣似乎凝滯了,大廳裡安靜的出奇。

年輕臣子這才回過神來,剛要跪下請罪,只聽當空一聲“炸雷”。

“豈有此理!膽敢辱罵寡人,來人啊,把這個大逆不道的傢伙拖出去砍了!”



有個成語叫禍從口出,不該說的不要說,不能說的就更不要說,年輕人一定要記住。


一半秋色


歷史上有一大趣聞,一日朝上,朱元璋出一上聯:“老子天下第一”,令群臣對下聯,大家面面相覷,無人可對。此時一才子站出來:“臣有一下聯相對”。才子的下聯是“孫子蓋世無雙”,話一出口,朱元璋勃然大怒,下令將才子砍頭。這其中原因紛繁錯雜,且聽我細細道來:


(一)朱元璋的上聯看似簡單粗俗,實際暗藏殺機

從社會底層的放牛娃、乞丐、和尚到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的一生可謂歷經無數常人無法體會的艱辛。登上王座之後,性格也變得極其敏感古怪。他出身低微,學識上自然趕不上從小科班出身的大臣們,而每天朝堂上,這些文臣成天賣弄風騷,不是“之乎者也”便是“子曰”,話語間引經據典,頗具文采。

朱元璋坐不住了,便說:“朕出一上聯,可有人對?”朱元璋的上聯便是“老子天下第一”,這上聯看似是在誇春秋時期的老子博學多識,是道家創始人,實際上是朱元璋看不慣文臣賣弄,想凸顯自己的權威,意思是“我朱元璋才是天下第一”。這上聯一出本就不希望有人來對下聯的,朝堂上的群臣懂了他的意思,自然三緘其口。而才子卻不合時宜的對了下聯,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情商太低,不會做人。


(二)才子的下聯也有深層含義,只是才子太疏忽大意沒有發現

才子對出下聯“孫子蓋世無雙”,本意是想讚譽孫武,與上文的老子相對。可朱元璋並不這麼想。朱元璋上聯的“老子”本就是自指,這下聯才子對出一個“孫子”,那不是變著方兒的在罵自己嗎?作為一個非知識分子,這一句下聯立刻觸動了朱元璋敏感的神經:“這才子莫不是以為朕文化不高故意當眾羞辱朕?”

且不說才子有無這層意思,朝堂之上那麼多大臣聽著,即使沒這層意思,這當中的歧義也肯定能被大多數臣子聽出來,如果朱元璋裝作不清楚內層含義或者饒了才子,那相當於承認自己沒文化,對皇上的君威不利。於是朱元璋立刻下令,將才子斬首。一方面為了顯示自己不是沒文化,另一方面是為了昭示君威。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皇帝面前,說話真的還得三思。這個才子便是前車之鑑,只讀了一肚子墨水,到頭來不會靈活運用,本想在皇帝面前露一手,結果得罪了皇帝招來殺身之禍,可悲可嘆阿!

圖: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唯戀無名


這事兒正史上不見記載,只是野史雜談。那咱們就基於野史來講。

朱元璋的上聯是:老子天下第一

那才子的下聯是:孫子蓋世無雙

看起來很工整對吧?以孫子對老子,從深意來看,一個是兵家至聖,一個是道家創始人;從表面意思來看,一個是長輩一個是小輩。兩重意思都對上了,前者天下第一,後者蓋世無雙,對得天衣無縫。

那朱元璋為何還發怒呢?很簡單,他出這上聯只是在炫耀,根本不希望有人對出下聯。上聯中的老子不是指李耳,就是指他自己。從放牛娃逆襲為皇帝,老朱心裡很開心,借這上聯抒發一下情懷,他既天下第一了,天下臣民俯首聽令就是,哪還需要對出下聯?

眾臣也不傻,不會那麼沒眼色的非要賣弄才情,所以三緘其口。只有那初入職場的才子以為機會來了,他以“孫子”來對,其實也是在誇朱元璋的孫子朱允炆,這本沒錯。

可什麼事情都得看時機,你把朱允炆提上去了,把皇太子朱標置於何地呢?何況,就算是孫子,也無法與朱元璋相提並論吧。

最主要的是,這下聯給人的感官很怪,細看對得很好,粗看很像在罵人!就像是朱元璋剛自稱老子,他就在後面罵孫子。被殺一點兒都不冤枉。

不過,我認為這事兒不太可能發生,是某些厭惡朱元璋的人杜撰出來的,目的是為了突出朱元璋的狂妄、可笑、殘暴。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朱元璋是一個奇蹟,從來沒有人像他一樣能夠從社會的最底層掙扎出來,然後還只用了16年的時間便打趴了同時代的所有人,一手開創了明朝。

他發跡之前幾乎沒有讀過書,也不識得幾個字,可他的軍事才華和政治能力卻彷彿是與生俱來的,是生而知之的,領袖也曾這麼評價過朱元璋:“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

只不過,朱元璋這個人黑料也多,原因或許在於他當時對待文人略有苛刻之處,因為他坐江山之後人手不夠,所以不斷地招攬人才,可是一部分人自恃有才,又怕朱元璋坐不穩江山,也在於看不起朱元璋的出身,所以也不願入朝為官,將朱元璋氣得不輕,為此還有不少人被砍了頭。

這也是朱元璋揹負了這麼多黑歷史的原因之一,畢竟得罪了手握筆桿子的讀書人。

話說這一日,朱元璋又在找文官們的茬。

朱元璋雖然發跡之後看了不少書,腹中有了不少知識,可真想找文官們的茬,想為難為難文官們,還真不是一件易事。

想了好半天,他想出了一個對對子的辦法。

又想了想,他想出了一個上聯,於是開口說道:“咱給你們出個上聯,你們給咱對一對,聽好了,咱的上聯是:老子天下第一!”

文官們一聽,頓時愣住了,這什麼破上聯,還敢不敢在粗俗一點?心中雖然報怨,可嘴上不敢說呀!再仔細一想,朱元璋這個皇帝雖然談不上什麼文采風流,可他這麼熱愛學習,又學了這麼久了,按說出一個好的上聯,他還是可以的,難道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老子,說的是朱元璋自己呢?還是說的道家學派的鼻祖李耳?

想到這,文官們心裡緊張了起來,恐怕朱元璋還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文字獄,朱元璋可沒少弄。

所以,這時候朱元璋突然間玩起了文字遊戲,不得不讓文官們感到危險正在向自己一步一步走來,這才使得文官們一個個沉默了下來。

誰不怕禍從口出?

過了好一會兒,朱元璋見沒人回答,心裡也有點不爽了,板起了臉,可正當他準備訓斥他們的時候,卻有一個年輕官員站了出來。

只見這人先是向朱元璋拜了一拜,然後氣定神閒地說:“皇上,臣已經想出了一個下聯,孫子蓋世無雙!”

這個下聯對得好不好呢?算不上多好,畢竟上聯已經有了“子”字,下聯便不可再有“子”字了,可是因為“老子”二字既可指道家老子,也可指朱元璋自己,所以這個年輕官員才不得不保留這個瑕疵。

因為,孫子既可指兵家鼻祖孫武,也可指朱元璋的孫子,如此便能夠完美相對了。

但是,朱元璋一聽,臉色瞬間變了。

朱元璋怒喝一聲:“來人,給咱廷杖此人!”

聽到“廷杖”二字,這年輕官員瞬間嚇得臉色蒼白,廷杖雖然到了明朝中後期之後被清流視為榮耀,可在太祖時期卻會真的要命,明朝開國功臣永嘉侯朱亮祖便因獲事而被當廷鞭死,那叫一個慘。

見此情形,在場的所有人暗暗搖了搖頭,此人到底還是太年輕了呀,這事若真這麼簡單,哪還輪得到他出頭?

讀書人身體本便瘦弱,哪經得起打?所以幾下打過去,這個急於出頭的年輕人還沒來得及施展自己的抱負便一命嗚呼了。

只不過,朱元璋聽到這個下聯的時候,為何發怒,又為何要砍了這個官員的頭呢?

朱元璋的上聯是在自誇,當然,他也確實有這個資格自誇,誰讓他能從一個一無所有的乞丐變成一個坐擁江山的皇帝呢?

他雖然曾經投靠過以明教起家的小明王,說白了紅巾軍本身便帶有宗教性質,但他當了皇帝之後,實際上一直在打壓宗教,尤其是明教,將明教定為妖教,將明教徒定為妖人,不許人們信明教,更不許明教傳教。

因為他自己很清楚信仰所能夠帶來怎樣的力量。

所以,他所說的“老子”不可能是指道家的李耳,只能是指他自己。

可是呢,這個官員沒想明白朱元璋的意思,以為朱元璋所說的“老子”是兩個意思,所以才對出了一個“孫子蓋世無雙”。

如此一來,朱元璋聽著當然不爽了,別說你是誇咱的孫子,咱聽著你就是在罵咱是孫子!

於是,這個官員也就因此稀裡糊塗地送了命。


寧糊塗


秦始皇、劉邦、李世民、武則天、趙匡胤、朱元璋、乾隆皇帝等都是話題度非常高的皇帝,而其中的朱元璋和乾隆皇帝身上最是各種野史故事數不勝數,乾隆皇帝故事多多半是因為他的自嗨,而朱元璋的故事多則與他的奮鬥史有關係,他從一個乞丐變成明朝的開國皇帝,本身就是極度勵志的故事,後來他稱帝后又殺了那麼多的官員,更增加了他身上的故事性。

朱元璋自小過著貧窮的生活,曾經有過給地主放牛謀生的經歷,也曾當過和尚、要過飯,混跡在社會的最底層。但就是這樣一個人,卻在成年後參加了一場推翻元朝的起義革命,並在戰爭中摸爬滾打著建功立業,最終在1368年登基稱帝,成為明朝的開國皇帝。

成為皇帝后的朱元璋努力做一個好皇帝,他做了多項政治改革,不斷加強皇權,將權力牢牢握在手中,他懲治貪官汙吏,真正想打造一個好的朝廷班子,讓大明江山永固,但朱元璋又是非常的狠辣,他殺了太多的官員,很多都是開國功臣,這也是他最為人詬病的地方。

回首相望,過去的歲月猶如閃電一閃而過,朱元璋從最初的放牛郎,搖身一變成為了明朝的開國皇帝。從最底層走到了金字塔的最頂端,朱元璋經歷了一般人所沒有經歷的人世滄桑會讓世態炎涼,這也導致了他的性格複雜多變,既是自信與自卑的矛盾共同體,也是寬宏大度與心胸狹窄的雙重人格的象徵。總之他是一個極其彆扭又性格有些扭曲的皇帝,這樣的一位皇帝註定是很難伺候的。

朱元璋並沒有上過學,並不認識幾個字,這讓他的內心深處非常的自卑,要知道過去的大部分皇帝都是才高八斗,智慧超群,朱元璋對於自己的才學淺陋總是耿耿於懷,心中不免認為朝中官員有瞧不起自己的時候。面對自己學問上的缺憾,它想通過孩子們來彌補,所以他很重視對孩子們的教育。

有一次他看見皇子們正在學習對聯,這也激起了他的興趣,於是仔細揣摩,也算是懂了其中的訣竅。後來在一次朝堂上,當和大臣們談論如今越來越強大的大明帝國時,大臣們對朱元璋讚不絕口,朱元璋更加飄飄然。一時起興,便和臣子們對對聯,朱元璋沉吟片刻出一聯“老子天下第一”,朱元璋對於這個對聯很是自信,要知道老子不僅指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老子李耳,也指朱元璋自己這個皇帝,可謂一語雙關。

此聯一出,大臣們犯了難,開始後悔剛才的阿諛奉承,對於這個對聯不知如何是好。這個對聯對於朝堂上的恨過官員來說,實際上是小事一樁,因為他們自小享受榮華富貴,接觸古今文化,但眾人皆知這對聯表面指老子德高望重,受世人尊敬,地位很高,實際上則是說皇帝自己的地位至高無上,千古一帝,學問高深。

大家都知道當朝皇帝喜怒無常,一旦不順心意,殺人不眨眼睛。大臣們三緘其口,紛紛稱讚這對聯出的極妙,都以才學淺陋來推辭。朱元璋自然很開心,但有一年輕的臣子想在皇帝面前表現自己,便大膽地說出“孫子舉世無雙”。大臣們都低下頭露出了嘲弄的神色,嗤笑這個人不懂得察言觀色,涉世太淺。

這個對聯對的如何?單純就對聯來說當然是好的,這對聯表面是讚賞春秋戰國時期孫武的兵法才學,實際上又是稱讚朱元璋的孫子朱允炆優秀。和朱元璋出的上聯完美契合,但是朱元璋卻生氣了,並直接讓人把這名官員拖出去斬了。其中的原因無非有這麼幾個:

其一,朱元璋出對聯本就是向臣子展示自己的才學,臣子們最好都對不上來才顯得他才高八斗,而這名臣子偏偏揣摩不到聖意,以為這正是自己升官發財的大好機會,以至於惹惱了朱元璋。

其二,即便對聯中的孫子可以遠指孫武,近指朱允炆,但是“孫子”這個詞有時候又是罵人的意思。比如“誰不去誰是孫子”,所以朱元璋非常生氣。

其三,誇朱元璋的孫子朱允炆優秀不是不可以,相反,朱元璋自己也很喜歡自己的孫子,但是說朱允炆“舉世無雙”,那朱元璋呢?他還沒死呢,怎麼可能忍得下這樣的對聯?所以這名官員被殺的不冤枉。

當然這只是野史,並不存在於真正的史籍中,之所以有這樣的故事出現,不過是想說朱元璋是一個殘忍好殺的皇帝,誠然他確實殺了很多的官員,也確實性格複雜甚至有一定程度的扭曲,但朱元璋仍稱得上是一位好皇帝。


尚宮女史


都說“伴君如伴虎”,在古代如何討好皇帝,那真是一門學問。“拍馬屁”也要拍到恰到好處,如果真的拍到馬尾巴上,可能死的會很快很慘。

大家都知道,在我國曆史上有兩個草根創業的皇帝。一個是漢高祖劉邦,另一個是明太祖朱元璋。嚴格來講,朱元璋比劉邦還要草根。因為劉邦好歹還當過泗水亭亭長,而朱元璋卻從小窮到大。因為家裡比較窮,所以朱元璋沒有上過學,連文化都是在從軍的半路上學的。

有句話意思大概就是“缺什麼就愛表現什麼”。

朱元璋當了皇帝后,他老害怕別人瞧不起他的出身,所以總是疑神疑鬼。但凡在文章中出現“賊”、“禿”等字眼的,統統被他下了大獄。


另一方面,朱元璋文學底子不是很厚,所以他就想在世人面前表現他是博學多才的。
而絕大部分的官員也都瞭解皇帝的想法,都很配合他,奉承朱元璋。

可是也有例外啊,一個想賣弄文采的愣頭青卻不小心踩到馬尾上,丟了小命。

事情緣由是什麼呢?

有一次朱元璋在檢查太子作業的時候,突然興致來了,說了一句“老子天下第一”。群臣知道朱元璋的脾氣,便紛紛拍馬屁說“這上聯出的精妙絕倫,沒人能對得出。”包括朱標在內的所有人,都沒人敢對出下聯。朱元璋以為自己的上聯真的難倒了眾人,便開開心心的走了。


第二天朝會過後,朱元璋還想賣弄一下自己的才華,便又把那上聯拿出來讓群臣對。大多數大臣都像太子身邊的人一樣拍馬屁說:“陛下這是千古絕對,臣等對不出。”

唯有一個剛剛當官不久的才子,為了引起朱元璋的注意對出了下聯。

朱元璋上聯是:老子天下第一,那才子的下聯是:孫子蓋世無雙。

朱元璋看著這個才子,也是明白了過來,不是別人不能對,而是不敢對,並不是自己多麼有才。

惱羞成怒的朱元璋以欺君之罪將這位新晉才子推出去斬首了。

如果單純從對聯的角度講,這才子對的很工整。

老子是道家祖師,是我國著名的思想教育家,對後世的影響很深遠,也有深刻的意義,說他是“天下第一”也未嘗不可。孫子是兵家代表,“蓋世無雙”對“天下第一”,一點毛病都沒有。


可是朱元璋這個上聯,雖然看似很簡單,但是卻飽含深意。

那就是“老子”也指他自己。這句上聯可以理解為朱元璋對自己的稱讚之辭,在當時是朱家的天下,而朱元璋作為皇帝。所有人都知道,都在給他面子,因此眾人都不能夠對出下聯。

這個新晉才子不得不說,在官場表現太稚嫩了。皇帝說“老子”是指自己,這才子不明事理,你說“孫子”又是指誰呢?這種事情解釋不清楚,還會惹得一身騷,豈不是啪啪打朱元璋的臉?在罵朱元璋呢?

於是朱元璋命人將這不懂事的傢伙打了個半死,最後拖出去斬首示眾。不得不說,古代伴君如伴虎,真的太可怕了。
官場智商和情商都非常重要,智商代表了你的能力,情商代表了你能不能在這個官場上活著,代表了你能走多遠。大部分時候還是要處事圓滑一些,不是每任皇帝都是明君,聽得進去忠言逆耳。很多忠臣也都是死在了進諫的路上。


歷史逸事


歷代開國皇帝,都很有個性。要知道開國皇帝是不好當的,都是冒著殺頭滅族的危險提著腦袋乾的。所以說歷代開國皇帝都是智勇雙全、勇猛過人的。開國皇帝往往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略輸文采”,這可以說是一個普遍現象。

這其中文采最差的,我想就是朱元璋了,畢竟朱元璋是赤貧出身,而且元朝統治者還奉行不允許漢人學習的政策,但是憑藉著自己的勤勞、勇敢、智慧在元末農民起義中,經歷過九死一生的艱難困苦,最終登上了皇帝寶座。

我們都知道朱元璋是文盲,但是他能登上皇位,可是依託一幫子文化人當上的,比如最出名的李善長、劉伯溫、朱升、宋濂,他們可都是當時的大儒。

當上皇帝后,應該說朱元璋對文化人還是比較尊重的,但是從朱元璋的內心來說,又多了幾分酸溜。自己雖然是皇帝,但是卻是文盲;大臣們雖然是下屬,但是都比他有文化。這就不免導致其心理上產生了缺陷,性格上多少有些扭曲。下面這件事就說明了這個問題。

朱元璋自己沒文化,但是卻非常重視對皇子的教育,給他們請了最好的老師來教育他們。有一次,他例行來到太子朱標的住處,來檢查太子的功課。看到太子的桌子上放著一本書就是《道德經》,其作者是老子。

朱元璋雖然沒文化,但是對老子這個人還是有所瞭解的,知道他是文壇始祖。於是隨口吟出了一句詩:“老子天下第一”。說出來以後,再仔細體會一下,覺得很妙。這句話既有老子這個人文化水平天下第一的意思,同時我朱元璋本人的地位也是天下第一的意思。心裡還沾沾自喜的,覺得自己好有文化水平,自己的水平真高。

就這樣他一直沉浸和回味在自己的“高超”文化水平之中,第二天上早朝的時候,又想起了昨天的對聯來,於是在朝堂之上,說出了自己的上聯:“老子天下第一”,還讓大臣們對下聯。

這些大臣們都是老奸巨猾了,都瞭解朱元璋的扭曲心理和殘忍性格,誰都不敢多言。因為這個對聯本身就暗藏殺機,不管怎麼對都會出現問題,誰對誰死。就在一片鴉雀無聲的時候,這時候有一位新科進士站了出來,說出了他的下聯:“孫子天下無雙”。

這位新人本想在皇帝面前留個好印象,博得博學多才的美名。他的句子裡,“孫子”就是古代著名軍事家孫子的意思,以老子對孫子這樣是說的過去的。但是他不知道朱元璋是文盲啊,朱元璋不一定知道孫子啊。

此時朱元璋一聽到“孫子”二字,還以為這哥們是在罵他孫子呢,說他是天下無雙呢。心想:說孫子罵誰呢,老子是天下第一了,還需要下聯?這不是找死嗎!老子說了,竟然還有人敢接話,這不是對我的赤裸裸的挑釁嗎?

朱元璋何止不是個聰明人,於是立馬翻臉,把他拖下去斬了。這哥們真二,你以為皇帝真傻啊,真想讓你對對聯啊。

他自己本身就沒有文化,就是殺你這樣敢對的人立威呢。


聽月談史


這就有點像是剛進入職場的小年輕了,自以為“才高八斗”會得領導賞識,結果哪知道那是領導再給你挖坑。

朱元璋晚年為了鞏固自己皇位,同時為孫子朱允炆留下一個容易掌控的朝堂,開始了瘋狂的殺戮。除了跟隨他一起打天下的武將外,還有很多文官。

文官們不敢在朱元璋面前鬧脾氣,於是在各種野史小說中編排起朱元璋,杜撰了很多有趣的故事,但大多都是莫須有的捕風捉影。

一日朝會上,新科進士按慣例朝見皇帝,朱元璋極不耐煩他們滿口之乎者也引經據典,心想你們曉得我沒啥文化,這是瞧不起咱老朱嗎?

面對這些文人賣弄風騷,朱元璋有心想刁難他們,於是心生一計,出了一上聯:“老子天下第一”,給他們挖一個坑。

老子既有老子李耳的意思,也有自稱的含義,一語雙關。朱元璋上聯一出,群臣都不說話,老狐狸知道朱元璋又開始下套了,新科進士中的聰明人也知道事情不會那麼簡單。

但是有一個愣頭青出列道出了下聯:“孫子蓋世無雙”,對仗很工整,也是一語雙關,孫子是兵聖。只是另一層意思就讓朱元璋尷尬了,蓋世無雙在大明朝只能是朱元璋本人,你這麼說不是在罵朱元璋是孫子嗎。

本以為沒人敢對下聯的朱元璋頓時臉就綠了,還敢罵朕,拖出去砍了!


歷史小跟班


作為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有著十分複雜矛盾的性格。他從底層的窮苦百姓,歷經千萬磨難,才成就了江山帝業。這樣的一個人,他的骨子裡必然與以往直接繼承地位的君王,有著截然不同的一面。

他不缺乏農民的勤勞樸素,又絲毫不掩蓋對富人的仇視和對貪官的恨之入骨。在朱元璋的身上,能夠看到自信與自卑的兩面性,能夠看到薄情寡義與至情至意的共存,就能夠看到他寬宏大度的一面,還有心胸狹窄的一面。

老子

然而在民間流傳的故事,大多都體現了他矛盾複雜、心胸狹窄的性格。比如這個“老子天下第一”的故事,就很好地體現了朱元璋的性格特徵。

某一日早朝結束以後,大臣所奏之事並不多,閒來無事的情況下,朱元璋想起平日裡群臣總覺得他肚中沒有墨水,便給當朝文武百官出了一個上聯。太監為他呈上了筆墨紙硯,朱元璋沉思一會兒,提筆寫下“老子天下第一”的上聯,隨後便讓太監拿著這幅上聯面向群臣,看看在場的這些官員有沒有人能夠對得上。

朱元璋

底下的大臣面面相覷,隨後都默不作聲,朱元璋看到這幅場景,頓時驕傲感油然而生,隨後便大笑著退朝。等到第2天上朝的時候,朱元璋又想起昨天沒有對出的下聯,便問群臣經過了一夜的思考,是否有人能給出答案?

這是一位大臣站了出來,對出了“孫子蓋世無雙”的下聯。聽完這個對聯,群臣紛紛表示稱讚,這副對聯對得極妙,古代的兩位聖賢互相呼應,同時又稱讚了大明王朝的繼位君王是蓋世無雙之人。

朱元璋

聽到如此精彩的下聯,朱元璋不僅沒有賞賜這位臣子,反而龍顏大怒,直接下令將此人拖出去斬首示眾。明明大臣已經按照朱元璋的要求對出了下聯,為何又會被斬首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這位大臣既沒有清楚解讀這幅上聯的含義,更沒有摸透朱元璋的心思。他本想著討好君王,殊不知這馬屁卻拍在了馬蹄上。朱元璋出此對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為了展示自己是有文化的人,並不是肚中毫無墨水。如果他能出一個千古奇聯,同時又無人能對出下聯,這才能彰顯他的才華。

朱元璋與大臣

然而這個大臣,僅用了一夜的功夫就思考出了答案,這無疑是給朱元璋臉上抹黑,像他這種脾氣暴虐的皇帝,又怎麼可能開心?除此之外,因為大臣對於上聯所包含的含義理解的並不通透。

“老子”在中國文化中有著兩層含義,其一是指古代聖賢老子,其二是象徵一個有知識有學問的老者,說簡單一些,其實朱元璋是自己在誇他自己天下第一,誇誇古代聖賢只是一帶而過。

被斬首的官員

這位官員所對出的“下聯”,如果朱元璋沒有過分解讀,其實就是在誇讚聖賢“孫子”。然而“孫子”在中國文化中也有兩層含義,這第二層含義就是指家族後代,如果按照這層含義來理解,豈不是說朱元璋遠不及自己的孫子厲害。或許朱元璋看到了這一層面的含義,同時又被這位官員對出下聯頓覺臉上無光,才會突然大怒讓這位官員人頭落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