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史以來最與眾不同的思想家,如何成就自己的強者之路


一百多年前,魯迅是這樣評價尼采,尼采乃個人主義之至雄者,尼采之所希冀,則意力絕世,幾近神明之超人也。年輕時的魯迅對尼采崇拜有加,將他奉為偶像。

詩人聞一多在他的文章中寫道:“尼采是最前進的、最革命的、最富於理想的政治思想家。他的著作是生命力飽漲的象徵,是生命的頂峰”。

一個西方的思想家竟然影響了民國時代的幾乎所有的知識分子,可見尼采的影響力之大。那麼尼采身上究竟有什麼樣的魅力呢,讓這些民國時的人傑如此推崇他。


有史以來最與眾不同的思想家,如何成就自己的強者之路

尼采的悲慘童年

似乎所有的偉人的童年都是坎坷與波折的,1844年,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出生於普魯士薩克森州勒肯鎮附近洛肯村的一個鄉村牧師家庭。尼采的童年是不幸的,5歲那年,尼采的父親死於腦軟化症。緊接著,年僅2歲的弟弟又夭折。親人接連的死亡,使尼采過早地領略了人生的陰暗面,鑄成了他憂鬱內傾的性格。也讓他較同齡人更為早熟。

父親死後第二年,尼采隨同母親和妹妹遷居瑙姆堡,尼采曾經這樣講述形容他的童年:“那一切本屬於其他孩子童年的陽光並不能照在我身上,我已經過早地學會成熟地思考。


有史以來最與眾不同的思想家,如何成就自己的強者之路


春風得意

造化奪走了尼采幸福的童年,但是天道對於尼采是公平的,他給了尼采常人所不能及的天賦和才學。

20歲尼采進入波恩大學求學,21歲 他的古典語言學老師李契爾思到萊比錫大學任教,尼采也隨之到了那裡,同時還得到他的導師李契爾思的推薦,年僅25歲的尼采被聘為瑞士巴塞爾大學古典語言學教授。在當時,巴塞爾城裡所有貴族家的大門都對他敞開,他成為巴塞爾學術界的精英和當地上流社會的新寵。


前20年的尼采是不幸的,也是痛苦的,但其實人往後的人生都在竭盡全力的治癒自己早期的童年創傷。在遭遇這麼多不幸後,親人早亡,獨自求學讓他過早的領略了孤獨和痛苦的滋味,當然這也為以後尼采的強者哲學思想埋下伏筆,

凡是不能殺死我的,都將使我變得更強大。


尼采眼中的強者

在尼采看來要想成為強者,必須先面對真正的自己。面對我們真正的自己,我們都認為自己擁有許多的事物,而且都認為這就是原本的自己,其實是我們很難將這些事物與真正的自我分割開來。

如果這些東西都被拿走後。比如金錢、家庭、土地、依靠、朋友、頭銜、工作、名譽、年齡、健康等,如果這一切都不存在。

那樣的話,剩下的又會是什麼?剩下的是誰都無法拿走的真正的“我們自己”。比如我們的感性、能力、意志、願望等,還有許多。


在尼采的眼裡,成為一個強者變得強大就是對自身的感性,能力,意志等等自身的德行進行雕琢


有史以來最與眾不同的思想家,如何成就自己的強者之路

探尋強者之路

尼采的哲學真的是為強者量身定製的,而只有強者才能把他貫徹下去。

35歲的尼采辭去了巴塞爾大學的教授職位,結束了自己十年的教職生涯,同時開始了獨自十年的流浪生涯,沒有家室,沒有職業,沒有伴侶,僅靠著微薄的教員退休金一個人孤獨的漂泊,流浪,

同時也進入了創作的黃金時期,完成了他那驚世駭俗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但是作為一個超越整個時代的思想家,此書出版的反響並不好,這本書只賣了40冊,送給朋友7冊,只有一個友人表示感謝,沒人稱讚這本書,沒人表示認可。

尼采已經走的太遠了,爬的太高了,站在高處只有冷風徐徐飄過,秋葉悠悠落下。但是對於尼采而言,這何嘗不是一種在通往強者道路上的磨練,忍受世人的不理解,忍受一個作為超前者的孤獨,當經歷了七重的孤獨之後,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強者。


一個人前行的路不是向遠處走,而是向深處走,去探尋自己的極限,去探尋自己的邊界。尼采借查拉圖斯特拉之口提出了“超人”理想。他認為,生命的本質在於不斷地自我超越,人也是“一種應該被超越的東西”。

尼采告誡自己,強者之路註定是一個人的跋涉,不要停下你的步伐,千萬不要放鬆警惕回頭張望,即使身後沒有任何追隨者,沒有一個朋友和知己,此處只有孤零零的你,也請不要膽怯,能來到這裡的只有你,然而這裡也並非目的地,僅僅是中途而已,繼續向前走吧,哪怕那是從未有人去過的地方。


有史以來最與眾不同的思想家,如何成就自己的強者之路

接受一切難以接受之事是對強者之心的磨練,尼采口中超人就是那個準備好對一切都說是的存在者

雖然尼采表達了對生存的無條件接受,認為一切事物都應該嚴格按照它們曾經有過的狀態重複,痛苦不可避免,快樂是短暫的,並且人們受痛苦與快樂的交替折磨是永遠不可改變的。

但什麼是強者,在尼采的世界裡,絕對的力量不代表強大,深居高位也不代表強大,那都是外界給自身的裝飾品,並不是內心的強大,真正的強大是在於可以忍受一切,可以包容的接受一切不公,非議和痛苦用自己深邃的內心去消化所接受的痛苦與不公,這種忍受力克服力才是尼采所推崇的,舒適與快樂從來不是尼采所追求的,他追求的只有偉大。

作為那個時代最不被人理解的思想者,無疑讓他接受以下兩個事實是困難的。

其一,我的思想是拯救世界的良藥,但是竟然沒有一個人認可我啊。

其二,尼采曾經熱烈的追求過一個俄國女人,她叫莎樂美,這個女人不簡單,她出生於俄羅斯的顯貴家庭,父親是沙皇手下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將軍。她理解尼采的思想,在那種年代是不簡單的,她對尼采的思想評價很高。但她說她只適合做尼采思想上的知己,去不適合做妻子。於是拋棄了尼采嫁作他人婦,這讓尼采極度的悲傷,甚至陷入絕望當中,也許任何一個強者都過不了女人這關吧。

也許在尼采的內心當中,在他瘋掉之前真正所不能接受的就是眼睜睜的看著自己失去一個真正理解自己的女人。


有史以來最與眾不同的思想家,如何成就自己的強者之路


尼采的黃昏

人可以很平庸,生活在瑣事當中,但是卻可以藝術著活著,活在世間,但也要超越世間。

所謂超越世間,首先就要防止自己被內心或感情的波動牽著鼻子走。即不被情動所影響,駕馭名為情動的烈馬。若是能做到這一點,就不會被世間或時代的潮流與變化所左右。便能擁有堅定的信念,堅強地活下去。

但是尼采最後顯然沒有做到,他接受不了自己的孤獨,那種無人理解的孤獨,在他四十五歲那年,他瘋了。

在尼采發瘋的前夜《瓦格納事件》、《偶像的黃昏》、《反基督徒》、《看那這人》、《尼采反駁瓦格納》一氣呵成。它們寫得標新立異,很有深度。但同時這些書也具有聞所未聞的攻擊性和令人瞠目的自我吹噓。

長期不被人理解的尼采由於無法忍受長時間的孤獨,在都靈大街上抱住一匹正在受馬伕虐待的馬的脖子,最終失去了理智。數日後,他的朋友奧維貝克趕來都靈,把他帶回柏林。尼采先是住在精神病院,最後住在他母親那裡。

但諷刺的是,在尼采神志清醒的時候,他的作品無人問津,等到他瘋掉之後,社會名流爭相去看望他,一睹他的尊榮,他瘋了,但被當時奉為聖人,這真是諷刺啊。


有史以來最與眾不同的思想家,如何成就自己的強者之路

結語

尼采的一生經歷了四個階段,童年的悲慘,青年的春風得意,中年的苦苦探尋,晚年的瘋狂。

青年的春風得意,人們認可的是尼采的社會地位,

中年的苦苦探尋,人們否定的是尼采的思想,

晚年的瘋狂,人們需要一個聖人,需要一個偶像。

雖然尼采被抬上神壇,但可能他的思想從沒有人真正理解,這真是一個孤獨的強者的可悲啊。

如果尼采恢復神智,他可能會無奈地說,雖然我看透了這個世界,可真的很難再愛著這個世界。


我是茗太狼,您的關注就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