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找关系真的考不了公务员吗?

省考作为继国考之后热度最高的考试,同时也兼有着最热的讨论度。相信关于省考的疑惑一直困扰着许多考生,那么今天小编就来盘点一下那些关于省考的“谎言”。

不找关系真的考不了公务员吗?

谣言一 没有关系根本不可能考上公务员

当关于公务员考试作弊等新闻传出,很多人都像知道了惊天真相一样地四处宣传,还有人感叹“难怪我考不上公务员,原来他们都在作弊!”。还有就是口耳相传的某某某又找关系打了招呼,面试直接大比分反超原来的笔试第一名,关于这样的版本相信大家听过不下十种,让人产生这么一个印象--没有关系去考公务员就是徒劳。

流言掩盖真相!这些事情之所以成为新闻,就是因为它们是少数情况,国家对这一块监管非常严格,整体上还是公正合理的。夸张的事实成为诸多人退却的借口。事实上很多这么认为的人大都没进入过面试。

谣言二 公务员考试和中奖的几率差不多

现在的公务员报考录取比例动辄都是300多比1、500多比1,几率看起来是和中奖差不多,但是真的那么难吗?

其实仔细想想,这几百个人里面至少有50%的人是抱着碰碰运气的心态去试一下,这部分绝对是炮灰,可以忽略不计;至少有30%的人只是随便复习一下,没有经过完整的训练;至少有15%的人复习方法不对,还在学行测解题十大秘诀、申论万能八条之类的东西,最后剩下5%基础较好,方法得当,复习全面的人,真正的决斗也只在这几个人里面展开,还要除掉一些心理素质不好的或者发挥不稳定的,你要相信你所经受的训练是绝对让你成为王者的。”你不是在抽奖,你是在竞争!

只要你训练的当,这些比例都是浮云!

谣言三 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来复习公务员考试

这个观念是大部分人的误区,因为公务员考试并不是纯粹的知识性考试,很多时候考的是反应速度和思考节奏,所以复习时间太长反而会影响状态。

有人说,难道我准备两三年,就一定比那些一年半年的差吗?

这倒不一定,不过时间一长,你的复习就肯定要找别的突破口了,不然就很容易停滞不前,甚至倒退。节奏感非常重要,公务员考试不适合打持久仗。

谣言四 刷够一万题就能得高分

不!参考书的选择一定要认准大机构,“明星产品”,切勿贪多贪全。申论和行测分别找一本系统性的书看一遍,了解一下基本题型。然后就是做题,要做高质量、灵活多变的题目!

切勿搞题海战术。事实上,只要保持思维活跃,真真实实地坚持去感受各种试题的丰富变化,做题分数的持续快速上升会让你没有任何借口去停止练习。

谎言五 申论是模式化的固定的东西,只要多写就可以了。

事实是,申论是非常需要技巧的,你绝对不能闭门造车。申论的训练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孤芳自赏,很多人在学了一段时间的申论写作后,觉得自己写得非常好了,连标准答案都显然不如自己的文章了,然后还加大练习量,从最开始一天一篇文章变成一天三篇,如行云流水一般。结果一参加考试,完了,还不如我不练的时候。

为什么?申论是有严格的行文标准的,但不是死板的,它对观点、措辞、分析方法和你自己对社会事件程度都有较高的要求,这些要求都不是显而易见的!所以你一定要比对着练,找细微差距!身边有水平高的朋友一定要把你的文章多送给他看看,有的可以去申论批改找专家批改,不然就每天对着人民日报的新闻评论练,今天评论是什么标题就搜集资料写什么方面的申论,写完再逐段逐句和评论稿去对比,效果也非常好。

谎言六 报名就应该报那些招聘人数多的职位,机会大很多。

吃过一两次亏的朋友应该已经知道这个问题了,有的职位招2个人,只有15个人报,有的职位招30个人,有4000多人报,哪个竞争更激烈显而易见。

但这并不是说招的人越少就越应该去报,招的人数并不能做绝对参考,主要要看限制条件。我建议如果你不是对某个部门或者某个职位有特殊兴趣的话,你的报考原则应该是“在我的条件符合的职位里,哪个职位限制条件越多我就报哪个”。

谎言七 报考要求只要大概符合就可以了

千万要钻牛角尖,你不钻的话别人会钻,报考要求是要100%符合的,不然你进了面试也会被刷下来,一切努力的付诸东流了。

容易犯错的情况(在部分地区偶有差异)有:

1.职位要求是“专科”的,你如果是“本科”或者“硕士”都不能报考,“专科及以上”的职位你才能报考。

2.职位要求的政治身份是“群众”,那么“党员”就不能报考。

3.如果职位要求“化工类”专业,你是“材料化学”专业就不能报。看起来很奇怪,对吧?但是“化工类”专业其实是有具体范畴的,“材料化学”专业是材料类的专业,不要望文生义。

4.职位要求“基层工作经验一年”,你只是在大学的时候去某社区工作站实习了一年,那么你还是不能报考,因为那算你的学习经历(三扶一支除外)。

5.专业要求“应届毕业生”,你2013年9月毕业就只能2013年考,不过现在有些地区将应届毕业生的范畴放宽到毕业后两年,这就要看具体政策了。

在报考的时候一定要再三看清楚,有疑惑的地方就打招考部门的电话询问清楚,不要在这个环节一十足成千古恨。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