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历代皇帝都能做到亲贤人远小人,是否都会成为一代明主呢?

小猪02403


不会!

首先皇帝怎么分辨谁是贤臣谁是小人?贤臣一直都会是贤臣吗?小人一直是小人吗?比如明代第一奸臣严嵩,他早年为官不也是刚正不阿,严嵩是弘治十八年进士,不久太监刘瑾当权,初入官场的他看不惯刘瑾,辞官回家。直到刘瑾被杀才正肯回去当官,后来的他呢?为了迎逢嘉靖皇帝,不惜出卖国家利益,铲除异己,成了明朝的大奸臣。还有像张居正,面对明朝山河日下,他勇于改革,不甘做太平宰相,对当时的经济、军事、政治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使得明朝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特别是经济,张居正的改革使得国库充盈,这时太仆寺存银多达四百万两,加上太仓存银,总数约达七八百万两。太仓的存粮也可支十年之用,可以让明朝挺过十年饥荒,张居正怎么能干,然而他贪财啊,据《万历十五年》说,追赃上缴的各种财物约值十万两以上,其子供称还有三十万两寄存各处,(可能是屈打成招)抬进宫门的抄没财物达一百一十扛,但是人家确确实实有贪污。

小人有小人的用处,比如皇帝手下那些仗势欺人的太监,皇帝可以利用这些人办自己想办却不能办的事,比如还是以明朝为例,皇帝多用太监来制衡文官,如果没有了这些所谓的“小人”,向崇祯一样,杀了魏忠贤,重用东林党,人称“众正盈朝”,结果呢?就十七年明朝就没了,有时候不会办事的贤人不如会办事的小人。

更何况就算是贤臣也会因为政见不同势同水火,比如王安石和司马光,这两个人可以说是贤人了吧,但是政见不同,一个保守一个改革,最终在朝廷拉帮结派打群架。

所以,亲贤臣远小人,本身很难实现,贤臣和小人的角色并非一直不变,每个人都是有血有肉的,会受到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等因素发生改变。并非贤臣就会办事,小人就一无是处,有些事就是得让小人去办。最后贤臣也有互相掐架的时候,所以说亲贤臣远小人只是政治正确罢了,实际上做不成,也不能做


兰陵说史生


这个太想当然了,典型的官样文章看多了。

《出师表》就是典型的官样文章,是写给大家看的,自然冠冕堂皇了,写得光明正义,大义凛然

其实呢,皇帝和宰相,皇帝和臣子斗争了三千多年,刘禅和诸葛亮也是斗争关系,只是诸葛亮的形象太过光辉了。

在古代,什么是小人?什么是贤臣?

在先秦,小人指的是底层人,而不是卑鄙小人、道德低下的人,君子贤臣指的是贵族、宗室大臣。

秦汉以后,贤臣指的是儒家士大夫、贵族、豪门,小人指的是儒家士大夫、贵族以外的所有人,

很明显,这里小人贤臣是根据你的出身来评判的,而非道德的高低。

换句话说,如果你出身好、读书多,士大夫阶级,豪强富户出身,你就是贤臣君子。

反之你是外戚出身、宦官、寒门出身,你就是小人。这个显然有失偏颇了。

再看古代的选官制度,除了“九品中正制”以外,其他都是选拔寒门出身的人做官,为什么皇帝喜欢选拔寒门?显然,贵族出身的人对皇权掣肘太大,必须选拔寒门对抗贵族。

所以啊,正常的皇帝都会重用“小人”,而远离“贤臣”。

再打个比喻,现在有两个州牧,所管辖地区都受灾了,一个州牧对你说,现在受灾了,希望皇帝体察民情,对老百姓减免粮食,另一个州牧按照往年标准上交,你说哪一个是忠臣,哪一个是奸臣?

再比如,和珅这样帮皇帝解决问题是忠臣,还是纪晓岚那样是忠臣?

皇帝大多不喜欢世俗认为的贤臣君子,而喜欢世俗认为的小人。


南朝史诗


凡事无绝对,亲贤人,远小人,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可能。但小人和贤人,都存在一些主观的判断,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贤人会变成小人,小人会变成贤人。

在一定程度上,明朝就是被君子们给坑死的。

党争不断,明朝中后期最为严重,在这些非黑即白的党争过程中,贤人和小人成为泾渭分明的存在,而他们判断的标准,并不是按照个人的能力和德行,而是在于他背后的党派。

第一次党争高潮

明朝嘉靖年间,明朝党争达到了第一个高潮,党争的非黑即白问题,也逐渐成为现实。以严嵩为首的严党,把持朝政十几年,对于倒严派的徐阶而言,严嵩就是小人,而徐阶等人,就是贤人。而对于严嵩而言,他通过自己通天的手法,愣是让嘉靖皇帝在柱子上写下,徐阶小人,永不录用的字。在严党眼中,徐阶才是小人。

如果平心而论,无论是严嵩还是徐阶,他们都有足够的治国理政的才能,都可以划入能臣的行列。而贤人还是小人,他们说了不算,皇帝说了不算,而是他们背后的一个庞大的文官团体说了算。因此,一旦党争开始,就没有小人贤人之分。

如果说,嘉靖年间,第一次党争高潮,是因为两个有能力的团队,因为思路不同,而大打出手。那么第二次党争,彻底演化为君子和小人的争锋。

第二次党争高潮

第二次党争高潮,出现在明天启一直到崇祯这近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这次党争的特点,不再是国家政策之间的分歧,而是真正的小人和君子的对战。这就是阉党和东林党的对阵。

阉党可以说是真小人,伪君子。东林党可以说,真君子,伪小人。

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君子更多的是道德上的无暇,用现在的话来说,儒学体系里,君子应该是患有精神洁癖的人。东林党人,就是这种精神洁癖的患有者。

那么,和君子对立的小人,往往道德上有瑕疵,精神世界不完美。但却能做事,而且为了做事,可以不择手段。因此,在孟子看来,像是张仪苏秦这样的能人,都是小人。

于是,阉党变成了能做事,但无底线的存在。东林党变成了道德高尚但不干实事的存在。

其实,崇祯皇帝真的是被这些君子小人玩死的。无论是阉党的无底线做事,还是东林党的耍嘴炮,不做事,对于国家来说,都是一场灾难。

从明朝的悲剧可以看出,亲贤人远小人,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事实上,贤人也可以是小人,而小人,也可以是贤人,并没有明确的分界线。一旦这种分界线过于清晰,像明朝这样非黑即白的党争,在所难免。


旧书斋


首先,咱们从解析命题入手。

贤人,古代通指在某一领域有能力有品行的人。小人指的是品行不端的人。皇帝是治理国家的最终决策人。他需要各方面人才管理国家。他自己也要有远大心胸才能带领大家管好国家,也才能成为明主。

其次,皇帝要想成为明主,不仅需要贤人的帮助,还需要自己有能力明辫是非,雄才大略管理好这些人。贤人与小人也是随着时间和环境而改变的!比如现在的你是贤人再过五十年你也许就是默守陈规的愚腐守旧派比如张之洞。曾经的小人被皇帝重用与改造也许变为一个朝廷重臣,比如和坤。

综上所述,皇帝都能做到亲贤人远小人也不一定就能成为一代明主!


无为大智慧大力


我相信如果一个皇帝能够做到亲贤臣,远小人,肯定是会成为一代明君的

贤臣之所以被称为贤臣,是因为他们为官贤德,敢于犯颜直谏,为民请命;小人则是为自己利益着想,专门对皇帝阿谀奉承,甚至引得皇帝不务正业。

一个皇帝既然能做到亲贤臣,就证明他懂得纳谏,爱民;远小人证明他能个克制自己的欲望,可以清醒的处理国家大事。能做到这样当然肯定是一位合格的明君了。


小伤聊史


没有真正的贤人和小人。政治没有任何规律,在一件事情里,支持对统治者有利的都是贤人,反之则是小人。嘉靖皇帝说的很对:没有贤臣,忠臣,贤与不贤,朕说了算。


汉中小杜


在大权旁落的时代,皇帝就算有心想亲贤人远小人也无力回天,唐文宗李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受制于宦官的唐文宗曾经拿自己和历史上的亡国之君作比较,并认为自己还不如他们:“赧、献受制于强诸侯,今朕受制于家奴,以此言之,朕殆不如!”

辇路生春草,上林花满枝。

凭高何限意,无复侍臣知。

失去实权的皇帝已经形同傀儡了。


璀璨诗文与您共赏


大家好我是心学,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历史终归是历史,不会有如果。但是如果非要如果一次,那么咱就说说。首先说小人的定义是什么,作为皇帝身边的人,你的所做所为,如果不是以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考虑问题,而是损公肥私,那么直接把你定义为小人毫不过分。首席代表就是,王振,严嵩,魏忠贤,永远钉在耻辱柱上为人民唾弃。


心学


事物都有两面性,孤阳不生,孤阴不长,只有贤人,那贤人也是小人,如果只有小人,那小人也成了贤人,唯有平衡才能让历史车轮在大道上飞驰,否则只会走歪路。


一线溪水入钱塘


这个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也并不会发现这种都成明主的事,即使时刻做到了亲贤人远小人。因为这关系到个人的经历、见识、能力、情商、智商等方方面面。但如果能做到亲贤人远小人,这便是极好的,至少有机会成为一代明主,开张宏图大业,造福万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