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尧古国的陶寺文化为什么会消失?

柴创6


位于山西临汾市裹汾县的陶寺遗址,是尧的都城,从发掘出来的各式各样的陶器来看,它代表了四千多年前的文化和先民的生活状况。夏朝的兴起,也代表先进文明的产生,相对落后的陶寺文化逐渐被淘汰,而退出历史舞台,从此陶寺文化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陶然亭vlog


所谓唐尧古国,就是上古三代时尧帝的故国,据《正义》记载:“唐,今晋州平阳,尧都也。”唐就是唐尧,说明晋州平阳是尧帝的故都。尧禅位于舜,舜就是舜帝,有虞氏部落首领,活动范围也大致在晋南一带。这也证明了陶寺遗址就在唐尧古国附近。

陶寺遗址有规模巨大的古城遗址和文字,还出土的铜铃、铜环、玉(石)器、彩绘木器、彩绘陶器,都证明礼乐制度的形成;仓储区以及“仓形器”和耒耜的出现,间接提示了农业的发展情况;祭祀、观象遗址的发现,象征着国家权力的存在;“金字塔”形组成的墓葬格局,反映了当时已经有了“王者”和臣僚,体现了国家管理的职能。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曾说: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没有哪一个遗址能像陶寺遗址这样全面地拥有所有的文明要素和标志。

陶寺遗址发现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因为国外一直都不承认夏朝的存在,陶寺遗址证明了在夏朝之前,就已经有了具备国家形态的中华文明,更不要说到夏朝时了。

由于当时唐尧部与新兴的虞舜部及周边先夏部经常发生冲突,长期的战争消耗使其逐渐衰落。后来,又受到西北方向的狄、戎等部族的不断侵扰,很快就消亡了。

唐尧部虽然消亡,但古唐尧留下的陶寺文化并没有消失,而是为后来的夏、商、周王国文明所继承和发展,最终成为了中华文明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了。


醉眼朦胧看天下


3900年前左右,石峁古城突然衰落,石峁部族的去留难以考证。不过与此同时,石峁部族南方300多公里的临汾盆地,古唐人的陶寺文化也突然衰落。

侯杨方先生的考古研究显示,陶寺文化最晚期,临汾盆地有70%的人口是外来人口(锶同位素测定),而且陶器的风格也与晋中光社文化、晋陕北部的石峁遗址有类似的器型。

此外,陶寺最晚期,绵羊养殖业迅速发展,而且绵羊的死亡年龄偏大,推测这个时期的绵羊多用来产奶和产毛,而不是食用。这与之前陶寺文化中山羊居多而且多用来食用,纺织也多用麻类的植物纤维等情况大不一样。

多种证据可以判定,4000年前左右,古唐国王族后人带领国人暴动,报复并驱逐了古虞国贵族,杀其族人,毁坏其王墓之后,回到了古唐人自治的时代。但百年不到的时间,陕北石峁部族因为某些原因迁离故土。3900年前左右,一部分石峁部落经过晋中吕梁山和太原盆地,混合了一部分「光社文化」下的部落,南侵临汾盆地,征服了那里的古唐人。

这个时段,恰好是先夏国末代君主「夏后相」与东夷人中的古寒国激战,并被古寒国攻破都城的时段。在中原地区霸权混乱的情况下,没有力量能援助古唐国抵挡外敌的入侵,求援无门的古唐国,只能独自对抗戎狄,并最终亡国。

随后的历史,就是少康辗转回到洛阳盆地,联络西方的盟友,成功复兴夏国。在这段时期内,古东夷族群是夏王国最大的威胁,因而夏王国无暇西顾,主要把精力放在东方。

所以之后他的陶寺文化就开始消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