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疫情過後汽車業能否多講真話?


這場疫情過後汽車業能否多講真話?

相信就算到現在,很多人的內心還是會充斥著不滿、遺憾,甚至憤怒。

一個人用生命的代價換取人們的覺醒,或許這一夜將會成為這場疫情的轉折點,但是我們在銘記的同時,是否能真正反思?以小見大,無論是小到汽車產業的每一位從業者,還是大到整個行業、整個社會,能否捫心自問,我們自己做到了坦誠清晰,實事求是了嗎?

銷量能否公開透明,實事求是?

同樣是數據,同樣刺痛著人們的眼睛和心靈。我們企盼著每天疫情確診的數量不再增加,但另一邊,我們卻在竭盡所能讓自家企業的產銷數據看上去更美好。

曾經聽汽車媒體圈裡的前輩“造謠”:過去某協會發布月度數據,車企為了讓自家的指標好看,“買”銷量,1元錢1輛車。

這場疫情過後汽車業能否多講真話?

在唯銷量論英雄的年代,銷量指標儼然成為衡量一款產品,一個品牌好壞的重要依據。因此,上面說的那個例子就不足為奇。我們一邊崇拜市面上那些月銷過幾萬,甚至10萬+輛的“神車”,一邊也能看到企業營銷老總在某款新車的發佈會上大放衛星——“我們這款車的目標是年銷xx萬輛。”然而,市場是殘酷的,消費者的評價總是客觀犀利的。每當月度數據發佈的時候,總有人會說:“某款車銷量這麼好,也沒見街上有幾臺在跑。”於是,就有了另一組數據——批發和零售。還記得去年,行業協會多次調高經銷商庫存預警,但還是有一些車企一股腦地將風險轉嫁給經銷商。這兩天,我們看到各家車企老總都在振臂高呼“我們一定能挺過去”,但或許只有經銷商更知道這個冬天究竟有多寒冷。

這場疫情過後汽車業能否多講真話?

眼看著1月份的產銷數據即將發佈,幾天前,聯繫過乘聯會和工業協會的負責人,對方都表示還不確定能否按時發佈月度數據。要說的是,那邊標準普爾已經把我國車市今年的預期下調,所以,等這次疫情結束,無論數據好壞與否,我們希望能看到一個風清氣正的汽車消費市場,我們希望車企能更勇敢地面對自身現狀,數據能更透明、更客觀公正。

產品能否禁得住考驗,用事實說話?

如果說銷量的公開透明挑戰的只是營銷老總一個人的話,那麼涉及到產品方面的敏感問題,可能牽動的不光是品牌公關總監,甚至還得包括產品研發、質量控制等一眾工程師們的敏感神經。

年前,中保研的碰撞測試引起了行業和市場的廣泛關注。其實,不光是這一次,這一款車,不論是A柱、B柱還是C柱,在明眼人看來,網紅爆款和毀三觀之間往往就隔著一層窗戶紙。誰都知道,人無完人,車無完車,因此,輿論宣傳和引導就變得更加重要。當下無論是汽車行業還是其他領域,自媒體大行其道,試問還有幾家能做到客觀公正?曾經有廠家公關說:有些媒體把自家產品“吹”上天了,連自己看了都覺得不好意思。當然,還有些媒體為了拉合作攀關係,抓住點小毛病不放,為了黑而黑,到最後卻落得個兩敗俱傷。

這場疫情過後汽車業能否多講真話?

輿論導向很重要。對於媒體從業者而言,需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操守,客觀公正的前提是要拿事實和數據說話。而對於廠商而言,無論是產品還是品牌本身都要擺正心態,找準自己的位置,不要動不動就“比肩德系品質”,動不動就超過某某合資豪華品牌。要知道,都說過去兩年是國內汽車產業的寒冬期,但仔細看會發現,豪華品牌市場依舊風生水起,日系德系銷量依舊水漲船高。實際上,自己家的產品幾斤幾兩,市場買不買賬,大家心裡其實都跟明鏡兒似的。所以說,就算某些企業僱再多的水軍,行業老大的位置依舊雷打不動,想要真正提升消費者的口碑和好感度,最重要的還是要做好產品,做好自己。

這場疫情過後汽車業能否多講真話?

說多了,良藥苦口,忠言逆耳。這場人民戰疫,大家都明白到底是天災還是人禍,也都痛恨某類人、某些群體,但是在以後的生活中,我們會不會再犯錯,也成為了自己痛恨的那種人了呢?或許值得一個人反思。最後,希望我們所處的汽車業的每一個人,都能聽得進去喜訊,更能聽得進去真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