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总喜欢说攻破楼兰,楼兰究竟是个什么地方?

用户6821404659


“不破楼兰终不还”这句边塞诗确实掷地有声,但事实上的楼兰并没有被灭,而是神秘的消失在了有“地球耳朵”之称的罗布泊旁边。说到楼兰就不得不提罗布泊,这个现在的不毛之地在1700年前是一个水草丰美的湖泊,丝路明珠楼兰国就在它西北方。

古楼兰国的前世今生

1900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等人在对罗布泊考察的过程中,唯一可以挖井取水的铁铲丢失,在寻找铁铲的途中为了躲避沙尘暴,无意间发现了泥塔和残败的房屋。随后他们在这座遗址中发现了精美的木雕,赫定断定这是一座古城遗址。

1901年,斯文·赫定对遗址进行了发掘,随着大量文物的出土,这座古城的面纱也慢慢被揭开。根据出土的汉文简牍显示,这座遗址就是我国史书上记载的楼兰国。这是楼兰古国神秘消失1300年后被再次发现。

楼兰古国在公元前176年建国,也就是西汉汉文帝时期,但在公元630年却突然神秘的消失,楼兰古国总共存在了800多年。据史书记载,楼兰国是一个拥有城廓的小国,它东面与敦煌相连,西面到焉耆,西南面到若羌,古丝绸之路在楼兰分为南北两道。

楼兰国属于西域三十六国中的强国,玄奘法师西行时也对楼兰有过记载,书中所载的鄯善国就是楼兰古国。楼兰建国于盐泽边上,盐泽指的就是罗布泊。《汉书》中记载,楼兰国有1570户人家,共1.4万人。居民以放牧骆驼为主,逐水草而居。汉昭帝时,楼兰改名为鄯善,唐太宗之后,楼兰就再无记载。

为什么要不破楼兰终不还?

汉昭帝时期,楼兰国请求汉朝驻军伊循,汉昭帝便在伊循设置都尉,开战屯田。此后楼兰便成为汉朝控制西域的战略要点,主要是为了对付匈奴。汉武帝时期的楼兰国,在汉朝与匈奴之间摇摆不定,有时依附汉庭,有时倒戈匈奴,在两大势力间艰难的维持着生命。楼兰是汉庭通往西域的要道,匈奴与汉朝的博弈中,楼兰的分量很重。

楼兰就成为汉朝与匈奴极力争取的对象,双方都对楼兰采取了怀柔政策,尽量拉拢。张骞出使拉拢大月氏失败后,汉朝征讨了大宛国后又多次派人出使西域。而此时的楼兰作为要地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结果将汉使杀掉,导致了汉朝的出兵讨伐。

楼兰被降服后向汉匈各派了一名王子做人质,在汉匈之间保持中立。后来汉朝在攻打匈奴时,楼兰国王私通匈奴,与匈奴伏击汉军,导致汉朝再次出兵讨伐,直逼楼兰都城,楼兰王随即开门谢罪并答应帮助汉朝监视匈奴。

公元前92年,楼兰王去世。汉朝的楼兰王子不愿继承王位,最终匈奴的楼兰王子回国继承了王位,汉武帝随即派人去诱降新王,结果失败。此后,汉、匈、楼兰三国基本保持了平静。到汉昭帝时,汉朝要求楼兰给过境的使者提供必要的帮助,楼兰以向导被虐待为由,拒绝了汉朝的请求。

汉昭帝于是派傅介子暗杀了楼兰国王,将身处汉朝的楼兰王子送回继承王位。汉昭帝以保护新国王为由派部队驻屯楼兰国内,从而为讨伐匈奴打下了基础。公元400年,高僧法显取经过楼兰,此时的楼兰已是遍地枯骨的破落之城。最终楼兰在公元630年消失的无影无踪。

楼兰国的对汉朝的屡次背叛与敌对,显示了楼兰古国的摇摆不定,也说明了楼兰古国在汉朝与匈奴之间的艰难处境。这些就是古人总爱说攻破楼兰的原因,也是古人对这种摇摆不定、言而无信之小国的愤恨。所以“楼兰”就成为了被讨伐的代名词。

最后再给大家来几首关于描写“楼兰”的古诗: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官军西出过楼兰,营幕旁临月窟寒。蒲海晓霜凝马尾,葱山夜雪扑旗竿。——岑参拟脍楼兰肉,蓄怒时未扬。秋鼙无退声,夜剑不隐光。虎队手驱出,豹篇心卷藏。古今皆有言,猛将出北方。——孟郊

野史也是史


提到楼兰,大家第一时间估计会想到两件事。

第一个就是举世闻名的楼兰女尸。上世纪三十年代,科学家们在新疆库姆河附近一个沙丘上,发现了一个船型木棺。

打开后,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映入眼帘。这具女尸已经沉睡了3800多年,却还年轻美丽,双目紧闭,嘴角微翘,就像着了魔法刚刚睡去,脸上浮现着会心的微笑。科学家们制作的容貌复原图,让无数人惊叹于她的美丽。


(楼兰女尸复原图)

第二个便是各种脍炙人口的诗歌了。我们在读边塞诗的时候,常常能读到这样的句子: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边塞诗)

这不由得让人好奇,为什么古代诗人总喜欢把楼兰当做靶子?难道此国和中原有什么天大的仇恨吗?

其实不然。

楼兰只不过是汉时期与我国冲突的一个西域小国罢了。与其他少数民族政权相比,它并没有对中原造成大的冲击。那么为什么却总是受到诗人的抨击呢?

看看这些诗人,我们不难发现,李白、王昌龄,都是唐代诗人。作为汉之后的一个大一统时代,唐朝人对汉有着很深厚的感情,常常以汉人自居。

比如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用的便是:“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以汉喻唐,是当时诗人的惯用手法。

而楼兰,正是汉抗击的对象。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它成为众矢之的了。

接下来再介绍一下楼兰。


(楼兰遗迹)

楼兰,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地处新疆罗布泊,曾经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汉书》载:“……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 五百七十,口万四千一百,胜兵二千九百十二人。”

(楼兰地理位置)

从这些描述可以看出来,楼兰是个人口稀少之地,而且坐落于大西北,十分偏僻。

据科学考证,至少在3800年前,这一带就已经有居民了。 早前,罗布泊一带是茫茫沙漠中的一片绿洲。

《汉书》有云:“地沙卤,少田,寄田仰谷旁国。国出玉,多葭苇、柽柳、胡桐、白草。民随畜牧逐水草,有驴马,多橐驼,能作兵,与婼羌同。”

就是说,楼兰盛产玉石,骆驼和驴马,人们逐水草而畜牧而生活。

孔雀河和塔里木河在这交汇,水量充沛,成为沙漠中独特的风景线。美中不足的是,这里的土地多为盐碱地,无法种植作物,只能依仗旁国。


(楼兰古城遗址)

汉时,楼兰是西域最东边的丝绸之路上的当道之地。优越的地理位置,使之在贸易往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当时的西域,楼兰十分耀眼。

在林林总总的三十六国中,这里的商人旅客最为集中。各地的商人们长途跋涉,都以此为中转站。

(西域三十六国)

但是,尽管十分繁荣,此时东有大汉,西有匈奴,楼兰只能在两个大国夹缝中生存。

汉匈都欲控制楼兰,楼兰在汉匈之间“不两属,无以自安”。

匈奴人为楼兰指派了一个国王,名叫安归。安归对汉人十分敌视,屡次派人截杀汉使馆,抢夺财物。

汉武帝忍无可忍,便派出大将傅介子出征,一举凯旋。此后,楼兰便成为了汉的附属之地,改名为“鄯善”。

(傅介子雕像)

在汉的统治下,楼兰依然是很兴旺的。

东晋后,中原群雄割据,混战不休,无暇顾西域,楼兰便逐渐与中原失去联系。

那么,楼兰是什么时候消失在茫茫大漠中的呢?又是怎么消失的呢?

其实,其覆灭,既是天灾,也是人祸。

原来,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中的泥沙汇聚在罗布泊的河口,日久月长,泥沙越积越多,淤塞了河道,这两条河便另觅新道,流向低洼处,形成新湖。

而旧湖在炎热的气候中,逐渐蒸发,成为沙漠,水是楼兰城的万物生命之源。

湖水的北移,使得水源枯渴,树木枯死,市民皆弃城出走,留下死城一座,在肆虐的沙漠风暴中,终于被沙丘湮没了。


(干涸的罗布泊)

而当时,战争频发,过度开垦,也是导致荒漠化的一大因素。

在天灾人祸的影响下,这个神秘的小国,昙花一现般繁荣了五百年后,便随着风沙一起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了。

只有留下了的种种传说与美好的故事,让人对这千百年前响着驼铃的西域之地而心驰神往不已。

歪眼小史工作室


刚日读史


经常阅读我答文的好友,可能会感觉到,我在做答文的时候,会经常提及“意象”这两个字,并且会利用可用的机会,解释一些诗词中的意象。



这是因为一直以来,我们都被带偏了。读书的时候,老师解释诗词时会说:“这个词的意思是……。”长大后,电视上的教授也是这样说。其实,意象和词汇是有区别的。

对诗词创作有兴趣的好友,一定要记下这句话:组成诗句的基本单位是意象,而不是词汇。

就以题目中的“楼兰”为例,假如将其作为词汇来解释,那其就是一个已经消失的古西域国名, 遗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若羌县境内。



中国传统诗词的“意象”,可解释为能投影出一定含意的物象。物象包括景、物、人、事、典等。

在诗词中,“楼兰”也是一个源于典故的特定意象,出自《汉书·西域传上》及《傅介子传》。是说楼兰古国在汉代时,位于通向西域的南道上。“因居汉与匈奴之间,常持两端,或杀汉 使,阻通道。 元凤四年, 汉遣傅介子斩其王 安归 ,另立尉屠耆为王,更名为鄯善 。” 傅介子也因此立功封侯。



在诗词中,刺楼兰,斩楼兰,破楼兰,返楼兰,都护楼兰返等关键词都是指向此一典故,借用为杀敌立功的意象(事典)。而并非与“楼兰”有多大的仇。例如:

唐.李白《塞下曲六首》: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唐.杜甫《暮冬送苏四郎徯兵曹适桂州》:

卢绾须征日,楼兰要斩时。

唐.孟郊《猛将吟》:

拟脍楼兰肉,蓄怒时未扬。

唐.张九龄《送赵都护赴安西》:

自然来月窟,何用刺楼兰。

“楼兰”此一意象,在诗词中很常见,诗例也很多,篇幅所限就不一一列举了,大家补充吧。


诗词书院


这个问题我略知之一二,若答得不充分,朋友们尽可指正。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古人总喜欢说攻破楼兰?

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顺手拈来,把攻破楼兰变成表达必胜决心的象征

最大的原因,来自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这豪迈荡气的诗篇,代代相传,唤起人们对楼兰古国的神秘遐想。更由于楼兰古国地处遥远的西域边陲,具体情况了解有限,更增加了几分神秘感。久而久之,楼兰古国就变成了一个遥远天涯的代名词,每当远战征伐,人们自然而然想起了王昌龄的豪迈诗句,顺手拈来,攻破楼兰就成了表达决心的习惯性表述。

二、历史变迁,增加了楼兰古国话题的重复性

早在汉代以前,中原与楼兰古国并没啥联系,对其了解更是朦胧。从张骞通使西域,才开始与楼兰建立联系,并逐渐使楼兰变成了中原的附属国,每年向汉朝进贡,双方有了互通往来。但是,由于地处过于偏远,管辖乏力,加之匈奴不断入侵,弱小的楼兰国无力左右逢源,时不时就又变成了匈奴的附庸国,便又成了中原不断征伐的对象。不断的反复,不断的征伐,在人们心中形成了一种固有观念,仿佛那里是个是非之地,难以收服之地。所以就把攻破楼兰变成了征伐的代名词。

三、唐僧西天取经,把楼兰推向了新的高度

到了唐代,唐太宗为了加强对世界的了解,派遣唐玄藏远赴西域。在唐僧西去的路上,恰也路过楼兰古国。唐僧在传经布道的同时,也同时对那里进行了考察。在其撰写的回忆录《大唐西域记》里作了详细描写。亲自考察,又有文字记载,无疑增加了后人对楼兰古国的进一步了解,明晰了楼兰的来龙去脉。于是便有了“不破楼兰誓不还”的诗篇。“攻破楼兰”也就成了嘴边上的一句话。

下面回答第二个问题:楼兰究竟是个什么地方?


一、楼兰古国在新疆罗布泊地区

古籍记载,楼兰古国最先是在新疆的鄯善,后经过战争的变迁,迁徒到如今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若羌县北境,罗布泊以西地区。整个遗址散布在罗布泊西岸的雅丹地形之中。

鄯善和罗布泊地区,我十多年前都曾亲自去过。经过千年的历史变迁,在鄯善已找不见任何历史遗存。尤其鄯善大部份地区为荒原戈壁,刮起风沙遮天蔽日,什么遗迹也难以抵御长久的风沙剥蚀。

上世纪初,瑞典人赫文.斯定,来到罗布泊地区探险考察,发现了楼兰古城遗迹,并搜集了大量文物古董。至此,楼兰古城遗址被确定已经没有疑义。如今的楼兰古城已开发成旅游景点,八方游客纷至沓来。只是太过遥远,路途艰辛,一般的游客只能望而却步。

二、楼兰古国曾是个水草丰美的鱼米之乡

几百年前,楼兰古城还是个水草丰美的鱼米之乡。罗布泊,听名字就是湖泊么。只要有水,自然就会有鱼有草有树。罗布人村寨,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同时从那个地区发掘出来的鱼船鱼网更无可争辩地说明了这个事实。

另外,从地理位置上也可以说明这一点。从昆仑冰川发源的塔里木河,自西向东流向罗布泊地区,那里怎么可能不水草丰美。只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阻断,导致塔里木河水逐渐萎缩断流,才中断了对罗布泊的水源供给。

而从博斯腾湖发源的孔雀河,也是自北向南流向罗布泊地区,也是因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吞噬,导致了断流,使罗布泊同样没有了水的滋润。

三、历史之谜,造就了一段千古佳话

尽管没有了两条河流的水源供给,但并不是楼兰古国消失的主要原因。因为史料记载,罗布泊湖面曾达12000平方公里,最小时仍达500平方公里。这么宽阔的湖面,怎么可能轻易干涸。

目前对楼兰古国消失的原因,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四点


一是因为遇上了流行的大瘟疫,楼兰人本就因为这场瘟疫所剩不多,加之没有先进的医疗条件,只好弃城另寻家园。


二是战争导致古国消失。由于这个地区过于富庶丰美,多方前来争战夺取。导致古国灭亡。


三是当地人乱砍盗伐,不顾生态平衡,致使水土流失严重。加之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两条河流的断流,中断了水源供给。使人们无法生存下去。


四是由于地质构造更迭和自然条件变化,使楼兰古国在暂时间内被埋没消失。


以上四条不过是人们的推断。很显然,无论哪一条,都是经不住推敲的。

首先,瘟疫流行哪里都有,但还没有因为这个原因导致灭国的先例。

其次,战争导致灭国的原因更是牵强。既然这里水草丰美,战争夺取只能改朝换代,不可能流血牺牲夺取后反倒遗弃。在逻辑上都讲不通。

再有,滥砍盗伐只能是暂时的,当发现要灭国灭亡了,还能继续自取灭亡吗?这是个不现实的问题。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当年楼兰人在罗布泊边筑造了10多万平方米的楼兰古城,居住区,行政区和军事区布局合理,城市功能齐全而布局分明,城市规划和发展意识显著。从出土的遗物看,木雕、织物、钱币、文书、胡杨木架和少量的芦苇墙,无不证明当时罗布人精湛的手艺和楼兰经济的繁荣。而那里并没有发生地质构造更迭导致灭国的证据,更没有因自然灾害就一下子灭国的可能。

至此,地处古丝绸之路要冲,又水草丰美的富庶繁华之国,一下子消失在茫茫沙海之中,并且没有任何文字记截,其原因便成了至今未解的千古之谜!


文化一家人


楼兰古国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地处塔里木盆地东端,扼丝绸之路要冲,为西域诸国之咽喉,欲控制西域必先控制楼兰。

汉朝时,楼兰国在汉匈间摇摆不定、首鼠两端,常受匈奴唆使,派兵攻击汉朝使团和商队,阻断汉朝与西域诸国的交流,为此,汉朝数次派兵攻占楼兰。

魏晋南北朝时期,楼兰仍然是远征西域的第一站,战事频起。

唐朝时,唐军为与吐蕃争夺西域控制权,在楼兰故地与吐蕃进行了数次大规模战争。

正因如此,古代诗人常以“不破楼兰终不还”代指发生在西域的战争。

至于楼兰是一个什么地方,有什么奇特的,还请继续往下看。

楼兰古国编年简史

公元前3世纪,一支从西方迁徙而来的吐火罗人部落在罗布泊旁、孔雀河畔修筑了伊循城,建立了楼兰城邦国。此时,月氏人实力强盛,控制了西域广大地区。楼兰国建立后不久便臣服于月氏。

公元前2世纪,漠北的匈奴不断壮大,其势力南下受阻后就转向西域。最终,匈奴人打败月氏人,控制了西域地区,设僮仆都尉,向各国征收繁重的赋税。

公元前176年,匈奴冒顿单于致信给汉文帝,要求汉朝承认楼兰国是匈奴藩属国。

公元前108年,因楼兰数次在匈奴的唆使下攻击汉朝使团和商队,汉武帝大怒之下,命赵破奴为主将、王恢为副将,率精兵数万征讨楼兰。赵破奴率700骑兵突袭,一举攻破楼兰,俘获楼兰国王,楼兰国王向大汉臣服。这位楼兰国王有四个儿子,于是就派遣了最喜欢的三儿子到长安为质子。

匈奴听到消息后,也派大军攻击楼兰,楼兰国王亦向匈奴称臣,派遣长子安归到匈奴王庭为质子。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派李广利远征大宛。楼兰受匈奴迫使,欲背后偷袭汉军。汉军有所察觉,派任文率精兵走小道突袭楼兰,擒获楼兰国王至长安。楼兰国王对汉武帝辩解道:“小国处大国间,不两属则无以自安,陛下若不放心,我愿举国迁往内地”。汉武帝谅其难处,动了恻隐之心,放了楼兰国王回国。同时,汉武帝派遣使臣到匈奴,警告匈奴不得再干预楼兰。

公元前92年,楼兰国王病逝,临死前遣使到长安请求迎回三王子回国即位。可这位三王子在长安期间,行为乖张,屡犯律法,惹得汉武帝一怒之下对他处以了宫刑。汉武帝担心三王子对大汉心有怨恨,恐其归国后倒向匈奴,就不同意三王子归国即位,改立四王子即位。

不久之后,楼兰四王子病逝。匈奴最先得到消息,抢先送在匈奴为质的大王子安归回国即位。楼兰又彻底倒向匈奴,亲近汉朝的二王子尉屠耆投奔长安。

公元前87年,雄才大略的汉武帝逝世。前后数年,汉朝政局不稳,无暇西顾。

公元前77年,大将军霍光派傅介子收复楼兰。傅介子利用楼兰国王安归贪财无度的秉性,在席间刺杀了安归,立尉屠耆为王,并将楼兰更名为鄯善,迁都扞泥城。旧都伊循城派驻汉军进行军屯。

公元前68年,汉朝派郑吉屯兵车师,守护楼兰以西,天山以南广大地区。

公元前60年,匈奴内部矛盾激化,统治西域的日逐王率众投降,匈奴势力彻底退出西域。汉朝在乌垒城设立西域都护府,从此“汉之号令班西域矣”。


东汉以后,西域三十六国相互兼并,攻伐不断。楼兰吞并数个小国后,成为西域七强之一。

公元107年,东汉取消西域都护府。

公元123年,东汉任命班勇为西域长史,屯兵柳中城。次年移驻楼兰。

此后,西域三通三绝。

公元222年,楼兰遣使朝魏,魏文帝曹丕于楼兰复设西域长史府。

公元382年,前秦苻坚任命吕光为主帅、楼兰国王休密驮为宁西将军,率大军远征西域。

公元400年,高僧法显西行取经,途径楼兰故都伊循城。昔日水草丰盛之地,已是黄沙漫天。

公元420年,北凉攻灭西凉,楼兰国王比龙到姑臧朝见北凉国主沮梁蒙逊。

公元448年,北魏皇帝拓跋焘派大将万度归远征西域,楼兰国王真达投降。北魏在楼兰境内设郡县,督赋税。从此,楼兰国灭。

楼兰古国文化简述

1、楼兰古国人种构成

楼兰最早的居民与月氏人同族,是来自西方的吐火罗人,是原始印欧人中地处最东的一支。在汉代史书中楼兰人的形象是大胡子、深眼窝和高鼻梁,类似今天的伊朗人。

后来随着匈奴、汉朝交替统治楼兰,楼兰人混入大量黄种人的基因,逐渐演化成黄白混血人种,如同现在中亚诸民族。

2、楼兰古国的语言文字

因为楼兰最原始的居民为吐火罗人,因此楼兰最早同行的语言就是吐火罗语。其文字是用源自印度的婆罗米字母书写。从考古发掘出来的文物资料看,吐火罗文被大量使用记载佛经,用于记录世俗事物的很少。

自公元前60年,西汉统一西域后,汉语流行于西域诸国中。尤其是楼兰,因为其位于西域最东端,楼兰贵族率先学习使用汉语,一时蔚然成风。

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慢慢的各种语言文字充斥楼兰街头巷尾,诸如罗马语、希腊语、波斯语不绝于耳。

3、楼兰古国的宗教信仰

早期流行于楼兰的宗教是祆教,也称拜火教。祆教是古波斯帝国的国教,流行中亚广大地区。此外还有原始的萨满教。

随着佛教的兴盛及传入,楼兰自上而下的接受了佛教。高僧法显西行取经途径楼兰,在《佛国记》中记录了他的见闻:“其国王奉法。可有四千余僧。悉小乘学。诸国俗人及沙门尽行天竺法。”

此时,楼兰全国人口不满两万,就有四千多名僧人,可见僧侣占比之高。且在楼兰高层的要求下,全国实行天竺律,全民信仰小乘佛法。

佛教越是繁盛,其衰败越快。大量的僧侣不仅不事生产,还要侵占良田,兴修众多的寺院、石窟等佛教建筑,底层百姓不仅要缴纳大量的赋税,还要承担众多的劳役。

4、楼兰古国的经济状况

楼兰是丝绸之路重要的中转站。从楼兰出发,向东可到敦煌;向西北可到焉耆、尉犁;向西南可到若羌、且末。

中原的茶叶、丝绸、铁器等紧俏商品,源源不断地运抵这里,和西域的珠宝马匹等进行交易。各国的使团游人、僧侣客商,都在此落脚休整,开展贸易。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也让楼兰的经济非常发达,空前繁荣。

楼兰因此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繁华的都市,成为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汇集点。

考古学家从楼兰遗迹发掘出除了大量中国古钱币外,还有众多的波斯、罗马、希腊等国的钱币。这些钱币的出土,也印证了楼兰经济之繁荣。 相信看到这里,大家对楼兰古国应该有一定的了解:楼兰古国位于罗布泊旁、孔雀河畔,处丝绸之路要冲,东西文明在此交汇。其繁盛时,各国商贾云集,使团游人如织,堪为当时世界最繁华的都市。楼兰先后臣服月氏、匈奴、汉、魏晋,在立国六百多年后,被北魏拓跋焘灭亡。


欲何之


为什么古代总喜欢说攻破楼兰,因为楼兰在古时候虽然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国家,但是地处丝绸之路的要塞,所以攻破楼兰就相当于打通了要塞

楼兰古国一说大家都有点儿印象,但是这个小国家到底在哪儿恐怕大家都说不清楚了。楼兰的位置在现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若羌县的北边

,罗布泊的西北角,沿着孔雀河道南岸走大概7公里左右。

楼兰国其实不大,但是它的地理位置特别重要。它是汉朝出了河西四郡的必经之路,北边是匈奴,西边是西域。如果有人控制了楼兰,便可以此为点进攻中原和西域,甚者更能斩断汉朝与西域的政治和经济联系,光是想想就觉得是兵家必争之地。

楼兰古国建国于公元前176年,西汉汉文帝时期,直到公元630年消失之后,总共经历了800多年的历史。就是这样一个国家,跟匈奴特别的亲近,多番杀掉汉朝派出的使臣,使得皇帝大怒。于是在汉昭帝元凤四年,霍光白灭楼兰,并更改其为鄯善国。从此楼兰这个名字便不再记载中了。

王昌龄《从军行》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就是典型的攻破楼兰的代表。而事实上我们也确实把楼兰攻破了,这与楼兰国主当时的亲匈奴远汉朝的政策不无关系。并没有分清当时的两国军事上的实力妄下判断,一边倒,那就给自己增加的灭国的可能。


小航侃历史


唐朝边塞诗人王昌龄有一首《从军七首·其四》写的好。“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诗中的楼兰也就是指的西域楼兰古国,后改名为鄯善国。但诗中所指的楼兰,是代指整个西北地区的敌人。并不单单是特指楼兰国。王昌龄这首诗想要表现的是,戍边士卒决心抗击西北地区一切外来之敌的决心。不打垮敌人誓不还乡的信念。世人口中的楼兰后来也多代指外部的敌人。

关于楼兰的记载,最初还是体现在《史记》之中。楼兰是西域最东边的一个小国,其本身实力并没有多强。但其所处地理位置十分的优越,属于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从公元前176年匈奴冒顿单于给汉文帝刘恒的书信上我们可以得知,当时楼兰楼兰归属匈奴统治。在后来随着汉朝实力不断的强盛起来,从汉武帝时期,汉朝不仅开始开辟丝绸之路,汉朝大军也开始向西域之地延展。此时就不可避免的和匈奴在西域领地上渐起争端。汉朝和匈奴都想要控制楼兰这个战略军事重镇。当时楼兰表示两不相帮。谁胜利楼兰就归属谁统治。在之后的战争过程当中,雄踞兵败逃往更深处的漠北之地。楼兰开始依附于汉朝。

汉昭帝时期,楼兰和龟兹背叛了汉朝,暗中勾结匈奴并且杀害了汉朝使臣。当时任职骏马监的傅介子受命出使大宛,且顺带去质问楼兰和龟兹为何要背叛汉朝。楼兰王和龟兹王在背叛汉朝之后也惴惴不安。傅介子到后,楼兰王和龟兹王都表示服罪。傅介子表面答应替他们向皇帝说好话。但是实际上傅介子向霍光以及朝廷表示,楼兰王和龟兹王必须要受到惩罚,既然他们敢背叛汉朝,那就必须给他们一个教训。所以傅介子请求刺杀楼兰王。霍光应允了傅介子的请求。

之后傅介子带着钱财谎称是朝廷赏赐的。傅介子也趁机诛杀了楼兰王。之后傅介子要求楼兰更名鄯善。楼兰人畏惧汉朝报复,所以不仅应允了汉朝的要求。还同意了汉朝的驻兵要求。东汉之后,汉朝开始势衰,此时汉朝对于西域的统治力度也开始下降,西域经过长期的相互兼并,形成七国争雄的局面。鄯善国并吞了婼羌、小宛、精绝、且末等国,成为西域七强国之一。

三国时期,魏国不仅在国内和蜀汉以及东吴争霸。对外则丝毫没有放松对西域的控制权,楼兰也就是鄯善同样在魏国的掌控之中。《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载:“黄初元年二月,鄯善、于阗、龟兹各遣使者奉献,是后西域遂通,置戊己校尉。”之后鄯善先后臣服了西晋、北凉、前秦、后凉、西凉、北凉、北魏、吐谷浑的政权。北魏太武帝时期,大将万度归西征覆灭鄯善国,鄯善历经六百年国运就此消亡。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书


世人对楼兰的了解,大概只有那一座座掩埋在风沙中的楼兰古城;殊不知,楼兰的神秘远不止此。真实的楼兰古国,极有可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家!

楼兰,这个神秘的西域国度,第一次出现在世人的眼里,是在公元前2世纪。《史记匈奴列传》记载了公元前176年,匈奴王冒顿单于给汉天子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

“定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以为匈奴。”

在这一年,匈奴人嚣张地征服了西域二十六国,并向大汉耀武扬威。从此以后,楼兰等西域列国进入了东方人的视野。

然而,东方人对于楼兰的了解,终究只是两个汉字而已。

公元前126年,在匈奴人征服了楼兰半个世纪之后,张骞出使西域。彼时,西域已经完全处于匈奴人的控制之下,而大汉欲对匈奴用兵,两国可以说是处在一种战争状态下。

张骞出使西域不仅拉来了盟友,还给东方带来了楼兰的最初印象:

“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

盐泽的位置,即为蒲昌海,距离玉门关有三百里远。

楼兰地处西域之最东方,扼守丝绸之路的咽喉。其战略位置,不言而喻。也正是因为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得来往商客不绝,楼兰也正是在这种东西方商贸中,逐渐富裕起来了。

[图为李柏文书,前梁时期作,1907年被日本人发现于楼兰]

当年的楼兰的重要性,就相当于今天的新加坡一样,是一个重要的关口。在楼兰城里发现的一片木简上,甚至记载:“今为住人买四千三百二十六匹。”如此看来,楼兰在2000多年前,已经有了相当可观的人口了。

如此重要的关隘,难怪汉朝对它心心念念了。

《汉书·西域传》里讲述了一个关于楼兰的故事。

王喜,与介子饮,醉,将其王屏语,壮士二人从后刺杀之,贵人左右皆散走。

这则故事讲的是傅介子率领几个人,孤军深入楼兰王宫,刺杀楼兰王。楼兰王死后,傅介子立下20个士兵,控制了楼兰的局势;而傅介子则带着楼兰王的脑袋,回到长安复命,并将楼兰王的脑袋挂在城门,宣告对楼兰的主权。

这次斩首行动,彻底改变了楼兰过的命运。从此以后,楼兰成了传说,在之后的历史上,楼兰迁都鄯善,并将其国名改为鄯善。

这个鄯善,正是大唐诗人王昌龄诗中的“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楼兰”。

不管是这个迁都后的鄯善,还是历史上真实的楼兰,都在诗人写这首诗的百十年前,消失在茫茫黄沙里。

楼兰这个国家,有着太多的神秘之处。

1979年12月,中国考古工作者在楼兰故地孔雀河畔发现了“太阳墓地”。在“太阳墓地”古墓群,考古专家发现了大量的文物。

与之前在楼兰的其他考古发现相比,太阳墓地并没有汉朝的文物,比如玉器、陶器、铜镜、丝绸等等;只有一些毛、毡、毯、木器、骨器等文物。这里的发现,与之前的楼兰文明截然不同。

通过对这些文物的年代进行鉴定,发现所有的这些文物都是距今3800年前的。

更让考古学家震惊的是,在太阳墓地发现的遗憾,皆是金发碧眼高鼻梁,俨然一副西方人的模样!与后世看到的楼兰人,有着很大的区别。

当然了,由于没有更多的文字记载,也没有更多的考古发现。对于太阳墓地的一切发现,都只能去进行推测。所有的疑问,都没有确切答案。

即便是后世我们熟知的楼兰,也有诸多疑问等待去考证。比如说楼兰地处西域东缘,为何会用佉卢文?要知道,佉卢文可是印度人使用的文字。

还是非常期待我们的考古工作者,早一点揭开楼兰的秘密。


祗树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王昌龄的边塞诗,应该是每个中国人自幼就学习过的千古佳句。那么,诗中的楼兰究竟在哪里呢?

根据考古研究,楼兰应该是在今新疆罗布泊及周边地区。在汉晋时期,这里水草丰茂,也是汉朝使者前往西域诸国的门户之地。

最早确定楼兰古城位置的人,是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Sven Hedin),他在1900年漫游罗布泊时,发现了震惊中外的楼兰古城。

随后,斯文·赫定又在1901年经过精心准备再次进入罗布泊,找到大量的出土文化,包括一些佉卢文的书信、钱币、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足以确定楼兰古城的存在。

自此以后,各国的考古学家纷沓而至。

例如,那位大家耳熟能详的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Marc Stein),就曾对楼兰遗址进行了破坏性的发掘。

此外,还有日本人橘瑞超则发现了晋咸和年间的西域长史李柏写给焉耆王的书信,就是著名的《李柏文书》。当时西域长史的驻所正是楼兰。

总而言之,楼兰虽然已湮没于历史的风沙下,但经过后人的考古,已经能勾勒出那里曾经的灿烂与辉煌。


HuiNanHistory


唐诗里有不少提到“楼兰”。著名的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等。由此可知在唐代,“楼兰”被视为劲敌。后世还有将“楼兰”和“突厥”并列为敌的,如“擒颉利,斩楼兰”。

唐诗里大量提到的“楼兰”是西域古国的名称,但实际上“楼兰”在北魏时期就已经被灭,唐代早就没有了“楼兰”。西汉初,张骞出使西域,史籍中开始有了“楼兰”这个城邦小国的记载。楼兰是丝绸之路上的要冲,也曾经是中原王朝与匈奴、吐蕃等对抗时在战略上的必争之地。

据《汉书*西域传》记载,楼兰的王城叫“扜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今天考古发现的楼兰故城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若羌县北。《西域传》里记载“鄯善国,本名楼兰”,也就是说楼兰和鄯善是前后传承的关系。强大时候的鄯善国吞并了精绝、小宛等小国,但最后自己还是在北魏时期被灭国。

唐诗宋词里大量写到誓斩楼兰这样的内容是为了表达从军平边患、建功立业的情怀,以“楼兰”泛指边地邦国之患。就好像清代的康熙写的诗,“洱海昆池道路难,捷书夜半到长安”,其中就以“长安”指代都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