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選擇了足球,就不要太“心疼”孩子

關於孩子的體育教育,清華大學一位海歸教授說過的這段話,一直覺得特別棒:如果在孩子成績過得去的基礎上,讓他們學一點符合身體特長的技能,適當參加一些體育活動,這將能夠最大限度地拓展他們的心智稟賦,孩子會終身受益無窮。

一位叫Dave Fulk的企業家在Linkedin上發的一個帖子,表達了為什麼要花錢讓孩子練足球。他說道,他並不是把錢花在了孩子的足球課上,而是花在足球在潛移默化中帶給孩子的變化上。

既然選擇了足球,就不要太“心疼”孩子

很多家長決定讓孩子學習一項體育特長之前,會認真思考,反覆衡量這些問題:

練體育對升學有沒有幫助?

能不能給孩子帶來加分?

一週需要訓練幾次?

會不會傷到身體?

等終於把孩子送入校隊訓練後,就認為孩子訓練的好壞是體育老師或教練的事情,但往往忽略了更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家長自已。

曾經在抖音上看到一個視頻,視頻中的媽媽在教練批評孩子的時候主動離場,並悄悄為教練豎起了大拇指。從眾多評論中能感受到網友們對這位媽媽舉動的讚揚。

既然選擇了足球,就不要太“心疼”孩子

▲ 視頻截圖來自網絡


然而,因為家長“心疼” 孩子,所以不練了的情況也時常出現:

孩子練習太累,那休息吧;

孩子咳嗽了,那請假吧;

孩子今天過生日了,那逃訓吧;

孩子堅持不下去了,那不練了;

“心疼” 孩子,所以不練了。

外國青少年一年至少要有近百場大大小小的足球賽,我們國內的孩子一年下來甚至連70次體育訓練課都沒有達到。訓練次數少強度低,這才是我們與西方國家青少年身體素質差距的根本所在。

家長們可以自己算一筆賬,孩子一個星期能上幾次足球訓練課?一個月能上幾次課?一年又能上幾次課呢?

既然選擇了足球,就不要太“心疼”孩子

有一種冷,叫父母覺得孩子冷;

有一種餓,叫父母覺得孩子餓;

有一種累,叫父母覺得孩子累。

很多時候,孩子的惰性是父母間接影響的。

大多數情況下,孩子心智還不成熟,遇到困難會本能想放棄,這時候就需要家長們正確的引導,教會孩子合理安排自己時間,鼓勵孩子學會堅持。

既然選擇了足球,就不要太“心疼”孩子

事實證明,有體育特長優勢的孩子精力更充沛、行動更迅速、自信而有理想。

沒有任何一項知識和技能,是可以毫不費力就能獲得的,想要多大的回報,就要付出多大的努力。足球如此,體育運動如此,一切皆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