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古詩,中的“漢”字有什麼深意?

時間改變自己2


《寒食》古詩,中的“漢”字有什麼深意?


《寒食》是中唐詩人韓翃的著名作品,這首作品出名就出名在首句: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這是一首描寫寒食節前後長安城的諷諫詩。歷來有個規定,在寒食期間,是要吃冷食的,所以稱為“寒食節”。這個節日當時是官推,為了紀念忠誠到極點,然後被主子放火燒死的介子推。如何看大家是否遵守了過節的規矩呢?那就是禁火。而這首詩的最後一句明明就是寫那些官宦之家,不但點了燈,還是皇宮裡發放出來的燭火。所以這其實是一首諷諫詩。

注意這裡的“漢宮”其實是指當時的宮廷,這個是當時寫文的規矩。好比白居易開句就是“漢皇重色思傾國”,誰不知道他是寫唐明皇呢?

這種以漢代唐的現象在唐詩創作中非常普遍,這其中有幾個原因。

首先,雖然在唐朝並沒有文字獄,但是禮儀之邦,向來講究為尊者諱。何況在封建集權王朝中,雖然風氣相對開明,但是階級規則是清晰而不可逾越的,所以我們也看到這種代稱現象大都是在對皇帝、宮廷的時候使用,這是一種尊敬,也是一種避忌。既表達了尊重,又保護了創作者。

那麼秦皇漢武,都是唐前的大一統王朝,為何文人們喜歡使用漢朝來指代當朝呢?秦朝雖然武功蓋世、天下一統,卻是一個公認的暴政王朝,這是講究仁義的儒學、道學所不喜歡的,同時秦朝時間太短,用來指代當朝也不吉利。而漢朝幾百年,文治武功,是中國歷史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強大王朝。

唐朝人堅信:無論政治、軍事,還是經濟、文化,前朝能與唐代相類比的只有威名久遠的漢朝。唐代人的這種自負是有一定道理的——漢、唐兩朝儘管相距數百年,但確有許多相似之處,並齊名於世界。“唐遵漢法”既是唐王朝統治者建立、鞏固其封建帝制的一個出發點,也是唐代人常常以漢代唐的重要原因。

所以唐朝詩人習慣採用了明說漢實指唐的借代手法——寫漢是虛,指唐才是實的。

白居易的《長恨歌》就不必說了,除了首句,詩中還有多處描寫漢宮的景色,如“太清玉液池”之類的,都是借漢宮景色指唐宮舊景。高適的《燕歌行》也有“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王維的《少年行》有“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隨驃騎戰漁陽。”李白《關山月》有“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杜甫《兵車行》有“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

所以韓翃的這個“漢”字有何深意?並沒有,不過是唐人以漢代唐的普遍寫法而已。

誰都知道他寫的是當朝。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評論。


梧桐樹邊羽


《寒食》這首古詩由唐代著名的詩人韓翃的七絕。

春城無處不飛花,

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

輕煙散入五侯家。

寒食節是中國農曆清明節前、中、後這三天。古代人的從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飯,所以叫寒食。後來寒食節併入清明節。

“日暮漢宮傳蠟燭”中的“漢”字有什麼深意?

“漢”的本義是天河、銀河、星河,還專指漢水。古時把天上的銀河看作是天上的漢水,才有“河漢、星漢、霄漢”說法。後來劉邦建漢後用做朝代名稱。

在這首詩中,漢和宮在一起叫“漢宮”,原特指漢朝的宮殿。在這裡指其他唐朝的宮殿一一皇宮。詩人在這裡是借“漢宮”來諷刺唐朝皇宮,這是借古諷今。

那麼為什麼詩人要借古諷今呢?這裡有什麼更深的含義呢?我們就從《寒食》這首詩來找答案。

這是一首諷刺詩。描寫春天的時候,皇城長安到處飛花,寒食節日裡,東風吹拂著皇宮裡的柳枝。當夜幕降臨,皇宮裡開始忙著傳遞蠟燭,裊裊上升的炊煙飄進王公貴戚的院子裡。

借漢喻唐,暗指中唐以來由屍受到皇帝寵幸的那些專權跋扈的宦官。寒食節禁火,是我國古代傳統的民間習俗,寒食節這天,家家戶戶都不許生火點燈,但皇宮卻能例外,天剛黑,宮裡就開始忙著分送蠟燭,準備點燈。這還不算,除了皇宮,連受寵的宦官、大臣,都得到皇帝特賜火燭,獨享特權。

作者對這種“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腐敗現象深惡痛絕,寫下此詩就是來譏諷得寵的宦官。

這首詩引用典故對宦官得寵的腐敗現象進行批評諷刺。看起很含蓄,但通過“漢宮”的暗示,起到了很好的諷刺效果。


D東哥


以《寒食》為題的古詩有很多,題目所說的應該是指這首很有名的唐詩了,我們先一起閱讀:

這是唐代詩人韓翃寫的一首七言絕句,寫於建中年初,名盛一時。《本事詩》中記有相關的一段往事:

韓已遲暮,……邑邑殊不得意,多辭疾在家。唯末職韋巡官者,亦知名士,與韓獨善。一日,夜將半,韋叩門急,韓出見之,賀曰:“員外除駕部郎中,知制誥。”韓大愕然,曰:“必無此事,定誤矣。”韋就座,曰:“留邸狀報制誥闕人,中書兩進名,御筆不點出。又請之,且求聖旨所與。德宗批曰:‘與韓翃’。時有與翃同姓名者為江淮刺史。又具二人同進,御筆復批曰:‘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又批曰:‘與此韓栩’”韋又賀曰:“此非員外詩耶?”韓曰:“是也”。是知不誤也。

說到此詩的“漢”字有何深意,我們還是要結合全詩解讀,以避免斷章取義。再說此詩的創作手法,也是很值得我們借鑑學習的。

題解

寒食,即寒食節。在唐朝時,定在清明節的前兩天。在清初曆法改革後定為清明節前一天,延用至今。

寒食的意思是禁止生火,只能吃冷食。相傳此俗源於春秋時期,為紀念名臣介子推而立。

在“驪姬之亂”後,晉國公子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他國。介子推為當時隨行“五賢”之一。有一個成語叫“割股啖君”,說的就是此期間的一個故事,據《韓詩外傳》記載,重耳逃入衛國國境時,重耳的資糧被光須偷光。重耳飢餓難行,介子推便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供重耳充飢。此事典被稱為“割股奉君”或“割股啖君”。

後重耳發奮圖強,成為一代名君”晉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祿,攜母歸隱綿山,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相見,下令放火燒山,沒想到介子推寧死不從,抱著大樹被活活燒死。晉文公感念其忠,下令為其修祠立廟,並在介子推死難之日,全國禁火,只吃冷食,故稱為寒食。此俗在宋亡後式微。



釋讀

春城無處不飛花

在這裡,春城指的是春天中的長安城。飛花為飄飛的落花。開花和飛花不同,開花寫的是早春,飛花寫的是暮春。在這裡作者用了“無處”和“不”兩個否定來作肯定,一方面是強調飛花此一意象,另一方面是營造一個長安城的全境,為承句墊筆。

寒食東風御柳斜

以寒食直接點題,用東風、柳斜緊承起句的春和飛花,運筆嚴謹。御柳指的是御花園裡的柳樹,以此意象帶出轉句的漢宮。

從飛花的全境,拉到御柳的近境,一是在寒食清明時節,唐時有家家折柳插門之俗,二是關聯轉句的“傳燭”。

日暮漢宮傳蠟燭

日暮,是時間的延遷,由白天轉向晚上。漢宮是指漢代的宮殿,在詩詞中也泛指其他王朝的宮殿。由於在唐之前,以漢為最盛,故唐代詩人常以漢之盛映託唐之盛。而這裡的漢宮,表象上仍是指漢時宮。

上文提到,寒食節一律禁火。但皇帝亦常會以榆柳之火賜近臣,以示恩寵。唐代詩人竇叔向有《寒食日恩賜火》詩參照:

恩光及小臣,華燭忽驚春。 電影隨中使,星輝拂路人。 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貧。

此詩的轉、合兩句便是藉此事展開。句中用“傳”字而不用賜字,是因為傳帶有依次之意,以此與結句的“五侯”關聯。

輕煙散入五侯家

這裡的“五候”,一說是指漢桓帝劉志在一天之內封了五個得寵的宦官為侯,後釀成黨錮之禍的事典。另一說是指東漢大將軍梁冀擅權,其子梁胤﹑叔父梁讓及親屬梁淑﹑梁忠﹑梁戟皆封侯之事。在這裡可看作是泛指權貴豪門。

輕煙散入四字著得輕靈佻脫,為歷代詩評家所賞。

唐以後的詩評家,大多認為此詩轉合兩句是以“漢”寓“唐”,全因歷史有驚人相似。所以詩評家也多認為“五候”實為影射“五楊”。如吳喬在《圍爐詩話》所言:

唐之亡國,由於宦官握兵,實代宗授之以柄。此詩在德宗建中初,只“五侯”二字見意,唐詩之通於《春秋》者也。

鏈接:天寶年間,楊貴妃得寵,當時楊國忠(虢國夫人的堂兄)、楊銛(楊貴妃的堂兄)及其楊貴妃的三個姐姐虢國夫人、韓國夫人和秦國夫人,豪貴榮盛,勢傾天下,時稱為“五楊”。這也成了安史之亂的根源。

轉結兩句是以漢寓唐,暗託諷意也成為今日各詩釋本的主流。

但需說明一下的是,在唐代,人們欣賞的是此詩的創作手法,多認為此詩是以輕麗之筆寫承平之象。並沒有人認為其帶有諷意,否則,唐德宗也不會御筆欽點了。



因此,在這裡我們可先放下“漢”字是否有深意,而說說此詩在創作手法上,有那些值得我們學習的。

其一、形象語言

記得在前兩篇答文中,我說過,詩是形象語言,寫詩要用形象思維,形象思維是指作者在創作過程中,通過對事物表象進行取捨,只用直觀形象所感進行表象描述,從而達成主題的思維方式。

我們從此詩中可見,不論起、承、轉、合。其均是隻通過捕捉事物的表象進行描述,而寓意則全託於所言之物中,這就是詩家之語。

其二、意象關聯

當下讀到很多詩詞,其在句與句之間,甚至在一句之中,意象多缺關聯,這很容易給人拼湊之感。在這方面,此詩可作為典範。我直接引用《而庵說唐詩》言之:

“不飛花”,“飛”字窺作者之意,初欲用“開”字,“開”字不妙,故用“飛”字;“開”字呆,“飛”字靈,與下句“風”字有情。“東”字與“春”字有情,“柳”字與“花”字有情,“御”字與“宮”字有情,“斜”字與“飛”字有情,“蠟燭”字與“日暮”字有情,“煙”字與“風”字有情,“青”字與“柳”字有情,“五侯”字與“漢”字有情,“散”字與“傳”字有情,“寒食”二字又裝疊得妙。其用心細密,如一匹蜀錦,無一絲跳梭,真正能手。

注:此詩結句的輕煙,有一版本為青煙,故有引文“青”字與“柳”字有情之語。

另外,此詩在句法和字法上,也是很值得我們細品的。


詩詞書院


《寒食》這首詩是唐代詩人韓翃的作品,他是大曆十才子之一,河南南陽人。原詩如下:

春城無處不飛花,

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

輕煙散入五侯家。

寒食節一般在清明節前兩天,當時的人不許生火做飯,大家都吃生冷的食物,故稱寒食節。這首詩是作者採用借古喻今的寫作技巧,把唐代當時的奢靡之風說成是漢代的事情,這裡的漢宮不應該是真正意義上的漢代皇宮,而應該指向當時的唐朝皇宮。

這首詩前兩句描寫的是古長安城白天的景色,後兩句則描寫了古城夜晚的景色。而作者著重描寫的又是皇宮走馬傳燭的腐化生活畫面,其本意並非是讚揚當時的太平盛世,而是無情地諷刺了王公貴胄,帝王將相們的奢靡生活。這裡的“漢”,暗指唐朝。





鄭州梁國彥


問題:《寒食》古詩,中的“漢”字有什麼深意?


前言

在唐朝,詩人常常用漢寓唐,這首詩也是如此: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不過,韓翃用漢五侯暗諷唐朝的哪些人, 有一些爭議。

一、以漢寓唐 是唐朝詩人借古諷今常用之法

無論什麼時候,直言弊事總是有些風險,所以讀書人作詩文常常使用借古諷今的方式。其中用漢朝的人和事來暗喻唐朝的人事最為多見。

例如白居易的《長恨歌》,開篇寫道: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

讀者都知道這首詩中的漢皇,其實是指唐玄宗李隆基。

二、漢朝同日封侯有兩次

韓翃詩云: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這裡的五侯是指漢朝故事,不過漢朝五侯也有不同。

1、王氏五侯

漢成帝封了五個舅舅,《漢書·元后傳》 記載:

明年,河平二年,上悉封舅譚為平阿侯,商成都侯,立紅陽侯,根曲陽侯,逢時高平侯。五人同日封,故世謂之“五侯”。

王譚、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時,五個人同一天被封侯,

2、宦官五侯

《後漢書·宦者傳·單超》中,漢桓帝更不像話,封了五個太監同日為侯:

封超新豐侯,二萬戶,璜武原侯,瑗東武陽侯,各萬五千戶,賜錢各千五百萬;悺上蔡侯,衡汝陽侯,各萬三千戶,賜錢各千三百萬。五人同日封,故世謂之“五侯”。

五個人分別為:單超為新豐侯 、 徐璜為武原侯 、 左悺為上蔡侯 、 具瑗為東武陽侯 、 唐衡為汝陽侯 。

3、梁氏五侯

這五個宦官為漢桓帝立了大功,皇帝借他們的力量剷除了梁氏一門,據《後漢書 李賢注·陳王列傳》還有梁氏五侯:

前梁氏五族,毒遍海內,五侯謂胤、讓、淑、忠、戟五人,與冀同時誅。

實際上,梁氏一門前後有9人封侯。漢桓帝后來借宦官單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即上面說的五侯)眾人之力殺死梁冀,並將之滅族。

三、韓翃諷刺的是誰?

韓翃,字君平,"大曆十才子"之一,他是天寶13年(754)的進士,關於它詩中諷刺的唐朝權貴有幾種說法。

1、楊氏兄妹

清賀裳撰《載酒園詩話又編》說:

此詩作於天寶中,其時揚氏擅寵,國忠、銛與秦、虢、韓三姨號為五家,豪貴榮盛,莫之能比,故借漢王氏五侯喻之。

天寶時楊玉環受寵,因此楊氏一門氣焰熏天,杜甫也曾作《麗人行》諷刺楊氏兄妹: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就中雲幕椒房親,賜名大國虢與秦......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

楊國忠、楊銛是楊玉環的堂兄,虢國、韓國、秦國三夫人是楊玉環的姐姐。賀裳說韓翃用五侯來諷刺五楊。

2、宦官

清代學者吳喬認為,韓翃的“五侯”是諷刺亂政的宦官:

唐之亡國,由於宦官握兵,實代宗授之以柄。此詩在德宗建中初,只“五侯”二字見意,唐詩之通於《春秋》者也。

關於這首詩還有個故事:

韓已遲暮,……德宗批曰:‘與韓翃’。時有與翃同姓名者為江淮刺史。又具二人同進,御筆復批曰:‘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又批曰:‘與此韓栩’” 《本事詩》

吳喬說的唐代宗是唐德宗的爸爸,這個唐代宗是倚靠宦官李輔國才保住了皇太子身份,並登基作了皇帝。因此在唐代宗以後,宦官亂政漸漸成了常態。

唐德宗的兒子唐順宗在位僅186天,被宦官俱文珍脅迫下禪位給了唐憲宗。唐憲宗的兒子唐穆宗也是在宦官(王守澄)擁立下做的皇帝。

結束語

以漢朝事委婉地諷諫本朝之事,這就是這首詩中“漢”的作用。當然了,唐朝人未必一定只用漢朝的典故,例如李白《永王東巡歌》中用的就是東晉謝安的典故:

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請看唐代詩人韓翃的七絕巜寒食》: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首先我們應該瞭解"寒食"這個節令。寒食節是在清明節的前二天,據說是為了紀念晉公子重耳,一般從這天開始至清明禁止白天燒火,晚上點燈,人們只能吃生冷的飯食,故名"寒食"。

筆者小時候在鄉下農村,鄉人還過寒食節,一天不生火。現在寒食節已被清明節所代替,但寒食節在古代是很被注重的一個節日,高出清明節。所以歷代文人留下大量的文章、詩作。其間以韓翃的這首七絕《寒食》最為有名。

韓翃,唐代南陽人,與李益同時。為中唐"大曆十才子"之一。善寫馬,存詩不多,成就也不太高,唯這首《寒食》高華明秀,古意內含,是上等的佳作。

唐代自代宗以來,宦官權勢日重,有如東漢末年。韓翃對此十分痛悢,所以作這首詩進行諷刺。詩中以寒食節百姓不得點燈燒火,但宮中卻在"傳蠟燭",繞出的輕煙散入宦官家的情累,諷刺了當時皇帝寵信宦官的腐敗現像。

全詩託物言情,以漢未皇宮比喻唐時皇宮,以漢未五候比喻唐代宗時的宦官,諷刺巧妙且含蓄深刻,讀來讓人歎為觀止。


籃天白雲365


寒 食 (唐 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韓翃此詩前兩句,描寫長安皇宮後苑的春光美景,不再贅述。

第三句中的“漢宮”,實際是對長安城唐皇宮的影射。

同樣,末句的“五侯家”,出處亦是漢代。典故漢成帝寵王皇后,封其五個兄弟為侯爵,十分寵信,世稱“五侯”。後人沿用,作為對權貴的代稱。

這兩句詩借用漢代的典故,暗指當代皇室權貴,實際上是一種避諱手法,為唐宋代詩人所常用。

比如,白居易有名的長詩“長恨歌”,第一句“漢皇重色思傾國”裡的漢皇,指的就是唐玄宗。為避諱不好直指,只有借用漢皇。

所以,用”漢”字只為避諱。僅此而已,別無深意。





施亦南


《寒食》是一首諷刺之作,作者為中唐詩人韓翃。這首詩全文如下: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寒食是古代的一個節日,在這一日,大家不能生火,只能吃寒食。

寒食節的由來

相傳晉國公子重耳為了躲避禍亂,在外流亡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跟隨他左右。在他飢餓的時候,介子推甚至削肉為湯,足見其忠心!後來重耳登上了王位,世稱晉文公。他論功行賞,唯獨忘記了介子推。(還有一種說法是介子推不慕名利,不要封賞)介子推與母親隱匿於深山之中,不肯出來輔佐晉文公。為了與他相見,晉文公命人放火燒山,但是介子推不肯出山,最後被活活燒死。為了表示哀思,那一日所有的人都要禁火寒食,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諷刺之意

寒食節的那天,本來應該是嚴禁煙火的,但是晚上輕煙卻從王侯之家飄了出來,而那些蠟燭也是從“漢宮”中傳出的。此詩諷刺之意躍然紙上。

以漢代唐

韓翃為何會寫“漢宮”而不是“唐宮”呢?在當時,以唐代漢是非常常見的一種文學方式。

最著名的莫過於白居易《長恨歌》中的那句“漢皇重色思傾國”,以漢武帝代指唐明皇。此外還有岑參的那句“戍樓西望煙塵黑,漢兵屯在輪臺北”,以漢兵比喻唐兵。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為何會出現以漢代唐?我認為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①:漢朝國力強盛,治世有方

縱觀唐代以前的朝代,雖然有商、秦這樣強盛的朝代,但是這些朝代多暴政,人民怨聲載道,在人們印象中不是很好。而且秦又是一個短命王朝,只有漢朝國力強盛,以儒家思想治,強漢之名揚於天下,與大唐相匹配。

②:避諱

這個原因比較簡單,唐朝國風即使再開放,所謂君臣有別,還是不能太過火。如果直言唐,會招來不必要的麻煩。

《寒食》作為一首諷刺詩,作者當然不會直言“唐宮”,而是以漢代唐。


潮打的空城


借漢喻唐帝王家,

豪門權貴竟奢華。

書生無奈春風裡,

只配暮春賞落花。








費玉山905


《寒食》唐代: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譯文

暮春長安城處處柳絮飛舞、落紅無數,寒食節東風吹拂著皇城中的柳樹。

傍晚漢宮傳送蠟燭賞賜王侯近臣,嫋嫋的輕煙飄散到天子寵臣的家中。

註釋

春城:暮春時的長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節前兩天的節日,禁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稱寒食。

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樹。

漢宮:這裡指唐朝皇官。

傳蠟燭:寒食節普天下禁火,但權貴寵臣可得到皇帝恩的燃燭。《唐輦下歲時記》“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賜近臣”。

五侯:漢成帝時封王皇后的五個兄弟王譚、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時皆為候,受到特別的恩寵。這裡泛指天子近臣。

寒食是我國古代一個傳統的節日,在清明前兩天,是從春秋時傳下來的,是晉文公為了懷念抱木焚死的介子推而定的。

創作背景

唐代制度,到清明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賞賜近臣。這儀式用意有二:一是標誌著寒食節已結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給臣子官吏們提個醒,讓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祿的介子推學習。中唐以後,幾任昏君都寵幸宦官,以致他們的權勢很大,敗壞朝政,排斥朝官。有意見認為此詩正是因為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