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幼年輟學、獨自撫養弟妹成才,脾氣暴躁的他卻是育兒的榜樣

他是雲南大山裡的孩子,也是窮人家的兒子。因為是家中長子,13歲的他就被父親要求退學回鄉掙工分,儘管他成績優異,喜歡上學。可是面對著家徒四壁的家和弟弟妹妹期待的眼神,他選擇了聽從父親的話,輟學掙工分,相繼供妹妹上中專、弟弟上醫學院。


父親:幼年輟學、獨自撫養弟妹成才,脾氣暴躁的他卻是育兒的榜樣


結婚後,4個兒子的出生給家庭帶來了溫暖,也帶來了更多的重擔。尤其是歲數相差無幾的老二和老三更是每天上演武鬥現場,兩人彷彿是水火不容的冤家,經常打架。而經常疲憊不堪的公公更是經常打罵孩子,我老公作為最小的兒子,也免不了被公公追著打。有時候,公公發起火來甚至用腳把大鐵鍋踢上了門外的大樹上。


可是,即便如此,4個兒子都相繼在父親的支持下考上了大學。而公公更是在輟學後自學成為了村醫,考取了醫生資格證,在全縣的醫學考試中,獲得了第二名的優異成績。為了陪伴孩子,放棄縣醫院的聘請,仍然選擇了在家做村醫。


他就是我的公公,一個普通的農民,一個普通的鄉村醫生,卻閃爍著父親的光輝。


公公不是完美的父親,但卻是我的育兒榜樣。尤其是他的育兒方法和自我成長的向上的力量也是我們這一代的力量。


如同蔡康永在《奇葩說》中所說:我們每個人都是假的,所以,你只要在意你截取的那部分就好,你更要關注他能給你的力量。至於其他部分,如果它不是你需要截取的力量,你大可不必在意。


那麼,公公在他的傳奇一生中,是如何影響著孩子的呢?

1、13歲被迫輟學,卻磨不去自學的上進心


13歲那年的夏天,公公被父親叫過去說供不起三個孩子上學,而他作為長子有責任去掙工分,分擔家庭的重擔。在苦苦哀求無果後,公公放棄了掙扎,開始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間勞作。可是,倔強的公公不甘心,白天掙工分,夜晚仍然看書學習。


父親:幼年輟學、獨自撫養弟妹成才,脾氣暴躁的他卻是育兒的榜樣


在村裡一次偶然的機會中,由於公公識字,就被村幹部推薦擔任了藥店小二的角色。於是,好學的公公開始了白天抓藥,晚上看醫書、鑽研中醫藥知識的人生路。


也是在公公勤勞、好學、能幹的掙工分支持中,妹妹順利成為了縣文工團的員工,而弟弟也考上了醫學院成為司法系統的法醫。


這時候,卸下重擔的公公自學,重新考取了縣裡的中專,成為一名正規的醫學生。畢業後,他回村成為了一名正式的村醫,也順帶照顧年邁的雙親。


結婚生子後,上有老下有小的重擔讓公公不得不一邊行醫,一邊種田務農。


當全國開始要求醫生考取醫生資格證,地處偏遠的公公沒有因為天高皇帝遠就不考,而是埋頭苦學醫學知識,順利拿下了醫生資格證,而且在全縣的考試中榮獲了第二名的成績。縣醫院向他拋出了橄欖枝,聘請他來任職。


可是,為了照顧年邁的雙親和陪伴孩子,他依然選擇了村醫,因為那裡有十里八鄉熟悉的朋友等著他。而且,這一干就是幾十年,直到2017年視力障礙才不得不離開心愛的崗位。


而且在這風風雨雨的幾十年中,公公還自學了二胡,沒事就拉拉二胡。70歲高齡還會翻閱他未曾接觸的針灸、推拿書籍,還會閱讀國學經典,背給孫子孫女們聽。


父親:幼年輟學、獨自撫養弟妹成才,脾氣暴躁的他卻是育兒的榜樣

而在公公的影響下,幾個孩子也會拉二胡、下象棋,甚至老四還是學校的文藝團的成員,沒事還賣賣文藝,儘管他是理科生。


著名教育家克魯普斯卡婭曾經說過:家庭教育對父母來說,首先是自我教育。


公公一生都在追求自己的所愛,也在前進的路上給孩子們傳達了一種積極的學習態度和旺盛的求知慾,以自己的行動影響著孩子們。


而公公的自我成長,就是對孩子們最好的家庭教育。


2、少時無緣上學,全力支持孩子上學


公公因為錯失過上學機會,所以不遺餘力地支持孩子們學習。大兒子聰慧好學,喜歡看書。於是,公公就把老大作為弟弟們的榜樣。儘管那時候煤油燈很貴,可是依舊給孩子買來上學所需品。


老二、老三、老四在大哥的影響下,也喜歡上學,並且每個都是村裡的學霸。可是在小學畢業後,中學就需要七八個小時的腳程,但是依然擋不住孩子們的求學夢。在4個孩子上學要學費時,公公更是從沒遲疑過。


原以為之前網上看到的雲南孩子每天跑步幾十裡上學的場景,每天就在四個孩子的身上上演。可是,在七八個小時的腳程中,不僅費布鞋,還耽誤學習的時間。


父親:幼年輟學、獨自撫養弟妹成才,脾氣暴躁的他卻是育兒的榜樣


於是,公公安排讓幾個孩子在學校旁邊租房住。4個孩子的學費和生活費,還有租房的房費,而且是在貧困的農家,可以想象公公和婆婆當時是多麼難!


可是經濟的困難怎能比得上孩子上學的愉悅,孩子能上學就是公公最大的幸福。


隨著到外面上學,誘惑和競爭也越來越大,老二的成績越來越跟不上。但是公公沒有因為老二的成績退步就讓他輟學回家務農,也沒有拿老大、老四的優秀來比較孩子,從而刺激孩子們好好學習,而是鼓勵他向優秀的同學取經,鼓勵他多看書。


老三卻在初三的關鍵期,因為一次普通的咳嗽被醫生誤診為肺結核,被同學排斥,不得不休學一年。儘管最後確診老三是被誤診,可是一年的耽誤和心理上的傷害,也讓原本自信、樂觀的老三很自卑,成績也出現了斷崖式下降。而公公就讓老大多寫信鼓勵老三,自己則經常拿名人事蹟來和老三交流。


老四也就是我的老公,他相對天資聰穎,從小學到中學一直成績優異,中考時還被全市最好的高中-市一中錄取。可是,老四在高三時突然迷戀上游戲,成績也一落千丈,高考自然不理想,只是考取了北京的一所二本院校。


原本9月份已經到學校報道的老四,和公公通電話想退學復讀。公公只是意味深長地告訴他,想復讀可以支持他,但是自己選擇的路自己要走完。


於是,不甘心的老四在大學上了一個月後,自己坐火車返回縣城高中復讀。公公只是給老四提供學費和生活費,做他的堅強後盾,卻什麼多餘的話都不說,因為他知道老四復讀的壓力,多說無益只會徒增老四的心理負擔。此時無言就是最好的支持。而在公公無言的支持下,老四也順利考取了名校。


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都有自己的天賦和渴盼。


公公支持孩子們通過上學改變命運,但沒有因為孩子成績退步就責罵、否定孩子,沒有因為有的孩子成績差、有的成績好而比較孩子,而是根據每個孩子的情況的不同因材施教。


公公不是教育家,但是他了解孩子的特點,懂得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從而幫助每個孩子都綻放自己的光芒。


3、培養孩子的自立,從小開始


都說貧苦的孩子早當家,而早當家的公公從孩子出生後,就讓孩子們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老四年歲小,個頭小,在家時,公公就讓他洗菜、燒火、端碗碟;幹農活時,老四就負責看守農田、撿花生、撒種子;甚至年僅5歲的他一次被指派在深山裡看守打麥場,而幾個大人卻回家吃飯,最後被聞訊趕來的婆婆陪伴著才不害怕。可是也是在公公的放手中,老四膽大心細。


而健壯的老二則被公公指派做重活,相對羸弱一些的老三則負責做飯,做配合類的工作。於是,老三學會了做一手好菜。


父親:幼年輟學、獨自撫養弟妹成才,脾氣暴躁的他卻是育兒的榜樣


上中學後,公公讓年僅十幾歲的孩子在學校附近租房。自己管理時間,自己安排學習,即使是現在,恐怕沒有幾個父母敢這麼做。


可是,公公就這麼放手了,放手的是對孩子的管控,而把不放心留給了自己。


公公會在採買藥材時順路看看孩子,督促他們勤奮上進;會讓去學校附近辦事的好友去探看孩子;而在附近的親戚週末則會把孩子接過去改善生活,順帶督促學習。


在老大畢業後,公公更是對4個孩子言明,每個孩子畢業後就中斷資助。


而公公也說到做到,4個兒子相繼畢業工作後,在別的父母都在操心為孩子買房準備結婚錢,公公卻不再管孩子們了。而4個兒子也在自食其力中,都靠自己的雙手在各自的城市買房安家。


4個孩子在從小的勞動中,並沒有影響到學習,反而在勞動後獲得了自己可以幫助父母的成就感,也懂得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同時,公公放手讓孩子做農活、做家務,對孩子而言,也是父母對自己的信任和鼓勵,會形成正反饋,孩子也會更願意勞動。


而信任中長大的孩子,也會覺得“我能行”,也會更自信,敢於折騰和嘗試。


正如李玫瑾教授所說:在父母不清楚孩子能不能做到,可以讓孩子先試試。家長不要因為捨不得、心疼孩子,就企圖抱著他們跳過前進路上的一切障礙,拽著他們閃躲沿途的各種磨礪。要知道,那是在剝存孩子成長的機會。


而正是公公的不心疼,放手讓孩子們勞動,自己租房管理自己,孩子們也都很自立,自己的事自己決定。

4、言傳不如身教,做好孩子的精神榜樣


法國思想家羅曼·羅蘭所說:“要撒播陽光到別人心中,總得自己心中有陽光。”


公公不是完美的父親,也會打罵孩子,但卻用善行和善舉成為4個孩子的陽光,而且公公身體力行地告訴孩子們如何做人。


在公公行醫生涯中,有家貧的村民來取藥,公公就會讓人先欠著藥費拿藥。半夜遇求診者上門更是家常便飯,可是公公仍然耐心地接診,有時候還會讓孩子幫忙取藥。


有一年,村民經常丟失東西,而公公家後山的樹木更是屢屢丟失。於是,公公幾次號召村民們一起行動來抓小偷,可是村民們只是加強了防範措施,卻沒有願意出來抓小偷。


於是,公公自己帶著孩子行動了,夜深人靜後,他帶著孩子抹黑蹲守在後山的樹林。連續N天的堅守後,公公藉著月光和聲音發現了小偷是鄰村的兩位村民。最後,公公報警和派出所的警察一起來到小偷家,果然在小偷家找到了村民丟失的糧食、梯子、樹木等等。


如同辯論大神陳銘在《超級演說家》中所講:父母是孩子永恆的生命範本,你想讓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你先做一個那樣的人給他看。


而公公的勇敢和善良也影響著孩子們,4個兒子不僅孝順,而且有責任,經常幫助別人。而老公更是在見到城裡的乞討人員們屢屢伸出援手,還幾次主動報警幫助別人。


公公雖然沒讀過很多育兒書籍,沒有和孩子講過做人的大道理,但卻用自己的品格影響著孩子們,成為孩子們為人處世的“標杆”,教會孩子們如何做人。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著孩子的言行舉止,要想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需要我們先做好自己,才會在潛默移化中感染著孩子。

寫在最後


公公的一生並沒有為兒子安排好一個完美的人生,也沒有要求孩子出人頭地,但4個孩子都上大學,實現自己的夢想。儘管公公年輕時脾氣暴躁,經常打罵孩子,甚至可以說不是完美的父親。但是他不斷完善自己,不斷學習的向上的力量也影響著4個孩子,成為了孩子們的“衣冠鏡”,給了孩子們學習的榜樣。


可以說,公公一生都身處井隅,但卻心向星光。沒有因為輟學而放棄自己求學的夢想,反而通過自學實現了上學的夢想,還會在70多歲高齡翻閱過去未曾接觸的推拿和針灸書籍,希望幫助更多的患者。沒有因為枯燥的農村生活,而埋頭幹活,反而是在閒暇時間裡學習二胡。即使70 多歲的高齡,他依然會看著琴譜拉二胡。


人們常說父母不要發脾氣,會影響孩子的一生;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否則會影響孩子的幸福;不要在孩子面前……可是,我們都是第一次做父母,都會有醜態百出的時候,也做不到完美媽媽或者完美爸爸,偶爾的發脾氣、打罵孩子也沒有那麼大的破壞力。


只要我們真正愛孩子,不斷在養育孩子過程中完善自我,給孩子提供最大的支持,孩子自會吸收有益的精神力量支撐著自我成長。


如同楊絳先生所說:“好的教育”首先是啟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學習的自覺性,培養人的上進心,引導孩子好學,和不斷完善自己。


而公公身上的自立、責任擔當、勇敢和好學上進的精神,也成為了4個兒子的加油站,為孩子們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讓孩子們活出了自己的人生。


養育孩子,不是把孩子塑造成我們想要的樣子,而是提供支持,幫助他們成為他自己。而養育孩子的過程,其實是我們父母自我完善的人生歷程,你覺得呢?


關注【Daisy2019小燕】,關注育兒,持續成長。期待你談談身邊的榜樣人物,育兒路上一起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