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常用理论(一)「一线社工必备」

前言

第一节 社会工作常用理论

一、心理分析学理论

1、概况

2、基本观点

3、主要理论

二、认知理论

三、行为主义理论

四、社会系统理论


前言

社会工作是一门助人的专业,社会工作所谓的理论,并不是指一般科学的纯理论(pure theory),而是指社会工作实施之理论化,或是指其他理论运用于社会工作实施上。

理论是由一系列逻辑上相互联系的概念和判断组成的知识体系,它从一个一般性水平较高的层次上来描述和解释某类现象的存在与变化,是对经验知识的抽象概括。

社会工作伦理就是指社会工作人员在社会工作过程中自身所应具有的伦理价值以及在处理与案主、同事、服务机构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所应遵守的伦理准则。专业伦理一般也称为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特定的工作中的行为规范或准则。

第一节 社会工作常用理论

一、心理分析学理论

1、概况

由弗洛伊德在总结其对精神病患者的治疗技术和效果后创立,又称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神分析学派后,从这个学派中又分离出各种不同的思想体系,这些体系虽然与原来弗洛伊德的观念不同,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可以视为精神分析学派理论的延伸。因此称这些人物为新精神分析学派,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有七人,那就是杨格、阿德勒、沙利文、荷妮、佛洛姆、埃里克森、赖克。

2、基本观点

认为人的行为由本能所驱使、由人格结构中 的“自我”与“超我”所控制。不良行为的产生主要由于人格平衡被打破。

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对服务对象的变态人格进行治疗,帮助服务对象恢复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的平衡。

3、主要理论

(1)意识与潜意识理论:

意识——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

无(潜)意识——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和本能有关的欲望。

前意识——处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是无意识中可召回的部分。

心理障碍的形成是由于被压抑在个人潜意识当中的本能欲望和意念没有得到释放的结果

(2)本能理论:

在早期理论中,佛洛伊德根据生物的分类法,把本能分为两种:

①自卫本能─包括饥饿的本能、危险害怕的本能等,如果这种本能长期受到阻碍;便会导致死亡。

②生殖本能─是指性本能或性爱本能,如果这种本能长期受到压抑,便会导致人格的改变和精神官能症的产生。

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弗洛伊德目睹了恐怖的屠杀和破坏的行为,这使他感到人的人格中似乎存在着一种侵略的本能,自我毁灭的本能。

生之本能—爱和建设

死之本能—仇恨、侵犯

(3)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Id) –原我 —快乐原则

自我(Ego) —现实原则

超我(Super ego) —道德原则


社会工作常用理论(一)「一线社工必备」

社会工作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理论(一)「一线社工必备」

社会工作常用理论

二、认知理论

在学习理论中,与S-R理论相对立的还有一个重要的理论,一般称为认知理论。它原来是建立在格式塔心理学的基础上的,在这种意义上也被称为“场的理论”。代表人物是托尔曼(E.C.Tolman),其理论要点集中在1932年发表的《动物和人的有目的的行为》(Purposive behavior of animals and m- en)中。行为作为显见(molar)的行为是可以被理解的,它是有目的性的,是根据环境中的目标和导致这一目标的手段之间的关系的认知而来的。

  所谓认知,并不是个别的感知和部分的知觉,而是对含有格式塔心理学所说的形态知觉这种更大的整体的认识。它也包括对象间的相互关系和意义关系,是在对对象间的手段-目的关系(means-end relation)的期待(means-end expectation)这一形态上成立的。如果把对动物具有重要意义的对象称为意义体(sig- nificate),那么作为手段的那些对象就被称为符号(sign)。

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制于理性思考,而不是潜意识中的本能,不良行为主要产生于认知上的错误或理性思维能力的缺乏。

社会工作的任务是帮助服务对象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知或完善理性思考的能力,从而使服务对象的行为能得到正确的、理性的指引。

是有关人们对于他人或自己的工作、学习或其他行为原因进行分析、解释和推论的理论。

人们关于行为结构的因果知觉,会影响他们随后的情感、期望和行为。

三、行为主义理论

所谓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它们有的表现在身体外部,有的隐藏在身体内部;强度有大有小。华生指出,一向认为纯属意识的思维和情绪,其实也都是内隐和轻微的身体变化。前者是全身肌肉特别是言语器官的变化,后者是内脏和腺体的变化。

1913—1930年是早期行为主义时期,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的,他主张心理学应该屏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毋须理会其中的中间环节,华生称之为“黑箱作业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他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1930年起出现了新行为主义理论,以托尔曼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者修正了华生的极端观点。他们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它们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需求变量本质上就是动机,它们包括性,饥饿以及面临危险时对安全的要求。认知变量就是能力,它们包括对象知觉、运动技能等等。


  在新行为主义中另有一种激进的行为主义分支,它以斯金纳为代表,斯金纳在巴甫装一特殊装置,压一次杠杆就会出现食物,他将一只饿鼠放入箱内,它会在里面乱跑乱碰,自由探索,偶然一次压杠杆就得到食物,此后老鼠压杠杆的频率越来越多,即学会了通过压杠杆来得到食物的方法,斯金纳将其命名为操作性条件反射或工具性条件作用,食物即是强化物,运用强化物来增加某种反应(即行为)频率的过程叫做强化。斯金纳认为强化训练是解释机体学习过程的主要机制。


四、社会系统理论

社会系统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把人与生活环境看作是由功能上相互依赖的各种元素所组成的系统整体;协调或均衡是该系统运行与维持的基本条件,也即是个体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条件;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帮助恢复各个子系统或元素之间的均衡关系。

西方当代管理理论中的社会系统理论的创始人:切斯特· 巴纳德(1886-1961),生于美国的麻省。他于1906-1909年期间读完了哈佛大学的经济学课程, 但因他不愿去读实验学科而没有取得学位。但是, 以后在他的一生中,他由于在研究组织的性质和理沦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得到了七个荣誉博士学位。他于1909年进入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统计部工作, 并于1927年起多年担任规模庞大的美国新泽西贝尔电话公司的总经理。他在组织方面的无限热情使他自愿参加许多其他组织的工作。他帮助利连撤午制定了原子能委员会的政策。他还在下列组织中工作过:新泽西紧急救济局、新泽西感化院、联合服务组织任主席三年、洛克菲勒基金会任董事长四年, 并且是新泽西巴哈会社的主席。他主要是通过自学成为专家的。他的代表作是《经理人员的职能》。

社会系统理论认为, 组织是一个协作的系统。巴纳德把组织定义为“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 有意识地加以协调的活动或效力的系统” 。这个定义适用于军事的、宗教的、学术性的、工商业的、互助会的各种类型的组织。系统有各种级别) 一个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或子系统是较低级的系统, 由许多系统组成的整个社会是高级的系统。各种类型的组织之间的差异在于其物质的和社会的环境、所包含成员的数量和种类、成员向组织提供贡献的基础。组织由人组成, 而这些人的活动是互相协调的, 因而成为一个系统。一个系统要作为一个整体来对特, 因为其每一个组成部分是以一定方式同其他的每一个组成部分相关连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