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第七场中,蒙曼老师提到“黄狗”。有出处吗?

柯南的喵喵


蘇東坡的老師王安石有一次寫了兩句詩,“床前聞明月,黃狗臥花心。”蘇東坡看到後責問老師,王安石沒回復。後來蘇東坡去了四川,秋夜明月高照,有鳥鳴叫不停,東坡問之,人曰鳴月鳥,有一種蟲子最愛臥在花心中,人曰黃狗蟲。蘇東坡這才悟出王安石“床前聞明月,黃狗臥花心”是對的。


青山150147155



《中国诗词大会》第七场中,蒙曼讲“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时,说到青鸟是古代著名的使者,与古代的鸿雁、鲤鱼、黄狗都是一样的。

对于鸿雁、鲤鱼可能观众还比较熟悉,而黄狗有什么出处呢?


其实黄狗就是字面理解的黄色的狗,在古代也经常有人会养,有的养来打猎、有的养来看家、有的养来当宠物。而在古诗词当中,黄狗出现的频率真不少,正如蒙曼所说,它是一种使者。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秀才名叫张打油,喜欢吟诗作对,但是自己的才学不高,所为的打油诗也是由他而来。有一次下雪的时候,他做了一首咏雪诗“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整首诗并没有太出彩的地方,但是却也以黄狗衬托了雪的白净,将人对雪的一种情感传递出去。


宋朝的时候,诗人宋尤袤写过“青蝇为吊客,黄犬寄家书”。看得出来,是把黄狗当做送家书的使者。苏东坡的“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这也是把黄狗当做一种抒发情感的使者。


回过头来,再说《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第五季由于主持人由董卿换成了龙洋,因此让很多观众感到失望。毕竟,董卿伴随着《诗词大会》走过四季,而且董卿的文化底蕴和端庄大气是龙洋难以比及的。不过,雨天却认为换成龙洋,也并不一定就不好。


而且《中国诗词大会》重要的是什么?那就是其中讲解的诗词的魅力。通过节目,让更多的人喜欢和学习古代诗词,把古人那种美的追求和想法传递出去。这么看来,主持人为只是一个锦上添花的作用,更主要的还是选手和点评嘉宾。尤其是通过点评嘉宾,把原本观众并不理解的诗词解读出来。往往是简简单单几句话,就能让观众切实感到其中的美。

一定要记得,不要把《中国诗词大会》当做比赛类节目来看,这是文化类节目,欣赏诗词、学习诗词才最重要!


雨天论娱乐


蒙曼老师的原话是:“青鸟是古代著名的使者,与古代的鸿雁、鲤鱼、黄狗都是一样的。”青鸟,蒙曼老师解释过了,是传说中西王母的使者。鸿雁传书,出自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鲤鱼,古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中就有记载:“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人往往把书信称为“鱼书”。也有古人常将书信结成双鲤形或将书信夹在鲤鱼形的木板中寄出,所以双鲤鱼成了书信的代称。

“黄狗”作为信使,是出自《黄耳传书》的典故。

晋之陆机,畜一犬,曰"黄耳"。机官京师,久无家信,疑有不测。一日,戏语犬曰:"汝能携书驰取消息否?"犬喜,摇尾。机遂作书,盛以竹筒,系犬颈。犬经驿路,昼夜不息。家人见书,又反书陆机。犬即上路,越岭翻山,驰往京师。其间千里之遥,人行往返五旬,而犬才二旬余。后犬死,机葬之,名之曰"黄耳冢"。

历史上真正将“狗”作为文学描述的主角,是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这一时期的志怪小说中,保存有大量的与狗相关的怪异故事,最为著名的当属《述异记》中的《黄耳》这一篇。通篇虽然字数不多,但对“黄耳”的形态刻画的栩栩如生,并将“黄耳”通人性的特点着重描述。此篇小说中对“黄耳”的描述显然为艺术创作,虚构的产物,但故事可信度高,流传甚广,甚至被后世收入史书《晋书·陆机传》,从那以后,黄耳传书便作为一个固定的典故保存下来,成为传递家书的象征。

不闻黄犬音,难传红叶诗,驿长不遇梅花使,孤身去国三千里,一日归必十二时。

王实甫的元杂剧《西厢记》第五本第二折:

不闻黄犬音,难传红叶诗,驿长不遇梅花使,孤身去国三千里,一日归必十二时。

张生离别莺莺后,感叹身边既无黄犬,又无梅花使,难以传递自己对莺莺的思念之情。

这里的“梅花使”指的是驿使或传递友情的信使,而“黄犬”指的就是黄耳传书中的“黄耳”。

作为信使的黄犬,还有苏轼的《过新息留示乡人任师中》诗中那句:"寄食方将依白足,附书未免烦黄耳。"而苏轼的另一首诗《江城子·密州出猎》也有关于黄犬的涉及,但意义却又不同。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节选: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而这里的“黄”就不是作为信使的“黄耳”了,而是黄色的猎犬。

秦相李斯因遭奸人诬陷,当他被腰斩之时,念念不忘的是一个叫上蔡的地方,他对儿子讲: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这里的“黄犬”和“左牵黄”如出一辙,都是猎犬的意思,不过,“上蔡东门黄犬"成为后世为官遭祸,抽身悔迟之典。

综上所述,蒙曼老师提到“黄狗”实为信使的象征,最早出自《黄耳传书》的典故,后世也有各种诗作有所涉及。在信息交流变得很方便的今天,我们仿佛能够想到,在没有网络的年代,文人墨客的笔下有一只黄狗穿梭在时间和空间中,让他们变得不再寂寞。


深沉的海


中国诗词大会,期期都看,为越来越年青的后生们点赞!但深感,美中不足!即皆为学舌之故,而无创新之雅!恍如厚古薄今?应该多鼓励创新,让多创作佳句,好词面市,才能让诗词历久弥新,而非高山仰止!有道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汇入东海惊世界,有如大鹏展翅翔!


吴勇2516


蒙曼老师把提到的鸿雁、鲤鱼、黄狗并列,事实上这3种动物都可以代表着古代的信使,其中鸿雁应该我们都十分熟悉了,自古有鸿雁传书一说。鲤鱼,特别是双鲤,也代表着信使,比如古乐府中的《饮马长城窟行》有描述:“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李商隐在诗中就有“双鲤迢迢一纸书”。

至于黄狗,比较著名的应该是宋尤袤的:“青蝇为吊客,黄犬寄家书”,虽然这里黄犬不是黄狗,而是一种昆虫,但是从字面意思看,一般理解为黄狗也很正常。另外还有陆机的黄耳传书了,大意是晋初大诗人陆机养了一只狗,名叫黄耳,陆机对黄耳开玩笑说:我很久不能和家里通信,你能帮忙传递消息吗?不想这只狗竟摇着尾巴发出声音表示答应。陆机就立即写了一封信绑在黄耳的颈上,黄耳不仅把信送到了陆机的家里,还把家人的回信带了回来。后来为了感谢”黄耳”传书之功,它死后,陆机把它埋葬在家乡,村人呼之为“黄耳冢”,这里的黄耳,也是黄狗了。


多多娱乐卦事


黄狗就是字面理解的黄色的狗,在古代也经常有人会养,有的养来打猎、有的养来看家、有的养来当宠物。而在古诗词当中,黄狗出现的频率真不少,正如蒙曼所说,它是一种使者。


晓之以禮


对不起,小可没有看《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学类节目,不知道您说的“黄狗”的前面和后面是什么?所以可能回答得不对,如果不对,还请原谅。因为实在没有必要去看那些LOW到骨子里的诗词节目。

诗词文章里的“黄狗”有六种解释

其一、秦朝丞相李斯(以及他梦想中的田园生活),李斯被赵高陷害传而被腰斩,行刑之前,李执对他的儿子李由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其意就是我想和你牵着家里的黄狗出城门游玩,这样的日子恐怕是没有了。

这个黄狗倾向于权贵人士在受到挫折或屈辱之时对平淡生活的向往,比如韩退之《石鼓歌》“当年何人佐祖龙?上蔡公子牵黄狗”这里说的就是李斯。

类似的例子还有王寂《题中隐轩》“一朝祸起遭鞭杻,却思上蔡牵黄狗”,顾瑛《白云楼》“芒砀长途断白蛇,上蔡东门叹黄狗。”

一般而言,这种“黄狗”一旦和“出游”、“上蔡”、“东门”、“白蛇”等组合在一起的时候,便是隐居,幽居,闲适之意。但是,这种用法更倾向于求而不得,也就是说,人在朝堂身不由已,想平安却得不到平安之意。

其二,黄色皮毛的狗。大多用于田园诗,乡间事等。比如“寻迹,定是咏家老黄狗,即打杀之。”比如《水经注》“县有猩猩兽,形若黄狗,又状貆纯。”

其三,(黄色的)猎犬。比如李攀龙《捉搦歌》“何不结伴日沽酒,出臂苍鹰使黄狗。”最出名的就是苏东坡《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这里的黄就是黄狗。

其四,形容低劣廉价之物。比如梅尧臣《十一月十三日病后始入仓》“狐裘破不温,黄狗补其皮。”这一句是有典故的,源自《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狐裘虽敝,不可补以黄狗之皮”。出塞诗。

其五,好像也指地名“黄狗滩”(还有一个地名叫黄狗什么来着,但小可是东北人,所以不知道在哪里,也懒得找)

其六,有一词为苍黄,有人分解为苍狗,黄狗。并附加以岁月变迁之意。比如“白云苍狗”,苍狗可以形容春天,秋天便是黄狗。

以上答案,总有一个是精准对应的吧?如果没有,顶楼下之人的回答!

于2020年2月6日补充:

感谢@柯南的喵喵提示是书信之意,典故出自《晋书》,原文为“初机有骏犬,名曰黄耳,甚爱之。既而羁寓京师,久无家问,笑语犬曰:“我 家绝无书信,汝能赍书取消息不?”犬摇尾作声。机乃为书以竹筒盛之而系其颈, 犬寻路南走,遂至其家,得报还洛。其后因以为常。”

即陆机家养了一条狗,叫黄耳。陆机把家书系在它脖子上,这黄耳犬便寻路南走一直到家,此后竟然经常带家书往返,时人奇之。

如果这样,那么苏辙那首诗的“黄狗”就得更改一下了。

苏辙《题王诜都尉画山水横卷》有一句“解鞍骏马空伏枥,寄书黄狗闲生牦”


亦有所思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绵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饶強711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这个是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黄就是黄狗,打猎用的!

还有就是打油诗,

江山一笼统,

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

白狗身上肿。


大道至简金喜良


说到黄狗,我第一个想到的是史记中李斯说的那句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