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返”期间 记者在火车东站体验“前哨防疫站”的日与夜

一阵紧凑的刹车声从站台传来,2月6日上午8时10分,由宁波站经停杭州东的G7502次列车缓缓进站。一位位戴着口罩、步履匆匆的旅客们几乎没有发现,在火车站出发层、到达层的18台红外线体温检测仪正在高速运作,那些不断变化的数值,时时牵动着站内医护人员的心。

抗疫期间,10位医护人员共同加入了杭州火车东站集中核验点的队伍,组建了一个临时的“前哨防疫站”。据杭州东站枢纽管委会副主任孙荣俊介绍,在“三返”高峰期间,东站的日均客流量回升至5~6万;他们24小时值守这里,共同看护着被称为浙江“第一门户”的这一枢纽,成为了流动人员体温检测和筛查的第一道关口。

疫情面前,这些医护人员的工作状况如何?他们都经历了哪些难忘时刻?2月6日,记者走进了这座在特殊时期有着特殊意义的“前哨防疫站”,与他们一起回顾了疫情发生以来,那些难忘的日与夜——

“三返”期间 记者在火车东站体验“前哨防疫站”的日与夜

9:00

“交接班前,一项都不能少”

上午9点刚过,当记者抵达火车东站南3到达口的流行病学史调查处时,办公条件有些“简陋”,这是一个临时搭建的大棚,眼前只有两张简易办公桌、三四张塑料凳子、几瓶矿泉水、一些消毒和防护用品。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杭州市江干区人民医院医养护科医生周银芳刚刚值完一个12小时的班。此时的他正穿着防护服,与今天值班的杭州市彭埠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部护士陈红梅交接工作。尽管已经连续工作12小时,但周银芳仍然拿着一份有数页纸的工作流程,细致讲解。

“三返”高峰到来后,这个原本只有3人轮值的防疫站加强了医护力量,杭州市江干区卫健局从区内医疗卫生机构抽调了人手,负责旅客体温筛查工作。

“今天的排查人员新增了两个地区,如果红外线警报响起,一定要让发热旅客到这里二次测温,二次测温要量体温两到三次,同时做好登记。” 周银芳向陈红梅细致地讲解着,20分钟后,他反复核对工作细则无一疏漏,才放心得准备换班。

医护人员交接班,是这个24小时轮岗的核验点至关重要的一环。周银芳已经养成了每逢交接必讲解的习惯。“疫情的情况、车站的客流,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不管交接的医生是新手还是‘老兵’,我都会仔细再把每项工作流程都交接一遍,这样才能万无一失。”

记者看到,这份工作流程对核验点医护人员的标准化操作提出了严格要求——值班时,任何一台红外线检测仪发出警报时,第一检测点的医护人员现场检测体温并询问流行病学史;如果接触过重点疫区人员,并且体温超过37.3度,需要将旅客就近带到位于到达层南三与北三之间的放一点,进行二次检测,并进行分类流转处置。

“三返”期间 记者在火车东站体验“前哨防疫站”的日与夜

11:30

“站好这班岗,就是我的职责”

时针指向中午11点30分,第一天上班的杭州市江干区人民医院口腔科许赛君已经在南3到达口站了近3小时,为了防止交叉感染,整个火车东站关闭中央空调,每每有列车经过,站台上呼啸而来的风都吹得她直打哆嗦。

然而,这仅仅是她一天站岗的开始。为了确保一个不漏地找出发热旅客,几个人流量聚集的到达口,都安排了防疫站人员值守,他们与红外线检测仪一起,组成了“前哨”把守的重要力量。

“大家请慢慢走,保持距离,并配合检查。”“最近出站无需扫描身份证,请往前走配合车站工作人员人工查证。”

一波旅客刚下高铁,许赛君已经从一名防疫站医生转变为维持秩序的车站工作人员。她告诉记者,抗疫期间,火车东站工作量急速增加,为了能够减轻车站工作人员们的工作量,防疫站的医生们自发自觉地帮着维持旅客秩序。

“都在坚守‘前哨’,站好这班岗,是我们的共同职责。”许赛君告诉记者,有些旅客路过闸口时,会道上一句“辛苦了”,长时间站岗的疲劳也就烟消云散。

“三返”期间 记者在火车东站体验“前哨防疫站”的日与夜

15:00

“两分钟响应,也许还能更快一点”

作为防疫站的“大管家”,江干区卫健局四级调研员郑建林是这里最为忙碌的人之一。“排除了、排除了。”当记者见到他时,他一路小跑抵达向我们回顾起刚刚发生的紧急一刻。

下午14时,郑建林的对讲机传来呼叫:“东广场进站口有发热人员,请防疫站人员支援。”刚歇下一口气的他,重新套上防护服、戴好护目镜,就匆匆往东广场赶去。这段不算短的路程,郑建林一路快跑,仅仅用了2分钟。

到达东广场红外线检测点后,郑建林和值守在这里的医护人员一起,在严密的防护措施下,为发热人员再次测量腋下体温,温度计显示为37.5度;郑建林不放心,嘱咐值班人员再次测量,还是37.5度。

于是他的脑海里,像教科书般闪过标准处置流程:询问流行病史,如果发热人员来自重点疫区,防疫站需要第一时间通知120;即便发热人员来自其他地区,核验点也需要确保他们前往上级医院发热门诊,并进行随访。

经过20分钟的仔细询问后,确定这位发热旅客没有流行病史,郑建林又和这里的医护人员一起,给上级医院的发热门诊打电话报备有发热人员将从东站前往。他又陪着这位旅客到出租车打车口,看着他上车才放心离去。

回到调查处后,郑建林给自己的手机设置提醒:“晚18时,打电话给发热旅客随访。”

此时时针已经指向15:00,郑建林拿起桌上一盒已经冷了的盒饭,匆匆吃了起来。“三返”高峰时期,只要红外线检测点有状况,他一定尽可能前往。

“刚刚用了两分钟,我想我还能更快一点。”他和记者打趣道。

“三返”期间 记者在火车东站体验“前哨防疫站”的日与夜

20:00

“这是我们共同的生日”

入夜之后的火车东站,来往的列车逐渐减少,但核验点工作人员的忙碌往往才刚刚开始。采访时,这里的医护人员们向记者回顾了几天前春节期间,夜间防疫站的暖心一幕——

农历大年初二傍晚19点,杭州市笕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章诚斌接到杭州东站管委会联勤保障中心负责人彭影的呼叫:有一名来自疫情的返乡乘客,请防疫站协助。

刚准备吃晚饭的章诚斌放下筷子,立即前往到站口与彭影汇合。当红外线检测和人工检测结果均显示返乡旅客体温正常时,该旅客对需要定点隔离表示不解。

章诚斌立马配合彭影耐心劝说。“您一个人的不方便,是给家人朋友带来方便呐。”“我们值班人员24小时坚守岗位,就是为了确保您的安全。”……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耐心劝说后,这位旅客终于同意隔离,并被管委会工作人员送往指定隔离点。

回到调查处,章诚斌看了看手机上的日期,才想起来这天是自己的阴历生日,他的这个“不小心”,恰好提醒了杭州市江干区人民医院检验科医生陈南刚,这天也是自己妻子的生日。两位值守岗位的医生默契地相视一笑。

“没有蛋糕和蜡烛,要不我去买点泡面庆祝一下?”章诚斌建议道。

“好勒,我给媳妇打个视频电话,陪她一起庆生。”陈南刚说。

在临时搭建的调查处大棚内,俩人手捧着泡面,为自己、为家人度过了一个共同的生日。

24:00

“一刻都不能放弃”

疫情发生以来,防疫站一共筛查出需隔离人员19例。和每天的旅客数目相比,找出隔离人员无异于大海捞针。即便如此,医护人员们仍然严防死守。

杭州市江干区人民医院医生驻站医生张义枝向记者感慨道:“即便阻力重重,但在这么重要的岗位上,一刻都不能放弃。”

几天前的夜里10点,例行工作的张义枝在检测点发现了一名发热的旅客,对方是一位年逾六旬的老人,对她的工作并不配合,但她凭借自己的工作敏感性,判断这位旅客很有可能来自重点疫区。

为了顾及对方的感受,张义枝在确保老人做好防护措施之后,一路跟到了老人准备入住的商务酒店。经过一路耐心的劝说、安慰,老人终于告诉张义枝,自己来自于疫区。在商务酒店的大堂,她立刻帮助接洽120前往,同时安抚老人的情绪,告诉她尽职尽责的医护人员们,一定会让她平平安安离开医院。

当疾驰的救护车接走老人,已是零点整,广场上吹来阵阵冷风,穿着严密防护服的她依然感受到刺骨的寒冷。但是那个夜晚,她这样对自己说:“我们是无坚不摧的‘战士’,不管多难,都不会放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