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死后权力落谁手上?

浮云123093382


慈禧个性倔强顽固,手段阴狠。1861年,咸丰帝病死后,慈禧联合恭亲王奕䜣发动辛酉政变,夺得实际上的最高统治权,开始垂帘听政。光绪十五年(1889年),光绪帝19岁时,即使开始亲政,也处处受到慈禧太后钳制。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光绪帝又被幽禁于瀛台。从1861年发动政变上台到1908年去世,慈禧实际上掌控大清帝国47年,天下权力,集于一人。


1908年11月,光绪与慈禧先后去世。慈禧太后的权力慢慢转移到以摄政王载沣为首的权贵和隆裕太后之手,终归于袁世凯。

我们慢慢分析。

1.慈禧指定载沣之子溥仪承继大统,载沣大权独揽,逐黜袁世凯,集权与亲贵

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离世,按照慈禧安排,溥仪入继大统,以载沣为监国摄政王,慈禧于次日离世后,载沣便以监国摄政王身份总揽朝纲,所谓“独揽大权者,仅载沣一人”。慈禧不直接立载沣的一个原因是同治(载淳)、光绪(载湉)已是兄弟相承,假使再立载沣又是兄弟相继,因此小一辈的溥仪被立为帝。

当年12月3日,溥仪在太和殿举行登极大典(见下图),在《我的前半生》里,溥仪用一种自我调侃的笔意对当日情形作了精彩描述,不妨节录如下:

我被他们折腾了半天,加上那天天气极冷,因此,当他们把我抬到太和殿,又把我放在又高又大的宝座的时候,这就超过了我耐性的最高限度,这就难怪我不放声大哭。我父亲单膝侧身跪在“宝座”下面,双手扶我,不叫我乱动,我更挣扎着哭喊:“我不挨(待)这儿!我要回家!我不挨这儿!我要回家!”……我父亲只好哄我说:“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

谁也没想到,四年之后,大清王朝真的“完了”。此为闲话。

当载沣以摄政王监国之初,朝廷颁布监国礼节总目十六条,赋以无上的权限。自黜陟赏罚、军国政事到聘使立盟、和战大计,皆由摄政王一手裁定,以谕旨宣示实行。有事须请皇太后懿旨者,则由监国摄政王面请施行。

大权在握的载沣首先要除掉的,正是权倾朝野的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袁世凯。

袁世凯与中央和地方要臣彼此结纳,造就了一个朋党网络。他们“只知有宫保,而不知有朝廷”。首席军机大臣奕劻也是“叫袁拿金钱喂饱了的人,完全听袁支配”。

因此,当时的军政大权已操诸袁世凯之手。这无疑是载沣面临的最大难题。

载沣最开始准备杀掉袁世凯,但犹豫不决,密商于廷臣,遭到奕劻、张之洞等的反对,张之洞力劝:“现今刚遭国丧,不宜杀戮旧臣”,载沣也担心杀袁之后无法控制北洋,于是袁世凯免于一死,1909年1月2日,以“足疾”令袁世凯“回籍养疴”,解除其一切职务。

被清廷开缺后保住性命的袁世凯仓促出京。素来不直袁世凯其人的《大公报》于1909年1月10日,发表闲评《猴戏之下场》,对被罢职的袁世凯极尽奚落之能事,该文称袁世凯沐猴而冠,而忘记了自己到底是受“御者”控制的猴,在“群狗”的簇拥下,攀援直上高竿起舞,“洋洋自得,不复有所顾虑”,然而:

“御者以割鸡之势,藉以吓猴,猴见之毛骨悚然,一时失足竟由高竿坠下,两足顿损矣。猴举步不能自由,群狗乃相率奔散”。

“御者”是谁?摄政王载沣也。袁世凯既被罢黜,载沣便加强对全国军事力量的控制,大力集权于皇族。

1908年12月载沣即成立由摄政王亲自统帅的禁卫军,将近畿各省的新军,一律划归中央直辖;设立贵胄学堂,专收满人加强军事集权;1909年7月,宣布皇帝为海陆军大元帅,由摄政王代理;派毓朗、弟弟载涛官吏军谘处,弟弟载洵、萨镇冰充筹办海军大臣;12月,设海军部,以载洵为大臣。于是陆海军悉归载涛、载洵兄弟主管。这便形成了一个以载沣为首的皇族亲贵集团。

1911年5月8日,“皇族内阁”的出台使亲贵集权达于顶峰。新内阁以奕劻为总理(皇族),协理那桐和徐世昌(满汉各一)、民政部大臣善耆(皇族)、度支部大臣载泽(皇族)、海军部大臣载洵(皇族)、农工商部大臣溥伦(皇族)、司法部大臣绍昌(满)、陆军部大臣荫昌(满)、理藩部大臣寿耆(蒙古)、外务部大臣梁敦彦(汉)、学务部大臣唐景崧(汉)、邮传部大臣盛宣怀(汉),共13人,其中满人占8人,满人中皇族又占5人。这样的安排,令舆论哗然。

2.溥仪承继同治兼祧光绪,才识平庸的光绪的皇后隆裕成为太后,手握懿旨发布权

光绪帝病笃时,慈禧亦在死亡边缘,令迎醇王载沣之子溥仪入宫,立为大阿哥,承继同治帝兼祧光绪。这样光绪的皇后隆裕成了太后,有着发布懿旨的大权。

隆裕生于同治七年(公园1868年)正月初十,名字叫叶赫那拉·静芬,是慈禧太后的亲侄女,有“大木头”之诨号(见图片),光绪十五年(1889年)正月,与光绪帝结婚。溥仪是其妹妹之子。

骤然成为太后,权力被动加身。她虽羡慕慈禧的独断和对内对外的震慑能力,但才具不足,性情偏弱。笔者在研究晚清史时,只看到了一条关于她雷霆震怒的史料。

1909年,慈禧太后梓宫安葬遵化州菩陀峪定东陵,直隶总督端方以地方疆吏,例应供差。当隆裕的乘舆经过时,照相者支起镜架欲拍照,隆裕身边的侍卫大臣却大呼有刺客,指镜架为炮架。此举吓到了隆裕太后,所以当李国杰就此参劾端方时,隆裕太后抓住不放,要求载沣严惩端方之意,端方遂被罢官。

当1911年,武昌起义的炮声传来,隆裕和载沣都慌了手脚,于是庆亲王奕劻乘机奏请以袁世凯为钦差大臣截至水陆各军。袁世凯被任命为内阁总理大臣,载沣退回府邸,隆裕太后先官员及奏事处传旨的权力也没有了。

此时不满30岁的载沣,比不得铁马金戈中历练出的摄政王多尔衮,其才具显然不足以应变。在革命的浪潮中,索性退回府邸,闭门不出。

在袁世凯逼宫之下,隆裕更是毫无主意。梁士诒记载道:

“入朝行礼后,隆裕太后掩面泣云:‘梁士诒啊!赵秉钧啊!胡惟德啊!我母子二人性命,都在你三人手中,你们回去好好对袁世凯说,务要保全我们母子二人的性命!’赵秉钧先大哭,誓言保驾。我亦不禁泫然。”

3.武昌起义一声炮响,袁世凯出山,先成内阁总理大臣,再成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形势比人强。

1911年9月12日,在奕劻的推荐下,袁世凯被任命为内阁总理大臣,被朝廷赶走两年多的袁世凯,又重返了历史舞台。载沣辞去“监国”及“代行大元帅”之任,载涛也被免去禁卫军训练大臣,亲贵军权悉数让出。

后面的事情,大家就清楚了,大权在握的袁世凯一手逼清帝退位,一手与南京临时政府谈判。成功地使清朝在1912年2月12日颁布退位诏书,并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隆裕于宣布共和后,即退居宫中,不与外间人相接。

1913年2月21日,隆裕病逝。民国政府派员致奠并会办丧事,颇极哀荣,3月在太和殿举行公祭。有挽联曰:

本来生生世世不愿入帝王家,从黑暗中放绝大光明,全力铸共和,普造金身四万万;
以后岁岁年年有纪念圣后日,为青史上现特别异彩,同情表追悼,各弹珠泪一双双。

原摄政王载沣1951年病逝于北京,享年68岁,在贫病中走完了一生。


青史漫谈


慈禧死后,清朝的权力当然是落到了摄政王载沣的手上。

慈禧在临终前最后做出了三个影响清朝命运的决定:

第一个是任命醇亲王载沣为清政府的摄政王;

第二个是选中载沣的儿子溥仪作为皇位继承人,虽然这时候光绪皇帝还没死,但是慈禧也不会让光绪再活下去;

第三个是让人给光绪皇帝送了一碗“酸奶”,毒死了光绪。

她之所以会选择让载沣当摄政王,又让载沣的儿子溥仪当皇帝,一则是因为载沣和他爹奕譞一样组够听话;二则是因为慈禧也没想到自己会死得这么快,她原本还想着毒死了光绪,让溥仪当皇帝,她自己继续掌控清政府。

只可惜,光绪皇帝一死,她自己也松了一口气,松完了这口气,她也就咽气了。

所以,慈禧死后,因为小皇帝溥仪才三岁不到,清政府的权力自然而然地落到了摄政王载沣的手上。

清朝历史上只有过两个摄政王,一个是顺治时期的多尔衮,一个自然就是载沣,只不过载沣的能力远不如多尔衮而已。

载沣掌权的时候,清朝已经快走到了尽头,虽说让多尔衮来摄政,多尔衮也救不了清朝,但说实话,载沣的能力绝对比不上多尔衮,这一点毋庸置疑。

载沣主政之后,总的来说只干了一件事——巩固皇权。

他很清楚想要巩固皇权就得掌控兵权,所以他一上台就迫不及待地罢免了袁世凯,收回了北洋新军的兵权,随后又换掉了兵部尚书铁良,试图将兵权牢牢地掌控在皇室自己的手中,或者说是掌控在他自己的手中。

除此之外,他又借鉴了德国皇家近卫军,花费了无数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训练了一支人员编制在1.2万人的禁卫军。

这支花了3年时间打造出来的禁卫军,也可以说载沣掌权三年的时间中最拿得出手的东西了。

但是,禁卫军刚刚训练好,他也刚刚意气风发地去检阅万禁卫军,武昌城里就响起了起义的枪声,拉开了推翻清王朝的序幕,载沣可谓是又悲催又无奈。

载沣虽然看似收回了兵权,巩固了皇权,可他对闹得越来越激烈的革命党却束手无策,对回家钓鱼的袁世凯更加束手无策。

汪兆铭在载沣的必经之路,也就是银锭桥下埋炸药想要炸死载沣,载沣很生气,想要杀了汪兆铭,可是被善耆一劝,他冷静下来之后又不敢杀了,只能判汪一个永远监禁。

为什么呢?

因为局势太动荡了,清朝已经支离破碎了,载沣根本不敢冒险去激怒革命党,所以为了稳定革命党,他只能关着汪,不敢动手。

武昌的枪声一响,载沣赶紧让荫昌率军南下镇压起义军,可是荫昌有没有这个能力呢?显然没有,所以载沣虽然收回了兵权,可却没有一个可堪一用的将领,这样一来,收不收兵权又有什么用?

载沣只能去求袁世凯了,袁大爷呀,你可赶紧出来帮帮我吧!

袁世凯出不出山呢?当然出,但是得好好地和载沣讨价还价,最后载沣不得已之下只能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让他一手掌控军政。

同时,又因为载沣镇压起义军不利,在隆裕太后的逼迫之下,他只能选择引咎辞职。

1911年12月6日,载沣这边才向隆裕太后提交辞职申请,隆裕太后那边便迫不及待地批准了他的辞职。

于是,清朝的权力又从载沣的手上转移到了隆裕太后的手上。

隆裕太后在清朝的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时期掌控了清朝的话语权,她能够力挽狂澜吗?

显然不能。

隆裕虽然有心学一学自己的姑姑,也就是慈禧,可是她的能力比之载沣更加不堪,载沣尚且不能力挽狂澜,隆裕又怎么可能做得到?

所以,载沣的退休,隆裕的掌权,只会加速清朝崩塌的速度,绝不可能出现力挽狂澜的情况。

袁世凯和革命党谈妥了条件,得到了革命党“虚临时总统之席以待袁君反正归来”这个承诺之后,赶紧北上忽悠隆裕,怎么忽悠呢?他说革命党已经成势,遍地是革命党,他也挡不住了,但是他帮溥仪和皇室争取到了一个优待条件。

只有让溥仪逊位,将政权交给革命党,才能得到这个优待条件,不然的话,不仅得不到优待,还会被赶尽杀绝。

隆裕一听,瞬间花容失色,情况竟然已经这么糟糕了吗?好吧好吧,哀家也无能为力了。

于是,隆裕被吓唬得答应了袁世凯的条件,让溥仪退位,将政权和平地移交给革命党。

溥仪的退位,也就意味着清朝的灭亡。

虽然后来紫禁城里还有个所谓的“小朝廷”,但终究不足一谈。


宁糊涂


慈禧太后去世后,清王朝的权力就四分五裂了。

实际上,当太平天国兴起,汉族大臣开始掌握兵权后,清王朝的中央权力就开始被削弱了,只是慈禧太后以高超的权谋手腕勉力维持。她一死,权力立刻四分五裂。

地方督抚获取一部分权力

实际上,慈禧太后还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奈何不了有实权的地方督抚了。当初慈禧太后向列强宣战。当时的地方督抚如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等组成联盟,自己跟列强和谈,史称“东南互保”。

慈禧太后死后,中央的权威进一步被削弱,再也没有人能够对地方督抚形成足够的威慑力,地方督抚的权力进一步增大,独立性更强。

袁世凯等实力派军阀获得更大权力

兵部尚书铁良,北洋领袖袁世凯等实力派获得更多权力,他们的权力更强。

袁世凯通过小站练兵掌握了清政府最精锐的武装。慈禧活着的时候,袁世凯忠心耿耿,不敢有任何想法,慈禧死后,袁世凯的影响力和权力大增,再也没有人能制衡他。

醇亲王载沣名义上获得最大权力

醇亲王作为宣统皇帝的亲生父亲,皇父摄政王,天生具有巨大的优势,自然而然就获得了名义上最大的权力。

咦!为什么要说名义上呢?实际上,载沣虽然是摄政王,却什么都做不了。比如兵权,他虽然罢免了兵部尚书铁良和袁世凯,但是实际上,他根本掌握不了兵权,他根本指挥不了北洋新军。

比如在政治上,虽然他一开始广受拥护,但是他根本没有平衡各方面势力的能力。很多政治势力,比如立宪派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搞君主立宪制,结果他搞出来一个皇族内阁,让各方面势力大失所望。

所以载沣只是名义上继承了慈禧死后的权力,实际上他并没有多少权力。


清墨讲历史


1908年,光绪帝驾崩,一天之后慈禧太后也暴毙身亡。接着宣统帝溥仪即位,三岁的溥仪显然没有执政能力。真正的大权落到溥仪的父亲,醇亲王载沣手上,载沣就是监国摄政王。

载沣是光绪帝的堂弟,他在早年间也是支持变法的。慈禧太后也很无奈,因为实在无人可选,于光绪帝血源最近的,也就是载沣了。

载沣执政以后,立刻就开始实行集权政策。他打着君主立宪的口号,骗取了人们的信任,直到建立了皇族内阁,才让立宪派感到很失望。

本来载沣上台,让社会矛盾有所缓和,因为载沣早年支持戊戌变法,让官僚立宪派们看到了希望。他们希望在载沣的主持下,能将君主立宪制度执行下去。

但载沣登基之后,首先是任人唯亲,而且还打击异己势力。载沣上台之初,许多权利掌握在奕劻、袁世凯、铁良等一批老臣手中。载沣等不到羽翼丰满,就迫不及待的向他们开刀。先后将袁世凯等人去职。

袁世凯等人离职之后,立宪派的力量大损,人们开始对载沣的立宪产生怀疑。此外,载沣对袁世凯等人的排挤,也把他推向了革命的一方。本来立宪派对载沣抱有一丝希望,希望它能推动宪政。但是载沣的集权政策,与他们的理想不相符合,所以他们纷纷放弃君主立宪的主张,转而支持民主革命。

载沣在扳倒袁世凯之后,接着就向庆亲王奕劻开刀。奕劻长期担任首席军机大臣,把持朝政,有着丰富的政治经验,载沣一时还奈何不得。于是两大派系开始相互暗斗,各派亲贵们开始揽权谋私。

这种权利无序,政府无威的状态终究不能长久,中国内部正在酝酿着一股翻天覆地的力量。

对皇室失望透顶的立宪派,对顽固集权的亲贵产生厌恶之情。当辛亥革命的枪声响起,立宪派立马转身投向革命,清王朝轰然倒塌。


老虫


从某种程度上说,慈禧太后也算是一代枭雄了。她在清朝晚期的地位如日中天,但是能力太差,在纷繁复杂的国家事务面前显得力不从心。把千疮百孔的清王朝引向了灭亡。

慈禧太后死于1908年,这一年距离大清灭亡就剩三年了。1911年的武昌起义昭示着大清的灭亡和新时代的开始。死之前,慈禧太后把国事做了安排。选定溥仪为新皇帝,溥仪的父亲为摄政王,同时杀死光绪帝。这本身还是换汤不换药的决策,慈禧太后的目的无非是继续掌握政权。

没想到,光绪一死她也死了。新皇帝溥仪还是个三岁的小孩,国家大事就都由摄政王载沣处理。载沣很快成了大清王朝的当家人。载沣的确有权,汪兆铭这个年轻气盛的革命党人,选定的刺杀目标就是摄政王载沣。

汪兆铭在摄政王上下班必经的银锭桥挖坑准备埋炸弹炸死摄政王载沣。结果汪兆铭胆子小,迁延时日刺杀没能成,反而暴露目标被抓了。汪兆铭在监狱里写了一首诗其中两句“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词气英勇,感动了载沣,竟然没有杀他。谁能想到写下这样慷慨悲壮绝命识的人会成为汉奸。历史真是吊诡。

摄政王载沣,不仅抓革命党,还罢免了权势很大的袁世凯。袁世凯可是晚清重臣,自小站练兵以来,实力不断壮大,渐渐有尾大不掉之势。可是载沣毫不犹豫的就罢免了他。可见载沣的权力之大。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载沣对局势的掌控越来越力不从心了。袁世凯虽然人在河南,可是心系国家,北洋军对的进退调动实际还是由他掌控。眼见革命党的声势越来越大,清朝军队节节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载沣对局势的掌控越来越力不从心了。

袁世凯虽然人在河南,可是心系国家,北洋军对的进退调动实际还是由他掌控。眼见革命党的声势越来越大,清朝军队节节败退,清王朝岌岌可危。无奈之下,隆裕太后罢免了载沣,同时启用袁世凯。袁世凯立即成了清王朝最后一个大权在握的人了。

袁世凯对革命党是既打又拉,利用革命党的不断进攻逼迫清王朝交出政权。隆裕太后和溥仪这一对孤儿寡母,怎么能宝珠风雨飘摇的大清江山?根本保不住,只能依靠袁世凯。袁世凯并不想做大清的鹰犬,他对大清的腐朽统治已经看得很清楚了,谁也保不了大清。

在这种情况下,袁世凯对隆裕太后和溥仪说革命党实力大,不如交出政权,以后还可以过富足的日子。这一对孤儿寡母别无选择,下了退位招数。大清朝灭亡。

此时权倾朝野的袁世凯已经无人可以抗衡了,他利用手中的权力,从革命党手中夺走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成了中华民国大总统。紧接着开始逐步实行复辟,最后在全国人民的唾骂中死去。

慈禧太后死后权力分两个阶段由载沣和袁世凯掌握,载沣想挽狂澜于既倒,结果被罢官,袁世凯审时度势,顺应历史潮流成了辛亥革命的功臣,但是由于私欲膨胀,复辟帝制,留下骂名。


小小嬴政


1908年11月15日,慈禧向往常一样召见军机大臣和醇亲王,和他们一起谈论国事,中午时分,慈禧突然昏厥,后虽恢复意识,但慈禧已预感到自己时日不多,于是,趁着自己还算意思清醒,慈禧发布了一道上谕,总结大概意思有2点:


1.昨天已经任命醇亲王为摄政王,负责处理一切国家大事,听从我的指挥,但现在我已经快不行了,以后所有国家大事都由摄政王处理。

2.如遇重大问题,还是要请示隆裕太后,由隆裕太后定夺。


下午三点,慈禧归天。


好了,根据慈禧的遗诏我们来看一下后慈禧时代的大清权力格局。


摄政王,醇亲王载沣。是名义上的最高首脑,负责处理一切国家事务,但是慈禧有命,重大事情还得请隆裕太后定夺,所以顶多算一个CEO。


隆裕太后,光绪皇帝最不喜欢的女人,慈禧的亲侄女,一个深宫里的后妃,被慈禧硬生生的推到了历史的大舞台上,拥有了大清朝国家大事的最终拍板权。虽然她极力效仿慈禧,但是她毕竟没有慈禧的手腕和智慧,算是一个弱势的董事局主席。


小皇帝溥仪,在光绪皇帝死的当天就被慈禧册立为皇帝,不过2岁的小屁孩,懂什么叫权力,一边玩蛐蛐去吧。

(图片来源 影视剧照)

另外还有一股隐形的势力,那就是袁世凯。虽然从明面上来看,袁世凯并没有什么大权,仅仅是一个小小军机大臣,甚至在前不久的官制改革中被人摆了一道。但是没有权并不代表没有势,在老袁多年的经营下,他的势遍布朝野,皇族中,庆亲王奕劻早已经喂饱,是袁世凯的利益同盟,大臣中有自己的把兄弟徐世昌通风报信,军队中有自己一手操练的北洋六镇新军。


分析完以后,我们就会发现,其实慈禧死后大清朝是处于权力真空状态的,掌权者控制不了国家大事,控制得了局势的没有掌权。


不过这并不妨碍新任CEO载沣的心情,新官上任三把火先烧起来。

(图片来源 影视剧照)

第一把火,抓军权。这么多年被洋人揍,被天平天国闹,载沣也体会到“枪杆子里出政权”的真理。第一步建立“禁卫军”,先把皇家给保护好再说,任命七弟载涛负责。第二步整顿海军,设立海军部,把北洋水师和南洋水师都给合并进来,任命六弟载洵负责。第三部,设立军谘府,统帅海陆两军,负责人还是七弟载涛。


载沣,载涛,载洵,三个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小伙子掌控了大清朝的最高军事指挥权。


第二把火,抓新政。不过这把火显然烧的有点慢,慈禧规定的是9年内立宪,但是当时的立宪派、革命派已经等不及了,上书的上书,闹革命的闹革命,大势所趋,已经刻不容缓。重压之下,载沣开始设立责任内阁。不过这个内阁和军机处没啥区别,13个内阁席位皇族成员占据了多数,俨然是皇族内阁。


第三把火,辞退袁世凯。载沣是一直看袁世凯不顺眼的,戊戌变法的时候,袁世凯拆了光绪的台,这个仇载沣是一直给他兄弟记着呢。原本载沣是想除掉袁世凯的,好在庆亲王和张之洞都保了袁世凯一把,袁世凯才留得一命,回漳得静观局势。


不得不说,载沣这三把火烧的真不怎么滴。看不清形势,迈不开步子,还是封建皇族统治的旧观念,尽失民心,最终烧掉了大清朝。


历史百小生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二日,慈禧太后本想在光绪死后,立溥仪为皇帝,自己可以继续执掌清政府大权,但是这一天的早上,慈禧却没有起来床,她的病情急剧恶化,于是留下了那句让人笑话的遗言,撒手人寰了,那清政府的最高统治者慈禧死后,那清政府的大权到底落到谁手里呢?

随着慈禧的去世,清政府也变的混乱,而大权也渐渐的变成一个三角,分别由三个人执掌,我们一一分析。

  • 朝中大权——摄政王载沣

慈禧去世前,把载沣提升为了摄政王,这是因为载沣是道光皇帝的亲侄子,也是光绪皇帝的亲弟弟,而载沣与他的父亲奕譞一样性格温顺,并且非常忠心于清王朝,早年的载沣出访过德国,也是皇室中见识比较多的人,就这样被慈禧太后选为摄政王,其子溥仪被选为皇位继承者。

慈禧死后,载沣成为了监国摄政王,清朝总计有两位摄政王,另一位就是多尔衮,但是多尔衮只是摄政不监国,而载沣确是摄政监国两担挑,在朝廷中的以载沣为首的少壮派也逐渐掌管政权,但是此时清政府内忧外患十分严重,可以说载沣整天忙得不可开交。

  • 重大事件裁定者——玉玺掌管者隆裕皇太后

隆裕皇太后,是慈禧太后给摄政王载沣上的一个“紧箍咒”,可以说是慈禧给她们叶赫那拉氏留下的最后一份重要权力,而因为宣统皇帝的年幼,隆裕太后就成为了玉玺的掌管者,玉玺作为皇权的象征,更是给予了隆裕太后最后的决定权,同时也实施了“垂帘听政”,在朝中相当于与摄政王载沣共同执掌清王朝。

可是隆裕太后性情温柔,并不是擅长权术之人,所以她的亲信并不多,而且自己的眼线也不多,很多事情了解的并不详细,造成了她与载沣之间的配合并不默契,但是隆裕太后对待溥仪却十分的好,而且也十分的严格,尽到了一个母亲的责任,隆裕太后也成为了终结大清王朝的事实上的最高统治者和终结者。

  • 清政府最后的王牌军队——北洋新军领导人袁世凯

袁世凯,在甲午战争中就负责后勤工作,随着戊戌变法,袁世凯也成为了其中一员,并成为光绪帝训练新军的主要负责人,袁世凯长期经营新建陆军,成为了北洋体系中的重臣,随着李鸿章去世之后,北洋中袁世凯密布自己的亲信,如徐世昌、段祺瑞、冯国璋、曹锟等等,都是袁世凯亲信。

摄政王载沣非常痛恨袁世凯,因为他认为袁世凯就是出卖“维新派”的人,而且自己的哥哥光绪皇帝的死很可能与他有关,并且光绪帝遗言中就有杀死袁世凯一项,但是朝中重臣的维护和外国势力的扶持,使得载沣不能杀掉袁世凯,只能罢免他,但是辛亥革命的爆发,让载沣清楚意识到,清政府花钱打造的新建路军,却不听从清政府的指挥,载沣彻底败在袁世凯的手中,袁世凯出山之后不但掌管了军权,更是掌管了清朝朝政大权。

慈禧太后作为清政府最后集权统治者,她死之后的清政府大权,也有摄政王载沣、隆裕太后、袁世凯三人执掌,因为他们的并没有统一思想,共同为大清努力,也致使但在慈禧死后仅仅三年,清朝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历史文武君


112年前,统治了大清朝48年无冕女皇慈禧恋恋不舍的闭上了上眼,在她死前的一天,当朝的傀儡皇帝光绪竟然提前死掉了,原因不明,后来终于清楚了,光绪死于大量的砒霜中毒,这事儿很容易推断,肯定是慈禧觉得身体不行了,决定把光绪带走,带走光绪的理由也很简单,(他曾经想政变杀掉慈禧,结果失败了,所以光绪肯定会在慈禧时候做出种种对慈禧不利的举动)以慈禧的性格,是绝对不会让这种事情发生的。

慈禧在死前,除了做掉了光绪,还干了另外一件大事儿,那便是重新立了溥仪为宣统皇帝,授权她的侄女,也就是光绪皇后隆裕。仿效她的模式与溥仪的父亲載沣来统治这个帝国,但是事实证明慈禧高估了她侄女隆裕,这事儿咱下面慢慢说。

当載沣带着三岁的溥仪到紫禁城荣登大宝后,載沣便成为了大清帝国实际的摄政王,按照慈禧的设计,摄政王没有全权统治大清的能力,他所做的一切决定毕竟经由皇太后隆裕批准才可以执行,但是不是谁都可以垂帘听政,不知谁都可以像慈禧那样有政治手腕和政治智商,还没干几天,隆裕就被架空了,也就说,在大清朝最后三年中(1909年—1911年),摄政王載沣是中国的实际统治者,后来大清朝气数已尽,辛亥革命爆发,袁世凯窃取了胜利果实,这便是后话了。


老猪的碎碎念


1908年11月15日未时,叶赫那拉氏于中南海仪鸾殿病逝,享年七十四岁 。这位统治这帝国近半个世纪的女人彻底的放权了,而就在前一天,光绪皇帝被“毒杀”。帝国的权利给谁了呢?慈禧留下了一个类似于顺治皇帝刚入关的权利架构:光绪皇后带着溥仪与摄政王载沣共同管理这个国家。那么谁将掌舵这个落后的帝国呢?

一、烜赫一时的载沣

正常来看,当然是这个光绪皇帝的弟弟、宣统皇帝亲爹的男人了。载沣刚上任时,确实风头无两。第一件事就是以“足疾”为由开掉了军机大臣袁世凯(本想杀袁的)。可惜载沣没有抓住袁世凯“退休”的机会,从1908年到1911年这不到三年的时间内,载沣虽然将很多权利尤其军队的最高统治权握在了手里,但真正在军中的实权派,他没有办法改动,这就为以后留下了后患。

二、短暂垂帘的隆裕太后

其实隆裕太后最早是和载沣共同执政的,但她没有政治伙伴,没法制衡载沣,甚至还被载沣“羞辱”,丧失信心的隆裕太后只能不在干涉政治。

不过机会来了,随着政府军在对抗革命军处于不利的局面,载沣被迫召回了在家“赋闲”的袁世凯,随后载沣辞职回家。而袁世凯进京后首先拜见了皇帝,其实也就是拜见了隆裕太后。本以为能够掌权的隆裕太后这会可真是引狼入室了。

<strong>


三、享受果实的袁世凯

重新回京的袁世凯,成为了满清政权最后的话事人,他先是痛击革命军稳定了局面,然后又依靠军队向朝廷要钱要粮,逼的隆裕太后哭着向宗室借钱。与此同时,袁世凯的野心不断膨胀,他主动和革命党人谈判,已经开始决定了这个国家未来的走向了。

1912年,清帝正式退位,袁世凯成为了中华民国的第一人。

满清的灭亡正说明这个道理——枪杆子里出政权。无论是载沣还是隆裕太后,他们都未真正的职掌军权,弄了一些没用的满族亲贵当一把手就可以了?最精良的北洋军的将领全是袁世凯系的,那支在天津小站的新式陆军早就成了袁家军了。


黑水布衣


慈禧死后权力落在谁手上?下面来说说。

权力分散

所谓树倒猢狲散,慈禧死后,清朝就再没有人能一人独掌大权了,权力开始分散,不过并没有太过于分散。其中两部分人权力最大,一个是以摄政王载沣为首的一些皇族势力,一个就是以袁世凯为首的势力。所以慈禧死后,权力并不是只落入一人手中,而是分散到了几股势力手中,有两股势力比较大。


矛盾爆发

载沣等人和袁世凯等人的矛盾在慈禧生前就有,慈禧也没有解决,慈禧死后双方的矛盾彻底爆发。载沣等人本来是想杀袁世凯,但是袁世凯也不是吃素的,一番博弈之后,最终载沣等人放弃了杀袁世凯的想法,只是革了袁世凯大臣等职位。这时候虽然以载沣为首的皇族权力算是盖过了袁世凯的北洋系,但也无法消灭袁世凯的势力化为己有,证明了清廷的衰落。

花落谁家

慈禧还在世的时候,清廷就在搞预备立宪,其死后预备立宪还继续在搞。清廷为了维持自己的权力,搞了一个皇族内阁,但这就引来了立宪派的不满,咨议局直接和清廷叫板,要求解散皇族内阁,可见此时清廷的权力之虚弱。预备立宪让立宪派的权力大了起来,可以和清廷分庭抗礼了,不过立宪派并没有主心骨,也开始分化。之后辛亥革命爆发,南北和谈,袁世凯在其中获益颇多,权力更加庞大,清廷已无人能压袁世凯了。


总的来说,慈禧死后,清廷的权力是分散了的,但在分散中又有所集中,在几股势力手中。又在各方夺权以及局势变化的过程中,袁世凯成了最终的受益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