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临好《兰亭序》?

Stylishqueen


我谈点个人体会:一、要多看多读帖。熟悉了解《兰亭序》的由来、作品中的笔法、字体的结构和变化、章法等特点。二、要多练多思考。俗话说:“天道酬勤”,几十遍甚至上百上千遍的练习,找出与原帖的差距,写多了自然会悟到笔法、结构的精髓,更能体会“书圣”王羲之写《兰亭序》时的心境,实现由质变到量变的过程,同时自己对书法艺术的审美也会随之提高。三、要借鉴学习他人的长处。如学习名家临或创作的《兰亭序》及网络一些书法高手的临作,扬长避短。不妥之处请各位书友批评指正[祈祷][祈祷][祈祷]






凡鸿华书法


为什么是“必须”而不是或者有可能?因为我们的主流书法从唐代以来,就是楷书、行书为主的。我们每一个人写字都要在这个体制以内写字。所以,学习行书,也像学习行楷书那样,是必须的而不是可有可无的。

《兰亭序》作为书法皇冠上的一颗明珠,当然人人都乐意去学了。

但是,要把《兰亭序》学好,确实存在很多临摹技术问题,如果这些技术问题解决不好,那么,临摹《兰亭序》就是一个问题了。

第一个问题是,我们如何学好《兰亭序》的笔法?

第二个问题是我们如何学到《兰亭序》的神韵。


  • 赵孟頫临摹的《兰亭序》

如果笔法和神韵都能解决好,那么,就可以说《兰亭序》的临摹就很成功了。

关于学习《兰亭序》后人有很多说法,例如“永字八法”就是一个著名的书法通则,至今也没有过时。

所以,学习《兰亭序》最好先了解一下“永字八法”的各种诠释和示范。

不过,千里马个人认为,书法的笔法结构变化很多,“永字八法”也只有八法,而我们在《兰亭序》里遇到的笔法,显然比“永字八法”要多得多了。例如,有一个勾法,就被叫做“蟹爪勾”这可不是“永字八法”里的。

当然,无论什么笔法,到底还是“永字八法”的丰富和变化,如果死教条的按照“永字八法”学习书法,真的就不用学习书法了。


此外,除了传统的“永字八法”,千里马总结了一个“四法三笔”也非常简单明了。

“四法”就是起笔、行笔、收笔、接笔。三法就是“笔法、笔意、笔势”。

我们写字都是一个笔画一个笔画来写的。那么,楷书体系里的笔画,是最讲究笔画的的起笔、行笔、收笔的。

像《兰亭序》里的字,每一个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都很分明。

我们临摹的时候,就要注意一个笔画中的起笔、行笔、收笔的微妙变化。

这就像我们走路,看起来我们就是一前一后的在走,但是,到底是先走右腿还是先走左腿?

这些问题不是问题,但是,军训的时候,就是问题了。

  • 启功先生临摹的《兰亭序》

书法要有法,到底法在哪里?《兰亭序》的法在哪里?

我们不要太神秘了,字是一笔一划写出来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在一笔一划中找理由。

所有的笔画都遵循一个规律,这就是没有一个笔画不存在起笔、行笔、收笔这三个环节的变化的。

所以,学习《兰亭序》那个字,就找哪个字的每一个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

比如说,《兰亭序》里有几个“一”字,每一个一字的起笔都不一样。有的是露锋入笔,有道是藏锋入笔。看准了起笔,再看行笔怎么用笔,最后看收笔是怎么用笔的。

如果我们在起笔、行笔、收笔上都看准了,写对了,那么,这个笔法肯定就是对的。一个一个的笔画都能写对,临摹肯定就没有问题。

我们说了一个笔画的写法,也就是笔法,那么《兰亭序》的结构问题怎么办?

事实上,如果把每一个字都笔画都写好,结结构问题也就不是什么问题了。

但是,为了保证结构万无一失,我们用“接笔”的办法来控制,方法也非常简单。

”接笔,就是要做到笔画应接合理流畅。《兰亭序》因为是一个行书手稿,所以,写字的时候,不但每一个字笔画流连如水,就是整篇作品就是行云流水的典范。

对于我们初学《兰亭序》掌握好笔画的应接,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看得出来王羲之在《兰亭序》中行云流水的“接笔”之妙呢?

就要看我们是不是对每一个笔画的“起笔”位置看到很准确了。

例如,笔画与笔画之间,既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而是远近之间,只有毫厘之差,这就是对我们临摹《兰亭序》严格的考验。

“接笔”是贯穿与一个字的全部过程的,所以,每一笔的“起笔”都要准确谨慎,这样,把《兰亭序》的字临摹好,基本上就没有问题了。

最后是学习《兰亭序》达到有神有韵的书法境界。这个境界是很高的。但是,如果我们善于运用“四法三笔”来学习《兰亭序》,把《兰亭序》的神韵写出来,只是一个迟早的问题。因为,我们在学习书法的基础之基础“起笔、行笔、收笔”和“接笔”的时候,其实,已经在学习书法的神韵。因为书法的神韵就在“起笔、行笔、收笔、接笔”之间。


千千千里马


      《兰亭集序》,作为“天下第一行书”,“通篇妩媚灵动,整饬精微,有如谈玄高士,神清骨奇,倜傥出尘,所谓魏晋风度,跃然纸上 。”临摹之前要清楚的是,此作是书圣王羲之在文人雅聚,饮酒微醉的情形下书写的,而且是作文的草稿,说明当时是处在一种完全放松的书写状态之中,所书之作,全无一丝一毫的刻意之笔,应是王羲之核心笔法和深厚功力的自然流露!

       如何临写好《兰亭集序》?只能从贴近王羲之当时之放松状态入手,学习和使用当时所运用之笔法,了解掌握其字法章法习惯等等,方可下笔。至于是不是使用鼠须笔蚕茧纸,那不是本文讨论的内容,本文只讨论人的因素。

一、笔法要对

      《兰亭集序》中,王羲之所运用是魏晋加自创笔法,所书点画之间动感凸现,处处呈勾连跳跃之势;块面感强烈,代表着其棱侧起伏之道法;立体感冲击力,展现出笔锋的使转顿跃,绞转衄挫等丰富的换锋动作。邱振中先生认为,王羲之笔法“将绞转笔法内部运动的丰富性运用到极致……它的特征在于,操作便捷,符合指腕运动的生理机能,并通过笔毫的转动把种种复杂微妙的运动痕迹保留到点画线条中,为点画塑造出立体效果。”

        所以我们在临写《兰亭集序》时,执笔要使用魏晋的斜执笔,不用唐代以后的正执笔。要按王羲之的特点多运指少运腕,运笔时使用中侧锋,以绞转连带、棱侧起伏笔法为主,而不是以单用中锋、平铺顿驻的提按笔法。

二、字法要对

       笔法决定字法,字法来自于笔法。

      《兰亭集序》结字如凤翥龙蟠,字之笔画多呈曲线变化,且上下笔画之间的连贯笔势突出,极具特色。字内字外,牵丝映带,纤毫毕现 ,俯仰袅娜,烟霏露结。字的点画之间这种点曳之功,勾连之势,裁成之妙,其实很大程度来自于其笔法的精妙。无意佳乃佳。从《兰亭集序》中可见,笔锋的使转连带,绞转、衄挫等丰富的换锋动作,往往在自如发挥中产生意想不到的得意之笔,带来意外惊喜。

        虽然我们在临写时,要对每个字以间架结构去考量,但千万不能忽略了由执笔方式,运笔之起行收,给结字带来的影响。如果我们此时用提按法去临写结字,由于字体内部的运动比较单一,笔画就多呈平直短之倾向,并使字体习惯性地落入规范化的定式,结字自然与原作态势韵味都不同,效果当然不理想。当谈到《兰亭集序》中的“牵丝映带”时,有的书友强调其在结字中的重要性,认为须靠其助力结字,就有刻意之嫌。应知那些纤细如丝的美丽曲线只是王羲之优秀笔法奢侈的副产品。如果照猫画虎,只能画蛇添足!

三、章法要对

       每谈到章法时,当今人士喜论辩证关系 ,比如用大与小的比例反差彰显节奏鲜明,等等。但这在临摹《兰亭集序》的时候用不上。此作基本上属于文雅恬静风格的作品,字体大小的反差就相对要小。《兰亭集序》的章法,更重视字间关系,行间关系,甚至关注非同行字之间的关系。在书写中同时调控中轴的移位和摆动,形成正欹聚散的变化,内部小方向的调整,会形成聚散的变异下左右兼顾。使其字行血脉畅通,行间顾盼逗趣,整篇增光透气。

       在学习中要注意不能神化了某些本来是自然的东西。比如《兰亭集序》中出现大量的“之”,写法不同,就不能说成是王羲之刻意而为之。“之”字的姿态各异,完全是章法奥妙所致 ,正显示出王羲之书法的章法之美。

        另外要说的是,古人在书写时肯定也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比如 《兰亭集序》的靠下部分明显因纸幅不够而产生的紧促之感。这其实都不是书者本意,从章法上本不必学之,要学也只学其临变不惊的处理问题能力 。所以我们在临写时要先弄明白,哪里是其淋漓发挥的 ,哪里是酒意潦草的 ,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好找到感觉。要学就学真本事,古人潦草莫当真!








观海楼书法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真迹已不知去向,现在传世的都是临摹本,既然是临摹本,与原作肯定有出入,记住,无论临摹者水平有多高,都不可能临摹的百分之百像,能临摹到八分像就已经非常不容易了。所以说,现在我们临摹的《兰亭集序》,只能是古人临摹的八分像的《兰亭集序》。

临摹好王羲之的行书《兰亭集序》,一定要有隶书、楷书和行书的书写基础,如果没有以上基础,是临摹不好《兰亭集序》的。我的观点是,在临摹《兰亭集序》之前,还是先从隶书、楷书学起,把基础打牢之后,再开始临摹《兰亭集序》。

临摹王羲之的行书《兰亭集序》,重点要学习王羲之的笔法和结构布局,还要在章法上多下点功夫。关于《兰亭集序》的墨变,他是在微醉后的状态下一气呵成的,没有一丁点儿故作之成分,这样的状态就是自然书写状态。



还有一点就是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能让人认的清,看得懂,这就是王羲之的书法精神能够传承1600多年而经久不衰的真正原因。



以上为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果各位网友对此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和评论!


中州耕牛堂主


怎样临好书圣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王羲之自己用心写了十遍《兰亭序》不如天然的草稿《兰亭序》?所以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草稿《兰亭序》是他的最爱传家宝!他的七世孙智永临摹《兰亭序》可以以假乱真!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陆柬之、颜真卿、柳公权、杨疑式等唐代书法家、宋代书法家、元明清等书法家和书法爱好都顶礼膜拜《兰亭序》!

智永为了临摹好《兰亭序》十多年不下楼!

米芾从不同角度临摹《兰亭序》几十年!

赵孟頫终生临摹《兰亭序》一万多遍!一日书万字的盖世神功!

近代书法家陆维钊背临《兰亭序》80余遍!形神韵兼备!

我临摹《兰亭序》一千遍只得其点形神!











湘顺1


谢谢!临帖临好其实没有严格意义的标准,为什么?因为是临帖呀!但这并不是说临帖是照葫芦画瓢,我们说临帖是沿着书法的一般法则规律走,在走的过程中尽量还原原迹的笔法、字法,它是一个重在实践和领悟,并获得经典书法的经验过程。它既不需要纠结于细枝末节,也不需要主观刻意,从这个意义上说,临帖的第一步临的越像越接近原作,就越有利于掌握笔法、字法等;临帖的第二步,也是关键所在,就是要通法则。因此,我们认为临帖首先要像,但这个像一定要建立在通法则的基础之上,否则,临的再像也无益于对书法的理解。临帖的好坏不能以临的像不像为标准,而是以是否理解和掌握法则为前提。因此,临帖一定要认真、仔细,但并不需要过多的主观上的心思揣摩。至于意临或创临,那是另一回事。

明白了临帖的道理,我们再说临兰亭序。临好兰亭序,首先要临像,之前去绍兴兰亭,看见一些摆摊的书者现场临写兰亭序,临的非常像,这是源于她们长年累月就写这一帖,对兰亭序早已烂熟于心,临的就自然像,其中不乏有临的非常好的作品。

但是,我们说临像不一定就算临好了兰亭序,为什么同样临的都比较像,有些人临的兰亭序就有“俗气”,而有些人临的兰亭序既清雅又有古意,这里就有一个法则的理解和掌握问题。

兰亭序虽是不经意之作,但王羲之笔墨功夫非凡,任笔挥洒间充满笔法原则,我们要临好此贴,最最关键的点是理解和掌握一点一画每个字的基本要领,就像“之”,王羲之在此帖中写了21个不同形态的“之”,我们只要真正明白和掌握一个“之”的基本笔法,就可以举一反三写出王羲之的各种各样“之”的精神。不理解这个点,而是一味地追求形态上的像,视觉上的妍美,亦或在对王羲之兰亭序笔法精神缺乏深透的理解,而将自我偏见强加于帖,似有画蛇添足之感。

这个道理并不是所有临帖的人都能明白,但懂得这个道理真的很重要。之所以我们看到不同的人临兰亭序,会出现千姿百态,然神韵意境差别很大,原因就在于此。

有人认为,临不像就别拿“意临”当借口。这个观点我并不赞成。前面谈到,意临与临帖不是一回事,意临重在“意”而不是临,意是什么?意包含了书者的性情,是借原帖的法则诠释自己的书法主张,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一种准创作阶段,是书家过渡到创作的有效手段。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是否清楚了怎样才算真正临好兰亭序了吗?






如石书艺


永和九年……

写出王书法家的神韵来,你首先要爱好书法,其次有那么点天赋,第三具备了书法技法基础,第四有颗坚持不懈的恒心耐心,第五用玻璃压着兰亭序、先练习运笔、再用宣纸练力度,第六就是写完二百公斤以上的墨汁。

如果还是临不好,就干别的去吧!


活在遐想里


没有必要临,也临不出来。王羲之也写不出同样的兰亭序来。神似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