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灭亡100多年了,现在还有人在守皇陵,谁给他们发工资?他们是如何生活的?

菩萨我想对你说


人生两件大事,一是生,二是死。

普通老百姓死了埋了,就结束了,不用担心什么盗墓,也不用怕有人挖坟,没有那么无聊的人。

但是,皇帝和相关人员就不一样了,他们的陵墓需要有人管理,需要有人看守,这些守护的人,我们叫做“守陵人”。

守陵人来自哪里

大清一朝,不是谁想当守陵人都可以的,必须是八旗子弟,还必须是上三旗。因为清朝皇家人员认为这事情很神圣,容不得马虎。

哪三旗呢?正黄 、镶黄、 正蓝。

不仅如此,守陵人还有等级:朝廷内务府指派出来的专门守陵人、八旗子弟守陵卫士、朝廷任命的守护大臣。官员等级也是从九品到三品不等。

为什么对于守陵人的要求这么严格呢?

原因只有一个,这工作很神圣,最好是上三旗人来守护,这样就不会泄漏更多陵墓的秘密。

谁给守陵人发钱

守陵人早期是有大清政府发钱的,而且工资不菲。

这工作是可以世袭的,儿子出生后,可以马上报备,然后这个孩子就可以领工资了。总之,待遇不错,旱涝保收。

大清晚期,守陵人的工资少多了,因为政府没钱。即使如此,守陵人依然用心守着陵墓,原因无非是两个,一是来自于信仰,二是来自于钱,虽然不多,有剩于无。

但是,1924年后,溥仪被冯玉祥赶了出去,守陵人彻底没钱了。老一些的守陵人,就在附近种些地,顺便看护陵墓。年轻的一辈进城谋生,或者投入到了革命的洪流当中。

正是因为守陵人没几个了,孙殿英赶走不多的守陵人后,顺势把慈禧的墓和乾隆的墓给盗了。

从1924年到1949年,是守陵人最黑暗的岁月。没有钱,而且还有人频频来盗墓,他们还保护不了,痛苦啊!有点愧对列祖列宗。

当然,守陵人当中也出现过败类,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日子特别艰难的时候,有些守陵人当了盗墓者的向导。不过也不能完全怪他们,肚子吃不饱,没办法了才出此下策。

解放后,陵墓开始安排专门的守陵人看护了,不多的钱是给予发放的。

改革开放后,守陵人的日子变得更好了,守陵人的后代们成了陵墓的管理员,为旅游的人服务。那些没有在陵墓园地上班的,要么在周边种点地,要么整个农家乐,要么到外地打工,或者上学出去后在外上班。

现在的守陵人,信仰已经没有那么纯了

前段时间,出现一位女博士来守陵。

她是守陵人的后代。这事件引起了社会广大的关注。

现在的守陵人,大多和以前不同。

以前是出于信仰,出于保护列祖列宗的陵墓,来进行保护,顺便挣点钱。

现在守陵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一份稳定的收入,信仰的因素有没有?也有,只是没有那么纯粹。

综合来说,现在的守陵人是一份工作,属于陵墓管理处,甚至有些还是事业编。除了上班的人之外,附近守陵人村落的村民,开开农家乐,种种地,或者出去打工,当然也有出去上学和做生意的。


蓝风破晓


清王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统治王朝,清朝距今灭亡已经有100余年时间,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溥仪也死了50多年。

溥仪刚死的时候埋葬到了八宝山,后来考虑到各种原因,又将溥仪改葬到清西陵隔壁,也就是现在的华龙皇家陵园。

尽管清王朝已经灭亡100余年,但在这些清朝皇陵里面一直都有守墓人。

当年还是清朝统治的时候,有清朝统治者给这些守墓人发工资,而现在清朝已经灭亡了100多年,又是哪些人给他们发工资的呢?

当年溥仪宣布退位之后,清朝也算是正式结束长达200余年的统治。

溥仪退位之后清朝皇族还是得到了民国的优待,与之签订了诸多的条款。

比如民国政府每年要给皇宫的这些皇族人员400万元的生活费用来维持皇宫的生活日常。

溥仪也可以继续住在皇宫之内,宫女和太监同样各司其职,溥仪在皇宫内还可以按照以前的礼仪制度来祭拜祖先等,同样民国政府还要担负起对于清朝皇陵的保护管理工作。

所以在清朝刚灭亡的时候,守墓人的工资相当于是民国政府发放的。

等到后来溥仪被赶出皇宫,也就是军阀混战时期,皇陵虽然已经到了被军阀盗掘挖取财物的局面。

但在此期间,皇陵还是有守墓人的,他们的工资一般都是有这些皇族后人来出钱发放,让这些守墓人打扫陵园,或者说进行一些简单的修缮工作。

在局势稍微稳定一点的时候,当地政府也会想办法凑集一批资金用给发放给清朝陵墓的守墓人。

尽管当时天下比较混乱四处战争,但此地仍没有断过守墓人,因为皇陵所在地区的土地还有陵园内的一些树产收入都是归守墓人所有。

而且有些皇室后裔时不时的会过来祭拜祖先,给他们多少发一点钱,所以即便当时没有人发工资,从事守陵人工作也要比给地主家打长工要自在一点。

因此,在当时皇陵守墓人是一个不错的工作,很多人都是子承父业或者代代相传。

等到抗日战争胜利,国家内部情况稳定之后,先是有皇族后裔出钱对陵墓进行了的第一次大规模修缮。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文化保护部门则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其再次进行修缮改造。

这个时候的清朝的各大陵园已经是被列为了重点文物保护的单位,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加强了陵园内部的管理。

而且所有的管理也越来越制度化、规模化,所以守陵的工作自然由有国家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所负责。

而至于以前那些代代相传的守陵人或者是后代,他们或是从事保护陵园的维护或者保安工作,又或是自逐渐转型从事其他行业去了。


夏目历史君


溥仪刚死的时候埋葬到了八宝山,后来考虑到各种原因,又将溥仪改葬到清西陵隔壁,也就是现在的华龙皇家陵园。

尽管清王朝已经灭亡100余年,但在这些清朝皇陵里面一直都有守墓人。

当年还是清朝统治的时候,有清朝统治者给这些守墓人发工资,而现在清朝已经灭亡了100多年,又是哪些人给他们发工资的呢?

当年溥仪宣布退位之后,清朝也算是正式结束长达200余年的统治。

溥仪退位之后清朝皇族还是得到了民国的优待,与之签订了诸多的条款。

比如民国政府每年要给皇宫的这些皇族人员400万元的生活费用来维持皇宫的生活日常。

溥仪也可以继续住在皇宫之内,宫女和太监同样各司其职,溥仪在皇宫内还可以按照以前的礼仪制度来祭拜祖先等,同样民国政府还要担负起对于清朝皇陵的保护管理工作。

所以在清朝刚灭亡的时候,守墓人的工资相当于是民国政府发放的。


回味经典著作


中国文化中,对于生死之事,都是非常看重的。虽然有一些比较另类的很不在意生死,但对于帝王来说,生死真的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此,帝王对于自己的坟墓,以及死后的事情,也是非常看重。于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出现了,那就是守陵人。

在史料中记载,汉高祖刘邦曾经安排二十户人家,为秦始皇守陵,这些人享受着国家的补助,虽然日子过得比较无聊,但子子孙孙都算是有了一个正儿八经的职业。这些职业,也得到了皇帝的认可,自然也没有什么人骚扰刁难。因此,这种守陵的工作,并不太差。

当然,另一种守陵人,比较悲催,那就是被贬谪的人,一些朝廷命官,犯了事,被贬去守皇陵。这些人自然不如前一种御封守陵人自在。

还有一些守陵人是自发的守陵人,比如明朝末年的名将袁崇焕,他死后,他手下的一个谋士冒死收敛了他的残骸,暗自安葬,然后让自己家人世代守陵,一直到现在。

回到问题中,清朝守陵人,大部分像是第一种,全都是御封的守陵人,这些人世世代代都会为皇族守护陵墓。除了日常的维护以外,还要保证坟墓不会被盗墓者光顾。但当清朝灭亡之后,守陵人的地位就变得非常尴尬。

一般而言,这些人在长久的生息繁衍中,会形成一个家族,或者说在陵园的周围,形成一个村落,而他们,也从单纯的守陵人的身份,变成了普通的村民,而他们的工作,也从日常维护皇陵,防止盗墓,变成了耕种,完成普通农民需要做的工作。

很多守陵人的后人,其实并不知道自己祖上是守陵人。即使有所了解,也不会了解的很多,在一些重要的祭祖节日中,这些守陵人的后裔,也不会像他们祖辈那样,进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而顶多是按照祭祖的仪式,做一些简单的祭祀。

还有一些守陵人的后裔,也成为新的守陵人,当然,这些主要是一些已经规划为皇家陵园,或者是文物保护单位,这些人的后裔,会作为其中的维护管理中的一员,来进行自己祖辈的工作。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守陵这种职业已经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上,尤其是对于守护皇家园林方面,很少有人再会想到祖辈的一些故事,以及他们身上肩负的神圣而且神秘的职责。守陵人,也只成为一个传说。更像是一种图腾或者是纪念,从而远离现实的生活。


小小嬴政


我的家乡就在清东陵陵区的河北遵化东陵乡,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其实我的祖太爷就曾是守卫东陵的绿营军官(归马兰关总兵管辖),在慈禧来东陵谒陵时还见过慈禧太后,这样说来也算是守陵人。先简单介绍一下清代守陵人的历史(以清东陵为例):

清代东陵的管理保护机构主要有兵部、内务府、礼部和工部四个体系,陵寝的安全保卫由马兰关总兵官负责,日常祭祀管理维修由设在马兰峪的东陵承办事务衙门负责。所有人员都是由国家供养。

⒈兵部,东陵兵部负责陵区内外的安全保卫,八旗兵进驻各陵寝负责陵区内的保护,绿营负责陵区外的保护,整个东陵有1200多人的八旗官兵。

⒉内务府,当地人称“内府”,主要负责制作祭品,支领祭祀用的金银器皿,开启隆恩门及打扫地面,管理树木,请送神牌等等日常祭祀事宜。总人数大概为1100多人。

⒊礼部,东陵礼部主要负责供应制作祭品的原料,如糖、油、面、酒等等,管理金银器皿库房,主持祭祀仪式焚化纸锞等。总人数为1600余人。

⒋工部,设在陵区南的石门镇,主要负责陵寝建筑的日常维修,制作祭祀用器皿及焚烧用各式纸品等。

配图:裕陵最后一任翼长阿和轩

配图:1945年美军航拍慈禧慈安定东陵,画圈处为清代陵寝内务府人员居住区




以上简单介绍了清代时东陵的保护管理机构即清代守陵人,清朝灭亡后,这些守陵人没有了经济来源,基本上都开始在当地以种地为生。下面正式介绍一下现在东陵的保护情况,即所谓的现代“守陵人”: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9月29日成立了专门的清东陵保护机构清东陵文物保管所,陆续对各陵建筑进行了修缮,加强了陵区内的管理。1961年3月4日清东陵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陆续开放慈禧陵及裕陵地宫供游人参观,此后清东陵文物保管所也升级为清东陵文物管理处,2000年11月30日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现在的清东陵保护机构是2010年10月28日成立的清东陵保护区管理委员会,由保护区管委会监督管理清东陵的保护工作,制定了清东陵文物保护规划,具体管理保护事项由文物管理处负责。文物保护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2015年国家拨款7.1亿元用于清东陵的大修工程。

综上所述,现在的“守陵人”都是拿工资的公务员,就连具体到每个陵寝的警卫保护人员也都是一样,当然可能有一些合同工或临时工,所以现在的“守陵人”就和我们工作上班一样,只不过他们的工作就是保护陵寝文物而已。

最后说说生活在陵区的清代守陵人后代,他们现在早已不在看守皇陵,只是生活在陵区内,种地务农外出打工,或者在景区内开农家院做点小生意,仅此而已。


最后两张图片来自清东陵保护区公众号。


孤竹公子


在清朝灭亡100多年后,清朝的清东陵和清西陵确实还有人在那里守陵。

不过和大家想象中那种传统守陵人不同,在清东陵、清西陵守陵的人比较现代化,在这个时代里被称之为保安。

作为国内的第一批重点保护文物单位,清东陵和清西陵请一些保安巡逻、看守是很正常,没什么奇怪的地方。


当然,现代的保安我们就不过多介绍了,想必大家也没有兴趣看。

接下来我们就说一下清朝的守陵人。

世代传承的清朝守陵人

在清朝入关之后,他们总共在两个地方修建过皇家陵园,其中一个地方是唐山的清东陵,埋葬了顺治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咸丰皇帝、同治皇帝等五位清朝君主。

另一个地方则是保定的清西陵,埋葬了雍正皇帝、嘉庆皇帝、道光皇帝、光绪皇帝等四位清朝君主。

在这两个皇家陵园中,清朝都派驻了军队把守以及专门的官员管理,这些人,就是最初的守陵人。

这些守陵人在来到了清东陵和清西陵后,按照清朝皇帝的指令带着家人在这两个庞大的陵园附近定居了下来。

而按照清朝的规定,守陵人的工作是世袭性的,如果父辈是守陵人,那么下一代就必须有人接替自己父辈的工作成为新的守陵人。

在这些规定下,这守陵人行业在清朝时期就成为了这些守陵人家族的铁饭碗,由这些人把持了整整200多年的时间。

在发展到最后,这些守陵人家族因为发展过于旁大,甚至还在清东陵和清西陵旁边建立了村庄,在那里发展出了自己的生态圈。


守陵人的消失

如果不了解情况的话,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在清朝刚灭亡的时候,这些守陵人就随之消散在历史之中了。

但实际上情况并非如此发展。

在到了民国的时候,这些守陵人其实还苟延残喘了一段时间。

那时候因为清朝皇室和袁世凯签订了和平退位协议,所以北洋政府并没有把这些守陵人遣散,仍旧如同清朝一样给这些守陵人发工资、让他们继续帮助清朝皇室守护住了他们的祖陵。


在那段时间里,这些守陵人除了一些身份、地位发生了转变之外,生活方面基本没多大变化。

只可惜这段时间持续不长,仅维持了12年时间,然后就在1924年时因为冯玉祥的政变彻底终结了。

那时候,冯玉祥除了中断了原本发给那些守陵人的工资之外,还把末代皇帝溥仪赶出了故宫、中止了北洋政府每年答应给清朝皇室的补贴,可以说,彻彻底底推翻了北洋政府原本和清朝皇室签订的协议。

而在冯玉祥断掉了工资之后,那些对清朝没什么坚守的守陵人选择也很简单,那就是直接停下手中的守陵人工作,虽然还居住在清东陵和清西陵旁边的村庄中,但却不再守护清东陵和清西陵。


也就是从这之后,清朝的守陵人彻底消失在了历史之中。

后来即便有新的安保人员来到清东陵和清西陵,也跟守陵人这三个字没什么关系了,顶多只能称之为保安。

不过说到那些回归平凡身份的守陵人,有一点倒是值得一提的。

那就是在1928年时,一直找不到乾隆、慈禧、康熙陵墓地宫方位的孙殿英是通过这些已经失业的守陵人才确定到具体位置的,当时在孙殿英的胁迫下,其实他们已经变成了盗墓的帮凶。


孤客生


看过有关清朝历史剧的朋友们应该都知道皇陵的存在吧。作为皇家成员的长眠之所,皇陵的看守问题非常受到重视,为此,皇帝还专门设立了守陵机构和官员。那么到了距清朝已经灭亡了100多年之久的今天,还有人在继续守护这些皇陵吗?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有关清朝皇陵的基本资料。

清皇陵一共有三处,第一处是盛京三陵,在今天的辽宁省内,努尔哈赤、皇太极以及他们的先辈便是葬在这三陵之中的;第二处便是鼎鼎大名的清东陵,里边葬着清军入关后的大部分皇帝,比如康熙、乾隆,里边还有一位著名的慈禧太后,而著名的1928年孙殿英盗墓案就发生在这里;还有一处是清西陵,在雍正年间所建,雍正、嘉庆等皇帝便葬在这里。

那么这些皇陵又是由哪些人来看守的呢?

其实,守皇陵的官员最高只能官至三品,但是由于皇陵非常受皇帝重视,所以能守陵的人一定是和皇帝亲近、受皇帝信任的人。在清兵入关前,由于皇家人数不多还要四处征战立功,所以那时候守陵的人一般都是皇帝的表亲,直到顺治以后,爱新觉罗家子孙渐渐繁茂,于是皇室成员便成为了守皇陵的主力军。

到了雍正年间,雍正的亲弟弟胤禵犯罪受罚,由于是一母同胞,雍正便将他派到皇陵,从此以后,便经常会有皇子被派去守陵。其实,虽说守陵者看上去地位不高,但是工作十分清闲,还有朝廷放发下来的俸禄和福利,所以这些守陵人过得倒是颇为轻松自在。

那么清廷倒台后,守陵人又是如何生活的呢?

在清廷倒台之际,溥仪跟袁世凯方签订了条约,袁世凯也答应了继续派兵为清朝守皇陵。不过,1924年又发生了冯玉祥事件,清皇族被赶出北京,他们自身都难保,哪里还管得了皇陵。

于是清皇陵原本的守陵人都渐渐离开,到了1928年还发生了孙殿英盗东陵那样的案件。那么那些原本守陵的满清贵族去哪里了呢?很多守陵人都选择在皇陵附近定居,没有了清廷给的俸禄,他们不得不靠务农来维持自己的生活,曾经的皇亲贵胄多数都成了农民。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开始重视对这些古迹的保护,于是便象征性地发了一些补贴给这些原本的守陵人,希望他们继续保护皇陵。

不过由于补贴不多,这些人对守护皇陵这件事并不积极,那时候皇陵还经常被盗。后来皇陵直接被划为景点,这些人进陵墓都要花钱了,所以慢慢的,守陵人也就几乎消失殆尽了。

其实到了今天,即使可能还有部分守陵人存在,这些人大多也不会在明面上标榜守陵人的身份了,他们可能是各行各业的人:都市白领、企业家,还有可能是一直留在当地的房东。而大多数原本的守陵人后代,他们已经不再记得自己祖先曾是守陵人,或许只有老一辈守陵人在某一瞬间想起自己还是满清贵族的后裔吧。


旧时楼台月


守陵人除了工资收入之外,皇家陵园一般都有各自的产业来维持日常花销。清朝灭亡之后,守陵人的工资是没了,但是那些产业还在,这些产业足以维持这些守陵人的日常花销。比如清陵有相应附属的土地千顷,守陵人自己种田足以自己养活自己。

在古代守陵人的收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政府发的工资,当时能够有机会守皇陵的都不是普通人,他们往往都是大内侍卫,然后被派去守陵的,而他们的长子则会在成年之后顶替他们的位置继续干守陵人,也就是说守陵人实际上就是一种世袭的政府职能机构。各朝政府对待这些守陵人都有非常丰厚的赏赐以及恩宠,比如,守陵人的后代除了长子必须继承守陵人职位之外,他们的其他子女都可以到皇宫里任职。当然,清政府灭亡之后这种所谓的恩宠与赏赐就没有了。

第二种收入来源就是皇家陵园自己的产业,这种陵园产业制度是曹操设立的,曹操在临死以前就算到王朝早晚会灭亡,朝廷肯定是无法一直拨款的,所以当时的曹操就设立了相应的陵园产业,比如各种良田跟桑园,守陵人可以种田自己生活,桑园养蚕织丝绸。也就是说,守陵人是最早的承包到户。


优己


众所周知,清朝是满族人,其发祥地是在今天辽宁省一带,清朝最后入关统一了中华大地,并建立了大一统的王朝,在整个清朝276年的历史中,共有11位皇帝,而清朝的皇陵主要有两个地方,一个是入关前的盛京三陵,一个入关后的清东陵和清西陵。

盛京三陵位于今辽宁省沈阳市,三陵即福陵、昭陵、永陵,福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与皇后叶赫那拉·孟古的陵墓,是清朝命名的第一座皇陵;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极及其皇后的陵墓;永陵内安葬着努尔哈赤的祖先及他们的福晋。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唐山市下属遵化市西北30公里处,有15座陵墓,包括顺治帝的孝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丰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慈禧太后定东陵、慈安皇太后的定东陵及其它皇后、嫔妃、公主、王子等的陵墓。

清西陵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城西15公里处的永宁山下,有14座陵墓,包括雍正帝的泰陵、嘉庆帝的昌陵、道光帝的慕陵、光绪帝的崇陵、怀王陵、公主陵、阿哥陵、王爷陵等共14座。



管理清朝皇陵的部门有内务府、礼部和工部。并且在皇陵当地设置有专门的机构,如清东陵有东陵承办事务衙门,设置总管事务大臣一名,由马兰镇总兵管兼任,马兰镇总兵管是清代直隶绿营的五镇总兵官之一,驻地在今河北省遵化市,东陵承办事务衙门下设管理机构和保卫机构。

管理机构负责日常的维护,接待,修缮,清扫等相关工作,而保卫机构则负责日常的皇陵内外安全保卫工作。这是清朝还存在的时候,清朝对皇陵的管理。



1912年,清朝皇帝退位,退位前与民国政府签署了协议,其中有一个内容就是维护清朝皇室陵墓,清朝之后就灭亡了,而民国又处于混战阶段。

清朝灭亡后,那些原来负责维护皇陵官办机构就不存在,但仍有一些人守护在皇陵,这些一部分是满清皇室成员,陵墓中埋着就是自已的祖先,另一部分人是满清贵族自掏腰包花钱请来的守陵人,负责打扫卫生,看陵之类的简单工作。



原本国民政府要负责维护皇陵的,但国民政府由于内乱,一时没有时间来管这些,于是在1928年就发生孙殿英盗墓的事,此事发生被披露后,引起溥仪及满清皇室成员的极大不满,向蒋介石告状,这才引起国民政府的重视,因此加强了陵墓的管理。

说是加强管理,也不过是国民政府花钱雇一些人来负责简单的打扫及防卫工作,再加上皇陵原本就是有一些满清的皇室后裔在维护,这些人的费用也是由国民政府出钱,而这些守陵人为了守陵,也基本上在陵墓附近安家,形成一些村落,然后子承父业,就算没有继承父业,由于陵墓本来就在村子附近,也有义务负责维护。



当然国民政府付给这些守陵人的钱也只是断断续续的,这些守陵人一是因为家就在附近,二是因为战乱,因此就在陵墓附近开荒种地,养活自已,同时负责维护皇陵,就这样世代形成一个习惯,维护皇陵的习惯,国民党败逃后,这些皇陵的管理就由新中国负责维护了,并成立了专门的机构,直到现在。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守陵人”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是很神秘的,毕竟这个行业不常见,我们普通老百姓也不盗墓,最早一次听说“守陵人”是看孙殿英盗墓的时候,他用枪赶走了守陵人

谁给守陵人发工资,他们如何生活,要分三个时期

第一,清朝时

守陵人在清朝有一套完整的制度,该制度不仅规定了什么时候干什么事,还有该事件的规格,标准等,这么看的话,“守陵人”属于公务员,而且地位不低,毕竟皇帝更加害怕自己的陵墓被盗,所以守陵人就得找自己宗族的人世袭(估计是想着同一个祖宗,不会干进不了祠堂的事)

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的守陵人属于比较高级,有编制的事业单位领导人员,这类人当然是清政府发工资,而且待遇不低(守陵人的子女,一出生便报户口,即刻享受七品待遇)

第二,民国时

清朝灭亡时,清朝皇帝退位协议里有一条规定,就是民国政府必须派人保护皇家陵园。相信刚开始的时候确实有专门的人来负责这件事,但时间长了,民国战乱不断,这条规定也就也就没有什么功效了

至于之后还有人守护,可能是因为清朝刚刚灭亡,还遵循古法;也有可能是,天下大乱,跑到外面还不如留在陵墓,至于怎么生活,应该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就地取材”的吧

第三,新中国成立后

到现在还有人在守陵,可能就是一种信仰了,而且,现在守陵也没什么忙的,以前的大小祭祀没有了,也不用担心被盗,就是得时不时去看一下,生活来源应该是纯靠自己种地或者打零工了(不能离开该地区,估计年轻人没人乐意去)

总结一下:稳定的现代社会,守陵人作为一个古老的传承,是该到了完成它历史使命的时候了

  • 如果觉得小编说的挺对,就关注转发一下呗!


  • 如果觉得小编说的不对,就留言讨论一下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