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擊疫情中,那些暖心的人和事】凜冬終去,靜待花開

2020年伊始,這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暴發的疫情封鎖了多少人的腳步,又溫暖了多少人的心。總有那些平凡又可愛的人們挺身而出,奮戰一線,保家衛國,用一件件平凡的小事詮釋著不平凡的人生。

最美逆行者馳援武漢逆行而上

“嚴格來說,心理壓力大是目前最大的考驗,有個同事分享了十段舒緩心情的音樂,並告訴我要聽著音樂拉伸下身體,自己一一照做,感覺效果不錯。從新聞裡看到了山西有一個患者已經痊癒出院了,好開心。希望家鄉一切安好。”李英在日記中寫道。

1月26日(大年初二),晉城市首批援鄂醫療隊6名醫護人員踏上征程。李英作為晉城市人民醫院重症護理專業護師,也是此次援鄂醫療隊員之一。32歲她在出徵前剛剛遞交了入黨申請書,“要以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

自踏上征程後,李英就用記日記的方式記錄自己的疫區生活。她開始在湖北省天門市婦幼保健院,後轉到天門市中醫院陸羽院區,她的工作是負責上層隔離區患者的治療工作。李英在日記裡這樣寫道:“由於穿著防護服說話不是很清楚,醫護人員們做了好多小卡片給病人,只要拿給病人看,他們就知道啥意思,提高了雙方之間的溝通效率,工作一直持續到下午,接班的夥伴進了隔離區,我們才下班,脫了防護服,把自己裡裡外外洗乾淨,我心中居然有一種如釋負重的感覺。”白天工作期間,由於穿著防護服的原因,李英每天必須連續8個小時不吃不喝不上廁所。

2月3日,李英發了自己進入疫區後的第一張正面自拍照,儘管已經“洗了快一個小時澡,恢復了3個小時”,但仍然遮掩不住她臉上的憔悴,鼻樑處隱約還能看到防護用具留下的紅色印記,頭髮散亂,黑眼眶十分明顯。

“所謂英雄,就是每一個微不足道,堅守著正直與善良的人”。李英的戰疫還在繼續,在緊張忙綠的工作之餘,她的日記也還在更新……

看不清您的臉,卻記住了您的名字

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晉城市社會各界紛紛伸出援手,有愛心企業捐錢捐物,有愛心人士幫忙聯繫醫療物資,更有塞給醫生500元,轉身就走的環衛工人……他們讓這個春天更加溫暖。

他是一名軍人,一名退伍坦克兵,也是一名退休老幹部,他的名字叫郭毛德,是市慈善總會發起疫情募捐以來個人一次性最大金額的捐款者。

2月3日下午,晉城市軍隊離退休幹部服務保障中心的退休幹部、黨員郭毛德老人來到市慈善總會,捐出了10萬元,這是他省吃儉用存下的積蓄,用來支持疫情防控工作。

自全國範圍出現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以來,郭毛德時刻關注著疫情的發展。65歲的郭毛德老人說:“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越來越嚴峻,我市也出現了確診病例,疫情防控刻不容緩。我是一名老黨員、老軍人,可是我退休了、年紀大了也幫不上什麼忙,只能通過捐款來盡一份微薄之力,希望我們能儘快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

疾風知勁草,烈火煉真金。越是關鍵時刻越能檢驗黨員的初心使命。

退休不褪色 離崗不離黨。這便是郭毛德老人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的本色。

一家三口爭當疫情防控“螺絲釘”

螺絲釘看似普通,但是它對整臺機器的正常運轉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當下,在全國疫情防控這臺大機器上,同樣有無數個“螺絲釘”閃爍著光輝!在南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有這麼一個“螺絲釘”家庭,一家三口在平凡的崗位上演繹著不平凡的責任和擔當 。

閆青亮,一名退伍軍人,是南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一名普通職工,但他的身影始終出現在一線。

記得2003年的非典時期,他每天揹著消毒桶穿梭在各個地方。如今,在2020年的新型病毒肺炎又可以看到他的身影,他依舊站在前方,沒有防護衣,沒有護目鏡,穿著簡單的手術衣,揹著一個消毒桶,從年三十開始,每天和醫護人員上門檢測武漢返鄉人員的體溫,到現在沒有休息過一天。

閆青亮的妻子叫劉芳,也是南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他妻子同他一樣從年三十上班一直在堅守著自己的崗位,在單位門口監測每個進入醫院的人的體溫,把新型病毒肺炎的預防資料傳達到每個人的手裡。她也是2003年抗擊非典幕後的一名功臣,那時她和閆青亮每天晚上加班熬中藥,為了第二天可以讓更多人喝到預防非典的中藥。2020年新型病毒肺炎她還是義無反顧的堅持在自己的崗位。

兒子閆炎斌是東街派出所一名普通輔警,也是一名退伍軍人,疫情期間的主要工作是配合醫務人員去武漢返晉人員家排查。“國家有難,我必須站出來,在國家需要我的時候我必須挺身而出,因為我是退伍軍人”閆炎斌這樣說道。到現在閆炎斌都沒時間回家陪爸媽吃個年飯,每天巡邏,監督,一直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

這一家三口是全市奮鬥在防疫基層的普通群眾的縮影。看似一個普通的家庭,但他們全部奮戰一線,舍小家為大家,他們的身影也是最美的身影。

(晉城市紀委監委||編輯:馮通、李晉彪、申彤、楊裕峰、萬苑社區衛生服務站、原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