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某人临摹的名人书画作品,可以以假乱真了,那么可以说他的艺术水平很高吗?

三目观天下


在书画领域,凡是能被作为临摹对象的作品,都是名家精心创作出来的经典之作,在技法、构图、用笔、章法、气势、意境等层面,都是典范,通过临摹,学习者可以较快提升个人水平,增加学习艺术的乐趣和信心,对确立自己的个人风格也有较大帮助,这些是学习者乐意临摹名家名作的根本原因。

如果某人临摹的名人书画作品,可以以假乱真了,那么可以说他的艺术水平很高吗?这个不一定,因为临摹是一种模仿他人能力的体现,而非个人创作能力的体现。临摹是学习者沿着别人设置好的路径,按照别人的要求往前走,只要没有偏离别人的要求,就算走好了,走路的过程缺乏个人的独立见解。

就像当今许多“模仿秀”节目,许多人模仿李小龙的武打动作,模仿张学友、刘德华的唱歌,虽然从动作和声音方面都模仿的惟妙惟肖,但模仿者终究做不了李小龙、张学友、刘德华,根本原因是模仿缺乏原创性,只是复制别人的成果罢了。

不论什么行业,人们对原创性的东西很看重,在书画领域,尤其看重。

但并不是说模仿没有用处,在学习初始阶段,几乎所有书画家都是从临摹开始的,临摹是学习基础本领的必经之路。初级学习者对书画的理解和认识是空白的,他必须通过一步步临摹,身同感受,从名家现成的作品里感受用笔用墨的奥秘,这比他自己埋头摸索要省时省力很多。

历史上,张大千、吴湖帆等大画家的临摹水平很高,尤其张大千,他临摹石涛的山水作品常常以假乱真,若把石涛的真迹跟张大千的临摹品放在一起,连当时著名鉴赏家都能看走眼,分不清真假。但是,张大千能在美术史上留名,并不是因为他临摹水平高超,而是他创造了极具独创性的“泼彩山水”的画法,这是他傲立20世纪画坛的根本原因。


鸿鹄迎罡


这个并不一定

如果某人临摹的书法作品和原作品很像,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水平,只是证明了他的模仿能力非常的强,并不代表他有很高的艺术水平,评价艺术水平的高低,主要的标准还是要看这个人的创作水平。

我们看古代的书法家,虽然他们嘴上说临帖一定要临像,什么“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但是很多古代的大师,他们临摹的古人的作品也不是非常的像。就比如说赵孟頫临摹的王羲之的《圣教序》,你们看像吗?反正我觉得不是很像,但是他却能够称为一代大师,因为他的创作能力非常的强,即使是临摹的作品,也带着自己的感觉。

赵孟頫临王羲之《圣教序》如上图

还有一些书法家,比如王铎、米芾等等,他们临的王羲之的书法都有自己的味道,并不是一味的去模仿。

现在很多书法专业的学生,他们的模仿能力非常的强,很多美院的学生甚至能够一比一的模仿古代的大师作品,甚至可以说能以假乱真了,但是创作和临帖严重脱节,自己却写不出作品来。

临摹是一种能力,创作是另一种能力,最关键的是要把临摹学到的知识内化为己有,这才是高明的临摹,不是为了临摹而临摹。

古代大师为什么临的都不像呢,原因很简单,他们是在写自己对于字帖的理解,并不是单纯的模仿,学习书法想要自由的创作,就要从单纯的模仿这个怪圈里走出来,要不永远也不会创作。

当然并不否认有一些人既能够临的很像,又能够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


不二斋


临摹大家书画能够以假乱真!关键在于能够做到乱谁的真?


能够做乱一个普通书法爱好者的真,水平不见得高到哪里去!能够乱高手的真也未必行!我个人认为一定达到能乱大家的真,那才是功夫到家,登堂入室了!


书画都是讲究线条的艺术,只有线条质量达到要求才是真正的大家!为什么有书法神采为上,而形质次之的名言,空具其形不成,即便是具王羲之的形也不成,都说魏晋之风,最具魏晋之风的书法家是谁?是薛绍彭!薛绍彭难称书法大家,因其神采不成!


姚孟起堪称欧公以后欧体第一人,为什么难称书法家?有人说其没有自己的体,我不那么认为,我认为是其图具其形而缺其神,空写其字而无其理!通俗地讲,就是姚孟起的欧书缺乏神采,书法的审美也没有达到境界,这才是他不成书法家的关键。

形质可以画,而神采是无论如何都画不出来的,所以看《祭侄文稿》与《兰亭集序》我们要怀着不同的观念去欣赏,因为《祭侄文稿》是写,而《兰亭集序》是画!


一笑貫长天


当一个人临摹名人的书画作品,可以“以假乱真”了,那么他的艺术水平绝对是很高了,在几千年的艺术领域里,古今中外所有的艺术家都经历过临摹模仿前人作品的过程,为什么要这样呢?那是因为临摹模仿是最简单有效的学习方法,在某种意义上讲,临摹模仿他人的作品并不是所谓的“抄袭”,



在中国书法领域里,被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的《兰亭序》,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书法名家在临摹模仿,而且临摹出来的作品同样受人称颂,然后又有人继续临摹模仿,当一个人会去临摹模仿名人的书画作品时,证明临摹者是有艺术眼光,向比自己优秀千倍、万倍的人学习,是作为一个艺术家的谦卑素养,


然而临摹模仿名人的书画也是要有一定的艺术天赋,作品才能达到“以假乱真”的境界,所谓的“以假乱真”是作品“形神”美的已经用肉眼很难分辨到底哪个是名人的原著了,甚至有些临摹的作品还有临摹者独特的艺术风格,这证明临摹的人有艺术见解,创作力灵活,

西方“新古典主义”艺术大师安格尔,在未成为艺术大师之前就专门研习临摹“欧洲文艺复兴三杰”拉斐尔的艺术作品,因为安格尔认为天才艺术大师的作品都是浓缩了“艺术精髓”,临摹模仿名人的作品,可以避免在艺术道路上“走弯路”,最终安格尔也成了西方画坛极具影响力的艺术大师,



当然了,如果临摹名人的书画作品纯粹是“生搬硬套”的话,那是不可能达到“以假乱真”的境界,只会是“弄巧成拙”,艺术的灵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像流星一样稍纵即逝,然而艺术技术是可以临摹模仿、勤学苦练的,


诗夜城主


不一定,临摹到以假乱真的水平,只能说明其临摹方法是正确的对原作的理解和认识准确。真正衡量一个人的艺术水平的是他的创作能力,对经典艺术的借鉴和技法的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驾驭能力,变通能力。临摹以假乱真只是步入艺术殿堂的第一步,是敲门砖。

实际上有不少的艺术爱好者甚至一般的艺术家在达到临摹的以假乱真的境界,时就象遇到了瓶颈那样,无法超越这个坎。只有极少数能够在临摹至以假乱真的前提下,进入自我创作的境地。

要学会运用技法灵活的创作作品,还需要我具备较好的对技法的变通和驾驭能力。就以书法来说吧,在临摹至以假乱真的层次,还要看能否背临,将背临下来的字形运用到创作作品中。一般中间要有一个集字创作的过度过程。


要想真正进入独立的创作,还需许多的艺术元素的储备。丰富的字形,技法和造型规律,文化修养和广采博取的学习。需要池水尽墨的持之以恒的临摹学习。特别是要有不能满足形状的思想。



翰墨书道


临摹是书画学习的一个必须且是必然的过程。临摹古今名人名家书画如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我认为其艺术水平是很高的。纵观历朝历代的书画名家,大多都有仿前人作品,无论形似或者神韵,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就像瓷器一样,后仿前朝的比比皆是,而且艺术水平还超越前人。我以为,临摹也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一是可以传承前人优秀的技法、文化,二是在传承中有所创新、发展。优秀的艺术作品,那怕你是临摹的,大众都是喜欢的。反而,一些所谓创新的艺术品,追求奇异,怪诞,远离人民大众的生活,实不可取。





雄才书画培训


严格意义上说临摹的画作以假乱真分两种:一种是形象上以假乱真;另一种是气韵上的以假乱真。

这两种以假乱真在传统画家或者天赋高的各行人眼里很容易分辨,毫厘不爽。这也说明一些专家说没经过训练的人不懂书画,纯属胡说八道,至少在中国画这里不是。

中国画肇于天然,天赋高的普通人有时甚至比专业人士欣赏水平更高,“道”理很简单:同气相求。这也是中国画过去、现在、未来始终具有生命力的原因。想想一些“拯救”中国画的人就好笑,这简直不是杞人忧天了,而是没病吃药,找病了。

形象逼真只是机械地得了个死技巧,就是很象也算不上高手。气韵象可就不简单了,“气”这个东西按照道家、儒家的说法是生天、生地、生人、生万物,得了这个东西就有了生化力量,就是不临摹、画自己的也是高手。到这个层次临摹的作品一样是佳作。

中国画源于“道”成于“儒”,为仙人、圣人为后世子孙留下的通天入道之梯,高端立意,万不可用西洋画这种欲望推动的艺术理论作指导,否则就是文化不自信。要接轨也得洋人和我们来接轨,岂有高级接轨低级的道理?

说多了,总之对于中国画来说,就一句话: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赵俊峰评谈


临摹名人的书画作品是走向绘画创作成功之路,临摹是一种学习绘画艺术的方法,临摹名人书画是高起点最佳学习绘画艺术的方法,是少走弯路和少费时间学习绘画艺术的畅通渠道。当临摹名人绘画作品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具备画家水平时,就要有自己独创的艺术风格,创作出有自己个性风格的绘画创作。



一、当临摹名人绘画作品达到了以假乱真的水平,只能说明他复制名人的绘画作品水平很高,真假难辨,一般人很难看出是模仿别人的绘画作品。临摹者长期模仿名人的绘画作品,没有自己的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艺术风格,即便是他临摹画的技法超过了名人画家的水平,他只能成为画匠,不能成为画家。



二、古今中外知名画家开始学习绘画艺术,都是从临摹名人绘画作品作为高起点练习的。通过临摹名人绘画作品,学到了名人的绘画技法和艺术风格,为自己学习绘画艺术打下坚实的绘画基础。当临摹名人绘画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就结合自己的艺术风格,突破名人画作的水平,创作出具有艺术价值的绘画艺术作品。



三、在我国当代油画名家以陈逸飞、陈丹青、冷军、杨飞云等为代表,他们绘画艺术创作之路都是从临摹名人油画作品开始,然后具备自己的审美情感、艺术手法、个性风格,创作出具有自己艺术风格的油画作品。他们创作出的写实油画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博得了社会和人们赞叹和欢迎。


黄智637


我们学习书画艺术,临摹经典作品是学习大师技法的重要途径,如果能做到以假乱真了,说明你的技法已经学习到家了。

而且很多大师也是用这种方法来学习的,例如宋代的米芾就是一个临摹古人书法的高手,史载他曾经借别人的二王的书法作品,借来之后就拼命学习临摹,最后要还给人家的时候,就把自己临摹的和原作放在一起,真假难辨让人家自己挑。而现存的王献之的《中秋贴》据考证就是米芾所书。

著名绘画大师张大千早期也是模仿古人的画作,一次他模仿的石涛的一幅画,放在北京琉璃厂的古玩店里代卖,徐悲鸿跟这个店老板也认识,一次徐悲鸿来店里,老板拿出张大千的画让徐悲鸿看,徐悲鸿看了半天,无论从笔墨、落款、印章及采用的纸等各方面鉴定,都认为是真品无疑,当即掏钱买了下来。

张大千临摹石涛的画

所以,临摹是我们学习书画艺术的重要学习方法,能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方,可以说这个人的艺术水平已经很高了。临摹学习的时候,重要的一项指标就是要求尽量的靠近原则,看起来要形似,如果都达不到形似,那说明水平还差的远呢。

但是,临摹古人作品看起来像,就算是以假乱真了,但是这也只是书画学习中的阶段性目标,并不是最终的目标。通过临摹学习古人的书画技法,以假乱真是对你这个学习阶段的一个考试,过了这一关就要进入下一关了。

学习书画最终的目的是,把学到的各种大师的技法,融汇贯通到自己身上,然后创作出有着自己风格、特征的作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先与古人合,再与古人离”,而这一步其实反而是最难的。

米芾作品

古往今来,历史上有很多善于临摹古人书画的高手,而最终能被历史记住的,则是那些善于创新,拥有自己风格作品的人,能达到这一步才能说是真的大师了,后人也许就开始学习你的技法了。

所以说,临摹是我们学习古人技法的手段,是个阶段性目标,但不是最终目的,不忘初心,放得始终。


翰墨今香


谢谢你的提问。临摹名人书画可以以假乱真。这是非常不错的本领。不过。我们主要看他临摹的内在质量如何了。

优秀的临摹,不但要“以假乱真”,而且要对作品的内涵有丰富的理解能力。

中国历史上留下的临摹作品很多。不少所谓“唐代绘画”,都是宋代的临摹本。

例如李公麟临摹的《牧放图》就是唐代的画家韦偃的作品。

现在韦偃的这幅作品的真迹没有了,只有李公麟的临摹本,当然也是一件非常好的艺术品。

再比如说,王羲之的书法《兰亭序》的真迹也没有了,但是冯承素的临摹本《兰亭序》大家还在学习啊。而且,经历一千多年的时间考验,大家还是觉得临摹也是非常好的。

当然,临摹与真迹还是有区别的。所谓临摹可以“一丝不差”,那是一种大略。

即使有所谓的“以假乱真”的临摹,甚至比真迹还好的临摹,那也无法取代真迹的意义。

绘画作品,不是仅仅看“那个样子”,“那么回事”,而是,一笔一画之中有作者的个性和情感色彩的完整记录,这些东西是临摹无法临摹去的。

如果有真迹,我们最好看看真迹。如果没有真迹,只能在临摹本作品中去体会真迹的精彩动人了。

临摹能不能成为艺术?好的临摹当然是艺术。

尤其是著名画家临摹的作品,给真迹也增添了新的价值。

下面熟悉的人物画大家猜一猜是谁的临摹?


这是何家英24岁临摹的唐代绘画作品《簪花仕女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