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农业种大棚虽辛苦,但却是父母这辈农民的最好出路

原文名称:辛苦种大棚,是父母这群农民的最好出路丨寻业中国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xQESqEZ2_83NCvr0N49mkw


种大棚的菜农们最美的梦,就是希望在市价最高的时候,自己手里正好有几万斤菜,干上一票狠的,就知足了。


搞农业种大棚虽辛苦,但却是父母这辈农民的最好出路

我们村在山东东阿,距“中国菜都”寿光仅两百多公里。大树底下不长草,我们这些周围地方的人,以前都不太种植大棚蔬菜,毕竟怎么也比不上寿光。

2010年初,贵叔不知从哪儿得知了即将有条路会经过他家的田,便在那3亩地上都盖上了大棚,以求届时多要些国家补偿。

大棚盖好后,贵叔便撒手不管,继续去跑车。在家的贵婶觉着大棚荒着浪费,就随便种了些菜。没想到,仅仅8个月,她家大棚种出的菜就卖了14万,净利润超过10万,成了我们村当年口口相传的财富奇迹。

有了贵婶的示范效应,第二年,我们村在外打工的男人,都陆续回来盖了大棚,其中就有我爸。

于是在2011年4月,不到 10天时间,我家的3个大棚便拔地而起。


爸妈新手入行,随大流种起了芹菜。芹菜种植周期短且产量大,仅用70到90天便能下产,1亩地最多可达1万多公斤,

理想状态下,1年可以种3茬。

我们家的第一茬芹菜获得了大丰收,但碰上芹菜价格最低的时期,每斤仅能卖到1毛5,3个大棚的芹菜加起来,才卖了1万多。除去种子、肥料、农药、剔苗及拔菜时雇人工钱等成本,净落到爸妈手里的,大概1千多。

搞农业种大棚虽辛苦,但却是父母这辈农民的最好出路

两人没日没夜忙活了3个月,乍看赚的真不算多。但从庄稼收成的角度来看,却也不算少——如果1亩地仅种玉米、小麦等常规农作物,全年净利润还不到600元。这一次虽没赚到很多钱,但却看到了种大棚的的潜力,马上就撒下了第二茬种子。

夏日炎炎,这茬芹菜的产量比起第一茬稍逊一筹,好在菜价有所回暖,每斤在1元到2元之间徘徊,这次算下来,我家净赚了2万多。

入秋时节,只少数的人会选择继续种芹菜——因为冬芹周期长、产量低,还得花钱给大棚加两三层膜防止芹菜被冻坏。这么一算,村里大多数人都种上产量高、抗冻的菠菜,我家也一样。

搞农业种大棚虽辛苦,但却是父母这辈农民的最好出路

家里的菠菜地(作者供图)


这年冬天,我家的菠菜卖了1万6,除去成本,净落到手里的也有1万2以上。第二年春天,我家又紧随潮流,种起了茄子、豆角,可惜不仅因种得晚错过了高价期,还因管理不当拉低了产量,这一季下来,赚的钱还没人家一半多。

不过,2012年6月,我爸算了一笔账:种大棚这1年多的时间,赚了近5万块,略高于他在外面开货车赚的钱。种大棚虽辛苦,但收益大家都看在眼里。这一年,我们村大棚数量猛增,近两千亩的地里,有七八百亩是大棚地。


搞农业种大棚虽辛苦,但却是父母这辈农民的最好出路

种大棚是件实实在在、又脏又累的体力活儿。

自从种上了大棚,爸妈几乎全身心扑在了上面。最忙的时候,家里的锅碗瓢盆都不是饭后即时刷洗,而是改成了每次饭前临时刷几个用。

若到了有些蔬菜的“关键时期”,比如茄子的授粉时节,他们会早上5点左右起床,有时一干就到了下午两三点钟。

种植时不易,采摘时也不轻松。为了赶上早晨的收菜车,他俩往往得凌晨两三点起床。如果采摘的是豆角,那就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了。豆角细长、量小,不易摘取,爸妈吃过晚饭就要戴着头灯去棚里,一直摘到次日清晨。

炎炎夏日,大棚里“蒸桑拿”实在太可怕。有一年,我们村有个60岁的老头在大棚里热到了休克,送到医院里,没有抢救过来。

到了天冷的季节,则又是另一个极端。

每逢刮风下雪,别人都往家里跑,种棚的菜农却要往地里跑。即使小心翼翼,每年仍有很多大棚被大风扯坏或被大雪压坏。

搞农业种大棚虽辛苦,但却是父母这辈农民的最好出路

绑菠菜的模具(作者供图)


现在的菠菜、油菜都不会散装卖,必须装袋或者打捆,一颗一颗摘净枯叶、剪掉烂根——这种活当然都是人工做的。

冬天菠菜从地里打包,即使戴着手套,手也会被冻得生疼。这个过程极其煎熬,300斤左右的菜,我爸妈得持续干上6小时以上。

我们姐弟仨最怕的就是冬天回家摘菠菜。我们当然想帮父母的忙,但每次干这种活都跟上刑一样。有时,我甚至祈祷自己赶紧生病,那就能在床上打吊瓶,不用再靠近菠菜一步。


搞农业种大棚虽辛苦,但却是父母这辈农民的最好出路

回来种大棚的,大多是像我爸一样的中年人,年轻人很少。

2013年,26岁的堂哥在外打工10多年后,辞去城里的工作,携妻带女回到农村,找乡亲租地,一下子盖了6个大棚,占地达10亩。

比起我爸那一辈顺其自然的菜农,堂哥立志要做一个“农民企业家”。他自学买了很多教学光盘,还去县里请过专家。除了睡觉,时间都投入到了大棚里。

听我爸妈说,堂哥基本上把北方大棚种的蔬菜种了一个遍,但是没到两年,堂哥又去了城里打工,除了几个地段好的大棚租给了别人,其余都荒废了。堂哥没给我说过他彻底放弃种大棚的原因,但无须多问——种上了大棚,菜在地里时,人得劳筋骨、饿体肤,求个好收成;菜成熟了,那又得费心掏力,指望幸运之神站在自己这一边。

相比于寿光规模宏大的市场和健全的交易平台,我们这里种大棚的菜农,基本属于“散养”,即便天公作美,也不见得会有预期的收益。我们这里没有寿光那样的“市场价格预警”,菜价对菜农来说总是瞬息万变,就是一天之内,上午和下午的收购价格也不尽相同。股票还有个涨停、跌停,菜价的涨跌却是天上地下的落差,用我爸的话说,

“自从种了大棚,天天就跟坐过山车似的”

有次遇到小白菜销路太差,菜贩子一点都不收,我爸只好去镇子上摆摊卖,从4点的早市卖到中午,200多斤的菜才卖了35块钱,气得我爸说“干什么也不能种大棚”。

当然,凡事都有正反两面,有时菜的产量紧俏,菜的收购价也会飙升,收菜的贩子们就会放下身段,争相加价,求着菜农卖菜。

有一年我家拔芹菜,一开始市价每斤1块5,爸妈雇人干了2天,拔了1万多斤,一个棚的芹菜总共卖了不到2000块。拔到最后,我妈发现约100㎡还没长成,觉得铲了可惜,就留了下来。没想到,一星期后,芹菜的市价猛涨到了4块5,几个菜贩子争相来抢购,最后这片巴掌大地方的芹菜,竟然也卖了将近2000块。我妈坐在地头上不知该喜该悲,一直念叨:“哎呀,要是当初多留点就好了。”

其实不光我妈这样想,种大棚的菜农们最美的梦,就是希望在市价最高的时候,自己手里正好有几万斤菜,干上一票狠的,就知足了。

事实上,这种情况太少了。菜价大部分时间都在中低价格区徘徊,高价的时候极少,碰上的几率跟中彩票差不多。

菜农也都知道菜价的波动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因此,大家伙儿普遍都有一个说出来让人感到惭愧的想法——希望全国各地蔬菜都受灾,唯独自家的蔬菜获得大丰收。2018年寿光水灾时,我们村的菜农们听到这个消息都喜形于色,恨不得奔走相告:“菜价要涨了!菜价要涨了!”

只是,这些年下来,没见几个种菜的暴富了,收菜的倒是几乎都成了大款。


搞农业种大棚虽辛苦,但却是父母这辈农民的最好出路

以前常听长辈教诲说:“这世上只有土地不会骗人。”但这句话放在种大棚上,似乎并不完全准确。除了不可预知的天气和菜价,土地似乎也不听菜农的话,今年遇上好收成,并不代表明年还能“长出金子”。

我们家的大棚第一年种芹菜时,亩产最高能达到1万7千斤;到了第二年,亩产便降到了1万斤;等到第三年,菜苗经常长不起来就会死掉;最惨的是2016年,整个上半年,棚里种了3茬芹菜,全都没长活——前两茬是在出苗之后染病死的,最后一茬几乎已经长成,就在收获前的一个星期,突然大面积红根烂心,爸妈强行拔了1千多斤,可各个菜点都不收,只得倒进了沟里。

村里很多大棚都跟我家类似——当同一种蔬菜长时间重复种植,就会大幅减产甚至死亡。每逢此时,菜农只能频繁更换农作物种类,或者把地闲置一段时间,闷上棚布让其“自行疗伤”。将大棚闲置的做法很浪费成本,但相比于菜种下去长不出来,却是更划算的选择——因为一旦把种子撒进地里,就意味着要开始源源不断地往里投钱了。

搞农业种大棚虽辛苦,但却是父母这辈农民的最好出路

爸爸卖菜的账本(作者供图)


蔬菜种子的价格非常昂贵,几十克的种子,动辄几十上百;一些育苗类的蔬菜按株收钱,一亩地仅苗钱就要上千。种子出芽后,就要开始不间断地施化肥、浇水、打药。芹菜之所以能在70天内长成,就是因为菜农在这个周期里频繁地浇水、施肥,还得打七八次农药。

我家大棚里一茬芹菜长到成熟,化肥、农药的花费就在两三千元。

搞农业种大棚虽辛苦,但却是父母这辈农民的最好出路

给蔬菜喷洒农药的喷药器(作者供图)


最终,即便前期的工作都做好了,遇到像我们家芹菜棚那种一茬不如一茬的情况,也只能自认倒霉,任辛苦和前期资金的投入付诸东流。我家第一年种芹菜和菠菜收入的5万块,后来竟然一直是我家种大棚年收入的巅峰。

等到了2018年,我爸妈种了3茬上海青、1茬小白菜、1茬菠菜,全年收益才1万多块钱。

我亲眼见过有不堪承受的菜农,一边用耙子往外面清理烂菜,一边红着眼睛抹眼泪。我想,这也正是堂兄离开的真正原因吧——他打工的收入比我爸妈更高,比起种大棚也更为稳定。在家乡的大棚种植没建立起健全良好的市场机制之前,或许像他这样的年轻人是不愿意再回来冒险了。


2016年种芹菜,伤了我爸妈的心,索性什么也不种了,我爸出门找了份临时工作,我妈也去了人家的大棚里打零工。到了年底,两人才在大棚里种上了一点菠菜。

没想到,这一年年底,幸运之神竟然垂青了我家阴霾了快一年的大棚。菠菜获得了不错的收成,而且收购价格相当高。从腊月初,市价就一直保持在3块钱以上,他们每天割大约两百斤菜,能卖六七百块钱。我妈只恨腊月的菠菜太小,不出产量,总说:“要是这种情况能持续两个月,其他时候把地全荒着也行!”

这一季,5个棚钱都收回来了。


搞农业种大棚虽辛苦,但却是父母这辈农民的最好出路

2019年4月,运气走了。因9级阵风,大棚塌了。那之后,没有了大棚的羁绊,我爸去工地上打零工。

只是,才刚休息小半年,爸妈又聊起再盖大棚的事情来,我们姐弟仨都不大支持——毕竟他们也都年过半百的人了,种大棚着实辛苦,说他们好了伤疤忘了疼。

我姐说:“你俩忘记以前天天念叨的时候了,这才刚放下半年,怎么又想种大棚了?”

我妈说:“种的时候嫌它,没有了又有点空落落的。”

我爸也附和道:“你看我们这把年龄,干一年也不过一两万,种菜的话,碰上一季可能就抵打一年工。”

他说的也是实情,他打工这小半年,算起来也就才挣了几千元。理性来看,种植大棚蔬菜,虽是劳心劳力,但的确为留守农村的人提供了一种收入可能。尤其是对于我父母这样的打工者,他们不像堂哥那样年轻,没有多少知识,外出务工也只能干些边缘的力气活,挣不到钱不说,还得背井离乡、受人委屈。等“冷静”下来,他自然又念起种大棚的好处。

我想,这大概也是我们村的大棚数量还在持续稳定增加的原因吧。村里兴起大棚种植已经9年,期间虽有人放弃,但如今全村近一半地都盖上了大棚,而且还有继续扩张的趋势。

搞农业种大棚虽辛苦,但却是父母这辈农民的最好出路

一眼望不到头的棚区 (作者供图)


大棚种植还给农村里“闲着”的中老年妇女,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工作机会。在我们当地,大多是男人出去工作,女人在家,除了种点地,几乎没有固定的收入。大棚兴起后,很多工作需要密集的人工来完成。菜农不得不雇人来做,根据工作量的大小和季节的闲忙,工资从每天四五十到七八十不等。

这份低薪工作吸引不了年轻人,于是中老年妇女便成了这一行业的主力军。

我爸常年有记账的习惯:1亩地出1茬芹菜,要1000元左右的人工费。我们村子总共有两千多亩地,目前将近一半为大棚地,假设这些地每年至少种1茬芹菜,那么所产出的人工费最多可以达到80多万。这些钱,可以给大量的人提供工作机会。

拿我大姨来说,她已经年近70。几年前,她开始去大棚里打工,从最开始零散干几天,到后来几乎不休息。前不久她告诉我们,去年她在大棚里干了七八个月,就赚了1万多块钱。

我妈也是其中的一员,当我们家的大棚闲置时,她就出去打几天零工。她说她喜欢那种干活的氛围,一大群年纪差不多的妇女有说有笑,互相八卦十里八乡的新鲜事,而且给人家干活不像给自家干活,没那么多焦虑,到点收钱走人就行。


后记


2019年11月底,妈妈给我打电话,又说起大棚的事情,似乎已经从之前的商量改为提上日程了。

“就盖一个。”妈妈说,“趁着还能干得动。”

我看了看日历,不由地想到,看来今年过年回家,八成又要去摘那恐怖的菠菜了。


唯恒农业,一群热爱农业,蹒跚前行的新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