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旬老人年輕時偷學一門老手藝,沒想現在成了“香餑餑”


7旬老人年輕時偷學一門老手藝,沒想現在成了“香餑餑”

老人在街邊擺攤

圖中大爺今年70多歲,小學沒讀完就回家務農,跟著大人開始在生產隊裡掙工分,家裡和地裡兩點一線生活非常枯燥乏味。在當時物質非常匱乏時代,家裡的各種生活用品大多數都是從新用到舊,能縫補修理的就縫補修理,實在不能使用才丟棄,大爺是個輕快人在#尋找身邊的手藝人#圖中大爺今年70多歲,小學沒讀完就回家務農,跟著大人開始在生產隊裡掙工分,家裡和地裡兩點一線生活非常枯燥乏味。在當時物質非常匱乏時代,家裡的各種生活用品大多數都是從新用到舊,能縫補修理的就縫補修理,實在不能使用才丟棄,大爺是個輕快人在家裡總是閒不住,釘鐮刀、補鍋底、在隊裡修理農具,沒有他不幹的,巷裡經常有各種手藝人給村民補鍋、倒壺、捲菸筒,換桶底,他經常圍在旁邊偷偷地細心觀看。


7旬老人年輕時偷學一門老手藝,沒想現在成了“香餑餑”

這是老人手工砸的簸箕

他每次看完師傅幹完活後,就在家裡用一種廢紙,用鉛筆把想要的物件樣子畫出來,用專業術語說就是鈑金工的“劃線”、“放樣”,然後,用剪刀按照劃線剪下來,他再用手把紙片折成成品,也就是鈑金工所說的“成型”。他找些廢鐵皮,開始真正的實作,做了幾間簡單的生活用品,慢慢他的手藝越來越熟練。

7旬老人年輕時偷學一門老手藝,沒想現在成了“香餑餑”

這是老人卷的煙筒節

他經常給家裡的生活用品修修補補,再也不花錢讓人修補,那是,有手藝人需要外出搞副業,每天得給隊裡交1塊錢,他還是覺得在隊裡幹農活比較合適,一直沒有搞過副業,直到80年代實行土地承包責任之後,他把地裡的農活安排好,然後上集趕會擺起了小攤,這一干就是40年。

7旬老人年輕時偷學一門老手藝,沒想現在成了“香餑餑”

大爺在修壺老人幫扶下給茶壺釘鉚釘

現在許多農村家庭還在使用爐子燒水蒸饃做飯,尤其是老年人不會使用電飯鍋等各種電器用品。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少不了要修修補補,現在在農村這些老手藝人越來越少。修壺的老人說,現在周邊好幾個集市只有他一個人會換茶壺底、捲菸筒,誰家的茶壺壞了、桶底漏了就得找他。

7旬老人年輕時偷學一門老手藝,沒想現在成了“香餑餑”

修剪水壺底邊

換壺底前先把舊壺底剪掉然後把壺底部邊沿修剪整齊。

7旬老人年輕時偷學一門老手藝,沒想現在成了“香餑餑”

大爺在把茶壺的地邊在鐵墊子上用小錘子一點一點敲開

大爺說,換壺底、打水桶、捲菸筒,關鍵是“咬邊”,把邊咬嚴實了就不會漏水,把兩個邊疊在一起,用小錘輕輕敲,直到咬緊為止,那是細活也是技術活。

7旬老人年輕時偷學一門老手藝,沒想現在成了“香餑餑”

大爺把壺底和壺身合在一起查看縫隙大小

大爺說,幹了幾十年這行當,吃不飽也餓不著,能幫別人把損傷的東西修好也覺得是件好事,許多人把茶壺、水桶、油壺拿到家裡讓我修,有活幹感到心裡挺充實的。自從實行土地承包責任制後,我幹著也不用偷偷摸摸了,在過去是不行的,想搞點副業就得給隊裡交錢,要麼老老實實在隊裡幹農活,如果,自己偷著幹讓隊裡知道了那可是間不得了的大事。

7旬老人年輕時偷學一門老手藝,沒想現在成了“香餑餑”

在查看壺底和壺身吻合度

大爺把壺底的邊向裡敲好扣,再把壺身底部向外敲好扣,然後把壺底和壺身放在一起查看兩部分的吻合度,當吻合度一致後,就可以進行下一道工序---咬扣。

7旬老人年輕時偷學一門老手藝,沒想現在成了“香餑餑”

機器製作的一次成型鋁底子

大爺說,再過去哪有啥機器,每個製作環節都是純手工製作,現在機器發達了,底子再也不用手工敲打製作,以前全憑手工敲打,把一塊鐵皮放在木墊子上,用小手錘沿著鐵皮的邊沿,一邊轉著鐵皮一邊敲打,敲出來的鐵皮上面的花紋非常漂亮,現在大部分人找他只是換茶壺底子,在過去,整個水壺是敲出來的,最麻煩的是壺嘴和壺身的連接,需要正反兩次“咬扣”,這就看你的技術咋樣了。

7旬老人年輕時偷學一門老手藝,沒想現在成了“香餑餑”

大爺幹活幾樣簡單的工具

現在,兒女都成家了日子過得很富殷實,兒女經常勸他不要在忙碌了,該享享清福,大爺是個勤快人,太清閒了還覺得心裡空蕩,幹些活覺得心裡踏實。大爺說,現在他還眼不花,行動利索,身體硬朗,等幹不動了就休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