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我偏心,你就不孝?

老人:我偏心,你就不孝?

來自網絡(非主人公)

中秋節對於中國人來說,是僅次於春節的重要節日。中秋佳節之際,一家人團聚在一起,一起賞月,仰望天宇,一輪明月,思吳剛嫦娥,是那麼的溫馨、浪漫。所以,這是一個屬於每個家庭的節日,其寄託了期盼團圓和家庭幸福的美好情感。

在萬家團聚的假期裡,2018年9月22日,廣東潮州,一對老夫妻在大兒子家裡雙雙上吊身亡。丈夫83歲,妻子74歲。

據當地村民稱,老人的兩個兒子各自經營一家陶瓷廠,生活富足。老人一直住在二兒子家,這些年,老人與大兒子之間多次爆發矛盾。矛盾主要集中在房子和帶孩子這類的家庭衝突方面。據說,老人經常被兒孫打罵,村裡多次調解也無濟於事。

清官難斷家務事,加上短短的新聞稿中給出的信息量太少,我無法和無權給當事人太多的評價。但看到這樣的新聞,內心感覺無比荒涼。這種感覺,驅使我來寫點什麼。或許,這樣我的心情會好一些。

一部論語治天下。中國儒家文化中,孝道是一切倫理道德的根本。

百善孝為先。如果連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順,那對其他人的好都是假的。故人重孝道者眾。恣蚊飽血:晉朝吳猛八歲時因家裡沒有蚊帳,每到夏夜,赤身坐在父親床前,讓蚊蟲多咬自己,這樣可以讓父親安睡。臥冰求鯉:繼母患病,想吃鯉魚,王祥解開衣服,用體溫融化冰塊,得到鯉魚。這類故事還有很多:扇枕溫衾、埋兒奉母、懷橘遺親、行佣供母...

這些古人的孝道故事,可能在今天我們會感覺匪夷所思。且不論真假,至少反映了一種倫理導向,而這種價值導向,對於我們這個社會,對於人類的發展,無疑是有巨大的價值。我們每個人都會經歷從幼兒到老人的過程。尊敬老人,其實就是尊重自己。只有尊重老人,人們才會在養育下一代的時候付出更多的心血。這是十分樸素的思想。

然文革後,儒家文化一度被視為糟粕,從我們的教科書中剔除。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缺失了孝道的教育。而上一代對待老人的態度,又言傳身教,影響了自己的下一代。那種有良好教育的家庭,往往家庭和諧,尊老愛幼,情況會好很多。而在教育欠發達地區,尤其是農村,老人和子女的矛盾就多了很多,虐待老人的事情也時有發生。

拋開儒家文化不談,從人與人最基本的關係出發,對人尊重是最基本的素養。

父母和其他人一樣,都是需要尊重的。父母養育了我們。我們為人父母后更應該知道作為父母,培育下一代的不易。然而,很多人對待下一代過分溺愛,對待老人又過分冷漠。對下一代的愛,是本能,這是連動物也具有的品質。而孝敬老人,是人這種生物區別於動物的現象之一。

人與動物哺育下一代有很大的區別。人有巨大的腦袋,為了能夠順利產出,在未成熟之間就必須分娩。動物不一樣,很多動物基本上出生後就可以單獨行動,自己覓食,獨立生活了。所以,人類嬰兒在出生後幾年時間都要父母進行撫養。這種付出,是孝道的最核心的原因。古人在父母去世後要守孝三年。即使做官也要離職丁憂三年。為什麼是三年?就是為了報答父母在孩子剛剛出生三年時間的養育之恩。所以,如果不孝敬父母,那就是和動物無異了。

孩子成年後,父母對孩子的付出,是一種恩賜,而不是義務。

潮州上吊老人與子女的矛盾,集中在房子和帶孩子上。我之前也聽說了很多這樣的案例。子女指責老人偏心,為其中一個兒子帶小孩,這樣另外一個就不高興了。財產分割更是如此,子女間為了父母財產的問題鬧矛盾的很多,有些甚至訴至公堂。

很多人會說,這是老人一碗水沒有端平引起的。然而我要說,老人的時間和金錢,是老人自己的財富,他們可以給任何人。老人有偏心的自由,但子女沒有不盡孝的道理,更沒有虐待老人的權利。

父母的任務,是把孩子養大成人,讓孩子自食其力。一般認為十八週歲以後即為成人。我國《民法通則》第11條規定:“18週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16週歲以上不滿18週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孩子成年後,父母的任務即已經完成。父母應該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選擇。當然,父母可以幫孩子做些事情,這是基於親情的一種選擇,但一定不是必須履行的義務

。目前很多人的觀點是錯誤的。他們認為,父母給自己帶孩子理所應該。父母給自己資產也是理所應該。有了這樣的思想,下面的矛盾就自然出現了:該我的東西,不能少一分,否則就是侵犯我的權利,我就會怨恨,甚至仇恨、報復。這其實也是另外一種意義上的啃老。子女這樣的啃老思想,其實和父母的教育息息相關,和父母對孩子的溺愛息息相關。

對孩子最重要的教育,是讓孩子承擔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以及對他人付出的感恩。這兩者之間的區隔必須涇渭分明。無論對於陌生人還是親人的幫助,都要心存感恩。他人的幫助,多一分,我們感激,少一分,也是情理之中,不應抱怨。如果我們的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學會自己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並且對父母的幫助報以感恩,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是不太可能為了所謂的帶孩子或者房子這樣的事情而與老人鬧翻,更不可能虐待老人。

回到兩位老人的故事裡,我們看到,兩個兒子生活都不錯,老人的這點舊房子根本無足輕重,帶孩子也不是什麼問題。他們只需要心胸略微開闊一點點,對老人略微尊重一點點,兄弟間謙讓一點點,他們本該是一個多麼和諧美滿的大家庭啊。老人當初含辛茹苦把兩個孩子養大成人,到了現今這樣美好的時代,這樣富足的生活,本該頤養天年,子孫滿堂,好好享受晚年的生活,卻在這樣一個美好的季節裡,以這樣一種方式,離開了這個世界。兩老的子孫們,你們的內心,難道會安寧嗎?

那麼,多年以後,我們的內心,又將會怎樣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