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光棍村到长寿村,他为村子“转身”,带领村民“翻身”

提起天津蓟州区毛家峪长寿旅游度假村,不少旅游爱好者都很熟悉,那里山水环绕、空气清新、风景秀美。然而10多年前,毛家峪村还是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沟,从十里八乡有名的“光棍村”到全国农业旅游示范村,毛家峪是如何实现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光棍村到长寿村,他为村子“转身”,带领村民“翻身”

曾经的毛家峪一穷二白


从光棍村到长寿村,他为村子“转身”,带领村民“翻身”

现在的毛家峪

走出大山,跑运输挣点辛苦钱

上世纪80年代初期,蓟州山区农村普遍不富裕,而地处山沟深处,远离公路的毛家峪可以说是整个穿芳峪乡最穷的村。

毛家峪是个只有40多户人家的小村落,被山包围,地表都是石子儿,没有多少可耕种的土地。在改革开放前,村民就靠一点薄地和果树的收成赖以为生,一年有不了多少收入。偏偏毛家峪还缺水,一旦赶上干旱就颗粒无收。村里人吃水,要到四公里外的穿芳峪乡政府旁边的河去拉水。没有平整的大路,更没有交通工具,就用驴来驮。当时的村委会主任王义臣回忆那时候,“种粮靠天收,吃粮靠救济,鸟不落山窝,人往山外走”,村里好多人娶不上媳妇,被人称为光棍村。

从光棍村到长寿村,他为村子“转身”,带领村民“翻身”

出生于1964年的李锁是土生土长的毛家峪人,在他记忆中,一直到他上高中,村里都没通上电,还用的是煤油灯,全村没有几户人家能吃饱饭。家里粮食不够吃,就靠秋天收点果子,夏天挖点野菜来充饥。

从光棍村到长寿村,他为村子“转身”,带领村民“翻身”

李锁

在贫困的毛家峪,李锁家因为孩子多,兄弟姐妹五个,日子过得比别人家还紧巴,衣服都是大人穿完了给孩子穿,大孩子穿完给小的穿。每拉一次水,这四桶水一家七口人要用一个礼拜,洗澡更是妄想,只有等下雨在水沟里才能洗。

山里的年轻人想摆脱现状、走出大山,只有两条出路,一是考大学,二是当兵。李锁咬紧牙想改变命运,读了高中,想要考大学,但是他落榜了。不服输的他又报名参加征兵,这一次他如愿了,进入驻天津杨村某部队,并通过考试,当上了运输兵。

当兵的第二年,李锁就因为优秀的表现入了党。部队的领导告诉他,他有资格转成志愿兵,留在部队里。这对穷山沟里出来的年轻人来说,是很好的出路了。当兵是一种荣耀,他也依恋这身戎装,但是一想到故乡山沟里他的父母和姐妹兄弟,想着他们还在艰难度日,他犹豫了,他觉得自己作为家里最有出息的孩子,有责任支撑起这个家,让全家摆脱贫困,让爹妈能过上好日子。

于是,他放弃了转成志愿兵的机会,1986年,义务兵服役期满的李锁回到了毛家峪。那时家乡的百姓虽然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但一年下来,手头也落不下多少钱。李锁的当务之急是找一份工作,作为复员军人,又会开车,他得到了进入事业单位的名额。这是多少农村年轻人梦寐以求的工作,但李锁又拒绝了。因为按照事业单位的工资标准,他一个月的工资是21.5元,李锁算了一笔账,这些钱远不够养活一家人。要想尽快脱贫,靠铁饭碗不行,必须自力更生。

当运输兵的经历,让李锁有了自力更生的本钱。当时运输业刚刚兴起,穿芳峪乡农机站也买了几辆车来跑运输,有一辆解放车没有人开。农机站站长找到李锁,对他说:“我知道你为什么没去吃铁饭碗,你到我们农机站来开车,只要你能吃苦,就能挣钱。”

李锁二话没说,答应了。

司机的工资是按一车货运费的11%提成,跑得多,跑得远,就挣得多。李锁一趟趟往天津市区、北京运送砂石料,一天的收入就有20多,眼看着家里的日子宽裕起来,这让他累也不觉得苦。

这样,李锁跑了三年运输,就攒够了钱给弟弟盖了新房、操办了婚礼,手头还余1万元,成为村里少有的万元户。

跑运输是个苦差事,李锁不怕苦,但却不安于为别人打工。在给瓶盖厂送货的过程中,他发现市场上饮料瓶啤酒瓶盖特别紧缺。他觉得这是个商机,他一边开车送货,一边暗暗考察市场,也摸到了一些瓶盖市场的门路,觉得如果自己开个瓶盖厂,应该能挣钱。

下了决心,李锁和妻子商量:“改革开放,国家发展企业这么红火,咱也试试,咱也做一名企业家。”


举债办厂,成为远近闻名瓶盖大王

想开厂子,得有钱啊,1万元的存款哪够办厂。李锁去找亲戚朋友和战友借钱,东拼西凑到9万元。能凑到这么多钱,一是大伙信赖李锁,愿意把钱借给他,一是李锁相信自己,他觉得这条路是对的,一定能挣到钱还给大伙。

于是,李锁在毛家峪村口建起了一家跃华瓶盖厂,他一步一步摸索着如何去经营企业,从生产到管理到销售,所有的活儿都自己上手。因为不舍得请维修工,他还自己修理设备。

一场事故让李锁体会到创业的辛酸。

在一次修理冲床的过程中,因为机器失灵,李锁的右手手指被削去了指尖。送医缝合后伤口感染,又不得不把断端切除。李锁感觉到了十指连心,他疼得三天三夜没睡觉,躺也躺不下,坐也坐不住,只能来回溜达分散注意力。

这次事故让李锁落下了残疾,右手五根手指,只有一根是好的。但他没有气馁,他觉得只有把厂子干起来,才对得起受的这份罪。

手的伤刚刚养好,李锁就动身去跑业务了。为了瓶盖的销路,李锁跑遍了京津地区的啤酒厂、饮料厂,甚至跑到了内蒙古。那时候没有出租车,他就靠走;没有卖矿泉水的,他渴了就到河沟捧点水喝;饿了,就吃从家里带出来的烙饼。

就这样,他的瓶盖销量越来越好,不仅占领了天津市场,还覆盖了东北、西北很多地方。他又扩充了生产规模,从一个小作坊,到雇佣五六十个工人。除了生产瓶盖,他利用蓟州的山泉水资源,建了一座矿泉水厂,还组建了一支运输队。1996年,他的瓶盖厂已经扩大成为跃华瓶盖集团,有员工500多名。

李锁的日子富裕了,让老爸老妈过上好日子的目标实现了。

自己富裕起来的李锁,不忘帮衬乡里乡亲。他有一个傻哥,是他母亲捡来的孩子,在日子紧巴巴的年代,一直当亲生的一样养大。李锁和他的父母一样,有一颗善良的心。从他开始跑运输的时候,谁家要是有果子需要拉出去卖,他帮人运完果子后,还得请人吃饭。后来他有了自己的小轿车,谁家有人生病,不管白天黑夜,他都送人家去医院。村民谁要找他借钱,他也是有求必应。

穷的时候,尽自己所能,对乡亲能帮的就帮一把。富裕了,就要把大伙都拉动起来。这是李锁心底的真实想法。

李锁的厂子雇佣了村里人来打工,一年开出的工资,远高于种地的收入。厂子发展起来以后,村里几十口子都在李锁厂里打工。但瓶盖厂的利润低,工资也有限,对于改善全村村民的经济状况来说,也是杯水车薪。

出于对市场的敏锐观察和政策的扶持,1997年,李锁将目光投向养殖业。他投入了数十万元从国外引入波尔山羊种羊,又引进了200只澳大利亚萨能奶山羊进行养殖培育。他寻思着,对于乡亲们来说,养羊成本不高,售价可观,农闲之余养几只羊是个挣钱的门道。于是他以公司加农户联合经营的方式,带动村民一起养殖。村里人10只、20只的养,渐渐地也增加了一些收入。

但是最终,李锁还是将养殖场关闭了。因为他发现,养羊对毛家峪村环境的破坏太大了。本来毛家峪地就薄,植被也不茂盛,被羊啃过草的地很久也长不出新草来。长此以往,毛家峪本来就脆弱的生态环境就岌岌可危了。

另外,由于几百只羊一起养,容易患病的难题始终无法得到根本解决。权衡了利弊,李锁决定关停养殖场。

虽然通过养殖带动大家增收的尝试失败了,但李锁的集团经营得愈发红火,到了2000年,他企业的年收入已经上百万,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企业家。


临危受命,舍弃企业当上村书记

故事至此,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农民企业家的奋斗历程。如果按照这条路走下去,李锁可能会积累更多的财富,但他个人的奋斗是怎么和毛家峪的命运连接在一起的呢?

时值世纪之交,大山外面的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山沟里的毛家峪还是停滞不前。一条狭窄且泥泞不堪的土路依着高低不平的地势,从村落边穿过,通往山外。村里自来水管还没有接到每家每户。没有路灯,一到晚上,小小的村落就完全掩盖在大山的阴影下。

村里的年轻人都纷纷出远门打工,出不去的就守着一点薄地,期盼着老天爷给个好年景,多得一点收成。可这点薄地还惹出了纠纷。因为土地承包的事儿,村民们为了本来就不多的利益吵了起来,土地分不下去。正赶上村党支部换届,村里乡亲和党员,就来找李锁,希望他来干这个书记。

村民认为,李锁是个能人,能把买卖干这么大,证明他有脑子,有干劲。他还是个热心肠,村里的事他爱管,敢管。所以村民觉得,李锁当书记,能把毛家峪带起来。

看到乡亲们的信任,李锁一直存在的要为乡亲们办点事的想法更加强烈。作为有十几年党龄的党员,又是复员军人,他觉得自己义不容辞。但是他还有一个企业集团500名员工要管,选择当村干部,就不能兼顾。

“自己办厂子你多省心啊,一当干部又得搭辛苦,还得着急上火的,老百姓这工作也不好做。”李锁的妻子刘利波并不同意李锁去当村干部。

李锁明白妻子的担忧,但是他跟妻子讲:“咱们有钱是咱们家,如果大家伙都富起来有多好,村里哪儿都干干净净的,老百姓都有钱花,看见你就都很热乎的。如果你总是你自己有钱,大多数人很穷,一看你都仇人似的,待着也不自在。”

2000年11月,在全村党员群众的一致推举下,李锁被推选为毛家峪村党支部书记。在全村大会上,李锁跟乡亲们做出承诺:“用三年时间,叫毛家峪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如果毛家峪变不了样,我自动辞职。”

知道了儿子的决定后,李锁的母亲告诫他:一心不得二用。李锁明白,当上村干部,就得舍弃企业,他陆续地将瓶盖厂、矿泉水厂全部关停转让,结束了12年来辛苦经营的企业,一心扑在带领毛家峪全村脱贫致富的道路上。

从光棍村到长寿村,他为村子“转身”,带领村民“翻身”

要想富,先得修好通往山外的路。在当时县政府的补贴下,修路的资金还有20多万元缺口。李锁在村大会上喊出要带头捐款5万元,号召村里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一起将这条路修通了。

5万元在当时不是一个小数字,可以在蓟县县城买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李锁没跟家里商量就喊出话来,这让妻子又跟他生了一肚子气。他的妻子并不是心疼钱,而是知道这些钱得来不易,是一分一分、一毫一毫挣来的,是用流血流汗,手指残疾换来的。但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李锁也是打心眼里愿意捐钱修路,“你当书记的不捐,谁捐呢?”

李锁捐款后,村里几位在外打拼、办厂,先富起来的村民也先后捐款,把修路的资金凑足了。有了钱,还要出工,李锁带领村民仅用了40多天,就把一条平整的柏油路从每户人家的门口修到了山外。紧接着,李锁又筹集资金改造了村里的自来水管道,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随后,又整修了村里的街道,安装了路灯,全村的面貌焕然一新。修路、改水、整街这3件事,让毛家峪的乡亲们看到了致富奔小康的希望。


没人看好,平凡小村怎么发展旅游

山路修通了,但财路在哪里?三年让大家过上好日子的军令状立下了,怎么实现,李锁为此吃不香、睡不着,思索着毛家峪靠什么能从山窝窝里闯出一条路来?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毛家峪自然风光秀美、森林覆盖率高,是一处天然氧吧。何不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发展山村旅游呢?通过村里班子讨论,还有县乡政府的指导,李锁带着干部和村民去蓟州农家游开展最早的村——位于九山顶的常州村参观学习。

常州村的党支部书记李宝义给大家讲发展乡村旅游的好处和思路,让李锁茅塞顿开,他觉得常州村能干起来,毛家峪为什么干不起来。回来之后,他又请来旅游方面的专家,考察村里的旅游资源。但没想到被泼了一盆冷水。

专家告诉他们,毛家峪没有名山、名水、名人,要想发展旅游很难。专家们说的没错,毛家峪守着的凤凰山的确没有名气,景色在整个蓟州来讲,根本不出众。毛家峪也没有水,更没出过名人。村民们也觉得,这个窝在山脚下的小村,村里房子破、光秃秃,路又远,谁会来旅游呢?

但李锁并没有灰心,他有信心把毛家峪旅游带起来。专家也帮他出谋划策,告诉他可以用经营企业的经验、市场化的思维来经营乡村旅游。说一千道一万,要想让乡亲们相信这是条致富路,就得做出个样子让大家看到。谁来做呢?李锁决定自己先来。

2002年春,李锁推倒自家老房,投资50多万元,盖起了二层别墅,按照三星级宾馆的标准装修,建起了全村第一家农家旅店——腾龙阁。毛家峪没有名山名水,但是村里长寿老人多,李锁就想出在长寿上做文章,他获得了县里的支持,当年8月就在村里挂出了“长寿度假村”的牌子,还举行了开业仪式。紧接着,村里的党员、干部有五六家也在李锁的号召下装修了房子,搞起了农家乐。没想到,这原生态的小山村还真招来了游客,每到周末和假期,就有一些城里人来这里呼吸新鲜空气,爬爬山、摘果子、吃农家饭,体验真正的农家生活。

从光棍村到长寿村,他为村子“转身”,带领村民“翻身”

毛家峪长寿度假村

眼看着第一批农家乐干起来了,村里其他的乡亲也蠢蠢欲动。但是,大部分村民手里没有钱,拿什么来修建房屋、购置设施呢?

李建国是毛家峪村人,但早年间家里穷,他入赘到了隔壁村。眼看着毛家峪农家乐搞起来了,他也想回来干,却苦于手里没钱。这时候李锁找上门来,他告诉李建国,“没有钱没事,我给你担保贷款。”

李锁帮助李建国跑银行,给他做担保,跑下来10万元贷款。靠这10万元,李建国的老房翻新了,农家乐开张了。后来,李建国的农家乐升级改造,推翻重建,又是李锁为他担保贷款了60万元。

不只李建国,李锁挨家挨户上门劝说大家,一起搞农家乐,没有钱的他来想办法。凭借多年经商在银行积攒的良好信誉,李锁用自己的房子、存款和有价证券做抵押,为大伙做担保贷款前后累计达2000万元。

“这些年没干别的,光签字借钱呢。”每次担保贷款,银行都得找李锁的妻子刘利波签字,她回忆起来还揪着心,“担保贷款跟个人借钱一样,还不上就得找你。他当干部应该的,我就想不通,我不应该啊。”

数额这么大的担保贷款的确存在着巨大的风险,李锁也深知这一点,他知道只要有几家还不上,他12年创业的心血就全完了。但是,他给大家承诺过,三年让毛家峪变样,他要说到做到。

“舍掉家当也得去做。但是不会的,因为我对我自己做事是有信心的,因为我有目标,有详细的计划,还有坚持到底的信心。”李锁有信心,就像当初他借了9万元钱干瓶盖厂时一样坚定,他瞅准了农家游的市场一定能火,认定大家的投入不会打水漂。

事实也确实像李锁预料的一样。到2002年底,村里建起了12家农家乐。来的游客更多了,一向沉寂的小山村渐渐热闹起来,城里人涌进村来,每家农家乐都有不错的收入。当年,村民年人均收入从前一年的1900余元翻了一番,突破4000元。到了2004年,全村46户人家全部经营起农家乐,年人均收入已将近2万元钱。李锁提出的三年时间让大家摆脱贫困的承诺,兑现了。


二次创业,5000张床减成3000张

虽然摆脱了贫困,但毛家峪底子薄,自然资源在整个蓟州也没有特别之处。李锁深知,必须依托优美的景区才能可持续发展。看着村旁山坡陡峭的石壁,李锁想到,蓟州地质资源独特,毛家峪的石头是不是也能挖掘出价值呢?他请来了地质专家前来勘察,发现毛家峪有一片中上元古界的地层,距今12.9亿年到8亿年历史。李锁就在这石头上做起了文章。

这片地层位于凤凰山上,约有6000平方米,只有二三十厘米裸露在外,李锁决定让这片古地层重见天日。用了一冬一春的时间,他带着大伙上山挖土,用锄头、铲子,硬是把土挖下去3米。他请来专家,围绕着这6000平方米的古地层,依着山势,规划了一座奇石林景区。

开发建设景区要用钱,但是村里没有钱。李锁又为村里担保贷款了600余万元,他向全村保证,如果失败不用集体背一分钱的债务。用这笔钱,凤凰山上修了石板路、栈道、凉亭,曾经貌不惊人的小土山,一下子变了样,在2003年6月正式开业,还被评为国家2A级景区。凭借李锁的担保贷款,毛家峪又先后开发了情人谷、青龙湖等景点,修建了停车场,完善了绿化。

山美了,水也活了,毛家峪的旅游资源得到了大幅提升,游客来了不光能吃农家饭,还可以爬山、垂钓、赏奇石。但那时候毛家峪名气还不大,为了把毛家峪的品牌彻底打响,李锁又像干瓶盖厂时那样,开始跑起了市场。

他跑遍了天津、北京大大小小的旅行社,把负责人请到毛家峪,亲身感受这里多层次的旅游体验,又用实惠的价格招揽游客。功夫不负有心人,毛家峪的品牌在京津冀地区彻底打响了,游客纷至沓来,村集体每年门票收入百万元,村里的保洁、治安、基础设施等开销都有了保障。

看到村里的变化,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也纷纷回到了村里。

几年下来,眼看着村里的日子越来越好,李锁又提出二次创业的口号。他看出了村里发展的问题,“就是我们大多数老百姓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一年挣好几万块钱,一下子脑子就有点膨胀了。”为了让大家开拓眼界,他带着村民去广东、浙江甚至日本参观,学习农家乐的经营理念,回来之后引领大家向高质量民宿方向转型。

李锁提出要把全村现有5000多张床位缩减到3000张,每家要翻新房屋,将原来的小房间变成大房间,由原来的人满为患,低价揽客,变成舒适休闲的居住环境。

为了提高经营质量,避免低价竞争,毛家峪实行农家院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洗涤,统一促销。村里设立了农家旅店管理部,定期检查卫生、食品安全,进行相关培训,每年还要举行厨艺大赛,提高各家的烹饪水平,持续组织大家到全国农家乐搞得好的地区学习参观。

从光棍村到长寿村,他为村子“转身”,带领村民“翻身”

毛家峪大部分农家院都评上了星级农家院

就这样,毛家峪完成了从以价以量开拓市场,到以高质量持续发展的转变,走上了良性循环的道路。大多数农家乐都评上了三星、四星甚至五星级农家乐。粗略统计,2018年全村共接待中外游客50万人次,村民人均纯收入8万元,旅游综合收入上亿元。


步履不停,用好绿水青山

进入冬季,毛家峪的游客少了,按照村民的习惯,忙半年闲半年,部分农家院冬天就歇业了。但是李锁闲不下来,他每天都要在村里各家转一圈,问问经营情况。比如,冬天还营业的,家里用的空调够不够供暖,叮嘱各家不能再烧煤了。

蓟州近年来打出了全域旅游的口号,经营农家乐的村子越来越多,也带来了竞争。毛家峪村农家乐发展得早,跟新近发展起来的村子比,有些设施显得陈旧,李锁督促经营户将硬件升级改造,同时还要更新经营理念。李锁始终盯着市场发展方向,他认为毛家峪要丰富旅店的层次,不光要有农家小院,还要开发精品民宿,满足不同消费需求。他看准了人们对健康、养生的重视,着力开拓康养度假市场,将自己当年养羊的羊舍改造成度假木屋,引入了体检、保健设施,还有一个健身小广场,他希望这里能成为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从去年开始,毛家峪兴办了山野菜文化节,请来农学院的专家给村民培训,利用村里的山野菜,开发药食同源的菜品,持续在“长寿村”这个招牌上做文章。

李锁还想把冬季旅游搞起来,眼下,他正谈着一个冰灯展的项目,计划沿着村里1.5公里长的路布置冰灯展,同时还开设特色小吃摊点,让游客既能饱眼福,又能饱口福。

五十多岁的李锁还在为村里的事奔波,但他的妻子却在为他的身体担忧。李锁在2008年得了甲状腺癌,动手术切除了甲状腺,手术四天后就回家了,继续操持村里的事儿,全靠每天吃药来补钾。但对于自己的病史,李锁从来不愿多提,他在人前出现从来都是精神抖擞,脚步健硕,在朋友圈里,他每天的走路步数也总有一两万步。

李锁的付出得到了百姓的好评和信任,这些年来,李锁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退伍军人、北京奥运火炬手等荣誉,2018年在村两委换届选举中,李锁以全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

从一个成功的农民企业家转变成一位村干部,李锁舍弃了很多。按照2000年他的企业经营情况,如果一直发展下去的话,李锁的个人财富要比现在多得多,但他不后悔。他说:“我的目标是大伙共同富裕,大伙都高高兴兴。我们每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亿多元,我周边的老百姓将近3万人受益,那我多高兴啊,概念是不一样的。”

现在的毛家峪村,作为“全国文明村镇”“全国农业旅游示范村”,已经成为蓟州旅游的一个品牌,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李锁的个人奋斗没有止步,毛家峪的发展还在继续,这里的绿水青山蕴藏着更多的财富等待毛家峪人去挖掘。

(记者 王爱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