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皇室真的是唐宪宗第八子李恪的后人吗?

洪浩江苏南通


关于南唐李氏的出处,史书有两种记载,一是题目中宪宗八子李恪之后,一是玄宗十六子李璘之后。

那么哪一种更加真实呢?

我们先来看看南唐开国君主李昪幼年的经历。

李昪(bian,四声),五代十国人,其父李荣,这段时期比较混乱,李荣很不幸,在战乱中没能活下来,不知所踪,而李昪得其伯李球相助,流落濠州,后被南吴开国君主杨行密收为养子,接着送与手下徐温,改名徐知诰。

然后是他当皇帝的经历,简单的说就是先建功立业取得朝政大权,接着称帝,不过第一次称帝时建立的朝代叫大齐,过了两年才又自称唐之后人,故改齐为唐。两年时间足以让他坐稳朝政,事实上以南吴当时局面,也没人能撼动徐知诰(李昪)的权势地位,故其篡吴建齐建唐时,十分顺利,毕竟大臣也乐得做个开国之臣。

李昪在建立南唐前夕,已经确实而稳固的掌控整个国家,那么他还需要利用李唐来提升威望和篡位的合理性么?不需要!所以我觉得南唐君主应该真的是李唐之后,不过到底是谁一脉,不好说了就


方山中人


唐朝在朱温弑帝自立之后,大唐王朝也真正的被历史的车轮所轧碎,中原进入了比较混乱的一个时期,也就是后世所称的“五代十国”,而南唐政权也是其中地盘比较大的之一。


提起南唐,我们比较熟悉的就是亡国之主李煜了,对开国皇帝李昪不是很了解,而李昇在建国登基之后就改国号为唐,自称是唐宪宗之子李恪的后人,至于这件事情的真假,就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我认为南唐皇室不是李恪的后人,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李恪生于公元619年,死于公元653年,而李昪生于公元889年,俩人之间从死到生相差了236年,李昪自称李恪的四世孙实在是难以令人相信。

第二,在正史,还是野史中关于李昪的身世就有,《新唐书》中记载建王李恪无嗣,从这来看的话李昪更加不可能是李恪的后人了,而在《旧五代史》中又写到李昪自认唐玄宗之子李璘的后人,这就让他的身世更加迷离,难以确定。



第三,李昪是唐王室后裔的说法也只是他自己在称帝之后,自说自话而已,没有直接的证据,连族谱都是自己下令从新编写的。在那个混乱的年代,他本来就是从养父手中夺取权力上位的,给自己一个唐朝王室后裔的身份,标傍自己的正统地住,有利于自己的统治。

结论:南唐皇室应该不会是唐宪宗第八子李恪的后人,自称李唐后人,这应该是李昪为了在夺权后巩固自己地位的一种手段。


历史烟客


唐朝末年,在经历了黄巢起义军血与火的洗礼之后,天下分崩离析,军阀割据混战。庐州人杨行密出身军伍,趁乱袭据了庐州(今安徽合肥),招兵买马平定了黄巢起义军余党,被唐朝廷拜为淮南节度使,晋封为吴王。杨行密在征战淮南之际,虏获了几个年幼的流浪儿,他将其中的一个孩子交给麾下大将徐温养为义子,这个孩子就是徐知诰。徐温收养徐知诰之后,曾做梦得到一条黄龙,所以对徐知诰格外垂青,视为己出,并让他管理府中事务。

几年后,吴王杨行密去世,其子杨渥承袭吴王爵位,任用徐温为丞相。徐温逐渐将吴国的军政大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吴王杨渥只是一个傀儡而已。徐温临终之际,将职务和权力移交给了养子徐知诰,徐知诰凭借养父的余烈,笼络朝臣武将,阴谋篡夺吴国王位。

随着威信和权势的日益增加,徐知诰的野心也更加膨胀。他多次通过群臣向吴王杨溥暗示禅让大位。杨溥被逼无奈,公元936年,拜徐知诰为尚父太师大丞相天下兵马大元帅,进封齐王。于是,徐知诰就以大元帅的名义开府治事,自置僚属。临近的闽、越等国纷纷遣使劝进。此时的吴王杨溥已经毫无实权,如同囚徒,只得退位让国,把其父杨行密创下的大好基业拱手相让。次年,杨溥派族弟杨璘携带金册玉玺前往金陵,禅位于齐王,徐知诰改金陵为江宁府,即位称帝。南唐传国40年,直到公元976年,后主李煜才归降宋朝。

南唐开国皇帝李昇生于乱世,流浪草野,被徐温收为养子,连自己亲生父母尚且不知是谁,又何谈是唐室皇族后裔?在其称帝时,虽然自称是李恪嫡孙,并且为唐高祖、唐太宗立庙,也不能说明他是龙子凤孙。这只不过是自古以来为抬高身价而攀龙附凤之举。


棒槌袄袄


大家好,我是历史的影子!

一直以来,南唐开国之君李昪究竟是李唐宗室中何人的后裔众说纷纭,各种史料也记载不一,《旧五代史》记为唐玄宗之子永王璘,《新五代史》记为唐宪宗之子建王恪,《蜀后主实录》又记为唐嗣薛王,《江表志》认为是唐郑王元懿,《资治通鉴》则认为是吴王恪。

不过无论是永王璘、建王恪,还是薛王、郑王,皆有史料出处可查,唯独吴王恪完全无史料出处。就连《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本人,也只能在《通鉴考异》中将南唐以永王璘、建王恪、嗣薛王等人为祖先的史料出处全部罗列了一遍,却完全录不出是哪一条原始史料记载了南唐为吴王恪后裔一事。

考異曰:周世宗實錄及薛史稱擶唐玄宗第六子永王璘曲裔,江南錄云憲宗第八子建王恪之玄孫。李昊蜀後主實錄云:「唐嗣薛王佑柔為嶺南節度使,卒於官,其子知誥流落江淮,遂為徐溫養子。」吳越備史云:「擶本潘氏,湖州安吉人,父為安吉砦將。

吳將李神福攻衣錦軍,過湖州,虜擶歸,為僕隸。徐溫嘗過神福,愛其謹厚,求為養子。以讖云『東海鯉魚飛上天』,擶始事神福,後歸溫,故冒李氏以應讖。」

由此可知,并无史料佐证的吴王恪可以最先排除,那么剩下来的永王璘、建王恪、嗣薛王、郑王元懿,南唐的祖先究竟会是其中的谁呢?

事实上记录建王恪为南唐祖先的不仅仅是《新五代史》,《宋史》《南唐书》《玉壶清话》《江南录》等诸多史料均记载了南唐以建王恪之后自居,烈祖李昪乃唐宪宗后裔——唐宪宗生建王李恪、李恪生李超、李超生李志、李志生李荣,李荣则是李昪的亲生父亲。

同时据《宋故左龙武卫大将军李公墓志铭》上记载,墓主李从谦乃“宪宗第八子建王恪之后,南唐烈祖之孙,元宗之子,后主之贵介弟”。李从谦即南唐烈祖李昪之嫡孙,元宗李璟第九子,后主李煜同母弟,墓志上称李煜对这个胞弟“友爱异于他弟”,开宝年间曾奉命出使宋朝,宋太祖“嘉其占对,厚膺蕃锡”。

值得一提的是,为李从谦撰写墓志的胡宿也是北宋人,不仅与李从谦同籍,更与李从谦之子友善,可谓是对李家知之甚深。所以清朝李慈铭曾在《越缦堂读书记》中点评道:“此志明言宪宗子建王之后,则五代史诸书谓托于太宗子吴王恪者,皆风影无据之词。”

李从谦作为南唐的直系后代,距烈祖李昪尚不出三代,而亲自认建王恪为祖,可见南唐实为唐宪宗之子建王恪之后裔,乃是确凿无疑的。


历史的影子


我认为不是。尤其从南唐皇室上位后的“登基两年才改姓”、“不分男女圈禁恩人”等反常表现看,他们心虚的很,绝不是唐朝正朔该做出来的事情。



一、李昪上位,这样对他的两个救命恩人


若南唐皇室真的是唐宪宗第八子李恪后人,他的第一个恩人——杨吴开创者杨行密(852年-905年)、还有第二个恩人养父徐吴徐温(862年—927年11月20日)——收养之前就会调查清楚,绝对不会贸然放在身边养大,更不会传位给他。


(从徐知诰→李昪,从孤儿到皇帝)


不传给李昪,就没有后来的南唐。尤其徐温,作为辛苦打拼几十年的开国之君,传位之前还有几个儿子,凭什么不调查清楚,就传给李唐后裔?


这不是故意把自己的江山送给别人吗?


如果送人,干嘛不大大方方的送?南唐先主还是在徐温死后两年,才改吴为唐,才改自己名字徐知诰→李昪。


天下没有这么蠢的老板。


尤其不能洗的一点,是南唐皇室对他们第一个恩人的后代极其残忍。尤其中主李璟,把杨吴后代不分男女圈禁,让近亲结婚,最后杀光;这可是把你们恩人的后代啊,如果南唐皇室真是唐朝正朔,干嘛要这么心虚?干嘛要这么不计成本,干嘛做出这种违反人伦的丑事?


(李璟曾经把杨吴皇室 不分男女的圈禁)



所以,我认为南唐皇室不是李唐后人。



二、一些其他推断


首先,徐知诰被传位前根本不称自己的先人是谁,孤儿不记得祖宗很正常;登基后为了稳固统治,突然自说自话认了祖宗,连族谱都是自己下令重新编写的,这是皇权时代太常见的套路了。


其次,李恪生于619年,死于653年,而李昪生于公元889年,俩人之间从死到生相差了236年,李昪自称李恪的四世孙实在是难以令人相信。



三、破解迷案的建议


关于这件历史公案,我觉得还是使用分子人类学等现代手段辨别。毕竟李唐dna可以得到,南唐dna可能在南唐二陵附近得到;只要有现代科技的证据链支持,疑案应该有希望破解。


涛说乱世史


李渊难道就是老子的后代?假托而已,这厮本来是人家养子,夺了人家的江山不说,还把老主人一家杀的干干净净,鸡犬不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