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通是韩信的谋士,刘邦后来为何要煮了他?

秉烛读春秋


蒯通此人,大家也许不是很熟悉,但是他做的事情大家一定知道,那就是劝谏韩信三分天下。楚汉战争之际,韩信接连灭赵、齐,并诛杀项羽手下大将龙且,使得天下局势逐渐明朗。

此时的刘邦和项羽都知道,想要解决这场战乱,关键点就在于韩信。因此刘邦封韩信为齐王以此稳住他,而项羽则是派人来游说韩信,希望他能够保持中立,以此三分天下。

然而韩信以刘邦的知遇之恩为名,拒绝了项羽的提议。但是韩信不在乎,并不代表韩信周围的谋士不在乎。而这个谋士正是蒯通。

蒯通献策,劝韩信自立为王

韩信先后灭赵、齐,后来更是斩杀了项羽手下大将龙且,声威浩大。再加上韩信被刘邦册立为齐王,占据着一大片辽阔的土地。此时的韩信,完全有能力做一方之主。

不仅刘邦和项羽是这样认为的,就连韩信手下的谋士蒯通也是这么认为的。于是他当即对韩信劝说,在劝说内容总共分二部分:

  1. 项羽和刘邦两人争斗多时,其士兵早已疲软,国库早已空虚。言下之意就是他们两人无力来掌管韩信。而大王三分天下的行为不仅能做到止戈的效果,还能使得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感恩戴德。

  2.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当年大夫文种协助勾践消灭越国,称霸一时。然而当勾践达成自己的目的以后,就将文种杀了。如今大王接连灭魏、赵、齐,又击败龙且的大军,功高震主。一旦刘邦平定了天下,大王的下场一定很凄惨。

不得不说,蒯通的劝说内容很有说服力。不仅从天下局势上出发,劝韩信三分天下,就连韩信三分天下以后的后路都考虑到了。

然而,韩信终究还是摇摆不定。他认为自己只要占据了齐地,就能够安枕无忧。谁曾想,刘邦只是一个突然袭击就打碎了他的幻想。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韩信接连被贬,心生不满终于反叛,临死前喊出了蒯通的名字

韩信帮助刘邦打败项羽以后,马上就遭到了刘邦的贬谪。他先是夺了韩信的兵权,断了他在齐国的根基,将其封为了楚王(实际上就是贬谪),然后又假借谋逆的罪名,夺去了韩信的王号,将其贬为了淮阴侯。

这接连的挫折使得韩信难以忍受,特别是当他看见自己和樊哙等人为伍以后,心中更是不忿。于是,韩信选择了造反。

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史记·淮阴侯列传》

事情正如历史所记载的,韩信图谋造反的事情被发现,被吕后诛杀。而韩信临死前则道出自己悔不该不听蒯通之言。

刘邦听闻以后,便将蒯通逮捕,想要煮了他。而蒯通口才也是了得,居然成功说服了刘邦,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结束语

正因为蒯通是韩信的谋士,所以在韩信造反失败以后喊出蒯通的名字,刘邦才会想着要煮了他。毕竟,这可是唆使主公谋逆的大罪。


小云轩谈史


蒯通是个没有底线的搅屎棍,他在韩信身边出馊主意乱搅一气。韩信死时一句话说露了,把他送进了刘邦的锅里。

韩信一句话卖了蒯通

韩信一直认为自己功劳大,刘邦不会杀他。吕后杀韩信时,韩信才后悔,于是长叹一声,说:“真后悔当年没听蒯通的话。”结果一句话把蒯通送到了煮锅里。蒯能给韩信说了些什么,让刘邦大怒,要活煮了他?

蒯通是个搅屎棍

史记中并没有说蒯通是韩信的谋士,只是说他是来自齐国的辩士。这家伙露脸不多,但出来一次出一次馊主意。第一次鼓动韩信与郦生争功,武力抢占齐国,结果害的郦生被齐王煮死了。

第二次是项羽派使者劝韩信背弃刘邦,韩信坚决拒绝。没想到项羽使者前脚走,蒯通紧跟着劝韩信放弃刘邦自立为王,与刘邦、项羽三足鼎立。如果韩信听蒯通的话自立为王的话,那么当时各方军事实力将趋于均衡,将重新洗牌,由“楚汉争霸”,变成“三国争雄”,甚至其他有实力的诸侯也效仿韩信参与争霸行列,天下很可能乱一锅粥。蒯通就是巴不得天下大乱,他这种百无一用的辩士才有用武之地,从中渔利。

三足鼎立损失最大的是谁

项羽的使者在和韩信分析形势时说的很明白:“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

当时项羽连年与秦军征战,没有休养生息的时间,将士已经很疲惫了,特别是和刘邦开仗后,打的非常艰苦,刘邦倚仗山势险要,与他对峙了三年,百姓怨声载道,士卒厌战情绪强烈。

刘邦就像一只打不死的小强,与项羽交战屡败屡战,他之所以还能坚持住,主要靠两个人,文有萧何,在后方为他筹措粮草,招兵买马,为他输血;武有韩信,自从萧何月下追回韩信,刘邦封韩信为大将军,连续夺取了魏国、赵国、齐国,迫降了燕国,还斩了楚国大将龙且,韩信给他挣足了面子。

因此韩信在当时至关重要,站在谁一边,谁就会胜利。

如果韩信被蒯通说服,背弃刘邦,汉军失败是必然的,也就不会有大汉王朝了,对于这种挖大坑害人的辩士,刘邦煮了他方解心头之恨。

蒯通侥幸得活

蒯通是个毫无底线的文士,当刘邦煮好开水,准备把他丢进锅里时,蒯通怂了,他向刘邦举了个很下贱的例子:“跖的狗对着尧狂叫,尧并不是不仁德,只因为他不是狗的主人。这就像我一样,在韩信帐下,只知道有个韩信,并不知道有陛下。”

“跖之狗吠尧,尧非不仁,狗固[1] 吠非其主。当是时,臣唯独知韩信,非知陛下也。”——《史记》

刘邦一看这人是个毫无廉耻的废材,成不了大事,对他没有威胁,于是主让他滚蛋了。


聋王异史


前言:韩信在刘邦手下当统帅之时个人感觉过于良好,导致其做事说话比较张狂。如在领兵人数上他自认为多多益善,再有在攻占齐地之后公然要权等等,最后在刘邦平叛外出之时被吕雉所擒杀,死之前还不忘感叹一句:恨不用蒯通计。也正因为此,蒯通的名字进入到了刘邦耳朵之中,在蒯通被抓之后,刘邦与其有一番对话后扬言要烹杀了他,最后却得以安然脱身,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刘邦想烹杀他,真是因为他为韩信出过自立为王的计划?

蒯通对韩信的未来出过什么建议?

高祖已从豨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问:“信死亦何言?”吕后曰:“信言恨不用蒯通计。”

这是刘邦从平定叛乱回来后,吕雉反馈给刘邦处决韩信时的情形。韩信一个“恨”字已经道明了他心中遗憾,意思是听从蒯通之计谋,相信会有不一样的结局。那么事实上真能如蒯通所言吗?看看蒯通给他的分析原因: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意思很明确,就是你韩信不论是接受项羽的拉拢,还是继续为刘邦服务,其境况都比较尴尬,归楚的话人家不相信你,待在刘邦这边的话,其功勋威望太高,有功高震主之嫌。

在楚汉相持之时,蒯通的建议是独立为第三方,韩信当时的反应是刘邦对自己不错,况且自己功劳大,应该不会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场。对于韩信未来的处境,蒯通不止一次建议他独立。蒯通对韩信而言是谋士,也是“毒士”,这话怎么说?在郦食其游说齐国成功之时,是蒯通建议他继续攻打齐地,最后导致郦食其被齐王烹杀,韩信虽然攻下齐地诸城,却也为韩信埋下了隐患,韩信以一己私利枉送同僚性命,攻城消耗比游说要大的多,在齐地被攻下后更是公然要权,如此种种,韩信的未来就只能以“找死”来概括。

蒯通是怎么逃脱被烹杀的命运?

蹠之狗吠尧,尧非不仁,狗因吠非其主。当是时,臣唯独知韩信,非知陛下也。

这是蒯通被抓后,面对刘邦要烹杀他之时所讲的话,意思是秦帝国崩塌,天下群雄逐鹿,跖的狗对着尧狂叫,尧并不是不仁德,只因为他不是狗的主人,而自己就是这样的情况,当时只知道韩信,为他筹谋有什么不对?刘邦听完很受用,就放掉了蒯通。那么就这些话能说蒯通是偷奸耍滑之人吗?能。蒯通是什么人?齐国的说客。能在乱世当说客的其嘴皮子功夫必然了得,而且韩信在临死之前说悔不听信蒯通之言,看似是在后悔当初没采取中立的态度,其实已经是把蒯通给卖了,要知道在多次劝说韩信无果的情况下,蒯通选择了装疯扮巫师逃遁而去,其目的不就是为了受到牵连吗?既然今日被抓,那就借夸赞刘邦之际,自求脱身得方法又有什么不对呢?

结语:蒯通在被刘邦抓住之时的言论,让他从鬼门关脱险靠得不仅仅是卖弄才能,而是说话贴近实际,再加上巧妙的话锋转变,蒯通之能巧在一张嘴。


相关史料:

《史记》

《汉书》


农夫说历史


蒯通是一个搅乱人心的齐国辨士,也是韩信的谋士。据史书记载,韩信在年轻的时候是一事无成的,他自己又自命清高,不善于做好人好事来表现自己,所以他没有机会被推荐去当地出任地方管理的小吏,再加上他不会经商营生,基本上沦落到连饭都吃不上,只能跑别人家里吃白实。

当席卷天下的秦末农民起义爆发时,自甚清高的韩信也理所当然的去参军了,作为楚人他是跟着项梁的楚军作战。在战争中韩信曾给过项羽出谋划策,但是都被听不进意见的项羽拒绝了。

等到项羽灭了秦朝,分封诸侯以后,韩信去投靠了刘邦,在萧何的推荐下,韩信当上了汉军总司令,然后平定关中地区、魏国、赵地、齐国。为了稳住韩信,刘邦在不情愿的情况下,正式封韩信做齐王,韩信的赫赫战功引起了楚国的注意,项羽派人前来说服韩信,或者至少保持中立,但是韩信想到当初被楚国不重视,到了汉军之中得到刘邦信任的往事,就很坚决的拒绝了楚国的说降。

这时候韩信的谋士蒯通也出来劝说,让他不要相信刘邦,要不然干脆反叛。但是韩信一方面认为自己功劳很大,认为刘邦不会剥夺自己齐王封地,另一方面,他也感谢刘邦破格信任他的恩情,因此也拒绝了蒯通。

等到刘邦统一天下建立汉朝以后,他一直非常忌惮韩信等曾经立过大功的异性诸王候,不断想法设法地削弱他们的势力。后来韩信在临死前哀叹说:“我后悔不用蒯通的计策,结果死在吕后这个女人的手上。”

刘邦听说之后,让齐王刘肥逮捕送到了京城。送来之后,刘邦亲自审问他,问他为什么要教韩信造反,说不明白,就要当场将他给扔到大锅里煮了。结果蒯通说:“那时我是韩信的手下,当然要为韩信出主意,而且为了争夺天下出主意的人多得很,难道陛下要把这些人全杀光吗?”刘邦一听觉得很有道理,就把他放了。


沫一凡


我是史山泛舟,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蒯通又叫蒯彻,在史书中一般都是称呼他为蒯彻。

蒯彻被称为辩才无双,只能说曾在韩信手下为谋士。而蒯彻出现在刘邦面前,也是因为韩信临死前说出来的,这才使得被刘邦所知,也有了后面要抓住蒯彻准备煮了他。

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彻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刘邦之所以要煮了蒯彻,主要的问题就在于蒯彻给韩信出的计谋。

韩信作为刘邦手下的大将,可以说对于刘邦在与项羽的争斗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甚至汉朝的天下有大半都是韩信帮着打下的

而韩信真正权势达到巅峰时刻,是韩信听从蒯彻之言。打乱了刘邦不费兵力收服齐国的计划,使得韩信在楚汉之争的关键时刻,有了灭国之功。

而这时的韩信也听从蒯彻的计谋,派人上书给刘邦说自己要当代齐王。对于刘邦来说,韩信的这个要求过分,但是他又无可奈何,因为韩信太重要了对于整个楚汉战场。

韩信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请为假王以镇之。”汉王发书,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

在韩信成为齐王之后,蒯彻看出了天下的局势其实韩信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这时的蒯彻劝韩信干脆脱离刘邦独立为王,当时的楚汉正在关键时刻。韩信有兵,还有领兵之才,如果他决定帮助谁,谁就能取得天下,甚至韩信拥有天下。劝韩信独立,从而使得天下形成三分的局势,用这个机会换取更大的利益。

这就是蒯彻给韩信出的计谋,也是刘邦要煮了蒯彻的原因。但是韩信认为刘邦对他有知遇之恩,也就没有脱离刘邦,最后死在萧何和吕后的算计之下,才有了临死后悔没有听从蒯彻的计谋。

不过蒯彻面对刘邦,也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成功脱身,可以说辩才无双。


史山泛舟


因为韩信死前提了一嘴蒯通,然后刘邦就认为是蒯通教唆韩信反叛的,所以便想要煮了蒯通,但是因为蒯通的嘴巴太厉害了,刘邦又把他放了。



事实上,蒯通早些年确实一直在劝韩信自立门户。

实话实说,如果当时韩信听了蒯通的话,或许就不是如此下场了。

早些年蒯通就向韩信提出了三分天下之计,蒯通认为当时的局势非常适合韩信自立为王,确实那时候韩信的实力并不弱,就像蒯通说一般,当时帮了项羽最后赢的就是项羽;帮助了刘邦,最后赢的就是刘邦。与其这样,还不如让他们共存下去,成一个三足鼎立的形式。

但奈何韩信最后还是不忍背叛刘邦,没有听取蒯通的建议,此时的蒯通也害怕因为自己劝韩信背叛的事引来杀身之祸,于是蒯通就装疯卖傻的做了巫师。



再之后就是楚汉之争结束,韩信因“谋反”被贬淮阴候,最后就是因反叛被处死了。

而蒯通之名刘邦是在韩信临死之前所说的话中才知道的,韩信说:我真后悔不听蒯通的话,以至于死在女人的手中。

也是因此,蒯通被刘邦唤至营前,刘邦见到了蒯通之后便想要烹杀他,烹杀前刘邦问其为何教唆韩信反叛?

蒯通说道:“狗各吠非其主。当彼时,臣独知齐王韩信,非知陛下也。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高材者先得。天下匈匈,争欲为陛下所为,顾力不能,可殚诛邪!”

也就是说蒯通把自己比做狗,说狗都是要对自己主人以外的人吠的,再说到当时秦朝刚刚灭亡,不知道有多少人想要去抢这个皇位,做不到只是能力不够罢了,最后又说了一句,难道你要把那些人都杀光吗?



刘邦也是个聪明人,听到蒯通都这么说了,自然不能继续杀他了,因为假如刘邦当时杀了蒯通的话,他还要去杀第二个蒯通、第三个蒯通,这样没完没了的杀下去还不如放了他呢。

蒯通也是因此才逃过了一劫。

如果要问蒯通最后是怎么死的话,我可以告诉大家,他最后是老死的,算是寿终正寝了。


郁黎话史


蒯(kuǎi)通,本名蒯彻,范阳(今河北徐水北固镇)人,因为避汉武帝之讳而改为通。蒯通辩才无双,善于陈说利害,曾为韩信谋士,先后献灭齐之策和三分天下之计。韩信死后被刘邦捉拿后释放,后成为相国曹参的宾客。

蒯通知道天下局势的变化取决于韩信,想劝韩信背叛汉朝,就先用隐语暗示韩信说:“我曾经学过相面术,观察您的脸谱,最多不过被封为侯爵,又总是处于危险之中;而看您的背形,则非常尊贵,难以说出。”

刘邦平定了天下之后,韩信因罪被贬为淮阴侯,又因谋反而被处死,临死的时候叹息着说: “我真后悔不听蒯通的话,以至于死在女人的手中!”

刘邦说: “你说的是齐国的辩士蒯通。”于是下诏书命令齐国把蒯通召来。蒯通来到朝廷,刘邦要将他处以烹刑,说: “你为什么教唆韩信反叛?”蒯通说:“狗总是要对自己主人以外的人狂吠。那时候,我只知道有齐王韩信,并不知道有您。况且秦朝丧失帝位,天下之人共同去抢,有才能的人首先得到。天下纷乱,人们都争先恐后地要去做您所做的事,只是能力不够,您能把他们都杀尽吗?”刘邦于是赦免了他。


ke006


蒯通是有名的辩士、谋士。最擅长的本领就是与人说辞。

在没遇到韩信时,他凭借自己的一张嘴游说范阳县令徐公,说:你本来要死之人,但遇到我就意味着新生。徐公不明白原由,蒯通继续解释,赵国的武信君想要攻占城池,我给他出了一个不用一兵一卒的方法。

只要给你高官厚禄,并在周边炫耀,周边的人肯定会随之投降。徐公听了之后同意了蒯通的说法。之后事情发展都如蒯通所料,可见其足智多谋,空手套白狼确实有一套。

之后蒯通成为了韩信的谋士,给韩信出了不少的计策。在韩信势如破竹攻打齐国时,刘邦派人前去求和,韩信被迫停止了攻打,这时候蒯通说,你打了这么久才打下赵国五十城池,而郦食其靠一张嘴就拿下七十多城池,这不显得你太没用了吗,之前的付出都白费了。

韩信一听是这么个道理,便弃刘邦于不顾直接攻打齐国。而齐国认为刘邦是小人的作法,因此韩信与刘邦之间埋下嫌隙,可以说蒯通这个人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对韩信倒也是足够忠心,因为与刘邦有了嫌隙,所以他劝韩信背叛刘邦,但却被韩信拒绝。

但蒯通仍不甘心,过几天又继续去劝韩信,最后韩信自恃功高,认为刘邦肯定不能杀他,便直接拒绝了蒯通的游说,并开始疏远他,蒯通因此感到害怕,便开始装疯卖傻地做起了巫师,以求自保。

后来发生了什么?大家都知道:韩信被吕后设计杀死。韩信死前忍不住说道“悔不用蒯通之言,死于女子之手!”只是后悔也没用了。只能饮恨而亡!

当刘邦听说蒯通这个人之后,他当然了解蒯通的“所作所为”,便要“煮了他”。这时的蒯通硬是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保住了自己的一条命。说了些什么呢?大体意思就是先贬低自己,把自己形容成狗,说各为其主,之后又夸刘邦是有能力之人才能得天下,而想得天下的人多了去了,难道你都要杀掉吗?

刘邦听蒯通这么一说,确实是这么回事,就放了他,而蒯通就这样捡回了一条命。可以看出蒯通不仅仅善辩,更是一名奇才!


野史共享


导语:

蒯通,人家本来的名字叫蒯彻,可是汉武帝叫刘彻,为了避讳帝王的姓名,所以史学家给他起了蒯通这么一个名字。

他是韩信集团的头号谋士,正因为如此,他得罪了汉高帝刘邦。为此刘邦要把他给煮了,可是蒯通这一条舌头太厉害,愣是把刘邦给说懵了,得以保全一条性命。据说后世三国时期,荆州名士蒯越、蒯良等人,便是他的后代。

01迫使韩信伐齐,害死了名士郦食其。

韩信出了三秦以后,基本上是战无不胜,他相继攻下魏国、赵国等五十多座城池,在即将攻打齐国的时候,得知了一个好消息,在郦食其的劝说下,齐王主动投降了刘邦。

  1. 这对刘邦集团来说,当然是一个好消息。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不需要一兵一卒,光靠郦食其的一条舌头就给收复了,刘邦哪能不高兴呢?
  2. 可是这件事对韩信来说,未必就是一件好事。因为韩信拼死拼活,花了那么大的代价,好不容易才打下五十多座城池。可郦食其动动嘴皮子就拿下了七十多座城池。
  3. 到头来韩信的功劳,居然还没有郦食其大。当韩信打算放弃攻打齐国的时候,蒯通将利害关系告诉了韩信,声称韩信是奉了刘邦的命令攻打齐国,没有得到任何撤退的指令,并且坚决支持韩信继续攻打齐国。

韩信这才恍然大悟,为了自己的功劳,必须要放手一搏。所以当齐国放松警惕以后,韩信大军浩浩荡荡开始扫略齐国的领地。

齐王得知这件事以后,勃然大怒,认为是郦食其欺骗了自己,所以就将郦食其给煮了。这件事对刘邦的伤害是非常大的,因为像郦食其这样的人才,可遇不可求,实在再难找到第二个了。

后汉将韩信虏魏王,破赵、代,降燕,定三国,引兵将东击齐。未度平原,闻汉王使郦食其说下齐,信欲止。通说信曰:“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间使下齐,宁有诏止将军乎?得以得无行!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舌,下齐七十余城,将军将数万之众,乃下赵五十余城。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于是信然之,从其计,遂度河。---《汉书》

而且韩信用武力强行平定齐国,其实是在做无用功,而且韩信势力壮大以后,完全有能力跟刘邦唱反调,这是刘邦最担心的。

02蒯通三分天下的策略,得不到韩信的支持。

很显然蒯通就是一个唯恐天下不乱的谋士,他总是怂恿韩信做一些违背刘邦意愿的事情。刘邦用郦食其劝说齐国投降,本来可以兵不血刃地解决这个问题,可韩信为了当齐王,居然破坏了所有计划。

这个时候韩信成为了齐王,坐拥数十万兵马,地盘也占据了几乎整个北方,可以说完全具备了争雄天下的能力。

  • 蒯通再次向韩信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认为现在的韩信,应该坐山观虎斗,让刘邦和项羽两个人互相厮杀,他好在最后收拾残局。
  • 就算他们没有互相消灭对方,蒯通认为至少也可以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因为现在的韩信,完全具备了这方面的所有条件。而且当时项羽也向韩信抛出了橄榄枝,只要韩信不动手,其实就是在帮助项羽了。
  • 可是韩信是怎么想的呢?他认为自己的功劳非常大,刘邦一定会重用自己。而刘邦又那么信任自己,他不愿意背叛刘邦。在一番挣扎以后,韩信还是决定要支持刘邦。

韩信表态支持刘邦,并且帮助刘邦击败了项羽。最终刘邦能够一统天下,跟韩信的表态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

结果韩信的悲惨结局我们都是知道的,他被吕后设计杀害,也是得到刘邦默许的。

如果当初韩信能够听从蒯通的建议,与刘邦项羽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虽然一时之间无法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至少可以保住自己的性命。

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臣愿披心腹,堕肝胆,效愚忠,恐足下不能用也。方今为足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立,其势莫敢先动。夫以足下之贤圣,有甲兵之众,据强齐,从燕、赵,出空虚之地以制其后,因民之欲,西乡为百姓请命,天下孰敢不听!足下按齐国之故,有淮、泗之地,怀诸侯以德,深拱揖让,则天下君王相率而朝齐矣。盖闻‘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弗行,反受其殃。---《汉书》

韩信虽没有一统天下的能力,可是自保的本事是完全具备的。等到刘邦和项羽相互消耗以后,韩信自然可以有机可乘,成为天下霸主也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了。

03蒯通的三寸不烂之舌,救了他一条性命。

在诛杀了韩信以后,刘邦得知,怂恿韩信自立为王的那个谋士就是蒯通。刘邦小心里很不爽,因为蒯通是间接杀害郦食其的凶手。

所以刘邦为了给郦食其报仇,非要把蒯通也给煮了,当年郦食其就是这么被齐王给煮了的。可是蒯通这个时候却发脾气了。

  1. 他质问刘邦,为什么要杀一个无辜的谋士?每个人养的狗,当然都是跟自己的主人更加亲近。当初他是韩信的谋士,就必须要为自己的主公出谋划策,做最好的选择。所谓各为其主,如果当初他不为韩信着想的话,那才是罪该万死了。
  2. 而刘邦现在要杀掉一个忠诚的谋士,难道说任何一个先前跟刘邦没有相同政见的人,都应该被杀掉吗?蒯通表示非常不服气。刘邦听了这一番长篇大论以后,居然认为非常有道理。
  3. 蒯通非常聪明,他先把自己比作狗,努力贬低自己,让刘邦看不起。后来又告诉刘邦像自己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杀了蒯通一个,可能其他人才就再也不愿意为刘邦卖命了。

当时刘邦已经一统天下,蒯通这样的人有太多太多。过去他们都为各自的主子做事,现在他们的主子都被刘邦收服了。那他们难道都应该被杀掉吗?

天下既定,后信以罪废为淮阴侯,谋反被诛,临死叹曰:“悔不用蒯通之言,死于女子之手!”高帝曰:“是齐辩士蒯通。”乃诏齐召蒯通。通至,上欲亨之,曰:“昔教韩信反,何也?”通曰:“狗各吠非其主。当彼时,臣独知齐王韩信,非知陛下也。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高材者先得。天下匈匈,争欲为陛下所为,顾力不能,可殚诛邪!”上乃赦之。---《汉书》

刘邦转不过这个弯来,所以就放了蒯通。其实蒯通是转移了刘邦的注意力,洗脱了自己害死郦食其的罪名。

总结:聪明人的结局总不会太差,蒯通便是。

蒯通不仅没有失去自己的性命,甚至没有失去官职。他是一个聪明人,也是一个优秀的谋士,在韩信去世以后,蒯通很快成为了曹参的幕僚。

当时的曹参还是齐国的相国,所以蒯通等于还是在齐国混迹。曹参非常尊敬蒯通,将他奉为上宾,一起辅佐齐王刘肥。

虽然他这一生,似乎都在做一些紊乱天下的事情。可是他凭借自己的一张嘴,几乎就改变了历史的进程,我觉得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

蒯通没有兵权,没有人脉,没有庞大的家族背景。他所拥有的武器只有他这一张嘴,还有一个敏锐的大脑。如果韩信能够听从他的建议,或许历史还真的会被改写。


江湖小晓生


你好,我是茶馆闲言,我来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如有不妥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蒯通虽然是韩信的谋士,但刘邦要杀他,却也是拜他主子韩信所赐。而最终蒯通却凭着无双辩才,逃脱一死。


蒯通曾用名蒯彻,蒯通是其现用名,后为了避汉武帝刘彻的名讳,才改的。

蒯通

楚汉相争的时候,为了拿下齐国,刘邦先是派手下第一“走狗”(刘邦为文臣武将确定功劳时,将文臣比喻为“功人”,而将武将比喻为“功狗”)韩信率军攻打齐国。后来,郦食其也主动请缨,愿凭三寸不烂之舌,为刘邦拿下齐国。

郦食其

果不其然,郦食其见到齐王田广后,可劲忽悠,把齐王唬得一瘸一瘸的,恨不得立刻飞到刘邦面前,向刘邦大表忠心,愿意誓死相随。


郦食其大功告成了,可是此举却为他招来了杀身之祸。


因为要拿下齐国的可不止郦食其一个人呀。韩信这个时候率领大军已经到了齐国边境,刀已出鞘箭已上弦,所有人都等着用齐国人的头颅为自己的军功簿上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结果,郦食其来截胡了。韩信此时特别犹豫,进退两难。


此时,郦食其的同门师兄弟蒯通先生上场了。


“郦食其仅凭一条烂舌头,一夜之间就搞定齐国七十座城市,而将军当初带领数万军队,打了好久,才拿下赵国五十座城市,你当将军这么久,难道会连一个竖儒都不如?”


于是,韩信一声令下,“打,打死这些龟孙”。

最后,韩信成功拿下了齐国,但郦食其却也因此被暴怒的齐王煮熟了。


此后,蒯通又审时度势,在楚汉相争的关键时刻,多次劝说韩信,应该趁着手握重兵时,背叛刘邦,脱离刘氏连锁店,创立自己的品牌,打造自己的帝国。


可惜,韩信拒绝了。


“齐王我当定了,但背叛刘邦,已无可能。”


既然事已不可为,蒯通就辞别韩信,在临淄装疯卖傻,以求躲避杀身之祸。


事情到这,本来也就没蒯通啥事了。可是韩信死前嘴特欠,竟然说:


“吾悔当初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只此一句,蒯通就让刘邦非常生气,后果自然很严重。


刘邦立刻把装疯卖傻的蒯通抓了回来,质问他是否曾经教唆韩信造他老刘家的反。

蒯通承认确有此事,但却辩解说:


“古时像尧这样的贤君厚道吧,可就算他活着,春秋盗跖的狗还得咬他。这是因为狗只忠诚于他的主人,根本不管对方贤不贤。再说了,天下混战,想当皇帝的人多了去了,人人都为其主干活抢天下,总不能把所有那些人都给烹了吧?”


听到蒯通的一日为人谋,一日就为人狗的高论,刘邦也是哑口无言,最终放弃了烹蒯通的打算。


蒯通祸从口出,福也从口入,真可谓巧舌如簧,辩才无双。


这就是我的回答,如果大家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一起评论出来,共同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