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張廷玉比李衛水平要高,如何處置弘時,雍正為何問李衛不問張廷玉?

青燈問史


說話,歷來都是一門藝術。幼稚的人說話才會口無遮攔,成熟的人說話講究分寸、場合、對象等因素。廟堂之上,說話的藝術尤為重要。《雍正王朝》中,雍正心中的李衛和張廷玉,份量、價值、關係不一樣,所以雍正說話時會區別對待。

張廷玉同雍正的關係

在康熙年間,張廷玉是康熙的心腹重臣,康熙在許多問題上都會與他單獨商議,比如涉及奪嫡的“刑部冤案”以及“二廢太子”。

那時候的張廷玉,與胤禛的交集不多。即使傳位當天夜裡,張廷玉也只是秉公辦事,還談不上與雍正一條心。

雍正剛上位,張廷玉在立場上,其實算是中立。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朝廷的很多弊端以及雍正的失誤,張廷玉都是看破不說破,比如鑄造新錢,六品的孫嘉誠都明白當中的“貓膩”,張廷玉身為上書房首輔,可能不知道嗎?

再比如雍正封諾敏為“天下第一巡撫”,張廷玉當時詫異的表情已經告訴觀眾,那事情不靠譜。

眼看皇帝穿“新衣”,張廷玉卻在一旁裝聾作啞。如果他那個時候是雍正的人,也不會看著老闆走歪路而不動於衷。

直到“科場舞弊案”爆發,張廷璐被問斬,他才徹底踏上雍正的船,成了其手足。“八爺逼宮”時,張廷玉絲毫不畏懼胤禩等人,據理力爭,給予雍正很大支持。

張廷玉與雍正的關係,更像是職業經理人與新老闆的關係,兩人會相互試探、相互瞭解,然後形成同盟關係,交流上以工作為主,較少牽扯到家事。

就工作而言,弘時是皇子,皇子的問題,已經超越張廷玉的管轄範圍了。

關於“如何處置弘時”的問題,說到底也是雍正的家事,而張廷玉只是同事,還沒熟到拉家常的程度。


況且兩人合作有一段時間了,雍正肯定能夠看出張廷玉謹慎的特點,知道問了也會是“含糊其辭”的回覆。

李衛與雍正的關係

李衛原本是揚州街頭的叫花子,受到雍正賞識,成了府邸的奴才。

  • 李衛很早就展現出頭腦靈光的一面,坎兒辦不成的事,他卻能搞定;

  • 因工作能力出色,被外派到四川監視年羹堯,也因此躲過了“秘密清理”;
  • 回京城辦事,看到胤禛比看到親爸爸還親,表忠心比表白還堅決;
  • 知道有人夾帶考生,立刻帶人查考場;
  • 幫助雍正推行“攤丁入畝”,與地方官僚鬥智鬥勇……

李衛這輩子說到底,其實就幹了一件事,絕對忠心雍正。也正是在雍正的調教下,李衛由一個叫花子進化為封疆大吏。

雍正當皇帝后,每次看到李衛時,一點也不見外,吃飯也在一起吃,甚至還幫他隱瞞“花邊新聞”。

在李衛眼裡,雍正如同自己的“乾爸爸”;在雍正心裡,李衛如同自己的“乾兒子”。兩個人親同父子,就像是一家人。

許多別人不能做的事情,雍正都能交給李衛做,許多不能對別人說的話也能同他說。

此外,弘時是如何刺殺弘曆的,李衛是整個事件的見證人,他的意見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正所謂“家醜不可外揚”,對如何處理弘時的問題,雍正只能關起門來,與自己的“乾兒子”李衛討論,決不能讓同事張廷玉知道。


秋媚讀史



第215期宋安之獨家雍正王朝分析。

因為雍正在殺年羹堯的時候,已經問了張廷玉了,現在要換個人問唄。殺奴才年羹堯找大臣張廷玉問,賜死兒子弘時問心腹奴才李衛,不得不說雍正的帝王心術還真是高明!

接下來宋安之具體來說說。

雍正賜死弘時之前,曾經問過李衛的意見,這點恐怕很多朋友有點不太理解,為什麼雍正賜死兒子還要問人呢,偏偏還是問李衛,讓人有些費解。

其實跳開權謀之術的分析,以電視劇的角度來看,這是一種隱性鋪墊,鋪墊出雍正為了新政,為了江山社稷,不惜殺死自己的兒子弘時。李衛是知道這個事件過程的人,所以電視劇的安排是讓雍正問這個知情者的意見,突出雍正內心的糾結,再突出雍正這個人其實還是還有人性的,不過為了新政為了江山社稷,只得狠心賜死兒子,不得不說電視劇在鋪墊劇情上面,還真是環環相扣,使一切都顯得很合理。

以權謀之術來說,雍正為什麼問李衛呢,而不是問張廷玉呢。畢竟張廷玉可是一個老成謀國式的人物,經驗上要比李衛這個後起之秀強太多了。


其實大家仔細想想,雍正的套路是什麼呢,很多已經決定的事情,總是喜歡象徵性問一下屬下,以顯示自己的無奈。比如說賜死年羹堯,雍正問的是張廷玉,賜死弘時,雍正問的是李衛,給人一種他是迫於無奈才殺功臣才殺兒子的感覺,還真是使人不得不服。

而且雍正問人也有套路,他問人的目的,不是在於讓別人幫他做決定,最多讓人出點建議,其實自己心裡早就有數了。只不過問人可以突出自己的無奈,顯示自己並不是那種生性薄涼之人。身為高高在上的皇帝,他當然不會是每次都問一個人的,是分開問的。而且經常問一個人,人家會這麼想你呢,你可高高在上的皇帝。

所以雍正是像年羹堯這種國事,問大臣張廷玉。像兒子弘時這種家事問心腹奴才李衛。是分情況問人,不同的事情問不同的人。

像弘時這種事情,他問張廷玉,恐怕也問不出來什麼結果的。

因為張廷玉是漢臣,他能一直被康熙和雍正所重用,不只是辦事效率很高,還能猜透皇帝的心思,但更會保全自己。

漢臣的身份,在當時很敏感,屬於是外人。在劇中可謂是處處有體現,比如說八王議政時,老九罵漢臣王文昭是滿人的一條狗,還是當著滿朝文武的面罵,絲毫不顧忌其他漢臣。


還有雍正登基以後,實施新政過程中,要求旗人耕地時,問道老八、隆科多、馬齊、張廷玉四位軍機處大臣意見,老八和隆科多是明確拿著先帝康熙定下的制度來反對雍正,馬齊身為旗人,也是不贊同。注意當時雍正問完老八問張廷玉,張廷玉就沒有開口說話,雍正就問隆科多和馬齊,等到這三個人都反對時,雍正只能抱著最後的希望再問張廷玉,希望張廷玉會替他說話,結果張廷玉說了一句“回皇上臣是漢臣,這件事還請皇上,多聽聽別人的意見”。氣的雍正罵道“巧言令色”。

張廷玉在旗人這種事情,明白自己漢臣,寧願不支持雍正,寧願捱罵,都不敢發表意見。由此可見,漢臣地位之低,可見張廷玉的小心翼翼,旗人的事情,張廷玉都不敢表態,更不用說皇帝家事上,你指望張廷玉給你說什麼?

而且張廷玉這個人自保能力很恐怖的,不只是可以猜透皇帝的心思,更可以不著痕跡的儘量保全自己,使自己達到可以按著皇帝心思辦事,又可以儘量置身事外的。

像康熙時期的刑部冤案,老八夜審太子一黨的肖國興,寫下不利於太子胤礽的供詞,連夜送給康熙。康熙是怎麼做的呢,是找張廷玉談心,先是叫太醫為張廷玉的病重的兒子看病。又說道教育兒子的各種不容易,一時之間感慨萬千,然後再讓張廷玉去看那份奏摺,並且說道“這是八阿哥連夜遞上來的”。


張廷玉聽康熙這麼一說,就知道康熙的心思了,知道康熙對於親情的重視,又清楚老八肯定做手腳了,康熙不想追查太子。所以張廷玉開始了神反應,直接燒了奏摺,說道“臣並不知道有這麼個奏摺”。意思是我替你把奏摺燒了,這件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得了,而且奏摺這個證據沒了,我也說我不知道,你就放心吧。

這樣一來,張廷玉既做到了康熙心上。燒奏摺的事情也不至於傳出去,免得對太子不利的老八因此恨上自己,避免了捲入奪嫡之爭,很高明的。

還有雍正賜死年羹堯之時,問道張廷玉“你實話同朕說,年羹堯就真的該死嗎”。

皇上叫你說心裡話,大家看看張廷玉怎麼說的呢。

張廷玉是這樣回道的“回皇上,各省的督撫都上摺子說話了,這件事應該有個了斷了。皇上現在在整頓吏治,而年羹堯僅貪汙一項,就達四百六十萬兩之巨,何況還有大不敬之罪九,跋扈之罪十,種種罪名累計有九十二款之多,朝廷雖然有議功一說,但是功過相抵他仍然死有餘辜。人家叫你說點心裡話,你一副公事公辦的樣子,還真是滴水不漏。


張廷玉接下來才說道自己個人意見,說道“我聽說年羹堯在杭州守城門,李紱摺子上說的一段話,至為透徹,年羹堯現在仍然穿著黃馬褂,昭示於城門之下,招搖於鬧市之中是何居心,無非是炫耀他平西北之功,示世人鳥盡弓藏之意,此人一日不去,皇上聖名就一日受到玷汙。意思是年羹堯一日不死,一日就會玷汙皇上你的聖名了,從這個角度下手,簡直是刁鑽,成為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而且最重要的是,大家注意了,張廷玉是藉著李紱奏摺上的話說的,這是儘量將自己置身事外。

以張廷玉因為漢臣身份,這種既儘量按皇帝心思辦事,又儘量置身事外,小心翼翼保全自己的做法來看,指望他在雍正的這種家事上發表看法,恐怕你就是殺了他,他也不敢說話。

而且雍正是皇帝,不可能什麼事都問張廷玉的。賜死年羹堯問了張廷玉,賜死弘時再問張廷玉,豈不是顯得自己優柔寡斷,太無能了。

最關鍵的還有一點,那就是李衛是知情者,事件參與者,當時弘時派人刺殺弘曆,是雍正派李衛救的弘曆,李衛也清楚是弘時要殺李衛。而張廷玉可是什麼都不知道,正所謂家醜不可外揚,雍正總不可能再叫不知情的張廷玉過來,說一下來龍去脈,再問他該怎麼辦吧。


所以雍正問李衛是情理之中的,因為他是知情者。而且從親近上面來說,李衛是雍正的心腹奴才,能從小乞丐做到兩江總督,再看看同為奴才的高福和年羹堯等人,都一一賜死,也就是李衛的官越做越大,足以可見雍正對他的重視和信任,甚至把他當親人一般看待。

李衛這個人機靈更重要的很忠誠,要說他能達到兩江總督的高度,雍正對他的調教是一方面,鄔先生對於李衛的教導也是很重要,如果非要說誰是鄔先生的徒弟,那麼非李衛莫屬。

李衛是與鄔先生同年進入老四府上的,可謂是多年的交情了,像當年高福被賜死,外放的李衛在高福住的屋子裡傷心,鄔先生馬上把李衛叫出來,其實也算救了李衛一命,因為老四先讓李衛去楓晚亭找鄔先生,李衛卻去了高福那裡傷心,要老四知道了,指不定還要以為李衛是對他賜死高福有意見,所以鄔先生是救了李衛一次,並且教導李衛要好自為之,珍惜現在的頂戴官職。

鄔先生半隱以後,在李衛處當幕僚,更是教導了李衛不少。

在鄔先生的教導之下,李衛也是深得真傳。所以當雍正問起這個敏感問題時,李衛的表現可謂是滿分。


只見李衛護送寶親王弘曆回京以後,夜晚見到雍正時,好久不見的君臣二人感慨了一番,李衛哭著說道雍正又瘦了,雍正說道“你看,朕的手又溼又涼,你說的不錯呀,聯真是大不如前了,可是還有這麼多的事情,沒有做完朕這心裡急呀”。雍正這番話難得的說了一個事實,身為一個帝王,他的一舉一動都影響著朝局,更何況是身體狀況如何,他當著李衛面承認自己身體不行,又說到還有這麼多事沒做心裡急的,其實隱晦的向李衛說他也感覺到自己時日無多了。

做好鋪墊以後,雍正問道“暗殺弘曆的人是誰,你也應該知道了,你說說朕該怎麼辦呢”?意思是我時日無多了,這種自相殘殺的事情,我這個做父親的到底該怎麼辦呢。

面對這種家事,李衛沒法說,所以選擇了明哲保身,說道“什麼事奴才都能幫主子辦,這事奴才我,沒法說”。

雍正一聽,知道李衛不敢發表意見,說道“朕知道,朕不該問你呀,起來吧。連朕自己都難以委決的事,你又能說什麼呢”。

雍正接著說道“來朕給你看樣東西”。將曾靜策反嶽鍾琪的信給了李衛看。


李衛看完疑問的說道“主子這信裡說的是誰呀,又害父害母殺兄殺弟的,還貪財好色”?

雍正說道“不知道吧這個人說的就是朕”。

李衛疑惑而生氣的說道“怎麼會,哪條瘋狗敢這樣辱罵主子”?不得不說,不論李衛是不是真心的,最起碼面子上喜怒哀樂是表現的很完美。

雍正接著說道“這個人叫曾靜,是湖南的一個老生員,他寫這封信給嶽鍾琪叫他起兵謀反”。

李衛問道“人呢在哪兒”?

雍正回道“押解到京裡來了”。

李衛有些狠厲的說道“您把這條瘋狗交給奴才,我把他的牙一顆一顆拔下來”。

雍正開始訴苦起來,說道“其實說朕壞話的,又豈止這個曾靜呢,那些被朕新政斷了財路剝了特權的人,又有幾個不恨朕,有幾個不說朕的壞話,可朕也沒想到啊,他們居然把朕編排得如此不堪,除了說朕謀殺先帝逼死母后,還說朕每天都喝得酒醉醺醺,每天晚上要翻幾次牌子。更有編得出奇的,說朕的待衛是什麼血滴子隊,圖裡琛帶著這個隊,想殺哪個大臣使個眼色,夜裡就派人去殺了”。


李衛大怒說道“放屁”。

雍正繼續訴苦道“可恨的是,大理寺和刑部都不願審理這個案子,他們上摺子說,如此悖逆之言,非臣下所敢,其實他們心裡,何嘗不是幸災樂禍”。

李衛說道“主子您把這個案子交給奴才,奴才有法子叫這幫瘋狗知道厲害”。

雍正說道“你審不了啊,因為散佈朕這些謠言的,其實啊,就是朕的那些弟弟”。

李衛驚訝的說道“是八爺他們”?

雍正說道“沒錯,許多謠言都是阿其那塞思黑,那些發配到雲貴的門人們沿途散佈的,朕已有旨意,朕決定親自審理曾靜,他們想看朕的笑話,朕沒有笑話讓他們看,朕要讓天下人都看一看到底是不是他們說的那樣”。

雍正洋洋灑灑說了這麼多,其實是說出了老八他們禍害無窮,給自己造成了如此之大阻擾的意思,讓不敢發表意見的李衛看看,看看奪嫡的遺害太大了。


李衛一驚,也明白了雍正的意思。但李衛還不能直說,畢竟是鄔先生教導過的人,李衛換了一種說法,站起身來,彎腰說道“不是奴才斗膽敢說祖宗的不是,先帝爺千般都好就是太寬容了,明知道八爺他們一個個心術不正,還一個個親王貝勒的加封,把這些難題都留給主子了。意思是我明白您老人家的意思,您看看先帝就是因為太好了,把難題留過下一代了,您自己想想吧。

雍正一聽,李衛說的有理,馬上順著杆子往下爬,說道“你說的有理,不管多難為了新政,為了祖宗的江山社稷,朕不能再把難題留給後人吶”。就這樣雍正本來就下定決心殺死弘時,成為了李衛勸說,使人不認為自己是生性薄涼,而且為賜死弘時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

君臣二人的談話也使弘時的命運被決定,次日弘時被賜死。到了雍正駕崩,弘曆順利繼位,沒有諸如他父親雍正因為奪嫡的各種煩惱。

我是宋安之,主打歷史文章和分析經典電視劇中隱藏的人生道理。故事在筆下,我們都在路上,茫茫人海中你我這麼有緣分,正好讓你看到我的文章,那麼還請繼續這種緣分,點個贊關注一下吧!

第215期宋安之獨家雍正王朝分析到此為止!

下期再見!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覺得分析的還可以就點個關注唄~


宋安之


雍正殺弘時是處置家事,李衛不僅是大臣更是雍正的家奴,所以問李衛順理成章,而張廷玉是國家的大臣,自然不便參與其中。


李衛在雍正王朝這部劇中,身兼雍正家奴和朝廷重臣雙重身份,可以說是十分特殊。雍正在得知弘時居然派人刺殺弘曆後,第一時間派出圖裡琛(貼身侍衛頭領)通知李衛(家奴)營救弘曆,可見他是不願家醜外揚的,這件事只侷限在“家”的範圍內解決。

如何處置弘時的問題上,其實雍正早有主張,他一定會吸取八爺黨禍亂朝堂的經驗,果斷處置弘時,這時詢問李衛的意見,只不過是堅定自己的信心而已。


而李衛自然明白主子的心思,也以八爺黨為例來說明了自己的意思,更為雍正接下來殺弘時的舉動找到了極具說服力的理由:先帝爺什麼都好,明知道八爺他們心術不正,還親王貝勒的加封,把難題都留給主子了!

於是雍正堅定了決心:你說的對,朕不能再把難題留給後人了!

至於張廷玉,雍正是不會去問的,除了家醜不可外揚的原因在,張廷玉對如何處置弘時之事,是不會發表真正意見的!


當年的科場舞弊案,本來是弘時偷了試卷,洩露考題釀出禍端,最後頂包的卻只有張廷玉的弟弟張廷璐,弘時做了縮頭烏龜,張廷玉豈能不恨?但恨歸恨,弘時畢竟是皇子,以張廷玉之老謀深算,自然不肯發表意見!

弘時如果沒有奪嫡之心,榮華富貴一生豈不美哉,可見慾望害人啊!


李飛叨


嚴格的講,如何處置弘時是雍正的“家事”。在這個問題上,雍正不可能徵求張廷玉的意見。儘管張廷玉的水平的確要比李衛高很多,但是張廷玉只是一個“臣”,而雍正是把李衛當做“奴才兒子”的。

雍正的這個三阿哥弘時,最終被雍正賜死,一方面說明了一個被說爛了的道理:不作就不會死。另一方面也說明了雍正在登基之後,對於“儲君之爭”的恐懼程度,應該說他們這一代長達近二十多年的“九子奪嫡”的激烈爭鬥,造成的兄弟們反目成仇,死的死關的關的慘劇,讓雍正的心裡產生了巨大的陰影,所以在對待弘時的問題上,雍正明顯的的反應過激。當然,這些都是電視劇當中的劇情,在歷史上,雍正對弘時的處理也很殘酷,但至少沒有要了他的命。歷史上的弘時其實是“窩囊死的”。

回到電視劇當中,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關於弘時的問題,雍正討論的對象只有三個人:十三王爺怡親王允祥,五阿哥弘晝,還有就是他的最親近的心腹奴才李衛。這三個人都是雍正眼中的“家人”,怡親王允祥是他的最信任和依靠的比親兄弟還親的兄弟,而五阿哥弘晝是他的兒子,他向五阿哥弘晝瞭解弘時在八王爺允禩逼宮政變的事件當中的言行的時候,他的這個極端聰明的兒子弘晝,竟然一句弘時的壞話或閒話都沒說。

電視劇《雍正王朝》當中的三阿哥弘時,其悲慘命運的根本原因是動了“奪嫡”的念頭,不僅如此,他在奪嫡之爭的路上走的太遠,刺殺弘曆的行為深深地刺激了雍正,而十三王爺怡親王允祥臨死前的那句“我在弘時身上看到了八哥的影子”,讓雍正下定了除掉弘時的決心,他堅決不能容忍再出現一個“老八”來和他選定的繼承人弘曆上演一出奪位慘劇。所以,殺了弘時的這個決定其實是雍正自己做出來的,他和李衛之間關於弘時的談話,僅僅是雍正尋求一些心理安慰和家人的理解而已。李衛的回應的確是聰明之舉,說明這個沒什麼文化的“奴才”還真的是個當“乾兒子”的好材料。

當雍正預感到弘時極有可能對弘曆動手的時候,立刻派圖理琛馬不停蹄的趕到兩江總督李衛那裡保護弘曆並護送弘曆回京。四阿哥弘曆是在那次兇險的“逼宮政變”之前,為了提防不測,被雍正以“體察民情”為由打發到李衛那裡“暫避一時”,但是逼宮政變失敗之後,三阿哥弘時被八王爺允禩煽動,竟然派殺手趕赴江南刺殺弘曆,弘時算是“破釜沉舟”,他是真的不打算讓弘曆再回到京城了,他愚蠢的認為,弘曆死了,皇位就是他的。但是,他算錯了。

李衛見到風塵僕僕,氣喘吁吁的圖理琛,得知有人要暗害弘曆,估計是嚇出一身冷汗——如果弘曆在他的地盤上出事,他的腦袋,甚至是他全家的的腦袋都保不住,所以在立刻帶人保護弘曆的同時,李衛的心裡一定是恨死了那個想要弘曆性命的人。李衛不敢有任何大意,親自和圖理琛一道,護送弘曆回京,並且在回京之前他已經知道了想要弘曆的命的那個人就是弘時。當然,圖理琛也知道了,但是圖理琛同樣在雍正的眼裡也是“自家的奴才”。所以在雍正賜死弘曆的現場,只有圖理琛陪伴。

李衛和雍正之間的關係的親密和相互信任的程度,是要超過所有的大臣們的,甚至超過雍正對自己的親兒子的程度。這種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關係,是李衛的“無限的,無條件忠心”換來的,在李衛的眼裡連雍正皇上都要讓位給他心中的“主子四爺”,他不是皇上的臣子,只是“四爺的狗兒”。雍正也一直把李衛當做自己的“狗兒”看待。所以他們之間的談話就比較的直接喝私人。

在雍正向李衛訴說了自己被誤解被兄弟們圍攻的煩惱和無奈甚至是憤懣之後,李衛的回應十分的到位:這是全怪先帝爺!把這個爛攤子留給主子您了!李衛的這句話看似是一句牢騷話,其實他是在拐彎抹角的提醒雍正:先帝爺製造的悲劇不能在您老人家這裡重演了!這其實是一句讓雍正下定最後的決心處死弘時的話。李衛做到了。

而這一切,張廷玉做不到,他也不敢。在處理年羹堯的問題上,張廷玉敢於盡到一個臣子的責任,當一個敢於直言的“忠臣”,那是因為年羹堯無論勢力有多大,地位有多高,都改變不了“奴才”的本質。張廷玉建議雍正早點殺了年羹堯,是為雍正負責——年羹堯一天不除,皇上的聖明就一天被玷汙!

但是,面對身為皇子的三阿弘時,張廷玉一定是有所顧忌,而雍正也有所顧忌。張廷玉顧忌的是“疏不間親”,雍正和弘時的父子關係他不能“挑撥離間”。而雍正顧忌的是“家醜不可外揚”,他不可能讓張廷玉這個外臣過多的插手自家的“私事”的。


步武堂


首先,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要澄清一些歷史事實。

歷史上是有弘時,李衛,鄔思道這三個人,但是與《雍正王朝》歷史小說和電視劇都不大相同。

弘時,確實是胤禛三兒子,但是政見與父親不同,所以被老四登基後過繼給老八作養子。後來胤禛對付八爺黨,老八倒黴。弘時也跟著受了處罰,被革去黃帶和爵位,後來憂鬱而死。並不是老四處死的。

李衛也不是什麼乞丐和家奴,是納捐捐了一個官職,但是較有能力,被雍正重用了。

鄔思道也只是田文鏡的師爺,很厲害,為田文鏡出主意,寫文筆。田文鏡才深受老四重用。田文鏡病死,這個厲害師爺就失蹤了。

然後我們根據《雍正王朝》再來回答這個問題吧!

根據小說和劇情,雍正不可能問張廷玉如何處罰弘時。

1,科舉舞弊案,弘時才是主謀,張廷玉弟弟張廷璐不過是奉命行事。調查結果,張廷璐背黑鍋腰斬,還要張廷玉觀刑。如此包庇兒子,雍正怎麼好意思問張廷玉?

2,弘時乾的壞事,張廷玉沒有經歷,也不是他調查的,難道憑猜測來判斷定一個皇子的罪?我猜,張廷玉只會說,這是陛下家事,我只是一個漢臣,不能干涉天家父子的私事!

為什麼可以問李衛?

1,李衛是弘曆回京途中全程保護的,他知道刺殺弘曆的主使是弘時,而且有證據和證人。

2,弘時派去刺殺弘曆的並不是自己的手下,而是一個家奴找的黑道上人。事後被弘時養在一個自己隱蔽的莊子上,滅口時被一個潛水本領高的逃跑,剛好被李衛抓住,被李衛用一個妓女敲到了他的口供。

李衛是雍正家奴,忠心耿耿,兒子起名叫“李忠四爺”,所以向雍正講了全部事實。

所以雍正不問李衛,問誰?

但是,怎麼處理,李衛沒有直說,只是在與四爺交談中引到八爺黨身上,一句“先帝什麼都是好,就是太寬厚,留著他們與爺作對。”暗指老四該下手了,否則會給弘曆帶來危險。

雍正本來恨“八爺黨”,怎麼聽不懂?於是大義滅親,暗中賜死了弘時!為了新政,也是為了未來的太子--寶親王弘曆!




南雷霆峰


康熙病重的時候,下了一系列很奇怪的旨意,那就是將張廷玉、馬齊、王掞等人都罷黜了,另外還包括雍正和八爺等人。

雍正十分的不理解,他認為死鷹事件之後,康熙竟然不調查十四爺,反而是將其他人都罷黜了,這不是擺明著想要將大位傳給老十四嗎?

雍正心灰意冷,覺得自己沒有希望了,還打算遣散鄔思道,可是鄔思道卻道出了康熙的想法。為什麼康熙這樣做呢?他就是不希望張廷玉,馬齊等人捲入這場爭鬥之中,即不站老八,也不站老十四,也不站雍正。

這樣,不管誰繼位了,張廷玉和馬齊等人都能繼續使用。

類似的原因,在處置弘時的問題上面,雍正不能問張廷玉,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這個問題根本沒法回答,其實雍正很清楚了,弘時所作所為,必定是個死罪。

而這個問題,問張廷玉,張廷玉要怎麼回答?他又不好說,依老臣之見,弘時有大罪,應該處死?雍正到底怎麼想的,張廷玉又不能完全猜透,弘時會不會殺,其實也是雍正的一念之間。

而張廷玉也不好昧著良心說,弘時還只是一個孩子,他是受了老八的矇蔽,才犯了一點小錯,只要略施懲戒,比如禁足半個月一個月,他就能知錯能改,就是個好孩子,如果張廷玉真這樣想,張廷玉也就差不多了,最基本的黑白不分,是非不明。

弘時的事情,說是雍正的家事也對,說是國事也對,對於皇帝來說,家事即國事,根本就分不了那麼清楚,如果雍正問張廷玉,張廷玉只能閉口不答,但不回答,也不是個事兒,好呀,問你話呢,你竟然不回答。

雍正為難張廷玉沒意思,也從張廷玉那邊找不到心裡的答案,其實雍正心裡早有答案,只是需要再找一個人再確認自己的內心。他找到了兩個人,一個是老十三允祥,一個就是李衛了。

老十三其實也不敢說,是一直在臨死的時候,明裡暗裡的暗示說,他從弘時看到了老八的影子。而寶親王弘曆明明知道是弘時加害於他,他也不敢說,反而還為弘時開脫。

李衛,就不一樣了,是雍正的家奴,也是親信,李衛的命就是雍正的,對於李衛來說,其他事情都無所謂,一心為雍正即可。


歷史簡單說


一、職場裡,有些工作上的事需要業務水平高,經驗豐富的人出主意,因為他能力強,能知道別人不知道的東西,能給出非常有建設性的意見,幫助解決難題。

這是對外的事情,或者說是可以公開的事情。

二、但是有些事情,屬於私密的事情,不是誰都方便說,這時候就需要跟心腹說,或者說,需要跟很知根知底的人說。

老闆也是人,工作上的難題可以由技術骨幹,管理能手幫他解決,生活上的難題有時候只能讓心腹幫他解決,因為別人靠不住,也不瞭解情況,也沒法具體說。

三、處置自己兒子這樣的事情絕對屬於極端私密的事,只能跟一直跟著自己知根知底又絕對忠心的人說,別人是沒法說的。

說出去也有損自己的威望,有損整個公司的利益,所以,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職場隨想


在我們的印象裡張廷玉是兩朝重臣,還是宰相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存在,在康熙時期,康熙有什麼大事也總是和他商量。而李衛一開始只不過是個小乞丐,大字不識一個,後來遇到四爺,做了四爺的潛邸奴才,這才有了後來的升職。

其實這些都是表面的,張廷玉學識再淵博,所處的位置再重要也只不過是臣子,是皇帝的奴才,是外人。而李衛出身再怎麼不好,他也是打小跟著四爺,時時刻刻忠於四爺的人,就好比一開始他給自己的兒子起名“李忠四爺”一樣,雍正也喜歡他,早已經把他當做兒子一樣看待了。

其次,當時科考舞弊案,張廷玉的弟弟張廷璐被牽連殺頭,他未必不知道是弘時在背後搗鬼,所以這讓雍正怎麼好意思去問張廷玉。


老湖侃歷史


張廷玉是康熙年間進士出身,到了雍正朝張廷玉更是備受重用,位極人臣,保和殿大學士,軍機重臣,這一個個頭銜,確實代表了張廷玉的水平。張廷玉會做人,會做官,這才節節高升。從學問與做人、做官來看,張廷玉的水平的確高於李衛。李衛不管是在正史還是《雍正王朝》中,其學問和官位是遠遠不及張廷玉的。乾隆年間,張廷玉病逝後,最終配享太廟,李衛卻在乾隆朝非常尷尬,李衛死後,乾隆還命人推倒了他的塑像。


儘管如此,有一句老話說的好清官難斷家務事,更何況是帝王的家事。

雍正王朝中,張廷玉作為謹小慎微之人,深諳明哲保身之道,張廷玉能猜透康熙皇帝的心思,卻不一定能猜透雍正的心思。因為雍正比之康熙,可是腹黑多了。雍正上臺後就拿張廷玉的弟弟張廷璐開刀,張廷玉還得默默的前去觀刑,這也給張廷玉提了醒,冷麵王名不虛傳,在雍正皇帝面前,江山社稷和皇權大於一切,張廷玉並不能隨心所欲,想幹啥就幹啥。

張廷玉只能小心翼翼,撅起尾巴做人,他勸說雍正殺年羹堯,是在朝中大臣競相上書後。八爺黨企圖行八王議政,架空雍正,張廷玉也是在最後才站出來。這說明什麼,說明張廷玉善於待機而動。在雍正面前,他絕不敢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現在弘時已經無法無天了,刺殺弘曆,就算雍正討教於張廷玉,張廷玉也不敢第一個站出來妄議雍正的家事,更別提如何如何處置弘時了。


雍正瞭解張廷玉的心性,所以他沒有去問張廷玉。因為雍正知道,張廷玉那裡肯定沒有雍正心中想要的答案。而李衛則不同,李衛出身於雍親王府,憑著自己的忠心與政績,做到了兩江總督,封疆大吏的位置。李衛可以說是雍正的半個家人,李衛與雍正的感情深厚,可以說他倆之間不是親人,勝似親人。雍正向一位家人、一位親人詢問家事,這是名正言順,合情合理的。

李衛敢第一個站出來表達自己的觀點,而且敢於行動。可以說,李衛是敢為天下先之人。科場舞蔽案,他敢帶兵包圍考場,曾靜大逆不道,他更敢衝到天牢去毆打曾靜。由此可見,李衛的勇氣勝張廷玉百倍。

"先帝爺千般都好,就是太寬容了""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戰場。"李衛就是敢言他人所不敢言。


雍正也似乎得到了滿意的答案。為了給弘曆留下一個安定的基業,雍正徹底消除了對弘曆不利的因素——弘時。這其中,李衛扮演了重要角色,正是因為李衛的直言,雍正才吃下了一顆定心丸。


風雪夢不逝


張廷玉是軍機大臣,但是李衛是雍正在潛邸時的奴才,是雍正的個人心腹,如何處置弘時,即是國事,更是家事,這種事情自然問李衛更放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