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唯一的“一街两制“商业街——中英街


在深港边界的繁华地带,有一条长不到300米、宽3~4米的小街。在这条施行“一街两制”的街道上,一边是深圳,一边是香港,人们称呼它为“中英街”。中英街是深圳八大景之一,是特区中的特区。百余年来,中英街见证了中华民族从屈辱走向抗争、崛起、复兴的百余年历史沧桑。图为中英街街景。

中英街地处深圳市东部沙头角镇南部,这里原先只是一条沙石河,河边有小路,随后河流改道,于是人们把旧河道改成的小路取名“鸬鹚径”。1898年,英国和清政府签订《中英拓展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深圳河以南、九龙半岛北部一大片土地和附近230多个岛屿,租期99年,到1997年6月期满。

在划定“新界”边界线时,上面刻着“光绪二十四中英地界第×号”的界碑把这条街一分为二,至今仍为“一国两制”分界线的标志。于是,开始人们称呼这条长约250米,宽3~4米的街为“中英街”,街的一侧属于中国,街的另一侧,属于英国殖民下的香港。图为中英街历史博物馆馆藏的三号界碑。


从这时起,这条街开始与众不同。街心以“界碑石”为界,勘界后不久,有人在河床两侧搭建房屋,陆续出现了摆摊做生意的乡民,这里逐步形成了一条小街的雏形,它就是今天的中英街前身。

在改革开放之后,中英街在当时成为繁荣之街。这条街随着深圳的繁荣而繁荣起来。因为中英街的特殊地理位置,它甚至成了一条购物的黄金街道。在20世纪80年代,深圳最让人向往的地方就是中英街,这也是中英街最鼎盛的时期。

这条短短的街道上,当时有各类商铺300多间。几乎所有的店铺日营业额都能达万元以上,甚至十几万元,金铺的日营业额多达到百万元以上。当时深港在中英街开设的黄金店铺有几十家之多,销售的黄金量要按吨计算,1年游人数量达1500万以上。

1997年7月1日,“中英街”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中英街”东侧属深圳,西侧属香港,是“一街两制”的缩影。一面是招牌林立港式十足的杂货铺、茶餐厅,另一面是广式骑楼的外贸服装商店。中英街又成为“一国两制”的历史见证.

如今中英街成为深圳八大景之一,是特区中的特区,是一街两制的体现。到特区需要办理一张“前往边防禁区特许通行证”,才能进入“中英街”,因为里面有香港区域,故“中英街”被称作特区中的“特区”。操着各种口音的游人来自八方而来,络绎不绝,图为中英街街景。

如今再度繁华的中英街人潮涌动,深圳的人们和游客享受着这里购物的“实惠”。图为游客在中英街警世钟旁留影。“警示钟”设立在中英街历史博物馆广场,警示钟记叙了中英街割占、抗争、变迁、发展和回归一百年来的历史。钟身上刻着“勿忘历史,警钟长鸣”八字,提醒人们牢记中英街屈辱的历史,告诫后人必须铭记深刻历史教训:国家落后就要挨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