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着同样的薪资,干着3倍的工作?职场不懂表现,付出就没有回报


拿着同样的薪资,干着3倍的工作?职场不懂表现,付出就没有回报

年末放假,和朋友小艾相聚,她问了我一个问题:<strong>为什么相同的薪资,有的人干一份工作,有的人却要干三份工作呢?一个人干三个人的活,为什么不能拿三个人的工资?事情是这样的:

小艾是公司的一名平面设计师,为人比较内向,不喜欢多说话,在职场几乎是个隐形人。平时只知道默默干活,从来不和人发生争争执,也不过多的和老板照面,只汇报职责之内的。小艾觉得自己的处理方式并没有什么不妥,职场是个讲实力的地方,只要她做好工作,何必像孔雀开屏一样,天天求着老板关注呢?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只要自己有足够的耐心,懂得延迟满足,没有什么是得不到的。

原本小艾抱着这样的信念,就算多做很多工作,也乐此不彼,可直到这次年终,无意间看到了同事的工资。原来一样的工资,但平时同事却只要做三分之一的活,不加班不赶活,还经常没事干,小艾一直以为同事工资很低,却没想到是和自己一样的工资。这下小艾不淡定了,突然之间,对自己以前的认定,产生了怀疑。小艾问,是她自己的错了吗?

小艾当然错了,她不是错在怀疑自己,而是错在,不懂得表现自己!<strong>德国雅克·纳斯海写过一本《反低调:这就是你告别平庸的方式》,里面提到:走到伯乐面前,展示你的才能,才是打破职场不公,告别职场平庸的正确方式。

拿着同样的薪资,干着3倍的工作?职场不懂表现,付出就没有回报

01

职场上哪些人,不喜欢表现自己?或者说,无法表现自己?

职场上,总是有很多人抱着在沉默中爆发的耐心,不善于表现自己,干着超出旁人几倍压力与辛劳的工作,却有可能拿着与其他人相同的薪金。在工作上,要学会适时地表现自己,在努力做出优秀的业绩之外,更应注意让上司知道它们,因为每一份付出均应获得应有的回报。

那么职场上,哪些人不善于表现自己呢?

1.性格内向的人

艾森克个性问卷对典型的内向性格描述为:安静,离群,内省,喜欢独处而不喜欢接触人。职场上,性格内向的人,一般有以下几个表现:

  • 拒绝社交活动,比如不喜欢团队聚餐,集体活动等,他们认为,人群中需要耗费过多的精气神,且尬聊并不能带来益处;
  • 缺乏主动聊天意识:碰到老板或者同事不愿意主动打招呼,只是擦身而过;平时只要同事不主动,绝不主动说话;
  • 不讨好领导:在领导面前,除非必要,绝不出现,更不会说一些好听话来讨好领导;
  • 工作以外没有同事:工作之外,不会和同事有私下的联系,也不会和同事有过多的交情,把同事和生活分得很开;
  • 不会主动争取:哪怕是关于自己的利益或者一些机会,都不会主动争取,随遇而安,听指示干活;
  • 在会议中做隐形人:当公司开会或者头脑风暴的时候,不被点名就绝不会主动发表意见;
  • 不寻求帮助:工作中遇到了困难,宁可自己琢磨,也绝不求助同事,麻烦别人。

有一个典型的代表,就是《西游记》中的沙僧,勤勤恳恳挑着担子,在队伍中,算是一个老实内向的人,平时从不表现自己的意见,又没有过多的个性,取经团队里,是最被忽视的一个。

拿着同样的薪资,干着3倍的工作?职场不懂表现,付出就没有回报

2.羞怯意识浓烈的人

一位心理学家认为,<strong>羞怯是在面临新的社交情境/对象或感知到社会评价时的拘谨和焦虑,主要表现为在此情境中的趋避冲突。一般来说,职场羞怯有两种表现:

  • 一是面临新异刺激的羞怯,陌生的情境、陌生人,比如我们跳槽到新公司,面临新的同事和公司环境,所变现出来的拘谨。这类羞怯呢,会随着人的年龄和经历而变得淡化,但从内心深处来说,每个人潜意识里都会有这样的羞怯意识;
  • 二是涉及自我意识的羞怯,涉及到对他人评价的担忧,比如,职场上,如果小艾被人说不如同事,那个时候就会有羞愤感,当有人说小艾能力最强的时候,也会因为谦虚的道德遵从而表现出羞怯。这类羞怯的原因,大致是:消极自我认知(害怕自己做不好);对社交失败或表现失利后果的灾难化预期(要是这件事做不好,同事们肯定会笑话我,老板也会不认可我);对环境中线索的注意偏向(比如,特别关注大家对自己的消极评价);对线索或者反馈的解释偏向(比如,同事或老板一个随意的眼神,就解读为是对自己不满)。

其实,卡夫卡就是一个羞怯的人,是一个自我意识的羞怯。卡夫卡1883年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三部长篇小说。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他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拿着同样的薪资,干着3倍的工作?职场不懂表现,付出就没有回报

3.被动依赖环境的人

职场上,有很多人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在环境里,时刻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他们的表现一般也有两种:

  • 一是谨遵传统教育,将一些名言作为金科玉律,比如,枪打出头鸟,太高调只会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他们深受“有本事的人不会时刻表现自己”这个大环境的教育,认为主动表现,就是一种炫耀和嘚瑟;
  • 二是环境中的自信心不足,比如有的人其实对自己的能力并不自信,担心班门弄斧,与其被人看出来没有真才实学,不如就低调一点,什么都不说。

说到班门弄斧,伽利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神学权威的面前他无所畏惧,坚持自己的观点,比如对当时的地球中心论提出质疑,如质量不等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些都是他对当时神学权威的挑战,但最后的事实证明伽利略的观点是正确的。这就是一种主动依赖环境的行为,与我们所说的形成一个反面例子。

拿着同样的薪资,干着3倍的工作?职场不懂表现,付出就没有回报

02

职场三类不懂表现的人物背后,藏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不懂表现,不爱表现,不敢表现,内向、害羞、被动依赖环境,这背后其实都指向了同一个原因:自我效能感低!

1.什么是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在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strong>指一个人在特定情景中从事某种行为并取得预期结果的能力,它在很大程度上指个体自己对自我有关能力的感觉。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即“我能行”。<strong>自我效能包括两个成分,即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其中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某种行为可能导致什么样结果的推测;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实施某行为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能否适时的表现自己的关键,在于如何学会巧妙地引导你的客户、上级和同事注意你。事实上,人们非常不善于判断他人的能力,他们不会根据事实,而会根据印象去判断一个人,能力既然存在,就应当被感知。你可以影响他们对你的判断!

2.自我效能是如何影响职场人的

那么,自我效能是如何作用,造成职场人的内向、羞怯和环境依赖,最终导致不懂表现的呢?班杜拉在《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一书中,提到了三点。

(1)对职场人结果预期的影响

结果预期,是对某种行为导致的结果的推测,根据个体的成绩经验、替代经验、想象经验,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决定了职场人在选择高调和低调时的概率。通常,自我效能感高的人,会对自身能力有准确清晰的判断,不会因为性格内向或者羞怯,甚至是环境的原因,而轻易改变自己的认定,依旧是该出手时就出手,该表现时就表现。

小艾之所以不喜欢表现正是因为自我效能感低,并且,由于过去表现的失败经验,预设职场主动表现带来的消极影响,慢慢地,变得内向、羞怯,失去对职场表现的掌控权。

<strong>其实有本事的人并不低调,因为就算他们什么都不说,也是一种高调。他们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并坚信这个结果是可控的,才会去表现。

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合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讲的是毛遂自荐的故事。

毛遂当时并不起眼,就和职场上千千万万个不起眼的普通员工一样,但由于自我效能感强,内向、羞怯以及环境,在毛遂眼里都是可以借用的阶梯;因为自我效能感强,他会选择富有挑战的任务,抓住一切可以表现的机会,对结果预期,总是抱着信心。的确,毛遂后来被奉为上宾,他的故事也变成一个成语,被广为流传。

拿着同样的薪资,干着3倍的工作?职场不懂表现,付出就没有回报

(2)对职场人效能预期的影响

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实施某行为的能力的主观判断,任何事都没有100%的成功率,但是,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却决定了成功率的百分比。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往往会处于担忧和恐惧之中,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因而会产生失败;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心理状态会很好,聚焦于职场问题,则更容易成功。

小艾常常觉得自己是个内向、羞怯的人,其实并不是,她只是自我效能感太低,所以常常会因为一次主动的表现,而怀疑同事们用有色眼镜看她,怀疑老板对其不满,她认为,只要低头做事,不表现自己,这些心里担忧就会消失。

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效能预期会带来什么影响?我们看一个例子:

S·H·E中的Selina,因拍摄《我和春天有个约会》,现场出现爆炸意外,全身54%的面积烧伤,双腿均匀环状全毁,当时仅有46%的存活机率。一千三百多个日夜,经历向噩梦一样的复健之路,带着四岁的新肌肤,Selina参加《开讲了》,公开演讲,全程落泪。如今,她依旧被大家津津乐道她的勇敢,在灾难之后,依然敢表现自己。

如果Selina因为烧伤害怕社交,不断预想外界的嘲笑和不公,那么如今的她,不会是那个被当做榜样的人。正如小艾,在内向羞怯的外衣包裹下,理所当然地缩在自己的保护壳里,没有信心,没有勇气,才会变成那个,干着3倍工作,却拿着1倍工资的人。

拿着同样的薪资,干着3倍的工作?职场不懂表现,付出就没有回报

3.对个体归因方式的影响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具体的说,就是观察者对他人的行为过程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决定了个体对事件的归因方式。

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对任何事件都抱着正能量的眼光,会自查自己的不足,以便在下一次能够什么地方跌倒,就什么地方爬起来;而自我效能低的人,则会对任何事件进行负向看待,会把原因归咎于大环境如此、天生如此、性格是无法改变的、运气不好等!

<strong>鲁森斯认为: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一种确切的信念(或自信心),这种能力使自己在某个背景下为了成功地完成某项特定任务,能够调动起必须的动机、认知资源与一系列行动。

职场人不是不懂主动表现,是不敢,是不愿,归根究底,不是什么性格内向,不是什么羞怯障碍,也不是环境困扰,而是自我效能感太低,导致的归因。自我效能感低,对目标设置,对行动坚持,都会有错误归因,从而导致了职场的失衡。


拿着同样的薪资,干着3倍的工作?职场不懂表现,付出就没有回报

03

如何提升自我效能感,在职场懂得表现自己?

既然我们找到了职场不懂表现自己的根本原因是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决定的,那么如何提升职场人的自我效能感,好适时表现自己,得到应有的公允呢?在《超级个体》里,给了我们答案!

1.成就事件-自我效能-优势-成就事件循环

什么意思呢?就是通过主动表现自己获得好处,增强自我效能,再在此基础上继续获得优势,通过表现得到更大的好处,这就是循环。

  • 坚持记录成功日记,增强自我效能;
  • 从以往的经历/成就日记中,发现自己的优势;
  • 通过使用优势(进入自己的控制区、在其他领域取胜、差异化定位),制造更多成就事件。

小艾工作能力很强,一个人能做三个人的事情,可老板不知道,老板的到结果,但却不知道结果是谁带来的,这就是小艾不懂表现造成的。小艾总是认为,表现自己就是自夸,会让人觉得虚浮,总是在结果汇报时把机会让给别的同事,造成老板的错误印象。小艾若是能够通过自我表现获得老板的肯定,再继续总结自己的优势,制造更多因为表现带来的成功,就不会苦哈哈地只知道干活了。

上世纪,英国某公司准备拍摄电影《飘》,男主角已经确定好了人选,但女主角的演员一直没能确定下来,导演很着急。毕业于英国皇家戏剧学院的费雯丽得知了这一消息,她认为自己非常适合演这个角色,于是决定毛遂自荐。一天导演刚刚从外景地选景回来,看见了穿着女主角那样的裙子的费雯丽,缓缓走上了楼梯。开心地大叫:“天啊!那不就是我要找的斯佳丽吗”。于是,费雯丽通过主动表现,为自己赢得了女主角的机会,她也凭借这一角色,在影视界占据了一席之地。


毛遂自荐获得成功——费雯丽发现自己的演技优势——在影视界占据一席之地,这就是个完整的循环,能够不断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拿着同样的薪资,干着3倍的工作?职场不懂表现,付出就没有回报

2.正确模仿,学习经验

树立榜样,正确模仿,学习成功经验!<strong>罗夫·华多·爱默生说,去做你害怕的事,害怕自然就会消逝。

  • 从各种名人身上学习,看他们是如何勇敢表现自己的,从他们身上学习经验;
  • 看行业内、公司里,那些懂得表现自己的人是如何行事的,从他们身上学习战术;

战国时期,齐威王耽于享乐,不理政事,群臣不敢进谏,齐国人驺忌听说后,决心面见齐威王,以琴打比方,成功地向齐威王说明了国事的重要性,并由此被任命为相国。这是懂得自我表现;蔡泽自信能靠言语的力量使当时深得秦王信任的秦国丞相范睢把丞相之位让给自己,于是,他晋见范睢,向范睢自荐,他举了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例子,说得范睢悚然心动,真的将相位让给了蔡泽。这也是懂得表现自己。

从这些人身上,学习战略战术,当你有了丰富的经验,有了榜样的力量,自我效能感就会增强,对“表现自己”这件事,就能驾轻就熟。

3.社会说服,积极反馈

自我效能的形成因素里,有一项言语劝说,因其简便、有效而得到广泛应用。 <strong>说服,不仅包括别人让你确信你能够做一些事情,也包括你让自己获得这样的确信。

  • 设立一个社会说服对象,可以是你的朋友,也可以是你的家人,不断通过对你的了解,告诉你敢于表现自己的好处;
  • 记录社会说服对象的反馈,时刻提醒自己。

电影《当幸福来敲门》里的男主就告诉他想成为职业篮球手的儿子:“如果你梦想的话,就要去捍卫它,那些一事无成的人想告诉你你也成不了大器,如果你有理想的话,就要去努力实现”。

<strong>人本主义心理学家Carl Rogers认为,每个人都有寻求心理成长和健康、自我实现和实现真实自我的本能倾向。这个过程受到他人无条件积极关注的促进。如果你希望提升自我效能感,就需要积极去建立和那些能带给你无条件支持的人的关系,并且能够有积极的自我关注,学会悦纳自我。

拿着同样的薪资,干着3倍的工作?职场不懂表现,付出就没有回报

04

总结

富兰克林曾说过:“人们无法根据书的封面来判断一本书的价值”。职场也是如此,你不懂得表现自己,老板就无法知道你的价值。现代科学中有一门学科叫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职场懂得自我表现,也是一门传播学,将自己的能力和才华传播出去。

不要再说自己是内向的人,害羞的人,是被大环境影响的人,从现在开始,增强自我效能感,做一个,懂得如何表现自己的人,做3倍的事,就拿3倍的工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