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療耗材之都”河南長垣,口罩“不漲價”,保障武漢供應

“中國醫療耗材之都”河南長垣,口罩“不漲價”,保障武漢供應

◆長垣打個噴嚏,全國醫療器械市場都得感冒。


正解局出品


1月27日,大年初三。


河南省長垣市許多工廠的車間裡,破天荒地早已開工。它們忙碌生產的,是當下最為緊缺的醫用防護用品。


最新消息稱,長垣每天生產165萬隻醫用口罩, 80%都運往武漢。


長垣緊急馳援武漢,其實早就開始了。


除夕夜當晚,就有長垣當地企業,緊急裝箱了20萬個醫用外科口罩、200萬個一次性醫用口罩、50萬頂醫用帽、20萬隻醫用手套,在新年鐘聲還沒敲響的時候,發車前往武漢。


而在長垣市生產醫療用品的企業門外,全國各地的醫院急救車,正拿著公函等候提貨。


如果沒有這次疫情,恐怕很多人還不知道,長垣這個河南小城,是中國醫療耗材之都,也是全國最大的醫療器械和衛生材料生產基地。


1. 最有分量的醫療耗材之都


2019年,中國醫學裝備協會正式把“中國醫療耗材之都”的稱號,授予了當時還是直管縣的長垣。


“中國醫療耗材之都”河南長垣,口罩“不漲價”,保障武漢供應

(長垣2019年被授予“中國醫療耗材之都”稱號)


在這之前,“全國醫療器械之鄉”之爭存在已久。除了河南長垣,還有江西進賢和浙江桐廬。


這三家幾乎佔據了中國醫械的半壁江山。


江西的進賢縣出名的是一次性輸液器械,佔了全國市場的31%。進賢在醫療器械行業最有實力的是銷售。全縣6萬多人在做醫療器械的銷售業務,700多家銷售企業、6000多家銷售公司,活躍在全國醫療界。


另一個浙江桐廬則是主打硬管內窺鏡,配套的手術器械佔到國內市場的30%以上。2017年,桐廬縣醫療器械行業總產值也達到了差不多14億元。


與靠銷售代表的進賢和單一產品的桐廬不同,長垣市爭來“中國醫療耗材之都”稱號,靠的是自己強大的生產能力。


而它的生產能力和體量,也絕非桐廬和進賢能比。


“中國醫療耗材之都”河南長垣,口罩“不漲價”,保障武漢供應

(桐廬縣醫療器械企業增長數據,無論從產業規模還是企業數量,都無法和長垣相比)


在行業內有個比喻:長垣打個噴嚏,全國醫療器械市場都得感冒;丁欒鎮(長垣市下面的一個鎮,醫療器械企業集中)一堵車,全國醫療器械市場要斷貨。


長垣人有“驕傲”的資本:


市場佔有率高。


長垣是全國最大的醫療器械和衛生材料生產基地,產品覆蓋面差不多佔了全國市場的80%,產品市場佔有率達60%左右。其中,敷料類佔了全國70%以上的份額。


產品門類多。


據不完全統計,整個長垣市生產經營醫療器械的企業有2000多家、2169件醫療器械產品註冊證,涉及20大類醫療器械產品。


“中國醫療耗材之都”河南長垣,口罩“不漲價”,保障武漢供應

(防護用品連夜裝車被運往武漢,河南當地媒體實地探訪長垣企業的拍攝畫面)


行業集聚高。


2018年醫療器械行業生產總值突破100億元。除了70多家醫療器械耗材生產企業貢獻產值,長垣市還是脫脂紗布、脫脂棉、一次性無紡布、生物材料、醫用高分子材料、乳膠製品等醫療用品的主要集散地之一。


這些優勢,都是長垣市的醫用口罩生產企業能在全國都放假的春節期間,緊急啟動生產口罩、防護服馳援武漢的最有力保證。


2. 從小棉籤到人造血管之路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醫療器械之鄉也一樣。


許多人可能都只知道長垣是著名的“廚師之鄉”,可對成為廚師之鄉背後的原因卻不清楚。


在河南東北邊的長垣,不光沒礦,還正好挨著黃河的“豆腐腰”,十年九氾濫。比起流落外鄉去“要飯”,學廚能吃上口飯還有手藝,成了長垣人的首選。


“中國醫療耗材之都”河南長垣,口罩“不漲價”,保障武漢供應

(長垣的地理位置)


顯然,窮怕了的長垣人,不會放過任何一個能致富的機會,哪怕這個行當再不起眼。


改革開放之初,有些細心的長垣人發現醫用棉籤投資少,生產也簡單,而且用量大,於是就開始嘗試生產銷售棉籤。


從捻棉籤、縫口罩這些簡單的產品開始,老鄉帶老鄉,長垣的醫療耗材行業開始出現了雛形。


那時的長垣醫療耗材產業,也如今天的江西進賢一樣,更多靠的是“業務員經濟”,原材料、市場、技術“三頭在外”。


不過,“戀家”的長垣人,在外面做醫療器械銷售賺到了錢和經驗後,更多地選擇了回鄉創業。


“中國醫療耗材之都”河南長垣,口罩“不漲價”,保障武漢供應

(中國低值醫用耗材市場規模 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


重鄉情只是一個方面,長垣人選擇回鄉創業,更多的是看重當地的營商環境。


很多人不知道,從1990年代開始,長垣就已經把自己學習的目標鎖定溫州模式,重視民營企業。


政府為民營企業當好“保姆”,鼓勵民間創富的積極性。這也是如今長垣醫療器械行業,無論是年營收四五十億的龍頭企業,還是數量眾多的中小企業,全部都是民營企業的原因。


其實,長垣醫療器械企業並不是第一次緊急馳援重大疫情,而它們真正進入鼎盛,也和2003年那次非典疫情有關。


2003年非典中,長垣眾多的企業便是為全國提供醫療防護物資的主力軍。


長垣的醫療器械生產企業在非典之後成立的數量,佔現有企業的50%以上。而藉著那次危機,長垣的產品也向高技術含量、高類別轉變。


從2萬元起家發展到如今年營收40多個億,在全國首家研製出不含增塑劑的PVC材料,承擔了人造血管技術、新型PVC增塑技術兩項“863”計劃項目研發的駝人集團,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中國醫療耗材之都”河南長垣,口罩“不漲價”,保障武漢供應

(駝人集團已由最初生產簡單醫用耗材的企業成為行業標準的制定者)


企業的數量和質量都上去了,長垣成為醫療器械之鄉的步子,算是真正地邁上了正途。


3. 期待早日出現中國的“3M”


產業升級,可並不代表他們放棄了口罩這類並不“高端”的產品。


醫用普通口罩,在長垣的出廠價是每個9分錢左右,醫用外科口罩每個4毛錢多一點。這些售價極低、利潤微薄的產品,平時看來都是屬於沒什麼技術含量的。


但在今天,卻成了穩定軍心、左右局面的重要砝碼。


工信部的數據顯示,全國一共有559張醫用口罩許可證,分佈在全國25個省市的353家企業,主要集中在河南、江西、江蘇、湖北、廣東。其中,河南的數量最多,68家生產企業共有138張生產許可證,且絕大多數都集中在長垣市。


“中國醫療耗材之都”河南長垣,口罩“不漲價”,保障武漢供應

(全國主要醫用口罩生產企業分佈,河南佔比最多)


長垣醫療器械行業沒有放棄一次性口罩、防護服這些“低端產品”,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經過幾十年的經驗積累,長垣的企業從原料到成品的採購產銷已經駕輕就熟,且這類產品消耗量巨大,仍舊有利可圖。


“中國醫療耗材之都”河南長垣,口罩“不漲價”,保障武漢供應

(長垣市醫療器械生產企業產品類型分佈)


生產醫療耗材的企業,其實也在危機意識的推動下不斷進化。


在非典之前,長垣的醫療器械行業其實也是以亂著稱。


經歷了危機的洗禮後,行業變得規範,一些規模大的企業甚至開始自己生產加工口罩所需的部分原材料,讓自己的產業鏈更加完整,也使產品的質量和成本得以控制。


“中國醫療耗材之都”河南長垣,口罩“不漲價”,保障武漢供應

(來自全國各地的醫院前往長垣採購防護物資)


在全力應對這次武漢疫情時,生產口罩的企業就面臨過濾用的熔噴布等原材料供給不足,無法釋放產能。


有長垣的企業主表示,經過這次疫情,普通大眾一定會在衛生健康意識上有全面提高,口罩等產品也會迎來更大的市場,等這次危機過去之後,就著手準備自己生產原材料。


和所有行業的轉型升級一樣,創新是驅動,是從製造到創造的產業升級之路。創新不僅僅是研發新產品,對既有產品的創新同樣重要。


就像在中國一年賣了1億美元口罩的3M一樣,它在福布斯全球1000家創新公司評比中,排在蘋果和谷歌之後名列第三。


我們期待,像3M這樣富有創新力的公司會出現在長垣,真正由大變強。


4. 河南,中!


為了支援武漢乃至全國的醫護用戶,長垣企業正在加班加點地生產。有的企業甚至寧願每天虧損幾萬元,也絕不漲價。


這是河南企業的家國情懷,也是河南小城的硬核抗疫。


在此之前,正解局分析了河南控制疫情的有力措施與重大意義。現在看來,河南控制疫情得力,不僅減輕了全國的防疫壓力,還保障了全國醫護用品的供應。


試想,如果沒有“中國醫療耗材之都”的產能支持, “戰疫”在一線的醫護人員會陷入怎樣的困境?


面對疫情,河南,這次真的中!

正解局,一個有見識、有深度、有誠意的時勢財經大號。在這裡,穿透信息的迷霧,在這裡,發現真實的中國。局長是各種報告愛好者,收集了上千份各行業報告,關注正解局回覆關鍵詞“行業”,可獲得多行業最新報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