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南了!悶透了!心理醫生教你如何破


“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不僅危及民眾的生命安全,也帶來嚴重的心理衝擊。每日大量的疫情訊息撥弄著大家敏感的神經,加重了內心的恐慌。


居家防護這一特殊時期的手段也對人產生一系列不同程度的心理影響。面對疫情,出現緊張、擔憂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是正常的心理變化,但過度的焦慮、抑鬱甚至恐慌則會損害心理健康,阻礙應對疫情的積極行為。所以在這場防疫戰役中,市民朋友們不要忘記心理防護。

01

居家防護期間常見的心理或精神問題

焦慮和恐慌

目前絕大部分民眾已經認識到新冠肺炎的危害和抗疫的嚴峻形勢,普遍存在焦慮心理。一部分人除了擔憂自己和家人被感染,更擔憂疫情繼續蔓延,常常處於不安中。還有一部分人過分關注疫情的負面消息,緊張,恐慌情緒不斷加重,還產生疑病心理,一旦自己或家人出現身體不適,特別是呼吸道相關的症狀,便導致緊張擔憂加劇。


太南了!悶透了!心理醫生教你如何破


憤怒

憤怒也是常見的情緒反應。面對疫情,內心的安全感被威脅,很容易覺得無助,無力,而產生的憤怒,從心理學角度看,憤怒是一種心理防禦。疫情引發憤怒有多重原因,對疫情爆發的憤怒、對疫情蔓延的無助等,都可以通過憤怒情緒得到發洩。


抑鬱

無法出門導致與社會相對隔絕,生活節律被打亂,疫情帶來的壓力,這些都容易讓人精神疲勞,萎靡不振,對生活失去興趣,無法像往常一樣體驗到生活中的樂趣;如果對疫情持悲觀態度,更容易引發消極、無望的情緒,這些都是抑鬱的信號。


情緒相關的軀體不適

在疫情期間,身體出現不適症狀,可能是生理的原因,也可能來源於心理上。強烈的情緒會導致軀體感受性增加,容易產生種種軀體不適,涉及全身各個系統。常見的軀體不適包括心慌、胸悶、氣短,呼吸不暢,氣道阻塞感等。頭暈頭脹,疲倦,食慾下降,血壓不穩,月經紊亂。這些軀體不適往往增加疑病的傾向,常引發“是否感染”的恐慌。


太南了!悶透了!心理醫生教你如何破


認知問題

在應激狀況下,人體會調動資源重新分配到心臟、肌肉等重要器官,大腦的血液養分減少,導致注意力不集中,無法專注,判斷力、感知能力下降。另外,也可能出現偏執,草木皆兵心理,“看誰都是攜帶者”,不信任他人,敵意增加。對他人是否帶口罩、咳嗽等舉動異常敏感,易與人產生衝突。


行為問題

對疫情的認識和情緒狀態對行為有較大影響。常見的行為問題表現在迴避日常生活內容,行為退縮,對家人的依賴增加,生活懶散,活動減少等。還可能出現反覆洗手、消毒、測體溫等強迫行為,或者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多:吸菸、飲酒,熬夜,暴飲暴食等。在恐慌中也容易出現盲目從眾行為:搶購,囤積消毒用品、食物,藥物等。


盲目樂觀

面對困難,適度樂觀對保持心理健康有益。但需要警惕盲目樂觀:認為自己沒去過疫區,沒接觸過患者,沒有感染風險,疫情和自己無關。殊不知麻痺大意,防護不足,有可能導致疫情捲土重來,因此要避免盲目樂觀。


02

居家防護期間心理問題的高危人群

疫情當前,人人自危,在某個時刻或多或少都有心理波動。但以下人群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要格外當心。


1、既往有焦慮抑鬱、強迫障礙等病史,由於疫情期間的精神緊張,恐慌,病情容易加重,或者復發。

2、平素注重身體健康,對健康信息較為關注;或者有疾病恐懼,內心排斥生病、死亡等對健康、生命有威脅的負性健康事件,容易出現過分擔憂;

3、親朋好友中有感染者或需要隔離者,近距離感受到感染風險者。


03

居家心理防護措施

居家防護期間,保持良好的生活節律、適當運動和娛樂、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維護方法是保證身心穩定的基本條件。


1、正確態度面對居家防護。要認識到居家防護是防疫抗疫的科學手段,也是當前防止疫情蔓延的必要措施。思想上堅信一定能打贏這場疫情阻擊戰。主動學習疾病知識,瞭解科學的防護方法,加強自我防護的能力。相信各級政府公佈信息的權威性,不信謠,不傳謠,要保持對疫情相關信息的判斷力,保有一雙能識別傳言或不實消息的火眼金睛。

太南了!悶透了!心理醫生教你如何破


2、做好個人防護,減少感染風險:增加必要的防護措施:出門戴口罩,減少人群聚集機會,勤洗手,必要的消毒等,減少感染的機會,切斷感染的途徑,保護自身免於感染。


3、適當進行信息管理:多關注正能量、美好的事情,定時關注權威信息,主動隔離負面新聞,防止信息超載。對許多人來說,引發其焦慮的不是信息的缺乏,而是信息過載。某種程度上,不斷更新的信息就是焦慮恐慌的導火索。所以適當的信息隔離,是必要的自我保護措施。


4、保持適當的社交聯絡:居家防護使得正常的人際交往無法進行,閉門不出,也容易產生孤獨感。所以,要多和親朋好友通過各種途徑保持聯繫。每天適當的交流,除了可以增加感情,也達到相互鼓勵、獲得情感支持和關心、增加心理支持的目的。


5、保持規律的生活方式:儘管活動範圍僅限於家中,我們仍要積極生活。把精力放在當前的日常生活中,努力保持有序的生活方式和規律。帶著感恩的心珍惜與家人朝夕相伴的時光,在家中營造輕鬆和睦、相親相愛的氛圍。有意識安排家人共同完成的內容,比如遊戲、打牌、觀看電視節目等,不但能消磨時間,還能增加家人間的親密感。規律、秩序、掌控感是應對焦慮恐慌的有效手段。日常生活中,儘可能保持原有的生活作息,按時起居,飲食節制、保證睡眠,不過度使用菸酒來排解無聊或不良情緒。

太南了!悶透了!心理醫生教你如何破

6、增加運動和娛樂:每天安排一段時間,做能讓自己放鬆、愉悅的活動:聽音樂、寫書法、畫畫、做手工、讀書,冥想打坐等,都可以讓身心得到撫慰。另外,適度運動和放鬆練習也能達到愉悅身心的作用。比如家庭健身、瑜伽、健身操、太極,八段錦等都可以嘗試。肌肉漸進式放鬆、腹式呼吸等都是有效的放鬆、減輕焦慮的方式。


7、積極應對心理問題:疫情帶來壓力,恐慌,甚至會產生心身的創傷。所以,如果產生一定的消極情緒是十分正常的,不必有心理負擔,接納我們的情緒,有助於更好的生活,應對疫情。輕度的情緒困擾可嘗試自我調整,但明顯的緊張、恐慌,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者,自我調節往往收效不大,需要專業的心理援助。可撥打各級心理熱線,尋求專家遠程幫助,必要時到心理門診面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