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落後於時代的作戰方式是“李廣難封”的悲劇根源

在《滕王閣序》中有非常經典的一句話是“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人們都紛紛感慨李廣雖然為人有大才能,但是終其一生卻難以封侯,最終自殺而亡。關於李廣沒有封侯的原因,《滕王閣序》概括為“時運不齊,命途多舛”。我認為若是光說命不好的話,未免過於牽強,我認為李廣之所以難封的原因在於其沒有及時轉變軍事觀念和作戰方式,以至於屢遭大敗,最終落得如此一個下場。下面請聽日航君為您分解。

一、李廣的作戰方式

李廣是隴西成紀人,其家中世世代代都喜歡射箭,並且精通箭法。其實這一點蠻好理解的,李廣長於匈奴與漢的交際處,李廣家中應該是屬於那種半農半牧的經營方式,既像漢人,又像匈奴人。既然如此,李廣家中勢必會效仿匈奴人彎弓射箭,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應對匈奴人的劫掠,一方面也是為了應對野生動物的襲擊。而李廣傳承了這種家學淵源,同樣是善於射箭,他的出道第一戰就是依靠騎射取勝的。據記載:

“(李廣)從軍擊胡,用善騎射,殺首虜多。”

李廣家族善於騎射,他的同鄉之中自然很多人也善於騎射,我推測李廣最初的班底應該是一批同鄉、善於騎射的年輕人。因為興趣相投、風俗相通,李廣治軍的時候,也因此往往多不嚴謹,甚至可以說多具有匈奴人的治軍氣質。

李廣落後於時代的作戰方式是“李廣難封”的悲劇根源

李廣以騎射而聞名

例如說李廣曾經和程不識一同追擊匈奴軍隊,程不識是以治軍嚴謹而出名的將軍。當兩支軍隊擺在一起的時候,對比就非常明顯了。李廣的軍隊逐水草而居,到了目的地後,往往是“人人自便”,李廣也不派斥候去放哨,士兵比較輕鬆;程不識的軍隊則是排著整齊的隊列,紀律肅然,重視營地的建構和斥候的偵查。

因此我們可見,李廣在作戰之時是偏向於匈奴人一樣的散漫、無紀律、比較自由;而程不識則是嚴格的漢人軍隊的作戰方式:重視紀律、注重隊列、有一定的規章制度。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李廣還與士兵同甘共苦,往往是士兵不喝水,他不喝水;士兵不吃飯,他不吃飯,因此李廣也獲得了士兵們的愛戴。但是從某種程度看來,李廣這種做法頗帶有一些原始部落平均分配物資的感覺。

李廣的士兵因為人人比較輕鬆快樂,因此往往喜愛李廣;反觀程不識的軍隊,因為紀律過嚴,士兵往往苦不堪言。

李廣落後於時代的作戰方式是“李廣難封”的悲劇根源

漢軍很注重紀律性

除此之外,李廣還是一個頗具個人英雄主義的將軍。李廣經常喜歡帶著一支小分隊出去作戰而將大軍拋下不管。說實話,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行為。我們可見在春秋戰國時代,因為需要主將衝鋒在前,因此往往多出現主將被俘虜而全軍覆沒的事件。

但是李廣卻不吸取教訓,往往喜歡獨自出擊。例如說有一次,李廣率領了一支百人軍隊外出,途中遇到幾千匈奴騎兵,李廣和匈奴騎兵周旋了一天一夜才回到了大軍之中。雖然李廣的機智值得誇獎,但是此時他的大部隊的反應則是:

“大軍不知廣所之,故弗從。”

李廣這種行為是非常危險的。將大軍獨自放在野外,而自己率小分隊出擊,甚至沒有知會大軍一聲,如果這時候敵人來攻擊,群龍無首的李廣軍隊勢必全軍覆沒。

李廣雖然勇猛,雖然善於騎射,但是他畢竟不是郭靖這樣一個能打一百個的人,因此李廣也為自己的個人英雄主義付出過代價,例如說他曾經被匈奴人俘虜過,雖然後面僥倖逃脫,但是軍隊損傷殆盡,自己也被削去官職。

李廣落後於時代的作戰方式是“李廣難封”的悲劇根源

李廣頗有個人英雄主義

李廣作戰的時候,往往還欠缺一些謀略,多采用頭鐵式的騎射與正面攻擊。這種進攻方式雖然英勇,但是李廣軍隊經常出現全軍覆沒、傷亡大半的情況。經常可見的記載如“士卒無人色”。可見士卒們對於與匈奴軍隊對射這種舉動並不是非常贊同。畢竟以漢軍的騎射水平還是遠遠趕不上匈奴軍隊的。

因此李廣的作戰方式到這裡就很明確了,李廣採用了類似於匈奴人的治軍方式,軍隊較為鬆散,依靠李廣的武勇和對士兵的愛護來凝聚軍隊,注重騎射作戰方式,注重個人英雄主義,放棄了漢人軍隊善用兵法、注重紀律的特點。

李廣的作戰方式很容易讓我們想到後世的李世民,李世民具有胡人血統,作戰之時也頗有胡人之風。但是不同於李世民的百戰百勝,李廣卻常吃敗仗,究竟李廣的問題出在哪裡?

二、如何與匈奴作戰?

在李廣那個時代,漢朝的主要敵人就是匈奴了。匈奴的作戰特點我們都很清楚,那就是善於騎射。他們的培養方式是這樣的:

“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兔:用為食。”

從三歲孩童就開始培養騎馬射箭,因此就騎射方面來說,除了李廣這樣的奇人之外,漢人是很難在騎射方面與匈奴一決高下的。但是李廣偏偏要用己之短去攻匈奴之長。要知道,並不是每一個漢朝士兵都叫做“李廣”的。因此李廣的軍隊在與匈奴軍隊的作戰之中往往損兵折將,佔不到太大的好處,基本上都是1:1的交換比。在騎射方面的對決中,我想李廣能跟匈奴軍隊打出1:1的交換比來說就已經是很優秀的將軍了,但是在漢武帝眼中,李廣這種戰損比則並非是一個好將軍。

那麼漢朝軍隊的優勢在哪裡?我想那就是漢朝軍隊的紀律性和對兵法的靈活運用了。紀律性保證了漢朝軍隊有韌性、有紀律去執行長官的命令;對兵法的靈活運用則可以彌補在兵員素質方面的欠缺。這恰恰是漢朝軍隊的優勢所在。我們可以參考周亞夫屯兵細柳營的例子。當時漢朝的軍隊實力還不足以主動出擊,往往都是以被動防守為主,因為周亞夫軍隊的紀律性,當時皇帝也稱讚周亞夫的營盤牢不可破。

李廣落後於時代的作戰方式是“李廣難封”的悲劇根源

漢軍具有的極強的堅韌性是其能長途奔襲的原因

而這種紀律性則是匈奴軍隊難以獲得的。匈奴軍隊在作戰之時往往都是這樣的:

“利則進,不利則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不知禮義。”

也就是說匈奴軍隊屬於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的那種。漢朝軍隊在戰況不利的情況下往往會死戰到最後一人,但是這種情況在匈奴軍隊中是萬萬不會出現的。其實原因也很簡單,匈奴軍隊是由鬆散的部落聯盟組成的,因此各個部落的酋長都想牟利而不想讓自己的部眾傷亡太大,因此往往缺乏死戰的精神。因此匈奴軍隊往往缺乏紀律性,遇到強敵就會逃跑或者投降。

在這個時候,漢朝軍隊需要思考的問題就是如何將漢軍的紀律性和兵法與匈奴的騎兵結合起來,建成一支強大的軍隊與匈奴軍隊對抗。

三、衛青、霍去病的白刃戰

我想即便是過了百年,漢軍依然對項羽八百騎兵的衝擊感到後怕吧。自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騎射這門技術便開始被漢人所學習。但是騎兵此時主要的功能還是以偵查、騷擾為主,衝鋒陷陣的任務往往是交給車兵。項羽的八百騎兵是少有的騎兵衝擊的嘗試,同時也是頗具威力的一次嘗試。據記載:

“項王乃馳,復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復聚其騎,亡其兩騎耳。”

由此可見騎兵衝鋒作戰,即便是沒有馬鞍、馬鐙的輔助的情況下,一樣可以具有非常強大的威力。因此漢朝統治者自然會將這種戰術運用到軍隊之中。

李廣落後於時代的作戰方式是“李廣難封”的悲劇根源

項羽可能是比較早的騎戰藝術的實踐者

我們在玩遊戲的時候都知道,遠程部隊最怕近戰。如果讓漢朝騎兵衝到匈奴兵面前與其白刃戰,兼具漢朝軍隊的紀律性,再加上領軍的將軍有一些狡詐和兵法的輔助,再加上抵消了匈奴兵騎射的威力,那麼漢軍的戰鬥力一定會加倍提升的。

而這個嘗試,落到了著名的騎兵將領衛青、霍去病身上了。衛青、霍去病將衝鋒陷陣的作戰方式引入了軍隊之中,在二人的傳記中屢次出現這樣的記載:

“斬輕銳之卒”,“斬盧胡王,誅全甲”……

通過這樣的記載我們可見,二人已經完全轉變了思路,放棄了漢人不擅長的騎射而選擇了相對更加好用的騎兵衝鋒式作戰。並且二人注重軍隊的紀律性,使得漢朝軍隊有著非常強的韌勁與忍耐度。當時霍去病率領著大軍深入沙漠,尋找匈奴軍隊。沙漠中風大沙多,又沒有衛星定位,霍去病的軍隊只能憑藉著自身的堅韌去堅持下去。當時單于還覺得:

“漢兵既度幕,人馬罷,匈奴可坐收虜耳。”

結果最後霍去病軍隊找到了單于並且大破單于軍隊。由此可見,當騎兵的衝擊力配上漢軍的紀律與兵法之時,往往會爆發出遠勝於匈奴的戰鬥力。面對著兇悍的漢軍和新穎的作戰方式,鬆散的匈奴軍隊難以與之匹敵,只能在一次次的戰鬥之中損兵折將,步步敗退了。

因為及時轉變了自身的作戰方式,衛青和霍去病也脫穎而出,成為了著名的騎兵將領。

李廣落後於時代的作戰方式是“李廣難封”的悲劇根源

衛青霍去病的近戰嘗試

我們這裡就要再提一下李廣了。對於李廣而言,成也騎射,敗也騎射。李廣騎射很強,但是漢軍畢竟不是人人都是李廣,因此面對著更加善於騎射的匈奴部隊的時候,李廣軍隊往往佔不到什麼便宜。但是因為騎射為家學並且也是李廣一生最愛並且引以為傲的東西,李廣即便是知道騎射過時了,也不願意去改變自己的作戰方式,最終導致了自身的悲劇。

其實李廣的作戰方式還是很好的,但是並不適合與匈奴作戰。那麼適合什麼場合呢?漢文帝已經告訴了李廣最適合的時機:

“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

如果李廣生在了高祖打天下的那個時候,憑藉著李廣嫻熟的騎射技巧,打當時中原各路勢力的步兵恐怕就是手到擒來了。但是可惜在李廣的時代,敵人已經變了,但是李廣沒變,這也是李廣的悲劇啊!

李廣落後於時代的作戰方式是“李廣難封”的悲劇根源

改變不了自身的作戰方式,是李廣的悲劇

四、總結

戰爭是一門藝術!

既然是一門藝術,那就要敢於打破前人的陳規陋習,勇於創新。李廣的失敗,恰恰是因為他仍然堅持著騎射的作戰方式而沒有進行改變。如果李廣敢於進行改變的話,憑藉著李廣的能力,封侯對他來說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吧。

文:日航通鑑 圖:來自網絡與站內,侵刪


李廣落後於時代的作戰方式是“李廣難封”的悲劇根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