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使小小的郑国,率先崛起于春秋初期的郑庄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一剪梅73014109


在说郑庄公之前,我先说一下郑国的大致情况。

郑国,它在西周末期可以说是最为年轻的诸侯国,由郑桓公在公元前806年受封建立,郑国刚建立时,秦国已存在九十九年、晋国已存在两百二十七年之久,那为何如此年轻的郑国会崛起的如此之快呢?

郑国能崛起,这其中离不开两个人:

  • 一个是郑桓公。

郑桓公是郑国的第一位君王,观其一生,他对郑国的贡献或许不多,但是有一件事却决定了郑国以后的走向,即举国搬迁。

搬迁之前郑国的位置是在现在的陕西省凤翔县雍水以北地区,那时候还是周幽王执政时期,因为周幽王天天沉迷酒色、不理朝政的原因,郑桓公担心郑国迟早会因为周幽王的昏庸而产生变故,所以他便向郑国的太史伯商量了一下郑国以后的路该怎么走。

太史伯给他的建议是搬迁,搬到现在河南省附近,太史伯选那个地方的理由是因为:那里正好边邻东虢国和郐国,又因为此两国国君昏庸,郑桓公过去后那边百姓必定会附属郑国,这样一来,那时的郑国肯定会比现在的郑国强大。

对曰:“地近虢、郐,虢、郐之君贪而好利,百姓不附。今公为司徒,民皆爱公,公诚请居之,虢、郐之君见公方用事,轻分公地。公诚居之,虢、郐之民皆公之民也。”——《史记·郑世家》中郑桓公与太史伯的对话

后来郑桓公也确实听了太史伯的话,向周幽王打了报告之后开始东迁,搬到那里之后,郑桓公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派人向东虢国和郐国的国君带去了厚礼,贪财的两国国君见到如此大礼后便各自拿出了五座城池献给了郑桓公,这也就是郑国之后强大起来的基础。

所以说,郑桓公的搬迁举动也是后面郑国强大起来的原因之一。

  • 另一个就是本文的主角郑庄公

郑庄公是郑国的第三位君王,在他之前的郑国并不算强国,顶多就是与其诸侯国持平的状态,一直到“周郑交质”此事发生之后,郑国才迎来了他最强势的时期。

所谓的“周郑交质”便是指周王室和郑国的关系恶化之后,郑庄公与周平王交换人质的事件。

那时的周平王因刚刚完成东迁,内部还没平定,所以周平王得不得依靠边上的郑国和虢国,又因为郑庄公此人太过强势,处处不满周王室,周平王就想把自己的权利分一半给虢国国君,希望虢国国君可以压制住郑国。

但是此时被郑庄公知道了,于是去责问周平王,之后便是两国以交换人质的方式来“互相信任”。

其实在这个时候,郑国就已经开始无视周王朝了,他开始以“春秋小霸”自居,并且发动了一系列战争,吞并了周边小国和侵夺许国,并且还帮助齐国赶走入侵的北狄。

如此这般的郑国,也确实称得上率先崛起于春秋了。

那如此作为的郑庄公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其实要如何评论郑庄公的话,从他敢和周王朝对质一事便可看出来。

“周政交质”事件是周王朝的权威第一次受到诸侯国的挑战,可以说郑庄公是导致礼乐崩坏的第一人,比之后的楚庄王问鼎还早了多年。

如果硬要去评价,我觉得强势、勇敢这样的词语比较适合,假如换个人去坐当时郑庄公的位置,我相信没有人敢去当第一个打破礼乐制度的人,因为当时的礼乐制度太深入人心了,在当时环境之中周王朝代表的就是天。

郁黎有话说

总的来说,郑庄公的一生也算传奇,历来的史学家对他的评价也是非常之高,但是最后郑庄公在安排继承人的时候出现了一些小差错,这也算是他美中不足的地方吧。

但是这些并没有妨碍到当时郑国的强大。


郁黎话史


郑庄公就是为人熟知的“郑伯克段于鄢”这个历史故事的主角“郑伯”,是春秋初期郑国的第三任君主,姓姬、名寤生。

郑庄公能在周王室东迁不久,礼乐尚存之际,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周天子,并在中原地区逐步建立“小霸权”,在政治、军事上都有所作为。

郑庄公可称得上“一代奸雄”,也是“治世能人”

【一】在周王室东迁的乱局中,郑庄公继承祖父、父亲政治遗产,利用周王室发展壮大了郑国

郑国开国之君、郑庄公的祖父郑桓公,是西周厉王之子、宣王之弟,身兼周王室大司徒之职。

西周未亡之时,郑桓公见形势不妙,就谋划举族举国东迁。但实现东迁的则是二代君主郑武公,同时也因为帮助周王东迁有功,而被任命为卿士。

在郑庄公继位之后,他一方面继承了郑国,另一方面也继承了武公在周王室中的职位。

卿士的职位,给了郑庄公壮大郑国的助力

在继承祖父父亲建国方针上,郑庄公时不时的利用周王室的残余影响力,为郑国谋利。颇有点后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感觉

当然,治国不能总靠捷径。在为政措施上,郑庄公强调国内部族团结巩固政权,发展工商贸易增强实力。

郑庄公的不遗余力,让郑国在东迁之后的新土地上,仍然能够很好的立足。

【二】当周桓王不再视郑庄公为忠臣而想除掉他时,郑庄公敢于首开先河,以为臣之身,与名义上的天子开战,可谓奸雄

由于郑庄公治下的郑国实力与日俱增,加上他东征西讨、南征北战,国土面积和影响力日渐扩大。

在此时的周天子周桓王看来,郑庄公和郑国无疑是要搞事情,要跟周王室争夺天下啊。这种事情,在周桓王这个日夜梦想着维护天子权威的人看来,是不能容忍的。

周桓王决定首先解除郑庄公在周王室的卿士职位,郑庄公则以不再朝拜天子进行回应。

周桓王一怒之下,亲率虢国、蔡国、卫国、陈国联军,讨伐郑国。

郑庄公也不甘示弱,出兵相对,两军战于繻葛(今河南长葛县),周桓王的联军大败。

郑庄公很聪明,见好就收。当晚就派人去慰问周桓王,做出和解姿态

如此一来,郑国既保住了自己,又教训了周王,但却适可而止地维护周王的最后一点尊严,真是得了便宜也卖了乖。

【三】郑庄公在位期间,大小战争几乎完胜,军事才能了得

郑庄公在位40多年,主持和参与了诸多战事,几乎是以完胜姿态称雄于当时。

击伤周王、伐宋入郛、破许驻军、大败息国,以及抵御北戎、抗击燕国,都大获全胜

郑庄公在一系列战事中,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干,也是郑国能“小霸”的重要因素。

当然,郑庄公还是一个善于利用外交造势的君主,也曾为了剪除自己的亲兄弟共叔段而设计,但这些不过是他能在春秋初期称霸于中原的手段罢了。

然而,郑庄公却没有解决好继承人问题,导致霸业转瞬即逝。


温水历史


郑庄公是《左传》开篇第一个着重叙写的人物,也是两千多年来遭到最多非议、至今未得到比较一致评价的春秋历史人物之一。

自汉以降,一篇题为“郑伯克段于鄢”的《左传》选文历代相传,几至家喻户晓;与此同时,一个被冠以“伪善”、“不孝”和“周纲解纽罪魁”等诸种恶名的郑庄公,便作为被讥讽的对象而屡屡出现在难以数计的《春秋左传》评注、古文选本以及一些关于《左传》人物的论述之中。

但事实上郑庄公“借势而行”,联合齐鲁、打击宋卫、威慑周王、驱赶北戎,不仅为郑国谋求了稳定的生存环境,还使郑国实力大增,在当时俨然已有“霸主”之势,所以童书业先生亦称其为“郑庄小霸。

那么郑庄公真的像《左传》中所描述的那样虚伪、诡诈吗?那么为什么后世学者多为其人正名呐?

一、郑庄公其人其事

郑庄公是春秋初期郑国的第三代国君。祖父郑桓公名友,是周厉王少子、周宣王庶弟,在周宣王二十二年初封于郑。郑庄公生于武公十四年(公元前757年),《左传》记载说:“初,郑武公娶于申,日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日寤生。”庄公寤生继父位为郑君时年仅14岁,在位43年,于鲁桓公十一年(前701年)卒,终年56岁。其政治生涯可分为两段,前二十二年统一内政,后二十一年为郑国谋求稳定的生存环境。

姜氏在生寤生时发生了类似于难产的情况,所以姜氏对寤生“遂恶之”。而姜氏生次子共叔段时很顺利,没有感觉到痛苦,所以姜氏更偏爱共叔段。姜氏就多次请求立叔段为太子,以图日后取代其兄而继承君位。可惜“周人嫡庶之制,本为天子诸侯继统法而设。”郑武公担心废嫡立幼引起动乱,所以没有同意姜氏的提议。及至庄公以长子资格即位之后,姜氏又为叔段请求便于攻守的军事要地制(即今河南虎牢)为其封邑,年轻的庄公识破了姜氏的险恶用心,而封之于京城。共叔段在京为所欲为,先是使京的城墙超越先王之制,继而又收西鄙、北鄙“以为己邑,至于廪延”,甚至发展到“缮甲兵,具卒乘”,与其母姜氏共谋武装攻郑。郑庄公“闻其期⋯⋯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一举平定了这一蓄谋已久的军事叛乱,驱逐共叔段奔共。

叔段之乱的平息,标志着庄公排除政敌、稳定内政的成功,同时也显示了他在政治上的成熟和治理国家的才能。自此之后,郑庄公在统一郑国内政后转而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为郑国谋求一个安慰的生存空间。

郑国随周平王东迁至新郑,其疆域大致为“东有汴梁,南包许昌,西距虎牢,北越黄河。”表面上看郑国地势易守难玫,实则不然。地处地处中原的中心地带的郑国,东有齐鲁,北有卫燕,西有周晋,南有楚吴越等国,实为四战之地,一旦诸国联合进攻,郑国很可能四面受敌。为了保存和壮大自己,郑庄公一方面主动和齐、鲁两个千乘大国联合,一方面又坚决果敢地反击外敌。他先后攻伐宋、卫,制服陈、蔡,大败北戎及息、燕之师,入占许国,并且在鲁桓公五年战胜了周桓王以诸侯伐郑的联军。最后于鲁桓公十一年春正月,郑在恶曹与齐、卫、宋结成四国之盟,几成一代霸主。

二、历史诟病:“郑伯克段于鄢”

通过《左传》对“郑伯克段于鄢”这一过程的叙写 ,的确可见庄公在处理兄弟相争这一事件上的城府之深乃至所谓 “处心积虑”。但若将叔段叛乱只归罪于庄公“失教”,将平定姜氏与叔段的谋叛之举视为庄公的 “不兄不子”,则不仅有违实际 ,而且显得过于简单 。

首先,叔段之乱是由姜氏及叔段本人所造成。

按照当时诸侯继承惯例,武公死后应由长子庄公继位。但由于姜氏爱恶之偏,早在武公时就欲立不当立之次子叔段为太子,这是她预先埋下了兄弟相残的祸根。庄公即位之始,姜氏为叔段请制、请京,实际上又表明了她欲利用军事手段除掉庄公的图谋。在叔段居京之后,叔段为所欲为,俨然以“二君”自居,武姜更与之里应外合,企图颠覆庄公的政权、夺取君位。在这一骨肉相残的权力之争中,叔段和姜氏已“不弟”、“不母”在先,论者只责郑伯“不兄不子”,

不责姜氏“不母”和叔段“不弟”,显然有失偏颇。

其次,叔段之乱是一场生死博弈

在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庄公与姜氏、叔段之间的矛盾,实质上就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权力、君位斗争,而远非后世儒生、文士所想象的那种非原则的家庭纠纷,更不是只靠“子孝兄友弟恭”那一套道德观念和庄公单方面的宽厚仁慈所能调解的。叔段从图谋以次代长而立,到请制、请京,再在京邑迫不及待地扩张势力,最后与其母共同策划并实际发动武装叛乱:庄公若不克段,就必他不但没有丝毫的兄弟骨肉之情,而且已是一个图谋篡立的野心勃勃的阴谋家和郑国在位之君郑庄公现实的危险的敌人。定会被叔段所除。

对此,苏轼有诗云:“当太叔之居京城,取廪延以为己邑,虽舜复生,不能全兄弟之好。故书日“郑伯克段于鄢”,而不日“郑伯杀其弟段”。以为当斯时,虽圣人亦杀之而已矣。”在苏轼看来,郑伯克段为势所必然,“虽圣人亦杀之而已矣”

即使像清初史家马辅那样痛责庄公“不几千古罪人”的学者,也承认“春秋之际,周道其衰矣!或父子相夷,兄弟相灭,又宁止一郑伯哉”

!况且,郑庄公也没有像齐桓弑兄、晋文杀侄那样赶尽杀绝,而是驱逐叔段出郑,留了他一条性命。

与之同理,庄公对待其母姜氏的态度,似也不能简单地以“伪孝”、“不子”之罪断之。

“庄公寤生”且“惊姜氏”是实,但此罪并不在庄公。而姜氏“遂恶之”,并因此偏心地“爱共叔段”,且“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后来在叔段密谋“袭郑”的行动中,“夫人”又“将启之”,准备里应外合。很显然,姜氏是叔段之乱的重要策划者和主要参与者,她早已失去了对庄公应有的“母爱”而在“助纣为虐”。如果我们要责庄公“不子”,则姜氏亦难逃“不母”之尤。此其一;庄公克段制胜以后,也并没有因为姜氏、叔段曾经要谋害自己而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他驱逐叔段奔共,数年之后还对其大夫百里道出过自己的悔恨:“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其糊口于四方。”他对其母姜氏也只是置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发过誓后,庄公又“既而悔之”,最后又因颍考叔来献而“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并“遂为母子如初”。

可以想见,14岁丧父且又失去兄弟之和的庄公,自有不愿再缺母子之欢的人之常情。所以,庄公对姜氏的态度变化,连吕祖谦也说是所谓“自恶而入善者”;清吴楚才、吴调侯更以为:庄公的“悔誓之过,是天性萌动”,庄公对颍考叔言

“尔有母遗,繁我独无”之语,乃是“哀哀之音,宛然孺子失乳之啼”

三、“借势而行”郑庄小霸

一、清除周边诸侯国威胁

通过借“齐鲁大国”之势和“卿士身份”之势,郑庄公完成了对宋、卫、蔡、陈等敌对势力的直接打击,消除了郑国周边的威胁。

1、郑国初期周边诸侯国威胁

①卫。“郑伯克段”后,共叔段之子公孙滑逃至卫国,公元前722年,卫宣公出兵以助公叔滑讨伐郑国,并攻取郑国的廪延。同年郑庄公率领王师、虢师征伐卫国南部边境。公元前719年,卫公子州吁弑其父桓公而自立。篡位自立的州吁自觉根基不稳,想要通过对外战争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与权力,而与卫结怨的郑国无疑是最佳的征伐对象。但是单凭卫国自身的实力并没有绝对的把握战胜郑国,

所以卫州吁便联合宋、陈、蔡等国包围郑国东门“五日而还”。

②宋。宋伐郑的原因有二:(1)直接原因:宋殇公之位得自于其叔父宋穆公,因为当年宋穆公得位于其兄长宋宣公,所以宋穆公病逝前将君主之位传给宋宣公的儿子宋殇公,而让自己的儿子公子冯出居郑国。在宋殇公即位后,郑国想要将公子冯送回宋国,这使得宋殇公的地位受到威胁,所以宋殇公同意与卫国联盟,讨伐郑国。(2)根本原因:

郑国为宋国争霸中原的最大阻碍。宋殇公在位十年十一战,素有称霸之心,但周为天下大宗,齐、鲁、晋、楚皆为强国,宋无力征伐。而中原诸国实力较弱,郑为中原诸国中实力最强者,故宋国只要击败郑国就可以顺势称霸中原。故此,为了征服郑国,宋殇公选择和卫、蔡、陈等国联手。

③蔡、陈。蔡、陈二国在春秋初期地位较低,且实力较弱,所以一直追随宋国。蔡、陈本来与卫国有矛盾,在宋国的调解之下才“方睦于卫”。公元前719年卫、宋、蔡、陈联合伐郑。当时宋国位于郑国东方,卫国在郑国北方,蔡、陈在郑国南方,实际上对郑国已形成一种包围之势。

2、借“齐鲁大国”之势和“卿士身份”打击宋、卫等国,维护郑国的安全

①为了应对宋、卫、蔡、陈等国的军事包围,借“齐鲁大国”之势

齐国的始祖是周武王时的功臣姜尚,史称“姜太公”。武王灭商的过程中姜太公功劳甚大,所以西周时齐国的地位与威望很高。据童书业先生推断,春秋时期齐国的兵力“当不下数千乘。”而《国语》中也说齐僖公时期“小伯”,韦昭注:“小伯,小主诸侯会盟。”可见与郑庄公同时代的齐僖公已略有霸主之势。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郑国位于宋、卫以西,齐国位于宋、卫以东。郑庄公与齐国结盟就可以对宋卫形成夹击之势,从而破除宋、卫等国对郑国的军事包围。加之齐、郑之间早有“卢之盟”,公元前720年齐僖公与郑庄公“盟于石门”,重新巩固“卢之盟”。郑庄公一生征战,甚至曾击败周天子,但却没有和齐国发生一次矛盾,足见齐、郑同盟的坚固。

鲁国是周公旦之子伯禽的封地,周公旦有大功于周,《周书·费誓》为伯禽伐淮夷、徐戎的誓词,所以伯禽亦有功于周,因此鲁国的地位在西周至春秋时期也很高,与齐国并称为大国。从地理位置上来看鲁国北靠泰山,与齐国接壤,西南与宋国相邻,这导致鲁国更多的接触宋、齐两国。加之鲁隐公为公子时曾与郑人战于狐壤,战败后曾被郑人俘获,故此,当卫、宋、陈、蔡伐首次郑时,鲁公子翚也“帅师会之”。可见此时鲁、郑之间的关系也比较紧张。然而事情到了公元前718年发生了转机,郑人以邾人为向导,派遣周王室军队和邾国军队进攻宋国,“人其郛,以报东门之役。”鲁隐公本打算出兵救宋,于是问宋国使者:“师何及?”宋使回答:“未及国”。面对宋使缺乏诚意的答复,鲁隐公辞退了宋国使者,放弃出兵救宋,至此宋、鲁两国交恶。这为郑庄公结好鲁国提供了机会。公元前715年,“郑伯请释泰山之祀而祀周公,以泰山之祊易许田。三月,郑伯使宛来归祊,不祀泰山也。”郑庄公担心鲁国会以废祀周公旦为理由拒绝这次交换,因此先提出废除泰山之祀,表明祊地对于郑国已经没有意义,并提出为鲁国祭祀周公旦,让鲁国放心。

通过郑国的诚意之举,鲁郑关系开始缓和。公元前713年“春王正月,(鲁隐)公会齐侯、郑伯于中丘。癸丑,盟于邓”。齐、鲁、郑三国正式结盟”,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郑庄公政在齐、鲁两大国的辅助下,通过政治上联姻陈国,军事打击宋、卫、蔡、纪、盟、向等国,为郑国的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②借“卿士”身份,师出有名平定四方诸侯国

两周之际,犬戎“杀幽王骊山下。”,“晋侯会卫侯、郑伯、秦伯,以师从王人于成周”,《左传》载:“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国语·周语中》亦载:“我周之东迁晋郑是依。”周平王东迁,郑国有大功,所以郑武公、庄公时期一直担任周王卿士,在春秋初期,郑国一直左右着王政。

春秋之世,凡是对外战争都讲究“师出有名”,凭借王室卿士身份“以王命讨不庭”就是郑庄公维护郑国安全的又一个手段。春秋初期各国实力较为均衡,没有哪家诸侯独大,且周王室尚有一定实力,所以各国对周天子还存有一定的敬畏。《左传·隐公八年》:“八月丙午,郑伯以齐人朝王。”《桓公四年》:“王师、秦师围魏,执芮伯以归。”《史记·晋世家》:“曲沃武公诱召晋小子杀之。周桓王使虢仲伐曲沃武公,武公入曲沃。”

而弑君自立者更是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左传·隐公四年》载卫国公子州吁杀卫君以自立,因其得位不正“未能和其民,厚问定君与石子,石子曰:‘王觐为可’”顾栋高曰:“桓王之世犹能兴师以号诸侯”实为春秋初年周天子余威尚存的真实写照。

凭借周天子的威望,加上自己王室“卿士”的身份,郑庄公可以名正言顺的主动出击,通过战争来为自己谋求一个安稳的生存环境。公元前722年郑庄公凭借王师、虢师攻击卫国南部边境;公元前718年郑庄公又以会同王师讨伐宋国,“入其郛,以报东门之役”;公元前714年宋殇公冒犯周王,郑庄公以天子左卿士的身份奉王命讨伐宋国;公元前713年“冬,齐人、郑人人郧,讨违王命也”。

郑庄公依靠“王师”进行对外征伐既提高了周天子的威望,稳固了自己“卿士”的身份,也沉重打击了宋、卫等国,维护了郑国的安全。

二、打击周王的权威

以“卿士”身份借助“周天子地位”之势,打击周王的权威,郑庄公提高了自己的威望,震慑中原诸侯,间接地为郑国创造了安稳的发展空间。

1、周郑交质

《左传·隐公三年》载:“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鲁隐公三年为公元前720年,如果“平王东迁”确在公元前771年,则郑国把持王政已达五十一年。面对郑国权势的日益膨胀,周平王策划将卿士权力分与虢公忌父。周平王面对郑庄公的质问时,非但没有承认“分权与虢”的计划。反而为了让郑庄公放心,周平王选择“周郑交质”,即和郑庄公互换人质,来表明自己不会分权与虢的态度。于是,“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以便于对周郑双方的关系加以约束。

当从此前多数文献来看,互换人质多为诸侯之间的行为。周天子被迫自降身份与诸侯交换人质,无疑是其地位下降的一种表现。而郑庄公通过“周郑交质”完成对周天子地位的第一次冲击,保住“卿士”身份也意味着保住了维护郑国安全的重要筹码。

2、箭射周王

“周郑交质”同年周平王去世,其孙周桓王即位,而周桓王即位后并没有延续其祖父对郑庄公的安抚政策。周桓王即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试图实现周平王“分政与虢”的计划,于是“周人将畀虢公政”。郑庄公迅速给予回应,公元前720年春“取温之麦”,同年秋“取成周之禾”。郑庄公一年两次直人王畿之地夺取“麦”“禾”无疑是想对周桓王发出警告,以此来保住“卿士”身份。面对郑庄公强硬的行为,周桓王虽然暂缓实行“分政与虢”的计划,但周桓王与郑庄公的关系迅速恶化,史称“周郑交恶”。

公元前717年的冬天,“京师告讥”鲁隐公向宋、卫、齐、郑等国买米以缓解京师的饥荒。郑庄公借此机会觐见周王以求缓和周、郑的关系,周桓王因“周郑交恶”仍有怨气,并没有以礼对待郑庄公。公元前715年,“郑伯以齐人朝王”再次表明了郑庄公的诚意。但是周桓王非但没有接受郑庄公的诚意,反而在同年夏天,任命虢公忌父为周的右卿士。

面对周桓王的强势,郑庄公接受了自己从“王卿士”到“王左卿士”的身份转变。虽然权力被周天子剥夺一半,但毕竟郑庄公还保留着“卿士”之名,还可以借用周天子的名义维护郑国的安全,此时郑庄公选择了忍让。周桓王并没有因为这次忍让而停止对郑庄公的限制,继“分政与虢”之后,周桓王于公元前707年正式宣布“夺郑伯政”,并亲率陈、蔡、卫等诸侯联军及王师伐郑。此时,蓄怨已久的郑庄公毅然统领郑国军队抵御王师以卫社稷,在编葛大败王师,其大夫祝聃还“射王中肩”

,周桓王大败而退。面对败走的周王,郑庄公并没有乘胜追击:“君子不欲多上人,况敢陵天子乎?苟自救也。社稷无陨,多矣!”反而使人连夜“劳王,且问左右”以示和解之意。

郑庄公对周天子“打、抚结合”起到了有效的震慑作用,在春秋初期最先看到并且道出了“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天而既厌周德”的历史性变化。郑庄公以一个后起的诸侯之君,居然敢于与王室公开对抗,

这不仅生动地反映了春秋初期王纲解纽、诸侯日强的社会现象,同时也开启了小宗反抗大宗,诸侯凌驾天子的先河。郑庄公凭借对周天子地位的冲击提升自身威望,不仅为郑国创造了一个稳固的生存环境,更让郑国的国力达到鼎盛,此时的郑庄公已有“小霸中原”之势。

四、《左传》对郑庄公的持肯定态度

历代以来学者多以“ 郑伯克段于鄢”作为评述基础,认为《左传》有意将郑庄公描绘成虚伪、诡诈的阴险人物。然,通篇阅读《左传》当中关于郑庄公行事的全部叙写和评议。不难得出颇不相同的结论。

首先,《左传》本着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德原则,真实地记载了郑伯克段于鄢、周郑交质、郑伯朝王、侵陈、入许、抵御王师,郑及齐、卫、宋盟于恶曹等一系列重要的历史事件,充分展现了郑庄公在春秋初期王政衰微之时,发展郑国、初图霸业的奋斗过程和精神风貌,刻画了这位具有胆略、卓识、有勇有谋的诸侯之君的形象,从客观上肯定了这一在当时社会起过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

对于《左传》肯定郑庄公的思想倾向,其实古时学者也有所认识。如东汉顺帝时,顺帝与阎太后无母子之恩,尚书周举就曾以郑庄公与其母之事谏曰:“昔郑武姜谋杀严(庄)公,严(庄)公誓之黄泉;秦始皇怨母失行,久而隔绝,后感颍考叔、茅焦之言,循复子道,书《传》美之。今诸阎新诛,太后幽在离宫⋯⋯宜密表朝廷,令奉太后。”在周举看来,虽然武姜已为“谋杀”庄公之恶在前,而庄公却仍“复”其“子道”之行于后,因而《左传》才传载郑庄公之事而“美之”。这是从正面评价《左传》作者对郑庄公的肯定态度。

但更多的是从反面批评《左传》的,如宋吕祖谦在《春秋左氏传说·看左氏规模》中说《左传》“序郑庄公之事极有笔力,写其怨端之所以萌、良心之所以回皆可见”清马骕亦埋怨《左传》“谓虢公作卿士,郑犹朝王。其后易田夺政,郑始不朝。王以三国来伐,郑伯御之。……不知君臣之间有讨无战,天子有爵,夫谁敢鲁”吕、马氏等人的这些指责,正可作为《左传》作者肯定郑庄公的重要反证。

其次,从《左传》以“君子曰”等形式对郑庄公的直接评议言论中,也可以看出作者肯定郑庄公的主观倾向。

《左传》作者在对郑庄公行事的叙写过程中,正充分利用了“君子曰”这一方式。从隐公元年至桓公十一年的有关叙述中,作者9次运用“君子曰”(或“君子谓”、“君子是以知”)对郑庄公发表过自己的评价性意见。这9次评议,除一例外,其余都是对郑庄公的肯定性评价。

最有代表性的是鲁隐公十一年对郑庄公入许的叙写与评价:是年七月,鲁隐公与齐僖公、郑庄公共谋伐许。七月初一日围许,初三日郑庄公入占许城,许国君逃亡至卫。庄公则让许大夫百里奚帮助许君之弟许叔居于许的东鄙,安抚许地百姓;又让郑大夫公孙获辅助百里,并告诫公孙获不要与许国相争,在“我”死后就离开许国。《左传》较为详细地叙述了庄公入许前后的言行之后,以“君子谓”的形式评议说:郑庄公于是乎有礼。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也。

礼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重要法宝,《左传》中表述的郑庄公“于是乎有礼”、“知礼”。郑庄公因许违背法度而讨伐它,服罪了就宽恕它,他“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真“可谓知礼也”!

综上所述,可以说《左传》对郑庄公是持基本肯定态度的。尤其是在周、郑关系上,《左传》不囿于“君尊臣卑”的正统观念,而能正视客观现实,

“不责郑之叛周,而责周之欺郑”,既突出了小国诸侯郑庄公的胆略才干,也写出了周平王父子的怯懦无能,表现了比较进步的社会历史观和政治道德观念。

结语

郑庄公是一位具有相当成熟的政治眼光和治国才能杰出人物。他第一个在稳定内部的基础上向外拓展,使所在国成为诸侯强国、开启春秋霸业的侯国之君。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郑庄公的“克段”和“叛周”,都是时代变化背景下为巩固政权和国家发展的必然之举;况且他在置母城颍后又“既而悔之”,在“克段”10年之后仍怀“有弟不能和协,而使其糊口于四方”之憾、大败王师之后不乘胜追击且夜劳王及其左右、入许后又戒公孙获“我死乃亟去之”,如此等等,不但不能作为庄公“伪善阴险”的证明,而恰恰是他作为过渡时期雄主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观念影响的表现。


历史系老阿姨


郑庄王是春秋王霸之业的开启者,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春秋霸主—郑庄公。毛主席曾说过,春秋时候有个郑庄公,此人很厉害。他对国内斗争和国际斗争都很懂得策略。

一、郑国和郑武公掘突

公元前770年,郑武公护送周幽王之子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是为东周之始。周平王因郑武公护送东迁有功,于是任命郑武公继承其父郑桓公的职务,担任周王室的卿士。

郑武公继续坚持父亲制定的东扩战略计划,一方面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一方面进一步实施攻灭东虢国和郐国,吞并周边鄢、蔽、补、丹、依、弢、历、莘八邑的具体行动。

公元前767年,郑武公占领东虢国都城(今河南荥阳广武平城),灭亡东虢国。 然后横扫周边鄢、蔽、补、丹、依、弢、历、莘八邑。 郑国鸠占鹊巢,把国都迁到郐国故都,使原来的寄帑之地变成自家地盘,并把旧部从陕西迁到河南,以“郑”为号新建城邑。

二、郑庄公的出生及继位

公元前757年,郑庄公出生时,先出脚后出手,吓坏了母亲姜氏,姜氏留下不小阴影。但姜氏偏偏给郑庄公起了“寤生”的乳名,意思就是逆生,逼自己记住这件事。

后来,姜氏又顺产了小儿子共叔段,给她带去了必要的安全感。姜氏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共叔段,包括不遵循周礼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制”。

公元前744年,郑武公病重之际,她多次向郑武公建议,立共叔段为太子。郑武公没有听从意见。这里面或有遵循“周礼”的成分,从后来的发展看,郑庄公后来成为春秋初期“小霸”,证明郑武公的眼光并没有错。

三、郑庄公的故事

1、掘地见母。

郑庄公出生时的逆生,他的母亲姜氏于是厌恶他,而爱他的弟弟。姜氏讨厌郑伯,与共叔段秘密谋划,自己做他的内应。郑伯在鄢地打败了共叔段,对姜氏说:“不到黄泉,不相见”,但后来又后悔了。颍考叔劝谏庄公掘地见泉,母子于地道相见,和好如初。

2、假命伐宋。

周天子权力日益颓废,为获取郑庄公支持,周平王不惜与他交换儿子为质。周平王即位后,忌恨郑庄公。郑庄公返回郑国后,采用了祭足之策,派人偷割周天子封地的麦子。庄公还假借周王的号令,纠集了齐国、鲁国的军队,讨伐宋国。宋国派出孔父嘉,联合卫国军队,攻打郑国未果,被堵在宋、卫联军,树立了郑国的霸权。

3、箭射天子。

宋国兵败后,太宰华督乘机鼓惑士兵,将司马孔父嘉杀害,还杀了宋荡公,立公子冯为宋庄公。周桓王得知郑庄公假命伐宋,心中大怒,兴师伐郑。郑庄公率兵打败周军,祝聃箭伤周王的肩膀,周天子的权威已荡然无存。


连环画和小人书


郑庄公是一位隐忍、腹黑且斗争方式多样的高明政治家。郑国在郑庄公的带领下,率先登上了春秋争霸的舞台。只是限制于郑国的国力,郑庄公最终也只成为“小霸”。但纵观郑庄公一生,确实是一位能力极强的国君,堪称枭雄。

隐忍、腹黑的郑庄公

郑庄公是郑国第三任国君,其祖父郑桓公、父亲郑武公。郑国和西周王室的血缘关系非常近,郑桓公是周宣王异母弟,周幽王的叔叔。郑国的封地本来在镐京的西部,是西周王室西部防线的重要支点。但郑桓公眼见侄子周幽王的作为,预见到西周将会发生动乱,因此提前请求把封国东迁到了洛邑附近。

后来,郑桓公在保卫王室的作战中牺牲,其子郑武公接替了他的位置。郑武公在帮助打跑犬戎以及周王室东迁的过程中,出了大力气,因此得以担任周王室的卿士,借此掌握了王室的中枢大政。

等到郑武公去世,郑庄公继承了父亲的爵位。郑庄公在出生的时候,是因为倒着出生(脚丫先出来),他的母亲武姜因此遭了许多罪,对他从小就不喜欢,而是喜欢小儿子段。武姜的这种态度,也埋下了郑庄公兄弟反目为仇的隐患。

武姜曾请求把小儿子段立为国君继承人,郑武公没有答应。等到郑庄公即位,武姜又给小儿子请求封邑,选择了郑国的大城“京”(河南荥阳县)。大臣祭仲劝说郑庄公,京这个地方城墙太高,你弟弟完全可以凭借城池造反。言下之意,让郑庄公早做准备。

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郑庄公对此不动声色,只是让祭仲先等等。不久,段又让边境的两座城市听命于自己,实际相当于背叛了郑庄公。公子吕非常忧心,请求前去除掉隐患。

无庸,将自及(不必,他会自食其果)。

大臣都非常着急了,但郑庄公依旧老神在在,不动声色,亦不加以制止。段见自己的哥哥没有反应,胆子顿时大了许多,又收了两处地方作为自己封邑,还一直保持着向外扩张的势头。公子吕说:“可以了,再等下去你的弟弟就把人心都收拢了。”

不义不昵,厚将崩。

郑庄公依旧胸有成竹的样子,预言自己弟弟会失败。段修城墙、储备粮草、修造武器、整理兵车,准备袭击郑国都城。而且武姜和自己小儿子约定好日期,到时在国都内作为内应。

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从郑庄公纵容弟弟造反,一句话也没有劝说,可谓不教而诛,足可见郑庄公隐忍、腹黑的性格。本是一母同胞的兄弟,郑庄公没有用亲情感化弟弟,没有用国君的身份去劝导弟弟,反而是看着他一步步滑落深渊,最终被赶出郑国。

而对于自己的母亲,郑庄公也把她迁到别的地方,并扬言:“不到黄泉,不会再相见了!”一个隐忍、腹黑的枭雄形象跃然纸上。

斗争方式多样的郑庄公

解决了国内的隐患,郑庄公终于有精力着手争霸的事业了。因为凭借郑桓公、郑武公的努力,郑国东迁后依山带河,据险而守,有着极优越的地利。郑国确立了正确的治国方针,大力发展商业、农业,雄厚的经济实力使得郑国称霸成为可能。

但郑庄公在对外斗争的时候,并没有一味凭借武力,反而是在政治、外交、军事各个方面同时发力,最终使得郑国初霸中原。由此可见,郑庄公是一位深富韬略、雄才大略的国君。

在春秋初期,郑国周边的齐、鲁、宋、魏、陈、蔡等国,都是实力强大的对手,是郑国称霸路上的绊脚石。如果郑国四面开花,则会四处树敌,最终很可能被人联手灭掉。面对这种情况,郑庄公远交近攻,选择主要的对手为打击对象,先弱后强,逐个击破。

除此之外,郑庄公还利用自己担任周王室卿士的优势,假借天子的名义对敌手进行讨伐,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在这样的军事思想指导下,借天子威名,郑庄公联合郑国外围的齐、鲁两国,重点打击宋、卫、陈、蔡、许等相对弱小的国家。

在联合军事行动胜利之后,郑庄公还分给他们实际的利益。这样,自己的盟友尝到了甜头,在以后的军事行动中,也会更加积极响应郑庄公的号召,从而死心塌地地跟随他。

(郑庄公)于是乎可谓正矣,以王命讨不庭,不贪其土,以劳王爵,正之体也。

在对外的争霸过程中,郑庄公假借天子的名义,给自己的兼并披上了合法的外衣,还赢得了好名声以及盟友的尊重,这和郑庄公高明的斗争方式密不可分的。

郑庄公的斗争方式多样,政治、外交、军事全方面发力,既打虚弱了对手,又把自己的损失降到了最低。这也和郑庄公务实、谨慎的性格密切相关。

“务实”、胆大的郑庄公

郑庄公能正确估量形势,性格是比较务实的,所以行动就非常谨慎。但谨慎不等于胆小,相反,郑庄公的胆子还非常大,竟敢向高高在上的周天子发起挑战,并最终把周天下从高高的天上拉了尘埃。

上面我们说到,郑国的强大引起了周王室的警惕。虽然双方的血缘关系比较近,但此时的周王室已经衰落太多,再加上郑庄公对天子的态度不是那么尊敬,因此双方的矛盾便不可避免了。

为了分散郑庄公的权力,周天子任命虢公为右卿士,郑庄公为左卿士。手中的权力被分走一半,郑庄公不干了,命令手下抢收了王室的庄稼,双方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但此事过后,就看出郑庄公的老辣来了。深知和周天子闹崩,对郑国的争霸是不利的,所以在抢收庄稼之后,郑庄公又主动去朝拜周桓王。

这也可以看出,郑庄公务实的态度和厚脸皮了。不过郑庄公装作没事人,周桓王却是恨透了郑庄公,对郑庄公没有丝毫礼遇。而且,周天子用原本就不属于他的城邑来“交换”郑国的4座城邑。郑庄公虽然十分愤慨,但终究没做出什么出格的事。周桓王却把郑庄公的这种行为,认为是软弱可欺,最终把郑庄公左卿士的职位给剥夺了。

被逼近死胡同的郑庄公,从此也不再去朝拜周天子。周桓王为了惩处郑庄公这种“无礼”行为,最终联合陈、蔡、卫等遭受郑国打击的国家,一起进攻郑国。最终,周桓王、郑庄公战场上相见,由此爆发了历史上有名的“繻葛之役”。

只是周桓王低估了郑国的实力,陈、蔡、卫的军队很快被郑军打败,周军最终也无力抵挡。甚至就连周桓王本人,肩膀上也被射了一箭,周军溃败。手下大臣建议扩大战果,追击周军,但被郑庄公拒绝。

君子不欲多上人,况敢凌天子乎。

郑庄公竟然敢和天下共主战场相见,可谓胆大。但事后,郑庄公却又派人去安慰周天子及左右之人。认识到郑国已经强大起来的周桓王,此刻也认清了现实,借这个台阶下来。但此事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使诸侯看清了周天子虚弱的本质,周天子威严扫地。这一箭也吓破了周天子的胆,从此后再也没有一位周天子敢率军和称雄的诸侯较量。

此后,郑庄公还派兵打败北戎,解救了齐国的困境,使得郑国的威望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许多诸侯都云集在郑庄公的旗帜下。以郑国的地盘和国力,能取得“小霸”的地位,不能不说和郑庄公隐忍、腹黑、斗争方式高明、务实、胆大的性格密切相关。

唯其胆大,才敢为天下先,第一个走上了称霸的道路,甚至和高高在上的天子兵戎相见。唯其务实、谨慎,才能认清现实,见好就收,以防对方鱼死网破。唯其隐忍、腹黑、斗争方式高明,才使得郑国争霸成为现实。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郑庄公,那便是非“枭雄”莫属了。


历史摩天轮


郑庄公,春秋小霸,姬姓,郑氏,名寤生,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政治家。春秋时期郑国第三代国君,前743至前701年在位。郑庄公是一个有战略眼光,精权谋、善外交的政治家。其过人的政治才能,也是他在春秋列国纷争中能小霸中原的重要原因所在。郑庄公一生功业辉煌,在位期间,分别击败过周、虢、卫、蔡、陈联军及宋、陈、蔡、卫、鲁等国联军。御燕、侵陈,大胜之;伐许、克息、御北戎,攻必克,战必胜,可谓战绩显赫,使得郑国空前强盛,就连当时的大国——齐国也跟着郑国东征西讨。

咱们中国人素来崇尚智慧,热衷谋略。所谓“攻人以谋不以力,用兵斗智不斗多”,正是这一文化传统的形象写照。因此,历史上凡在政治上有所建树的人物,其最大的特色必定是政治智慧超凡入圣,谋略运用炉火纯青,风吹雨打闲庭信步,把握时机掌握主动。春秋初年的郑庄公就是这方面的典型。郑庄公在历史上的最大作为,是通过各种手段使西周末期才立国的弱小郑国,在春秋初年率先崛起,“小霸”天下。当然,郑庄公的这些功绩同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千秋伟业相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但若从郑庄公一生作为所体现的政治策略和政治技巧来讲,就不能不让人对他刮目相看了。


淡烟流水16


郑庄公,名寤生,郑国的第三位君王,是春秋初期一位拥有出色政治能力的君王,他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心胸宽广,爱憎分明

郑庄公其实是一个不幸的孩子,因为自他出生以来他的母亲武姜并不喜欢他,一直都偏爱弟弟段。武姜一直建议郑武公(郑庄公父亲)立段作为郑国君王的继承人,但由于春秋时期还一直都是长子继位的传统,而且寤生能力也不差,所以郑武公一直不同意武姜的建议。在郑庄公即位以后,还给了段封地。

庄公元年,封弟段于京,号太叔。——《史记》

但是段却在京练兵准备反叛,终于在庄公22年,段和武姜里应外合偷袭了郑国的都城。其实郑庄公早知道要段和武姜有谋反之心,他也在等段反叛,因为这样就能名正言顺的除掉段。郑庄公派兵偷袭了京,很快就将叛乱平息了。

有人说郑庄公是个内心阴暗的,因为他为了除掉段,足足等了二十多年以国家叛乱为代价,虽然用的是欲情故纵的计策,但是付出的代价太大了。其实从郑庄公平定叛乱这件事更能看出他是一位目光长远的君王,为了这一件事都能隐忍二十年,在段反叛的罪名坐实后才下手,这样的处置方法才会得到所有人的认可。

叛乱过后,郑庄公将武姜送到了颍,还发誓“不至黄泉,毋相见也。”但是在心中的怒火消去后就借用颍谷考叔的话和武姜和解了,

颍谷之考叔有献于公,公赐食。考叔曰:“臣有母,请君食赐臣母。”庄公曰:“我甚有母,恶负盟,奈何?”考叔曰:“穿地至黄泉,则相见矣。”于是遂之,见母。——《史记》

即便武姜犯了大错,但他们的母子关系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庄公在气消以后就和武姜见面,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心胸宽广的孝子

高瞻远瞩,处事冷静

郑庄公三十七年,郑庄公和周桓王的关系破裂,周桓王率领陈、蔡、虢、卫国讨伐郑国。郑庄公亲自率领军队迎敌,在祭仲、高渠弥、祝聸等人的帮助下大败联军,祝聸请求继续追击桓王郑庄公还说了“犯长且难之,况敢陵天子乎?”

若敢侵犯我的领地一定奋力抵抗,但是周桓王毕竟是天子,不能加以责备。不得不说郑庄公是一位懂得分寸,爱憎分明的君主。

在周郑战争中,郑庄公如果追击周桓王是一定会扩大战果的,但是那样的话也会引来其它诸侯国的讨伐,那就是得不偿失,所以目光长远的郑庄公放弃了追击。


不羁de汪


我看郑庄公这人不咋样!对外炫耀武力,甚至与周天子大动干戈;对家则腹藏心机,闹得母子失和,兄弟离散!

瞧这一家子:母亲武姜偏心眼儿,弟弟段倚仗母亲的庇护胡作非为,并阴谋政变;郑庄公本应告诫弟弟走正道,谁料他表面上故作不知,暗地里却积极备战。。。

当他弟弟与母亲里应外合发动叛乱时,郑庄公却一举“克段于鄢”,迫使弟弟自杀!随后,他又将母亲迁出国都,并发誓说:“不及黄泉,毋相见也!”

看见没有?哥哥没有哥哥样儿,弟弟没有弟弟样儿,他老妈就更甭提了,里挑外撅,让自己的骨肉互相火并——本该其乐融融的大家庭,最后闹得阴雾惨惨,生离死别!

如此郑庄公,值得我们赞扬吗?


乒乓球804


郑庄公无疑是英主,从他拒绝齐僖公的女儿文姜就看出,他不依附别人,靠自己的努力变强大的国主。要是他娶了文姜戴绿帽子不说,怕也是英年早逝,还能振兴郑国!


用户7797846829417


我国历史上的春秋初期,有一位国君的治国理政能力,可圈可点,耐人寻味。

他使西周末期才诞生的一个小国家,于春秋初年率先崛起。过程中,他的一些作为,确实有着独到之处。他,就是郑庄公(姬姓,郑氏,名寤生)。

一、郑寤生深沉能忍,忍出风度。

苏轼在《留侯论》中说:“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郑寤生就是一个“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的人。在其母亲姜氏与他的弟弟姫段串通一气,扰乱国政,图谋不轨的时候,他做到了隐忍不发。

姜氏(剧照)

姜氏非常喜爱小儿子姬段,想让他拥有好的封地,以此使他扬名立威,从而达到一些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

郑寤生虽然洞察出了其中的不利之处,但仍然遵照母亲的要求,把姬段分封到京地。

姬段到了京地后,大修城邑,图谋不轨。郑寤生知道后,一如既往,没有任何异常表现。听之任之,忍而不发。

姬段(像)

后来,姬段肆无忌惮、得寸进尺的种种行为,让朝臣们都感到“是可忍,孰不可忍”,都劝告郑寤生及早应对,以免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可是,郑寤生却以“不义,不昵,厚将崩”的理由,婉转地回绝了朝臣们的建议。

郑寤生遇事能忍,还表现在他与周王室的关系上。当时的周桓王年少气盛,时时为难他。



周桓王(剧照)

面对周桓王的一些不理智行为,他极力克制内心的恼怒,主动去京城朝拜他,希望以此缓解长期以来彼此间的不太融洽的局面。谁知周桓王并不买账,让他吃了个闭门羹。

接着,周桓王又任命虢公林父为右卿士,让他与身为左卿士的郑寤生分庭抗礼,并强行向郑国索取了邬、苏、刘、邘等四座城邑。

周桓王的所作所为,虽然令郑寤生很生气,但他还是强压怒火,以礼行事,恭恭敬敬地对待周桓王。

遇事深沉能忍,昭示着郑寤生的性格特征。但同时也反衬出他的老谋深算,工于心计。

二、郑寤生出手果断,直击要害。

面对胞弟的僭越乱礼、周桓王的无理打压,郑寤生在隐忍的同时,一直做着充分的准备。

可惜的是,他的那些对手们,把他的克制隐忍、妥协退让误认为是一种懦弱无能、软弱可欺的表现,于是乎步步紧逼。

当姬段调派军队企图偷袭郑国国都,周桓王举兵进犯郑国纵深之地时,他们忘乎所以的举动,正好为郑寤生全面反击提供了机会。

当问题到了不得不解决的时候,他不再忍让,果断地给对手以迎头痛击——“克段于鄢”,一举端掉国内动乱的祸根;用新型的“鱼丽”阵法,杀得周桓王的联军人仰马翻,连周桓王本人也中箭负伤。


郑国与周王室对战(图景)

可见,郑寤生不出手则罢,一旦出手,不但准而且狠,雷霆万钧,摧古拉朽,给对手以毁灭性打击。

郑寤生的忍让,并不是单纯的隐忍和退让,而属于韬光养晦、后发制人的大格局修为。他不是不想马上实施反制,而是不想在没有足够胜算的情况下,盲目行动。

三、郑寤生瞻前顾后,留有余地。

孔子说“过犹不及”。真正高明的政治家、战略家,不仅不会在胜利面前头脑发热、忘乎所以,而且能够适可而止、见好便收,绝对能够做到“有理,有利,有节”。


郑寤生(剧照)

当郑寤生挫败姬段的叛乱阴谋,迫使其逃窜到共地后,便不再追击。因为他明白,此时的姬段就是一条丧家之犬,不必要继续穷追猛打。

郑寤生的母亲姜氏在姬段反叛作乱的过程中,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他对此既痛苦又愤恨。

为此,他曾发誓,永远不再见他的母亲。但是,为了江山社稷,还是通过“掘地见母”的方式,与姜氏和解了,“遂为母子如初”。这样,他赢得了“孝”名,因而也提高了自己的政治站位。


郑寤生“掘地见母”(图景)

当郑国军队对阵周桓王大获全胜,祝聃等将领建议乘胜追击,以扩大战果之时,郑寤生异常冷静地表示:“君子不欲多上人,况敢凌天子乎?苟自救也,社稷无陨,多矣。”遂下令停止追击,放了周桓王一马。

而且,他还派人前往周桓王的军营,慰问负伤的周桓王,从而给他一个下台阶的机会,使得双方的关系不至于闹到彻底决裂的地步。

运筹帷幄,择机而动,动则必成。这样一来,郑寤生既赢得了利益,也给对手留了余地,一石二鸟。

是啊,示弱未必弱,逞强未必强;杀人不过头点地,得饶人处且饶人;给别人留下退路,也就是给自己留有余地。

郑寤生早已成为历史,然而,他的政治智慧、统御谋略,却依然令世人回味、叹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