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寻寻觅觅”,到底在寻找什么?

山野老人381


李清照“寻寻觅觅”,是晚年心境极为恶劣的情况下的一种下意识动作,并不是真的为了寻找什么,这和她晚年的不幸遭遇关系密切。

1、晚年的不幸遭遇

北宋灭亡,宋室南迁,李清照遍尝了国破、家亡、夫死、收藏的文物丢失的惨痛经历,不仅如此,更让她痛苦不堪的,还有再嫁张汝舟并与其离婚。赵明诚死后,张汝舟以赵明诚同学的身份接近李清照,对其百般呵护,博得李清照的好感,其实他是为了得到李清照夫妇收藏的金石字画。结果他与李清照再婚后没有达到目的,于是对其拳脚相加,简直是赤裸裸的家暴。

李清照忍无可忍,向官府检具张汝舟“妄增举数入官”的欺君之罪,最终离婚成功。按照当时法律,李清照被关押,后得綦崇礼相救,得以出狱。

2、寻找什么

此时的李清照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文物丢失、再婚失败、坐牢等等,她“寻寻觅觅”,在寻找什么?这只是她当时心境极为恶劣的情况下的下意识动作,并不是真的在寻找什么。家庭幸福能找回来吗?不能!赵明诚能找回来吗?不能!丢失的藏品能找回来吗?也不能!损失的清誉能找回来吗?更不能!她所失去的东西都是找不回来的。“寻寻觅觅”四个字,生动细致地刻画了李清照此时百无聊赖的心态。

3、寻找的结果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寻觅觅”的结果,就是冷冷清清。她独自一人,找来找去,什么也找不到,找到的只有这“冷冷清清”。这种孤寂,是彻骨的寒冷,就像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凄凄惨惨戚戚”是她的心里感受。她是才女,曾经有过幸福的生活,现在和命运抗争,得到的也只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综合来看,李清照“寻寻觅觅”,是晚年心境极为恶劣的情况下的一种下意识动作,并不是真的为了寻找什么。

关注梅鹤读书,欢迎点赞、留言,一起读出不一样的精彩!!


梅鹤读书


声声慢\r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r

这首词是李清照后期作品中最被后人称道的名篇。词中通过残秋景象的描绘,抒发了词人饱经忧患,在国亡家破之后的哀苦之情。词的上片一开头就在十四字中用了七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是对自己凄凉心情的复杂描写。前四字说寻找精神寄托,表现内心的孤寂;中四字是外在环境传达给作者的感受,是寻觅后的失望;而后六字是精神极端苦痛的总概括。惨然伤残的心境偏又逢上这种“乍暖还寒时候”,自然特别需要注意身体。“最难将息”是说自己本来体质单弱,在冷暖无常的时节,更加难以调养。其实这不单指季节的影响,联系开始三句,心情的郁闷也是将息不易的原因。在这种天气,这种心情的影响下,难免有借酒去寒暖暖身体,并以酒解愁的打算,可是饮了“三杯两盏淡酒”结果如何?酒量少,酒味淡,敌不住那“晚来风急”。以上都没有直接进行景物描画,只是通过强烈的抒情来表达心绪。上片最后三句突然引出秋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这里的“雁”既是作者亲见的物象,也带给词人想象的空间。旧雁的飞翔能否捎来家乡的音信?到此为止,抒情主人公的寂寞凄苦似乎已经尽情抒发,但更为煎熬悲痛的哀伤还是留给了下片。\r

词的下半阙,紧接上片,开头用三句描绘最具有时令特征的菊花:“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第一句说菊花凋谢之多,第二句说莉花零落的形态,第三句说菊花无人赏玩的苦况。这都可以看作是作者如今的真实写照。既然陷入这种境地,自有度日如年的感慨。下面好象是自言自语:“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语气极为沉痛。不说长夜漫漫,却言天黑难挨,可见愁苦非一般人所能想象。然而这时偏偏又逢凄风中的苦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上句取意于白居易《长恨歌》中的“秋雨梧桐叶落时”及温庭筠《更漏子》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但“兼”字和“细”字,更为细腻地写出了愁人的苦闷,不用滴到天明,已是滴透作者的悲凉之心,终于引出了结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联系上面一系列的渲染,显然下ー个“愁”字是远远不够的,可是除了“愁”又能用什么呢?以愁字收束,余韵无穷。\r

《声声慢》之所以流传不衰,是因为它最真切地表现了李清照晚年的悲伤,甚至相当消沉乃至绝望的心情,词中最为后世激赏的又是开头的十四个字。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起头连叠七字,以一妇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这种“创意出奇”,确实如周济所论:“是锻炼出来,非偶然拈得也”(《介存斋论词杂著》)。它虽字数仅占全词的七分之一,但却为全篇奠定基调,起到统领全局,直贯篇终的作用。不但准确地表现出作者感情活动的层次,而且使后面的景物都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结尾的叠字“点点滴滴”也照应开篇,使全词浑然一体,这些叠字都用的是唇齿音,声情口吻与词的内在情绪和谐统一,表现出作者驾驭语言的杰出才能。从这个意义上说,称起始的叠字手法是“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贵耳集》)也并不是过分的赞美之词。





古今人文撷英拾萃




从李清照的名句【东篱把酒黄昏后…………人比黄花瘦】可以看出李清照寻的是东篱陶渊明,觅的是黄花。




李清照在黄婚去东篱,或许去赴月下之约,迟到的阿明,让李清照左顾右盼,有牧童经过,李清照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黄花村。李清照看着一路的黄花铺向天涯,微风轻抚绸裙,暗香盈袖,顿感自己纤纤玉体宛如黄花之瘦美。



李清照以东篱入句,可见对陶渊明崇拜之余又多一层暗恋,陶渊明喜菊,李清照爱黄花,二人可谓志同道合,于艺术境界而言,正是此唱彼随的天作之合。李清照黄婚私约东篱且把酒,美人微醉,桃面如春,体若黄花,美哉渊明,乐哉东篱。



从李清照自比黄花,暗喻自己虽然历经婚姻,还是个黄花大闺女,从这里可以看出她的丈夫赵明诚前列腺有问题,后来赵明诚英年早逝,也是死于前列腺。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寻的是爱,觅的是心中男神陶渊明。词义哀怨凄凉,根据专家估计,陶渊明就是读了李清照这首荡气回肠的词作,痛哭三天三夜,避世桃花源。



李清照的词,深情之处憾人心脾,催人泪下,美丽多才的李清照,纵然寻寻觅觅,这朵天涯的小黄花依然在风雨中摇拽,孤独于炎凉的世间。



陶渊明走出桃花源时,踏破铁鞋,寻寻觅觅,两个惺惺相惜的人终于寻觅到华山,自古华山一条路,二人相逢,无言泪多,华山古道,残阳如血,李清照依偎在陶渊明怀抱,远处传来一曲高山流水,一人站于华山之巅,哈哈大笑道,好一对恩爱人,陶兄一向可好?陶渊明道,黄兄安好。山巅之人正是桃花岛主黄药师。黄药师道,李妹爱黄花,渊明爱黄兄,哥是闲云野鹤之人,明弟勿归桃花源,哥把桃花岛送与弟作为贺礼,愿你们百年好合,早生贵子。笑声渐行渐远。



白这个颜色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声声慢》抒写永恒的愁绪,表现出作者高超抒情艺术。

李清照的作品,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该词是作者的后期作品,写于国破,家亡,夫死之时。


寻寻觅觅,寻找的是:国家和平稳定,家庭幸福和谐,夫妻琴棋书画相唱和的生活。


观点如下:


李清照的词具有极高的语言艺术。她善于运用经过提炼的口语入词,而且用白描的手法驱辞造意,形成浅净畅达的特色。这方面与柳永有相似之处。


但由于经过了加工和提炼,因而不像柳词那样俗甚至庸俗。而是更接近李后主俗中见雅、淡而有韵的风致。从而使李清照词的语言具有通俗、优美、清新、富有表现力等特点。


她的生活道路与那个乱离的时代紧紧连在一起,而她的文学创作又与其生活道路紧密相连。因此,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很自然地以靖康二年北宋灭亡、南宋建立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以下对这个时期分别作介绍和论述。


前期(1084-1126)。


李清照18岁时,嫁太学生赵明诚为妻。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学家。他们的婚姻非常美满,感情尤其深厚,确是一对志同道合、意趣相投的夫妻。婚后,二人雅好词章,常相唱和。并共同从事金石学研究,校勘古籍、赏玩字画。


他们把整个生活都建筑在艺术的基础上。十年之间他们所收集的金石书画、文物古籍、竟多达十余屋。李清照就在这样一个艺术化了的家庭里过着悠闲安逸、优裕舒适的生活。


后期(1127-1151至1156年间)。


靖康二年(1127)李清照44岁。东京沦陷,金兵掳走徽、钦二宗。北宋灭亡。即发生了有名的“靖康之难”。五月,赵构在商丘称帝,是为宋高宗。改元建炎,南宋开始。


金人的兵火,毁灭了李清照与赵明诚美满的家庭生活和艺术空间。他俩只得带着最珍贵的一部分金石书画,匆匆避兵江南。


从此,一件又一件不幸的事接连发生。乱世之际,赵明诚病死于赴任潮州太守的途中。时为建炎三年(1129)八月,李清照年仅46岁。


赵明诚的去世,对李清照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也是她人生道路上的一大转折。从此之后,李清照一身承受着国破和家亡的双重痛苦。在奔亡道路中,金石文物又损失殆尽。


在三个多月的时间中,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走了约三千里的路程。她只身流落于杭州、越兴、台州、金华一带。过着孤独离沛的流亡生活。


此间,又发生了改嫁的悲剧。李清照晚年定居杭州,过着孤苦凄凉的晚年生活。在极尽寂寞凄楚中走完了人生的道路。


李清照后期的词作,虽然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的不多。但是,她丈夫的死去、自己的贫穷流浪以及改嫁的悲剧,都是那个乱离时代和封建势力直接给她的迫害。她是一个历史的受难者。靖康以后,国破、家亡、夫死的惨痛,使李清照忧愤深广。


在其词中以时代的大悲剧为背景,把个人沉重的不幸与社会的灾难,个人的颠沛流离之苦、茕独凄惶之悲、与国家的山河破碎之恨、生民涂炭之劫、紧紧结合起来。形成忧愤深沉、凄怆悲壮的格调。


综上所述:寻寻觅觅,寻找的是国家和平稳定,家庭幸福和谐,夫妻艺术唱和的生活。

个见浅陋,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文友参与探讨。谢谢。


临川慕思


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素有名家好评,然多是着眼起头十四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或评“无斧凿痕”,或评“创意出奇”,更有好评认为“气机流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些评价当然不能说不对,然只观表现手法,不顾词中悲意,此乃舍本逐末,不懂易安心思。

幸有梁启超先生,算是读懂了此词,他感慨:

“这首词写从早到晚一天的实感。那种茕独凄惶的景况,非本人不能领略,所以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

梁先生说的“茕独凄惶”正是此词的感情基调,“一字一泪”可见他感同身受,“咬着牙根咽下”更非无情者所懂,对此,六甲番人深以为然,十四叠字不过是营造悲伤气氛,道出清照内心的空虚寂寞、百无聊赖,此时虽有凄惨悲意,但意象仍不完整,只能算是铺垫,我们也只能远远看到清照孤寂的身影,隐约听到她在低声倾诉。

接下来清照方才补叙季节,“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有人根据下句黄花、大雁等意象理解成秋天小阳春,但六甲番人还是认为这是春天,江南花开得早,清明前后已有花谢了,春季乍暖还寒,最易感染风寒,清照此时已是中年,孀居独处,无人照顾,甚是可怜,所以“最难将息”,即便“三杯两盏淡酒”,又“怎敌他、晚来风急?”,正伤心时,又见旧时大雁北飞,“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这正是她另外一首词《武陵春·春晚》所说的感觉“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至此,我们仿佛看到冷清天气,清照独处孤寂,正借酒浇愁,睹物思人。

下片明显难写,上片已悲甚,凄意尽出,不过清照却另起重写眼前景物,似乎刚目送大雁归去,低头却见花落纷飞,“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不禁顾影自怜“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而细雨偏又不解风情,“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最后清照只能一声低叹“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是欲说还休,即使说了无人懂,其中悲婉凄楚,无情者不能懂,不经孤独者不能懂,而有情之孤独者却不忍再读,再读已是泪流满面。

细细体会全词意境,再回到起头十四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清照在寻寻觅觅什么呢?《诗词库》解释“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虽然不能说不对,但总觉公式化,六甲番人认为,清照此时应是在寻觅内心的温暖,寻觅不得才会出现内心的冷清,才会面带凄惨悲戚。

想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温暖的,可终其一生,又有几人能寻到内心的温暖呢?我的你若在,温暖自然在,你若不在了,世界便只剩了冷清。

我是六甲番人,敬请大家关注。


六甲番人


这出之李清照的《声声慢》。这首词是她南渡后,晚年的名作。

李清照南渡后,饱尝夠了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辛酸痛苦。

试想,一对书香的恩爱夫妻,因靖康之动乱,使她才三十几岁就失去了丈夫而流落江南,作为一个封建社会里的、从青年到老年的寡妇,她那没完没了的、难以言传的、想思愁情、孤独煎熬、生活凄苦……

呀!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了啊!咋能不让人心酸啊!

″寻寻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七对叠字,是作者故意运用的一种"填词″手法。这意味着一开头,李清照就是″大声″地″无声″″疾呼″!是一幅凄凉的画卷展开了……

无疑,这是一个深秋傍晚的黄昏景象!冷冷清清的境地!悲凉忧伤的生活写照!

面对这画面,她要寻找什么?毫无疑问,她象是在朦胧的徘徊中,象是孤鬼野魂在游荡,象是离群的孤雁心神不宁……

她冥冥之中,仿佛回到了十八岁刚刚嫁给了太学生赵明诚…十年乡间读书、吟诗、填词、赏玩金石书画、诗酒唱和……

突然!猛兽般的山洪暴发!人没了…诗酒书画沒了…貌美如花变成了憔悴的老态……然而花发、泪花、不归雁……

这不正是寻寻覓覓找到的吗!


全峰山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

李清照当时的处境,国破家亡,夫死,伤心。表达了他对亡夫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境况。


寻寻觅觅,寻找何也?

首先,丧夫之痛,寻觅往昔夫君的点点滴滴

想象着李清照晚年,端一杯淡酒,等着天昏云低,风冷正静的世界,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是哀怨划破天际,也划破了诗人李清照哀怨的伤口头。

白鸳鸯失伴飞。生死两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夫君生前的点点滴滴,往事再难寻觅…

其次,国破家何在的惆怅之情

李清照晚年,金兵入侵,北宋灭亡,一连串的打击,国破家亡,小家何在?颠沛流离的痛苦,亡国之恨,凝聚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是对国破家何在的吟诵…

所以,声声慢,漫生生,晚清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寻寻觅觅的是家国,个人情。

伤感至极,跃然纸上!


游动的螺旋藻


经历了所有女子的不幸,李清照清楚,现实中什么也寻觅不到,只能借酒浇愁,只能在醉后梦中寻找。梦中有:

【藕花深处】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依稀完成了母亲布置的功课,姐妹们商量去划船游湖。像出了笼子的小鸟,她们登上了停靠在湖边的游船,奋力向湖心划去。

那里有连片的荷花,有的刚刚绽放,几只蝴蝶就迫不及待地钻了进去;有的花瓣虽然凋谢了,莲蓬却钻了出来挺立在荷叶中。她们坐在船上,一边嗅着花香,一边随微风飘荡,深深陶醉其中。

不知不觉中,天色渐渐暗淡了下来,她们兴致尽了,这才想起该回家了。可是环顾四周,水面茫茫,回家的路找不着了。

大家心慌意乱,左冲右突,小船儿竟闯进了荷花丛中,把躲在里面的水鸟吓得大声惊叫起来,一齐“扑愣愣”地飞向夜空。

【汴京繁华】

仿佛元宵节的夜晚,姐妹们盛装出行,“皆戴珠翠、闹蛾、玉梅、雪柳、菩提叶、灯球、销合金、蝉貂袖、项帕,而衣多尚白,盖月下所宜也。”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永遇乐·落日熔金》

又仿佛是近郊游玩,护花帷幕低低地张蔽遮阳,红色的栏杆工巧地缭绕围护。经历了春风吹拂、春雨浴洗、清露浇洒的名花,仿佛晓妆初成的美人。最迷人的是在这明光宫苑内,有几枝向阳的牡丹正在竞芳吐艳。

禁幄低张,彤阑巧护,就中独占残春。容华淡伫,绰约俱见天真。待得群花过后,一番风露晓妆新。妖娆艳态,妒风笑月,长殢东君。

《庆清朝·禁幄低张》

【琴瑟和鸣】

刚玩完秋千,正擦着汗呢。突然客人来访。李清照慌得鞋子都没穿就跑。纵然是这样,她忍不住躲在门后又去偷看。来者赵明诚早就听闻了名动京城的李清照,结果李清照红着脸插上赵明诚带来的金钗。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沾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点绛唇·蹴罢秋千》

“男家择日备酒礼诣女家....如新人中意,则以金钗插于冠髻中,名曰插钗....既已插钗,则伐柯人(媒人)通好。”

吴自枚《梦粱录》

又仿佛是饭后一起烹茶的时候,夫妻俩决定用比赛的方式决定饮茶先后,一人问某典故是出自哪本书哪一卷的第几页第几行,对方答中先喝。李清照记忆超强,十赌九赢,可往往因为太过开心,反而将茶水洒了一身。

“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既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李清照《〈金石录〉后序》

【梦醒一切俱成空】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李清照即使在梦中寻寻觅觅,不停地寻找。奈何逝去的东西永无再会之日,被巨大的失落感扼住咽喉,千古才女李清照心痛到到无法呼吸。


流云飞1981


寻觅读书吟诗蹴罢秋千美好的少女时光,寻觅夫妻恩爱填词泼茶汴京赏玩金石书画的幸福光阴,寻觅自己的丈夫赵明诚,寻觅丢失的古玩字画,寻觅故乡故居的一切熟悉的旧物旧事,寻觅已逝的青春年华,寻觅过去的一切美好回忆,还有许许多多,可揣摩得之。我就一个省略号……省略掉了…………


天街之云


这是宋朝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词《声声慢》,大家都很熟悉了。最有名的是开头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连串的叠词,瞬间就把人带到一种孤独无助、情态凄凉的意境之中。李清照的一生,分为前后两个部分,以北宋危亡作为分割线。在国家还是太平的时候(虽然已经是表面现象),她的生活还是过得不错的。出身好,年轻貌美有才华,还嫁给了如意郎君,没事就写上一首词打发时间。那时候的词风,满纸透出的都是闲情雅致。看过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就出自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点都看不出忧伤的影子,倒感觉有一种幸福爆棚的“慵懒”。等到国破山河碎,匆匆南渡,最后只剩下孤身一人,晚景凄凉,写出来的词,无不流露出极度的感伤和悲哀。这首《声声慢》就是她后半生的代表作。处在这种环境下的她,还在寻找什么?其实已经没什么可以寻找的了,她哪里会不知道,不过发出一种绝望的沉吟罢了。曾经经历过的一切,都成了过眼云烟,此时此刻,她能抓住的,也许只有回忆,也许只有空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