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中國古代的"樂"

上期我們給大家講了中國古代的“禮”。中國古代常常說禮樂,這一期我們就接著上一期的“禮”來說說中國古代的“樂”。

說說中國古代的

一、從古文字看"樂"

樂的繁體寫作樂,甲骨文出現很多的“樂”,字形如下

說說中國古代的

金文中的“樂”有些變化,中間多了一個部件,與繁體字已經基本一致了,字形作

說說中國古代的

甲骨文的"樂"可以看做是一種木上加著絲絃的樂器,或者是把絲絃一類的樂器放在木上。金文承續甲骨文字形,新加的部件很可能有表意作用。後來在繁體的基礎上草化就形成了現在簡體的樂。樂在造字之初就有樂器之意。而且出土的樂器時間都很早,比如鍾、鐃、鼓、鉦、磬等樂器在商代早期的墓中就有發現。更早的如賈湖骨笛可以追溯到8000年前。


說說中國古代的

《說文解字》說:“樂,五聲八音總名。象鼓鞞。木,虡也。 ”意思就是,樂乃五聲八音的總稱。"樂"是原本是一種輔助性的原始宗教儀式,是古人將"頌神娛神"的願望以舞和樂的形式"送達天聽"的手段。早期商朝音樂屬於巫文明。在祭祀等重大場合,往往由巫主持表演本部族的傳統樂舞《桑林》和讚頌湯代夏立商武功的樂舞《濩》等等。商代樂器與"經國家,定社稷,序人民"的禮器並重,祭祀、喪葬、征伐、宴饗等重大禮儀場合無不用樂。商朝音樂真正進入文明的盛期,是在定都安陽以後(前13—前11世紀)。這一時期,商朝的樂器品種已相當多樣,製作工藝也很巧妙。打擊樂器有多種形制的鐃、鍾、磐、鼓。

說說中國古代的


鐃與鐸。這時的樂器製作水平已經達到了一定的高度。例如鐃以前是陶製,商朝的鐃均為青銅鑄造,或手持演奏,或植於座上演奏。


說說中國古代的

周初,經過周公等人的改造,樂便成了人們在宗廟中,在族長鄉里之間,在父子長幼閨門之內等等社交場合溝通情感的基本方式,其目的,就在於通過喚起血緣親情,增進社會成員之間的親近感,從而化解因為禮的等級化、秩序化而引起的種種對立感和心理矛盾。荀子把樂的這種功能恰當地稱之為"和"。


說說中國古代的

樂器是禮樂制度的表徵,象徵著擁有者的身份等級。從商周墓中出土的器物可以看出,樂器已經成為顯示墓主人身份地位的重要標誌。以樂器作為樂製表徵的"金石之樂",在商代晚期的政治中心區域已經形成和確立。西周時期,以鍾、磬為代表的"金石之樂"更為明顯,作為禮樂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金石之樂"的用樂制度進一步得到了強化。


說說中國古代的

二、

總結

樂器就是禮樂重器,是國家政權的象徵。因為樂器蘊涵著禮樂的觀念和精神,所以在當時社會中才佔據如此重要的地位,所謂"器以藏禮",其意義就在於此。樂器作為禮樂制度的表徵,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擁有,正如孔子所說:"惟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藏禮,禮以行義,義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節也。若以假人,與人政也。政之,則國家從之,弗可止也已。"

當今世界,"樂"早已從"禮"中單列出來而獨立發展,禮的痕跡正在從樂的肌體中慢慢退出,當重新思考這個禮樂制度中禮與樂的關係,這兩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限制,這個制度既有推動音樂發展的積極作用,也在很多情況下成為音樂的枷鎖和包袱。

說說中國古代的

參考文獻:王秀麗《從銅器銘文看宗周禮樂文化》,《成都師範學院學報》2016年1月第1期;

王小應《商周禮樂制度探析》,《絲綢之路》2012年第6期。

王林《對中國古代"禮樂制度"的現代辯證性思考》,《藝術教育》2012年第12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