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虎新作《八佰》,800名戰士面對30萬日軍,能堅守四天四夜,你認為是抗日神劇嗎?

一抹微光


首先正面回答你,不是神劇!!絕對不是神劇,我幾年前無意間搜索到四行倉庫保衛戰時我也很吃驚,在日本侵華風頭正盛的時候,整個上海都丟了,就是那麼實際人數約摸不到500人的部隊能守4-5天!!太不可思了!!!仔細查看料史以後才知道原來如此。

一;四行倉庫位於上海閘北區南部的蘇州河北岸,西藏路橋的西北角。它是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六層大廈,屋寬64米,深54米,高25米。創建於1931年,它原是四間銀行——金城、中南、大陸、鹽業共同出資建設的倉庫,牆高城厚,不易攻破!

二;中國守軍做了充分的準備,倉庫外圍修建和加固了工事,倉庫內又囤積了大量的彈藥武器、糧食和水,想攻破四行倉庫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三;四行倉庫旁邊就是英法租借,當時日本怕投鼠忌器,還不敢和英法翻臉,不敢使用大型殺傷性武器!!!

四;國民黨守軍是當時精銳中的精銳,裝備精良,訓練有速!老蔣把他們留下即是為了掩護撤退又要引起國際社會的輿論壓力迫使日本和解!!





影視圈了個圈


《八佰》講述的是1937年,淞滬會戰期間,800壯士在上海閘北四行倉庫堅守四天四夜,英勇抗擊日寇的故事。問題中說《八佰》裡面800名戰士抵抗30萬日軍,小編還沒有看過這個電影,不太清楚電影裡是不是這樣說的。不過,《八佰》是一個全民矚目的歷史題材,管虎也是一個很有能力的導演,小編認為他不會犯這種低級錯誤,因為在整個淞滬會戰期間,日軍投入的總兵力不過20萬,何來800名戰士面對30萬日軍之說?

“盧溝橋事變”時,中日衝突還是小規模、地區性衝突,淞滬會戰後,標誌著中日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這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一場戰役。這場戰役是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主動發起的,目的是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空間換取時間,粉碎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淞滬會戰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鬥,戰役持續了三個月,其中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共20萬餘人,宣佈死傷4萬餘人。中國軍隊投入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及八十七師、八十八師及148個師和62個旅80餘萬人,自己統計死傷30萬人。雖然淞滬會戰中國軍隊傷亡慘重,而且最後結果也以上海失守,中國軍隊全面撤出上海告終。不過,總的來看,淞滬會戰還是達到了戰略目標,日軍的戰線也被越拉越長,在中國陷入了持久戰的泥潭,最後失敗。

《八佰》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的故事。

孤軍堅守四行倉庫

1937 年 10 月下旬,此時淞滬會戰已經過去了三個月,中國軍隊全面敗退,上海眼看即將失守,此時,國軍精銳已經傷亡慘重,蔣介石也無心再戰。10 月 26 日晚,南京總統官邸內蔣介石下達了一道命令,留一個師死守閘北,其餘部隊全部撤退,蔣介石之所以做出這樣的決定,一方面吸引日軍的注意力,掩護大部隊撤出。另一方面在幾天後九國公約簽字會議上,能夠讓英國和美國聽到上海抵抗的聲音,幫助中國伸張正義。

這個任務落到了國民革命軍陸軍第9集團軍第88師身上,該師奉命留下1個團,死守閘北,牽制日軍。該團第1營為基幹,組成加強營,共420餘人,對外仍用團番號,稱800人,八百壯士的稱謂由此而來。

八百壯士由團副謝晉元、一營營長楊瑞符等率領,以四行倉庫為固守據點,實施掩護任務。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的謝晉元在對全體官兵作戰前動員時是這樣說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我們是中國人,要有中國人的志氣。現在我們四面被日軍包圍,這個倉庫就是我們的最後陣地,也可能是我們的墳墓,只要我們還有一個人,就要同敵人拼到底!”全體官兵表示:誓與四行倉庫共存亡! 就此,八百壯士在四行倉庫開始了影響深遠的四天四夜守衛戰。

連續四天四夜的戰鬥

27日晨,倉庫西北被敵人包圍。中午,日軍開始從西面的交通銀行方向向四行倉庫逼近,當即遭周邊陣地守軍頑強抗擊。日軍扔下數具屍體,抱頭回竄。隨後,日軍糾集兵力再次撲向周邊陣地,周邊守軍進行英勇抵抗後,退入倉庫。日軍佔領周邊陣地後,立即猛攻倉庫大門。日軍兵力幾倍於守軍,但八百壯士沉著應戰。是日,日軍遺屍80餘具,四行倉庫絲毫無損。

10 月28 日清晨,四行倉庫的哨兵突然發現一個女孩奔到了倉庫門口。女孩子說她是童子軍楊慧敏,哨兵隨即從窗口放下繩索,然而就在此時,日軍對著窗口掃射,危急時刻,謝晉元急中生智,給日軍來了一個聲東擊西。他命人從另外一個窗口推下兩個麻袋吸引日軍火力,趁著間隙,哨兵成功將楊慧敏拉入倉庫,進入倉庫後的楊慧敏將隨身攜帶的一面旗幟交給了謝晉元。第二天,四行倉庫樓頂舉行了莊嚴的升旗儀式,五十名士兵舉起槍對空齊放。這天,日軍數次強攻,密集的槍彈,把大樓打得四處冒煙,遍體彈痕。但都被八百壯士擊退。營長楊瑞符在《孤軍奮鬥四日記》中寫道:

“十月二十八日,午後三時,我看見敵寇在四行倉庫的西北面,很隱蔽地運動著四五門平射炮,向我們放射,我當即令機關槍向敵射擊阻止:而敵寇在交通銀行屋頂之機槍也馬上向我還擊,至此我們又和敵寇開始第二次血戰了。敵火之猛烈,較二十七日堵門攻打尤甚。倉庫各樓中,槍彈橫飛,煙焰蔽目,我命令各連一律停止工作,參加戰鬥,我與謝團副分頭指揮。謝團副擔任大廈東面的指揮,我在西面第三連陣地指揮作戰,與敵相持。下午五時許,敵寇彈藥消耗甚多,我略有傷亡。時天色已晚,敵見不逞,狼狽而

去。”

29日午後,日軍在四行倉庫西北角擺出幾門平射炮,對倉庫大樓進行轟炸。中國守軍利用被日軍炸開的洞口,架上重機槍,對日軍進行猛烈掃射,日軍平射炮失去了威力。而後,日軍一邊動用坦克,一邊派出舉著鋼板的日本兵,向著四行倉庫東門硬衝過來。在這緊急關頭,守在五樓的敢死隊員、年僅21歲的副班長陳樹生,身捆多個手榴彈,縱身躍下,同日軍同歸於盡。聚集在蘇州河畔的民眾,目睹了這壯烈的一幕。30日夜,謝晉元接到撤退的命令。午夜時分,謝晉元指揮一營各連按順序梯次撤退。八百壯士在四行倉庫堅守陣地英勇阻擊日軍的壯舉,滬上各報爭相報道八百壯士的戰況。

軍民同心

當八百壯士在四行倉庫打擊日軍時,蘇州河南岸,從早到晚,到處都是觀戰的人群。河堤邊、馬路上、店鋪前,人山人海;陽臺上、窗戶旁、密密麻麻地擠滿了人。市民們為槍聲所召喚,不只是觀戰,也是助戰而來的。當八百壯士打得順手,消滅了敵人,南岸就萬眾歡騰,拍手叫好。當日軍要搞什麼鬼,群眾就趕緊報告、提醒。有人抬來大黑板,立在最顯眼的地方,日軍有什麼動向,都用大字寫在黑板上,向八百壯士報信。有人拿著喇叭筒,站在河邊,不斷向樓裡傳遞消息。每當日軍從東邊鑽出來,市民們立刻高呼:“揍東邊的鬼子!”他們從西邊露頭,就聽到:“打西邊的壞蛋!”上海民眾以這種現實的方式,為八百壯士助威,為八百壯士壯膽。

受四行倉庫800壯士英勇事蹟感染,著名作曲家夏之秋作曲《歌八百壯士》,桂濤聲填詞。歌詞曰:

“中國不會亡!中國不會亡!八百壯士奮戰東戰場,四方都是炮火,四方都是豺狼。寧願死,不退讓;寧願死,不投降……八百壯士一條心,十萬強敵不敢擋。同胞們起來,快快趕上戰場,拿八百壯士做榜樣。中國不會亡,中國不會亡,不會亡!”

八百壯士在四行倉庫英勇奮戰之壯舉,產生了深廣的國際影響。美國人在上海出版的英文報紙《大美晚報》發表社論說:“吾人目睹閘北華軍之英勇抗戰精神,於吾人腦海中永留深刻之印象,華軍作戰之奮勇空前未有,足永垂青史。”英國倫敦出版的《新聞紀事報》發表的評論說:“華軍在滬抵抗日軍之成績,實為任何國家史記中最勇武的諸頁之一。

結語

八百壯士死守四行倉庫,抗擊日軍是真實事蹟,當年,蘇州河兩岸的人民都是這件事見證者。但要說明的是,800壯士並不是抗擊了當時在上海的全部日軍,畢竟,這支部隊的任務是掩護大部隊撤離,並不是收復上海。而且,800人也只是對外宣傳的一個數字,實際上只有420人。為什麼這麼支小部隊能夠堅守四天四夜呢?第一,這是由88師抽調出來的骨幹,並且配備了較強的火力,所以戰鬥了強悍。第二,日軍也只是派了小股部隊來接收四行倉庫,畢竟當時日軍要接管上海這麼大的地方,而且自身也損失比較大,一時間抽調不出這麼多人手。第三,上海市民給予了守軍很大的幫助,上海的商會還號召食品廠趕做了了1萬個燒餅,並派人送給守軍。四行倉庫4天守衛戰,斃敵200餘人,傷敵不計其數,中國軍人傷亡43人,其中十餘名殉難。在英軍的掩護下,謝晉元率餘部撤入英租界。

南京國民政府發令,所有參加四行倉庫守衛戰的官佐、士兵一律晉升一級。謝晉元從中校團副上升為上校團長,並授予青天白日勳章一枚。


一卷青史


上學的時候歷史課上寥寥數字描述了四行倉庫的戰鬥,當時就想,如果能夠拍成一部電影多好,後來才知道,臺灣早些年就拍過了,不過大陸看不了,據說還有林青霞。現在管虎導演拍了,個人還是比較看好的,畢竟出了不少精品。

關於四行倉庫戰鬥,很多人說過程有點像神劇,這方面我也查了一些材料,看過一些紀錄片,以及當時的一些影音資料,之所以能夠堅持4天,還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

1、緊鄰租界,四行倉庫,後面就是蘇州河,蘇州河對岸就是英法租界,畢竟當時日本並未對英法宣戰,如果炮彈打入租界,無異於對英法直接宣戰,所以為了避免事態擴大,日本攻打四行倉庫並未動用重型武器,如重型火炮、轟炸機等。日本的薄皮坦克也無法打穿或撞開四行倉庫的牆壁,所以從火力上,國軍與日軍勢均力敵。

2、四行倉庫,是當時四家銀行的倉庫,為鋼筋混凝土建築,比起現在的豆腐渣工程,當時的四行倉庫可以比作堡壘,尤其是歷經了88年,依然屹立於蘇州河畔,不得不說是當時的良心工程。由於日軍投鼠忌器,不敢使用重型火力,只能用步兵使用輕武器強攻,所以效果十分有限,而且四行倉庫比較高,周圍建築高度較低,國軍將士可以俯瞰戰場,視野較好,日軍的一舉一動都會暴露在國軍的眼皮子低下,所以國軍的戰場主動性要好於日軍。

3、國軍實力,當時為了迷惑日軍,達到掩護主力撤退的目的,謝晉元團長手下只有400兵力,但是號稱800。在敵人進攻之前,國軍也在四行倉庫進行的周密的部署,也留有了許多武器彈藥,除了沒有火炮外,機槍,子彈,手榴彈等數量很充足,糧食和水也做了充分的準備。戰術的佈置也尤為重要,因為居高臨下,謝團長在樓頂佈置了觀察哨以及多挺機槍,用於阻擊日軍敢死隊,同時各個窗口布置火力點,一樓門窗全部用沙袋等物資封死,防止日軍突入,二樓以上窗戶用沙包堵住一半,只留下射擊口和觀察口,同時設置了敢死隊,在倉庫外形成戰線,與倉庫內的國軍形成交叉射擊,相互支援。並且實行輪流休息,哪怕你外面打的在歡,裡面的將士該戰鬥的戰鬥,該休息的休息,保證了戰鬥的連續性。

4、百姓的支援,因為對面就是英法租界,很多逃入租界的上海市民能夠全方位的看到對岸發生的戰鬥,很多人被國軍英勇抗擊日寇的行為所感動,紛紛用實際行動支援對岸將士,當日軍即將進攻時,河對岸的百姓會舉起大黑板,告知國軍,敵人進攻的方向,其中14歲女孩楊惠敏,將青天白日旗包在身上,冒著日軍的炮火偷偷的跑到了四行倉庫,將青天白日旗交給了國軍將士,當青天白日旗升起在四行倉庫頂樓時,國軍將士深受鼓舞,對岸的百姓也高喊“中華民族萬歲”

四行倉庫戰鬥的勝利可以說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作為淞滬會戰的收尾之戰,打出了中國軍人的氣勢,也讓全世界看到了中國軍人抵禦日寇的決心。

對於管虎導演的電影,我還是很期待的,因為是史實,拍成神劇的可能性不大。


叫我尼克大人


四行倉庫沒聽過?謝晉元聽過沒?八百壯士(實際只有四百多人)死守4天,隔岸就是英美租界,西方各國是直接關注到這場保衛戰的,想造假也沒的造。

電影所謂30萬日軍是指當時淞滬會戰日方投入總兵力,實際參與四行倉庫攻擊戰的只是其中一、兩千,但在當時淞滬會戰中日總投入兵力比例8:2,戰損比高達15:2的大背景下,四行倉庫保衛戰在兵力、武器均遜於對方的情況下,不僅成功守住4天,爭取到了大部隊撤退時間,戰損比也做到了1:20,最後成功撤退,已是當年那個不幸年代中相當提振士氣的一件事了。

當然客觀原因也要說明,四行倉庫因為正好是師部指揮所,裡面各種彈藥補給充足,加上四行倉庫建築本體就比較堅固,緊靠蘇州河邊,地理位置優越,又有隔岸就是英美租界,當時日本還沒和西方撕破臉,所以出於謹慎沒有使用各種炮具,也是四行倉庫保衛戰能夠成功的不可缺少的條件。

電影為了效果,肯定會採用一些略誇張的手法,比如宣傳800人對抗30萬就是誇張的,但要憑這個就說這部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抗日神劇的,那還是先回去好好學學歷史吧。


為什麼起名字要10個字


都知道淞滬會戰,但知道《八佰》這段歷史的人的確是少之又少。以前聽村裡的一個老國軍講過《八佰》的事蹟,至今印象深刻,希望管虎導演能夠拍攝出好的效果吧。至少演員方面我覺得還是挺有戲的,我最喜歡的演員張譯,有張譯在,我覺得這部片子應該不會爛,以管虎導演的口碑,更不至於把一段可歌可泣的歷史拍成抗日神劇吧。

淞滬會戰歷時三月,國軍投入兵力八十餘萬,死傷三十萬,日軍投入兵力二十萬,死傷四萬餘人,國軍與日軍死傷比高達1:7.5,正如馮玉祥所說,淞滬會戰像一個大熔爐。但是淞滬會戰也達到了預設的目的,改變了日軍的作戰策略方向,直接毀滅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野心。淞滬會戰時蔣介石說,把上海的日軍全部趕到黃浦江裡去,真的很提士氣。

至於你說的八百人對戰三十萬人撐了三個月,這個疑問我覺得是不成立的。淞滬會戰歷時三個多月,四行倉庫是最後一個陣地,《八佰》也只是淞滬會戰的尾聲,並不是歷時整個淞滬會戰的。《八佰》並不是真的有八百人,只是為了壯聲勢宣稱有八百人迷惑敵人,實際只有四百二十人,而日軍的三十萬人是整個淞滬戰場的總兵力,並不是三十萬人都派去打四行倉庫,不是三十萬人對戰《八佰》裡守衛四行倉庫的四百二十人。

所以,八百人對抗三十萬人撐了三個月,這個問題是根本不成立的。

現在《八佰》預告片已經出來了,也看過了,感覺挺有看頭的,應該不會是神劇。







散人丫


八百壯士的事是真實的,現在排成電影了,這是好事,但是八百壯士抗日的故事決不是神劇。

首先說,八百壯士在團長謝晉元的帶領下在四行倉庫孤軍奮戰幾晝夜殺敵無數,這裡面有謝晉元的正確領導是分開的,其次呢謝晉元部當時也算是精銳,都知道中日戰爭全面開始,都憋著一口氣要和日軍死戰,所以士氣高昂。

當時八百壯士能成功堅守幾晝夜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四行倉庫有大量物資,而且很艱固,所以八百壯士不缺彈藥糧食這也是謝晉元部能孤軍奮戰幾晝夜的重要原因。

最後從政治角度說,日軍沒有攻下四行倉庫也是有顧慮的,四行倉庫靠近英美租界,當時日本還不敢和英美翻臉,所以在進攻四行倉庫時日軍不敢使用重炮射擊,這樣一來謝晉元部也可以說沾了光。

我認為八百壯士抗日怎麼拍都有理,因為最終八百壯士守住了四行倉庫,所以怎麼拍都不是神劇。


天宇的文史情懷


我是鬼行僧,我來回答一下題主的問題。


首先《八佰》取材自真實事件,當年四行倉庫守衛戰,確實做到了以一個營的德械部隊抵抗日軍4天的歷史事實。但其原因在於四行倉庫背靠租借,日軍不敢在未向英法美等國宣戰以前動用“大殺器”,當年國軍德械師的輕武器實際不比日軍差。


其次至於《八佰》是否神劇,現在我未曾觀影無法評價。但從現在的預告片推測,該片很有可能被軍迷評價為神劇。畢竟預告片中很多軍事橋段,作為一個偽軍迷的我都已經看不下去,更何況真軍迷?因為真實戰場上,所謂的戰鬥意志和愛國熱情絕不是通過表面的形式去表現的。


鬼行僧


四行倉庫背靠英國租界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當時二戰沒開始,窮兇極惡的日本尚要顧及老牌帝國英國的態度。所以沒有使用一些火力兇猛的重武器。當然我們的四百壯士的英勇更是可歌可泣。這一切放在自己家裡被人狂毆的背景下,你還覺得它是神劇嗎?這是建立在一種刻骨銘心恥辱下的不屈!


HUIxinlin


800戰士對30萬日軍?


你當你是美國隊長?還是鋼鐵俠?


你800人就能頂住30萬瘋狂的鬼子四天,那其他數十萬上百萬為國壯烈犧牲的好兒男是什麼,扶不上牆的爛泥?


你誇獎800壯士的時候,能不能手下留情?是的,他們很了不起,但再了不起,也不是直面30萬日軍,好不好?


宣傳也好,幹什麼也好,不要太誇張。


否則就是抗日神劇了。


拾字接頭


1937年8月13日,抗戰史上最慘烈、規模最大的“淞滬會戰”爆發了,戰役進行到10月26日,中國軍隊損失慘重,隨著日軍的緊逼,中央軍被迫撤退至蘇州河南岸,為了掩護部隊撤退,提高部隊士氣,展現中國軍隊的抗日決心,引起國際上的關注,國軍留下了德械師88師524團的四百餘人堅守蘇州河北岸的四行倉庫,而管虎這部新作,就是從這改編的。

524團副團長謝晉元率部堅守倉庫,為了迷惑日軍,他對外號稱有800人,而當時日軍在上海地區的部隊已經達20多萬,但進攻四行倉庫的日軍不可能有那麼多,之所以說成800將士對抗30萬日軍,只不過是為了給電影做宣傳罷了。

四行倉庫坐落在蘇州河西岸,它以前是四家銀行的金庫,自然堅固無比,它屬於鋼筋混凝土建築,一共六層,牆壁有一米多厚,沒有重型火炮是不可能轟開的,就連坦克都衝不過去,再加上中國守軍在戰前做好了充分的準備,還在外圍加固了工事,而日軍雖然人多,但是在進攻時施展不開,只能採取“添油戰法”。

除此之外,四行倉庫的南、東方向都是外國租借,日軍為了避免誤傷,引起國際爭端,並不敢使用重武器對倉庫進行攻擊,而迫擊炮等輕型火炮對倉庫根本造不成威脅。守軍憑藉著一腔熱血拼死堅守,打退了日軍的多次進攻,再加上上海市民在河對岸吶喊助威,極大地鼓舞了中國守軍,特別是當一名14歲的小姑娘給守軍送來中國國旗,更加激勵了守軍,當國旗在四行倉庫升起時,讓所有人知道了中國是不會輕易被征服的。

直到11月1日,中國守軍才接到撤退的號令,此戰作為淞滬之戰的收尾戰,打出了中國軍隊的抗日決心。至於這部電影,還沒有上映我們也不好對它進行評價,電影是可以進行藝術加工的,不過“八百壯士”血戰四行倉庫是事實,我們不能質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