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静下心来去读书,读懂一本书,细细品味书中内容?

十二傑


个人读书的粗浅体会:

1读前无功利之想;

2读中无先见之辨:

3得新意而随记之;

4逢佳句而默涌之。

5读毕:

(1)循其理而审思之;

(2)入其境而畅想之。


鉴钟楼主人


让生命的旅程多一缕书香

有一件事情,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当然,开始得越早,成就越高,收获越大!这件事就是读书。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在我进入中年以后,越发真切地感悟到颜真卿这句诗的真味。 记得少年时期,书籍少见,除了课本和几本“小画书”,没有读过其他什么书。再大一些,跟着潮流开始读武侠小说,好像还有一两本琼瑶的小说。知识储备极少,内存空间几乎一片空白。

“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以前我不太相信这样的话。因为那时候,相处的小伙伴都不太读书,也没有觉得谁面目可憎,语言乏味。后来与喜欢读书的人相处多了,慢慢体会到了自身的语言贫乏和思辨不足。在与人交谈的时候,人家侃侃而谈,而我每每是个懵懂的听客。

工作之后,尤其是从事文秘工作之后,我的短板开始显现,知识贫乏,见识短浅,让我时常觉得笔端滞涩,思路闭塞。同事们轻松而又高质量完成的文稿,到了我手里,则需要苦思冥想,反复查找资料,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勉强完成。我向领导和同事请教,他们告诉我,关键是知识储备问题,书读得太少,知识面太窄,怎么可能高质量完成文稿起草任务?我霎时汗颜,为自己的浅薄无知而羞愧。

从此以后,我督促自己多读一些书,久行成习惯。每天上午,我一进办公室,随手抓一本桌上堆放的书籍,坐在窗前的沙发上默默地读着,时间或长或短,读到心静下来再处理日常的公文就觉得心无旁骛,得心应手。晚上上床的时候,常常也是捧着一本书,如果书里的内容难以打动我,很快就疲倦了,睡得就早一些,有时候读到一本必须要一气读完的书,常常熬到深夜。只是无论是早睡还是晚睡,睡眠效果总是很好,因为在满足无虑中安睡,自然香甜踏实。

我们都看过董卿主持的《中国诗词大会》,为主持人和几位评委的才学所折服。在中国人的传统审美观照中,董卿算不上一个大美人,可是,当她名篇佳句脱口而出的时候;当她警言格句妙语连珠的时候,当她“诤语化春风,好话暖三冬”的时候,我相信许多人与我一样,由衷地仰慕。“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在董卿身上体现尤为明显。

读书原本就是为了自身。少儿时代,书读得好,可以上一所好的学校,结识一群优秀的同伴,踏上更高的人生平台。长大以后,除了工作需要,读书还为了修养、情趣、探知、消遣,是为了随时找一个能够隔空对话的哲人、老师、朋友,以此弥补我对人生见识不足、对万物体验不够的缺憾。

读书也是为自己多一种生活的选择。当你的学识积累到可以成为“家”的时候,你可以随心地选择你所渴望的生活状态,否则你只能接受生活的安排。作家冯唐毕业于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做了几年医生,然后改行从事商务管理,再后来辞职专业写作,圆了少年时的“作家梦”。还有,与我们黄山区临近的绩溪县有位80后的美女作家叫安如意,她最初读的是职业学校,身体也有些残疾,后来凭借自己的才学和天赋成为了畅销作家,过着自己想要的旅居生活,天南海北游历四方。读书是获取知识和见识的捷径,但同时读书对很多人来说又是一件十分乏味的事情。如今早就步入了网络时代,不仅抖音游戏漫天飞,而且快餐文化、百度搜索满山满谷,获取知识的渠道太多了,以至于现在的年轻人早就忘记了书籍的宝贵和拥有读书机会的可贵。当年,孔子读《易经》,把系书简(竹简或者木简)的韧皮绳子捻断了三次,又重新编好三次;秦始皇读书,每日马车运送;袁枚的《黄生借书说》提出一句名言:“书非借不能读也。”那时候,读书的机会是属于绝少数社会上层人士。现在的书籍太多了,普及率几乎百分百,所以没有人会在意专心读书的人有什么厉害之处,但是一旦到了用书的时候,我们这些平常人都会觉得“书到用时方恨少。”

有位同学,从事务繁忙的乡镇调到区直单位工作,与我的办公室在同一楼层,他偶尔来我这里聊天,见我常捧着一本书或者伏在电脑前写着读书笔记、杂文之类的文字,就奇怪地问我:“有什么意义?”

我一时也说不清有什么意义,我早就过了读书升学的年龄,也不能像古代人那样拥有读书进仕的机会。读书不能给我带来任何看得见的收益,但就是觉得读书是一种本能需要,就如吃饭、穿衣,是生活必需品。一个人不吃饭、不穿衣行吗?

对我来说,读书可以不被这个时代所抛弃。我常读当代流行的作家作品,通过这些作品倾听这个时代的声音,随作品中的人物轨迹漫行在当代的城市、乡村,变换着不同的角色,审视、品味当今百态。我从这些作品里读懂时代物语,知道这是个精彩的时代,而且她跑得飞快,稍有懈怠,就无法赶上最后那趟车。我知道自己无法领跑这个时代,但至少要奋力地追赶时代前行的步伐,不至于被抛弃得太远。

读书会让我在任何时候不慌乱、不寂寞。

今年的春节,因为传染性极强的病毒肆虐,所有人被要求尽量呆在家中“闭关”。很多人不适应,很无聊,但对于喜欢读书的人来说,“闭关” 有可能“破关”。我的一位朋友,利用这“禁足的日子”读了很多“大部头”,写了精彩的读书笔记。我看她的微信公众号里列的书单,都是一些经典著作,比如德国的赫尔曼▪黑塞的系列著作,那可是需要长时间“啃”才能“啃”得动的巨作啊。

我 “宅”在家中也读了几本书。当我读到汪曾祺大师的《在西南联大》的时候,眼前闪现着一群衣衫褴褛的读书人,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顽强地追寻着求学报国之路,忽然对人生劫难有一些新的感悟。这世界常常有这样那样的灾难发生,地震、海啸、洪水、火灾、战争、疫病等等。中华民族也一直是在忧患中前行,我们昂然挺过无数次面临灭绝的危险时刻,成为全世界唯一没有断绝的文明古国。我们的新中国是在最积贫积弱的低谷中诞生,我们的血脉中继承了抗争不屈的伟大民族基因,永远不会在灾难中倒下!

汪曾祺先生一生经历过各种磨难,他把这些生死劫难当做生活的本来状态,以超越生死的大儒心态和轻描淡写的白描笔法,展示自己在战争年代、反右时期、文革时期的亲身经历和当时的世情百态。在他的笔下,他的这些跌宕不平的人生状态是正常而又丰满的,甚至觉得有趣。汪先生所经历的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磨难,出现在他的文字里,从来都是从容淡定,原汁原味,就如一潭泉水,静静地流淌,从水面无法看到波澜和深浅。读这些大师的文章我再一次感到自己的渺小与浅陋,他们深邃的思想和对人生的感悟留给我无尽的思想营养和生活启迪,值得用一生去慢慢消化汲取。

人生是孤独的旅程,愿旅途中有书香为伴,撒一路芬芳!


青山10317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不无道理。

读书是兴趣,要基于自己的选择,如果叫一个讨厌数学的人去读微积分,可能十秒就想撕书了吧!如果一个人正在学习销售,刚好有一本畅销的营销大师手本,估计看这书就是如饥似渴。

书的范围现在已经被扩大,不局限于纸质材料,包括电子书,图例等都可以被称为书。当选择多起来,我们确实会很迷茫。



如何静下心来去读书?

书是给有需求的人准备的,书是知识点,是文化的海洋。如果你想掌握某种技能,你肯定会想方设法去寻找这类能帮你提高的工具类书籍;如果你想去某个地方旅游,你肯定会找介绍那个地方风土人情的资料书;如果你喜欢史学,你肯定会去看文学史类方面的书;如果你只是想打发时间,也许你会需要一本小说,融入情节,渡过漫漫长夜。所以,能让你静下心来去读书,只能是你内心的需求,你需要,才会需要书,才会选择你要读的书。


如何读懂书?细细品味内容?

现在的时代是一个碎片化的信息时代,像刚才上面说的,当你需要某种书籍,你去寻找了,但还是会迷茫,因为这方面的书太多了,仍然无从下手,一本本去看,可能会大大浪费时间。所以,有几个小方法,能让你减少很多时间去选择书。

  1. 网上搜索你需要读的书的类别的排行榜或者推荐榜,大部分还是挺靠谱。

  2. 现在的读书APP很多,搜索关键词也会出来很多书,你可以看看哪些是被读的比较多的,可以作为参考。

  3. 当你搜集好类别书,先看一下目录,好的书籍目录条理很清晰,会帮助你理清思路,找到需要。

  4. 翻一下内容,看看是不是通俗易懂或者专业性比较强,找自己能够看懂,有帮助的再继续深究。

当找到你需要的书后,这时候范围基本就缩小很多了,这时候你就可以慢慢品味里面的内容,每个作者的想法不一样,都会带着不同的风格和见解,你可以先读完每一本,再用自己的思维去理解,把你认为好的吸收,不需要的撇去,又或者有不同观点你可以记录,也许现在不理解,但在后面的学习中可以慢慢去吸收。


我们读书,就是学习知识,学习内容,作者为什么这么写?作者比我了解更多什么?他这样写我觉得不对?这个作者写的很对我胃口?带着问题去读书,去品味,这样你才会更想去读书,才会多读几遍,完全理解消化书里的知识,然后转化为自己的见解。

最后,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老杨零基础绘画教程


如何让自己静下心来看书

首先

1.要调整心态。如果平时不是很重视学习,状态比较放松的人,调整心态是很重要的,不要把学习当做一种负担,你就暗示自己看看书做做练习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不要从心理上仇视学习。

2.要给自己制定一个计划,每天要看什么,看多少,接受多少,掌握多少,详细一点,要是达不到就对自己有所惩罚,比如多久不碰电脑、不碰手机之类的。

3.还有最重要的就是,控制自己的上网欲和玩手机欲。我们现在最离不开的就是手机了,几分钟不看,就烧的坐不住了。如果你去自习室,就一定不要带电脑,手机倒是可以带的,把手机放在自己的眼前,提醒自己不能玩手机,只有有电话或短信的时候才能看。

4.或者找个好朋友和你一起去上自习,你们俩约定好,互相监督,一旦出现问题,就及时提醒。

5.还有就是要坚持。一个好的习惯只要一周就能形成了,如果你能坚持一周,每天都定点起床,定点去自习室,坐在固定的位置和固定的人一起看书,那么一周后你就会有这个固定的习惯。要记得不停自我暗示,比如XXX再不好看书你就只能等着挂科了!

6.如果没有办法一步做到位,就采取逐步递进法。在上自习的时候,听一些舒缓的音乐,放松自己的情绪,并且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让自己不去注意外界的事物,只专注于眼前的书本。

7.要注意劳逸结合。不要想一口吞掉一个大胖子,这是不现实的,还会让你产生对学习的反感情绪。可以选择看一个小时书,之后休息十分钟,让大脑和眼睛、身体都休息,看看窗外、和朋友聊聊天等等。切记休息时不要玩手机啊~

加油吧朋友!你可以哒!


晓晓手绘画


阅读本身便是让你逐渐身心宁静的一种方式。你所谓的静下心,实际上便是让你自己不胡思乱想,溜号走神罢了。对于你这种情况有一种非常简单的方法你可以试试:找一本你能够吸引你的小说或名著,然后认真阅读。除了书中的文字之外别的都不要想,思绪跟着书中的人物遭遇而起伏,也可以代入式思考如果自己是其中的一个人物,遇到了同样的事情自己会怎么做,同时应该怎么做会更好。这种方法会让你提高阅读时的专注度,并且有助于你更好的理解书中想要表达的感情和思想。

自古有云“开卷有益”,当然我们都知道这个成语不是开卷考试有益于学生考出好成绩的意思,它是说打开书本认真阅读就会得到好处。进而伸延伸出了“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说法,而这两句话至今依然有效。依靠知识改变命运依然是大多数人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中考、高考、考研堪称改变命运的三大阶梯,当今社会专业性越强的工作,学历要求越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考研已经成为了必须的选择。而除了本专业的精研外,其他知识的涉猎也关乎你个人能力的高低,包括人际关系的处理、电子设备的使用与维护、语言交流的技巧、书面报告的措辞等等 。而这一切的能力增长都来源于各种文字记录与经验,所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则是会让你真正受益终生的。





曾栀子


如何静心读书,首先是你必须喜欢读书,热爱读书,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家,喜欢的题材,喜欢的人和事,如同汲取营养一样,如痴如醉如迷。当然,一开始总感到枯燥无味,单调孤寂,这时候,可以先停下来,活动活动,远眺窗外的景色,听听自己喜欢的歌曲,激励自己,继续读书。阅读时旁边放个字典词典,便于查找,帮助理解,遇到精典段落句词,随手笔记下来,反复读诵,如此下来,便可养成兴趣,收益非浅,逐步提高,生而熟,熟而巧,读懂读会,融合贯通。

说的不对,请批评指正!


爱浸海


人活一辈子,经历、学习、感悟最重要!

人世间存在两种生命形式:一种是腐烂,一种是燃烧。而学习,是燃烧的基础。

当你的才华还不足以撑起你野心的时候,就该静下心来读书




做人多造福少造孽


充盈着书香的天空,在书香的天空下我领略到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展云舒,我感受到了 人生如梦,我想出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以泪先流,的那份凄凉 ,我还能品味,蔬影衡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那份美丽,我更能体会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那份自信,在书香的天空下,我知道了生命的意义 与人生的价值,我已开始渐渐懂得,我们这个世界,但我也更加信,人生闪烁美丽是雨宙永不退色的光辉,我沉弱在书香中,像一颗刚探出脑袋小草,眨巴着眼睛


张贵中


看书的时候听节奏舒缓的轻音乐,轻音乐没有歌词不会影响限制人的想象,清澈的旋律能扫除心中杂念,这样就能达到将书看进头脑的作用。


古奇易学堂


做,而不是想,翻开第一页,读完第一页,然后继续。其他的什么方法策略,都是空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