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溝通:害怕說話會出現冷場尷尬?一個法則提升你的應對能力

害怕說話會出現冷場、尷尬、窘迫?一個法則提升你的應對能力

慕妤說

2019年7月9日 · 青雲計劃獲獎者 優質美文領域創作者

很多人之所以不敢開口說話,很大程度,就是害怕自己會說錯話。

在網絡上,即便是說錯話,你也可以躲在屏幕背後,有足夠的時間讓你化身“鍵盤俠”,扭轉不好的局面。

然而在現實生活當中,一旦說錯話,你將會面對的就是一連串難受的情緒反應。而這些不好的情緒反應,還在別人面前展露無遺。

除非你的臉皮足夠厚,或者應對能力足夠強,否則,任何人都想逃脫這種局面。

當你覺得自己無法處理好這些事情時,自然不是選擇沉默,就是以一種小心翼翼的姿態進行社交。

那什麼交流障礙,會讓你產生這些不好的情緒呢?大概有三種:

1,突然的冷場;

2,無意的尷尬;

3,刁難的窘迫;

在聊天的過程,如果你遇上這三種障礙,沒有聊天經驗的人很容易讓自己的大腦陷入“短路”之中,導致自己茫然無措。

想要解決這些問題,你需要讓自己的臉皮厚起來。而唯一讓自己臉皮厚起來的辦法,就是提高自己的應變能力。

當你有足夠的應變能力,你就能夠沉著冷靜地扭轉局面,化被動為主動,讓難堪的感覺減到最低。

這就是好口才的核心能力。

提升應變能力的核心思維

語言的應變能力,是一種非常複雜的運作機制。想要完善這個運作機制,你需要滿足三個條件:

1,足夠的學識;

2,相關的經驗;

3,錨定的反應;

前兩個條件很容易理解,畢竟你要懂得應對這些交流障礙,假如沒有足夠的學識,你是很難找到對方說話的漏洞,給予合理的判斷和辯駁的。

同時,如果你對於這一類聊天有過相關的經驗,自然你心理素質就會比之前高了,那麼當你遇到類似的情景,你也懂得根據以往的經驗去處理這些交流問題。

至於這三個條件,所謂“錨定的反應”,就是一種習慣性的傾向選擇。當上述三種交流障礙出現在你面前時,那麼你錨定在你心理的反應,就能夠立刻做出應對措施。

好比有人向你扔石頭,當你看到這一舉動,你會下意識地閃身躲避,就是這個原理。當你意識到某個交流障礙出現了,好比是冷場,你也能夠馬上做出反應。交流障礙跟你的應對反應是錨定的。

很多時候,對於某種交流障礙,你已經有足夠的學識和相關的經驗,之所以無法應對,就是你缺失這種“錨定的反應”機制。

而想要培養出這個反應,你就要讓自己有一個意識,就是“迅速順勢而為”。

這就是提升你應對能力的核心法則。當你遇到交流障礙時,儘量在短時間內,根據當下出現的情況,順勢做出相應的反應。

所有的應變措施,都是以此為基礎的。只要培養出這個反應意識,你才能夠在此基礎上,練就敏捷的反應能力。

那怎麼運用它呢?

應對冷場的處理法則

冷場是很正常的,我們沒必要時時刻刻都要讓大家有話可說。

但如果有些冷場讓當下的氣氛很不好,你就需要活躍氣氛,扭轉這種不好的情緒了。

當遇到冷場時,不要被動等待話題出現,而是趁著這個間隙,主動製造話題、挖掘話題、搭建話題。這就是“順勢而為”的做法。

其中,“過渡話題”就是一種應對冷場的很好舉措。通過“過度話題”,你可以填補冷場的空隙,緩解不安的情緒。在對方回答“過度話題”期間,你也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聊天的正式話題。

一般來說,你可以通過以下三個方式去構建“過度話題”。

第一,以發問來獲取聊天信息。

如:你有沒有看昨天的NBA比賽?馬刺居然贏了湖人三十分!

第二,發表自己內心的某些看法。

如:突然覺得,如果我要報考公務員的話,可能現在的生活就會沒有了。

第三,對外界的情景進行解讀。

如:你看看那個人,居然穿成這個樣子,整一個來自中東的中國人似的。

當你遇到冷場又不知道接下來說什麼話時,試著運用這三個方法去構建“過度話題”,你不僅可以填補冷場,還可以趁此思考接下來聊天的內容。

舉個例子。

你和小張在聊天。

你說:現在要找到一份適合自己的好工作,真的沒點本事都不行啊!

小張:對啊,誰讓我們當初讀書的時候,不好好用功呢?現在沒有多少選擇的資本了。

聊到這裡,大家都對此慨嘆一番,而你又不知道怎麼接話,於是沉默下來了。

這時,你意識到冷場的到來,你就需要迅速順勢而為,引入“過度話題”,去填充這個空隙。

如果你們是坐在自己母校的運動場上聊天,你就可以運用第三個方法構建“過渡話題”。例如:

你:看看這些學弟學妹們,多麼無憂無慮啊,似乎還沒有感受到社會的殘酷競爭。當年我們是不是也是如此呢?

小張:更加瘋狂。還記得有次凌晨兩點,我們心血來潮突然爬牆到外面上網嗎?須知道,我們第二天十點還有個考試呢!

你:可不是嘛,現在回過頭來看,我們的大學生活確實也太瘋狂了,只顧著玩!

這樣構建出來的話題,可以連接接下來的聊天,算是起到了一個過渡的作用。、

當你找到一個可以填補冷場的過渡話題,你既緩解了沒話說的不安情緒,還可以在這個過程當中,思考接下來真正想談的話題。

學會處理說錯話的尷尬

每個人都有說錯話的時候。

當你因為說錯話而傷害到別人時,最好的解決辦法當然就是直接道歉。

但很多時候,所謂“說錯話”,往往是指那種說得不太恰當,因為口誤而引起大家尷尬的話語。

這種尷尬的情況,你當然不能被動接受了,這時就需要通過主動應變,去扭轉這個局面。

一般來說,尷尬的情況會分為兩種:

1,自己主動製造出來的尷尬;

2,因為別人的言行而產生的尷尬;

不管是哪一種情況,應對措施基本上都是大同小異而已。而比較常用的方法,大概有四種:

第一,轉移話題的焦點

把當前話題的焦點,轉移到其他話題上,同時就能夠轉移到尷尬的情緒了。

例如你朋友不小心透露出自己的工資很低,覺得自己混不好而面露難色,為了維護朋友的自尊心,解決這個尷尬,你就需要轉移話題的焦點了。

你可以這樣說:“我的工資是比你高啊,但我的時間也沒有你那麼多!我的家人幾乎天天抱怨我沒時間陪伴他們。但我相信你肯定沒有這些問題。”

或者你朋友剛失戀,被渣男拋棄了,你說得興起無意中說了一句“現在還有女生被渣男欺騙的,她不是傻就是蠢”。當你反應過來,才意識到自己闖禍了,為了緩解尷尬,你也可以轉移話題的焦點。

你可以說:“但人生嘛,誰不會認識幾個人渣呢?只有這樣,我們才會變得更加聰明,也會變得更有優秀的,不是嗎?”

這樣說,尷尬的焦點就被轉移了。

第二,模稜兩可式表述

不正面回答問題,但聽起來又好像回答了對方似的,這可以緩解對方的刁難。

例如你不喜歡打聽你的隱私,但有些人卻還是想了解你的情感狀況,就問你有沒有談戀愛,有沒有男朋友,你就可以模稜兩可地回答說:“有沒有男朋友,這是一件大不了的事情嗎?”

你的回答,既沒有撒謊,也沒說出真實的情況,只是從其他角度回答問題而已。相信別人聽到你這麼說,也不好意思再問下去的。

要是追問下去,那運用上一種方式轉移到其他話題就行!

第三,敢於開自己的玩笑。

自嘲,就是自己開自己玩笑。

當你說錯話的時候,適當自嘲一番,別人對於你言語的介意程度就會降低很多。

例如你和一位女性朋友上街,走路時卻不小心摸到了女生的手臂,這時大家都很尷尬,你就可以自嘲說:

“不好意思,沒想到我是這樣的斯文敗類。不過‘斯文敗類’對我來說好像是一種讚美,如果你想罵我,直接罵我‘敗類’就好!”

女生聽到你這麼自嘲,肯定會笑起來的。這時尷尬的氣氛,就這樣一笑置之了。

所以千萬不要害怕自嘲。有時候自嘲運用得好,會給自己的個人形象加分的。

記住,是自嘲不是自貶。自嘲時的態度是不卑不亢的。

第四,若無其事地將錯就錯

將錯就錯地處理尷尬,可以讓別人覺得,這個尷尬是你故意製造出來的。

例如別人問你某些知識,而你剛好不知道,對方就差異地跟你說說:“不會吧!這只是小學生的知識,你作為大學生居然不知道?”

你當然可以不怕尷尬,直接說:“沒學過啊,就算學過可能都忘記了!”

但如果這種回答影響到自己的形象,你就可以將錯就錯地順勢說道:“對啊!你都這些都是小學生的知識了,還來問我?你到底想說什麼呢?直接一點吧!”

這樣就可以把你的“不知道”,直接變成是你故意說出來的回答,扭轉你之前回答的被動性了。

再如,你想跟朋友說,跟你聊天真的很痛快,你卻說成了”痛苦“,這時你也可以將錯就錯,順勢說道:”我們相處的時間這麼短,見面的次數又這麼少,這個感覺真的痛苦啊!“這樣就可以應對過去了。

還有一招就是,遇到尷尬的時候,故意忽略,不要把尷尬當一回事。當你不小心弄出一些尷尬的事情來,只要你沒有尷尬的反應,或者不給出反應,其實大家也不會覺得有什麼。

你越是對事情感到尷尬,那麼大家就會越是產生尷尬的情緒。

有時候若無其事,也是一種不錯的應對方式。

懂得應對被刁難後的窘迫

聊天有時候會產生衝突的。

不管是別人無心的玩笑,還是有意的挑釁,一旦我們對此沒有心理準備,這些交流障礙就很容易讓我們陷入窘迫的狀態。

而應對這些“障礙”,你就需要主動出擊,根據對方的言談順勢而為,化被動為主動。

例如關於丘吉爾,有這麼一件事。

有一次,丘吉爾的政治對手阿斯特夫人對他說:“如果你是我丈夫,我會把毒藥放進你的咖啡裡。”丘吉爾笑著說:“夫人,如果你是我的妻子,我就把那杯咖啡喝下去。”

言下之意,就是說誰娶了她這樣一個惡毒的婦女,誰都不想活下去。

這一類的反擊,可以學習辯論去掌握和提高。提升你的辯論技能,你的應變能力,也肯定會隨之提高的。

常用的方式有四種:

1,以謬制謬,以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如,有一家家裡有人去世,居喪期間,偶然吃了一餐紅米飯,有人對此發表議論,說家裡死了人是不能吃紅米飯的,因為紅色是喜色。

主人家就反駁:“如果紅色是喜色,那麼吃白米飯,是不是就代表家裡死了人呢?”

就是以謬制謬,用對方的邏輯反擊對方。

2,曲解語義,不按照對方話語的原本意思去解讀

如,俄國大詩人普希金年輕時,有一次在彼得堡參加一個公爵的家庭舞會。他邀請一位小姐跳舞,這位小姐傲慢地說:“我不會跟小孩一起跳舞的。”

普希金曲解對方拒絕的意思,應對說:“對不起,親愛的小姐,我不知道你正懷著孩子。”

3,隱含表達,通過暗示性語言婉轉去諷刺對方。

如,一位教師和工作產生矛盾。這位教師罵人的話語很難聽。

但這個工人沒有直接回罵,只是輕輕地說一句:“大學教師果然了不起,沒想到連髒話粗話都能夠脫口而出!”

4,類比反擊,按照對方的邏輯構建話語。

如,有個瘦人說,胖人都是一種笨手笨腳的大肥豬。那麼你就可以按照對方的結構,複製類似的話語說:既然如此,那瘦人肯定那種手長腳長的猴子了。

這幾種應對方式,都可以讓你應對好遇到的刁難和挑釁,只要加以練習,形成思維習慣,你的應變能力自然會提升到更高的層次。

當你具備敏捷的應變能力,你的臉皮自然就會厚起來了,再也不用擔心說錯話而不去跟別人交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