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書法老師選擇,小朋友初學書法,從篆隸入手。您怎麼看?

向金港的象


應該把孩子有限的精力用到刀刃上,不提倡小朋友學書法,除非孩子自己喜歡。一家之言,定有偏頗。可以討論,不喜勿噴。


魯賓遜3


這種讓小朋友起手學習篆隸的現象確實存在,其中原因也比較多,具體說起來有如下幾點:

第一,篆隸用筆相對簡單,容易上手

我們學過書法的都知道,楷書筆法是非常豐富的,什麼藏鋒、露鋒、中鋒、側鋒、提按、頓挫等等。而隸篆相對來說就簡單了許多。

篆書就一種筆法,就是中鋒用筆,也沒什麼提按的變化,基本上是一根粗細相同的線條。而隸書比篆書雖然多了一點筆法,有了提按的變化,但跟楷書相比還是簡單了許多。

小朋友學習書法,一開始往往都是控筆很難,寫楷書對於他們來說確實難度較大,因此轉而學習筆法相對簡單的隸篆來說更加容易上手。

第二,學習篆隸容易出效果

我們家孩子之前在學校上書法拓展課,老師教的就是隸書。後來我們認識了這個書法老師,就讓孩子跟著這個老師週末去練書法,這個時候練的就是柳楷了。因為這個老師自己練的就是柳楷,所以柳楷比較有功底。

這是我們孩子臨寫的隸書

後來跟這個書法老師聊天的時候,他說為何讓小孩子一開始練練隸書,是因為前面我說的比較容易上手,先讓孩子練練筆性。還有一點比較關鍵的就是,孩子練練隸書容易出效果。小孩子寫字本來就有一種“拙”的特質,而很多人喜歡隸書,也是因為隸書有一種“拙”的感覺。

只不過,小朋友的“拙”是天性,而隸書的“拙”則有一定的藝術成份,因此二者結合容易出效果。再說一般人,特別是家長也不懂書法,小孩子練上幾個隸書拿回去,家長一看不錯啊,這就行了,讓家長覺得這個錢沒白花就好。

而楷書的話,因為我們日常接觸的比較多,即使沒有進行過書法訓練的普通人,也能看出個好壞來,因此有一點寫不好,就容易被看出來。

我上次去圖書館看了一個書法展,也是某個培訓機構教小朋友的一個展覽,幾乎都是隸書。

但是對於我的看法是,我家孩子練書法,我一定是讓她從楷書入手。因為,學習楷書對於小朋友以後的學習、作業是會有幫助的,比較實用。

我是翰墨今香,專注傳統書法文化的分享,希望得到您的支持和關注。


翰墨今香


初學書法,從哪種書法入手,一直以來就有不同觀點,贊成篆、隸、楷者,都有充足的道理,下面分析一下各自的優劣。


一、篆書

優點:

1、最早產生的書體,從篆書入手,符合書法的發展規律。

2、筆法簡單,純用入鋒,入門簡單。

缺點:

1、難於識讀。

2、結體複雜。

二、隸書

優點:

1、結體簡單。

2、易於識讀。

缺點:

筆法不夠豐富。

三、楷書

優點:

1、法度嚴謹,規律性強,易於學習。

2、筆法豐富。

缺點:

規則太多,入門難度大。

結論:

1、若以金石篆刻為主攻方向,宜從篆書入手。

2、成人練習書法,宜從楷書入手。

3、少兒學習書法,可從隸書入手。

事實上,現在越來越多的培訓學校選擇從隸書入手。因篆書的識讀對少兒而言有很大難度,而楷書入門相對較難,隸書的筆法相對簡單,短期內可見到效果,這樣更能激發孩子的學習熱情。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對這個問題,我覺得首先家長要自己清楚:讓孩子學毛筆書法的意義所在?

1.如果是想培養書法家,那麼,就一定從唐楷入手,循序漸進,有了一定基礎,再去學篆書和隸書。畢竟篆隸還有一個文字讀寫障礙橫在那裡,而且筆法較之楷書相對機械死板,如果再學楷書行草,難免又要經歷一次基本功訓練。

古人也有主張小孩習字從篆書開始的,理由是,篆書筆畫平直,字體方正,氣質平和,可以幫助小朋友熟悉毛筆,從最簡單的筆法入手。但此法未成主流。

2.如果僅僅是讓孩子培養情操,從篆隸入手也無不可,且毛筆書法已無實用價值,是純藝術性質,就像學國畫,花鳥山水人物,喜歡啥就學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美術性更強的篆隸也許對孩子吸引力更大。只要老師夠水平,孩子肯學能堅持,練成個篆書或隸書大家也未必可知。





徐榴堂


以我學習書法的經驗,談談看法。

從什麼書體入門,這一點沒有固定,可以從任何書體開始,這要看你怎麼對待書法。

假如你只想學會寫篆或隸,其他書體不涉足,那也沒什麼不好,篆隸因為筆法簡單,入手比較快,短期內容易見效。

但如果你不想侷限於篆或隸,那還是建議從楷書開始學習,特別是唐楷開始最好。

理由是,唐楷對筆法的要求比其他書體都要森嚴,可以在較高水平上訓練控筆能力,過了楷書關,再學其他書體,特別是篆隸,就可事半功倍,總體上花費的時間精力要節省很多。

相反,篆隸寫好了,再學楷書,差不多相當於從頭再來,時間精力上反而要花得多。

這可能是大多數人對初學者建議從楷書學起的原因吧。

而現在進入快節奏時代,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以及學生家長,都希望儘快看到學習效果,沒學多久就急於想創作作品,所以有些老師就選擇從篆隸開始教學。其實這並不是最佳路徑。








五味子433


關於學書法,不同的書法工作者有著不同的書法理念。小學生學習書法要看學習書法的初衷,是學書法還是學寫字,如果僅僅是學寫規範字那大可不必非要學軟筆,學習硬筆楷書即可。在學習軟筆時,有的人主張上手顏柳(顏真卿和柳公權)、動則歐體(歐陽詢),而我認為對於一個初學者來說,學書法從篆書開始是最好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1、學書法不是學描字

當下好多做書法培訓教育的人,不論學員年齡大小,一入手便是唐楷,而且是選擇唐代楷書的幾位集大成者去學習。不考慮學習者的實際情況,用一套不成形的標準去生搬硬套,將學習者帶入一個書法學習的死衚衕。

乍一眼看上去,字寫得一點問題都沒有,用筆、結構、章法哪兒哪兒都挑不出毛病,但卻還是脫離不了一個“俗”字。

字形準不準?準!

用筆到不到位?到位!

到了這一步,其實已經走上了書法藝術的歪路。中國人,做事也好做學問也好,講求知其然,並且知其所以然。

這種對於楷書的盲目練習,其實是脫離了書法的發展軌跡。斷章取義,不問緣由,直接拿來就學,這樣的學習方法很難對楷書尤其是唐代幾位大家的楷書有準確到位的把握和領會。

結果終究是隻會描字卻不得要領,不得藝術之真諦。

秦代篆書

我們說書法是一種藝術,不是一種技藝,它來源於技藝卻又遠遠高於技藝。書法是一種修養,不是譁眾取寵的工具,更不是用來謀取利益的手段,不是誰能寫幾個大字就真的懂這門藝術。

書法史的發展軌跡告訴我們,漢字從甲骨文發端,經歷篆、隸、楷、行、草五個階段發展到今天,每一階段都是在前一階段上演變而來的。

因此,我們在學習的時候,一定要回到源頭上去,去體驗書法發展演變之歷程,感受漢字在歷史的長河中翩翩起舞。

回到篆書,回到書法最初的樣子。從橫平豎直開始,從中鋒用筆開始,從圓起圓收開始,感受篆書那種大氣磅礴、結構對稱的美感。

俗話說:“只有先學會走,才能學會跑。”書法的學習也是如此,篆書是最最最基本功的東西,地基打不好,樓蓋地再高也不安全。

2、學書法也要遵循質量互變規律

縱觀書法的演變,它的每一次演進都是在前一階段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後,發生轉化,出現新的序列。

書法始於篆,而篆又以小篆為最易習者。

小篆筆法圓融平正,結體典雅和平,是整個篆書系統中最為定型統一的字體,有規律可循,因此,從小篆入手是學書法的不二門徑。

3、走得快的不一定走得遠

那些一入門就從楷書甚至行書練起的人,也許會在短時間取得一定的成績,但終究不會長久,走得快並不一定走得遠。

縱觀歷史,那些在書法史上名垂青史的人,哪個不是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十幾年幾十年才開拓出自己的一方天地。


差不多小姐0110


筆者一直堅持認為,學習書法,首先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觀念問題,二是方法問題。

一、觀念問題

思想指導行動,眼界決定高度,格局決定結局,觀念決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在學習書法之處,我們就應該對書法有個清晰的認知,樹立大書法觀,站在一定的高度,從文化的視角審視書法,學習書法,才能不走彎路,規避岔路,事半功倍。

1、要明確學習書法、培養孩子的審美水平才是目的,而不是僅僅學寫毛筆字

目前很多家長,也包括很多書法愛好者,關於書法學習的觀念出現了問題。他們還是從書法的實用性出發,認為書法應該“認識字”、“看得懂”、“好看”、“漂亮”。因為根深蒂固的書法要“治世之用”,所以固守著學書法要從楷書入手。

但是,書法早已經脫離了實用功能,我們學習書法,應該是本著修身養性、提高自身文化藝術素養的目的。青少年學習書法,甫一開始就應該使孩子們建立大書法觀,從藝術的角度,通過書寫學習,培養書法審美水平,達到技與藝、書與道的潤物細無聲的綜合提高。

2、認知書法,樹立大書法觀

一個格局不大的人,我們很難想象他能做出什麼大事。同樣的道理,如果沒有大書法觀,只作井底之蛙,眼裡只有楷書,即便經過刻苦訓練,能寫一首“好看”“漂亮”的毛筆字,最終卻無關書法,這是誤人子弟。

孩子們在學業負擔如此繁重之下,花時間、精力以及金錢來學習書法,老師有義務有責任為學生指引一條相對正確的書法學習之路。

書法是一個龐大的綜合系統,老師要指引學書者打開眼界,站在一定的高度,從文化的視角審視書法,學習書法,而不僅僅是“練習毛筆字”。

3、尊重客觀規律,欲速則不達,杜絕“速成”

書法學習,跟其它藝術的學習一樣,都必須經歷技術、技藝、藝術等三個階段。所以必須持之以恆勤學苦練,在初學階段,必須打下紮實的“技術”基礎。所謂“快即慢,慢即快。”就像人的站立、行走、跑步一樣,必須遵重客觀規律,任何想要“速成”者,終歸會害人害己。

4、遵循書法發展的客觀規律,全面系統的學習書法

從理論上來講,學習書法,篆、隸、草、楷、行,無論從哪種書體入手,都可以。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其自身規律,書法亦然。所以我們學習書法,也應該遵循書法發展的客觀規律。

要讓孩子們全面系統的認識書法,學習書法,才能培養孩子們的書法審美趣味,提高藝術素養。而且,只要這樣,才能學好書法,也才能在將來的高考中多一個選項,有了多年的學書準備,可以參加書法藝考。

5、與古為徒,向古人學習,是學習書法的唯一捷徑,“不二法門”。

“取法乎上,盡得其中。”向古人學習,唯一的辦法就是臨習古人的經典法帖,從中學習古人的用筆方法、書寫習慣、結字特點、章法佈局、墨法特點等書寫技巧,在提高書寫技法書寫水平的同時,感受古人的氣息,提高書法審美水平。

二、方法問題

俗話說,方法不對,努力白費。只有方法正確,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前面說過,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發展規律,書法亦然。所以,我們在學習書法時,也應該遵循其發展規律。

1、先易後難,由簡入繁

這裡所指的難易繁簡,是相對的。比如筆法,就拿篆、隸、楷三種書體來講,篆書相對單一,比較簡單,其點畫相對來講就是“一”字;隸書相對篆書要複雜,其點畫有三種形態,如“大”字;再楷書,尤其唐楷,技法最複雜,如“永字八法”。

再比如結體,篆書,尤其小篆,線條相對平行等距、左右對稱、上密下疏、空間風格均勻,都有很強的規律性。自篆書隸變後,隸書雖然總體字形呈扁方形,但已不能一概而論,比如橫畫多的字,也會呈長方形。尤其通過線條粗細走向的變化,隸書的空間分割變化已極為豐富多樣。楷書雖然也有極強的規律性,但是正因如此,法度過於森嚴,所以並不適合初學。

雖然還有相當多的人仍奉古代科舉餘續,認為楷書最為實用。但是硬筆早已替代了毛筆,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今天,書法早已失去了過去的實用功能,而作為一門純粹的藝術形式不斷被繼承發展,還何談實用?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最適合書法學習入門的書體,首選篆書。

2、先臨墨跡,再習刻本

書法的核心是筆法。

碑刻經過書家書丹,再由刻工鑿刻,已經歷過二次加工。而由於古代刻工絕大多數沒有文化,更遑論對於書法的認知,所以對結體、筆法的理解相當有限,所刻字跡已非墨跡,註定丟掉了墨跡太多的東西。所以,想讓初學者自碑刻中還原墨跡中的筆法,談何容易。

墨跡,尤其是時間越近的墨跡,則可以讓我們更容易的觀察到書家筆墨運行的軌跡。

經典楷書,幾乎均為碑刻,漢隸魏碑更不必說。而現存於世的大量行草書墨跡本,根據第一條的推論,顯然並不適合初學者首選。秦篆現存也是碑刻,且極少原石。所以,只有清篆是墨跡本,並且更具書寫性。

3、先學靜態,後追動態

古人所謂的“真書”、“正書”,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篆書、隸書、楷書。依據前兩條“先易後難,由簡入繁”、“先臨墨跡,再習刻本”的原則,排除秦篆、隸書、楷書,所以初學書法,應該自清篆入手。

4、遵循文字發展演變的規律

書法是中國特有的一種藝術形式,是在一定法度規範內,用毛筆書寫漢字的藝術,是漢字美的一種高級表現形式,文字是書法的基礎。書法的發展演變,與文字的誕生、發展、演變息息相關,相得益彰,可以說,一部中國書法史,就是一部漢文字發展史。

漢文字自隸變為今文字體系後,秦篆及之前的古文字確實難以辨識,但是從書法的角度來講,書法的筆法、字法、章法等要素卻從未斷裂,而是傳承有序,漢字的結體規律也是一脈相承。

所以,學習書法,必須要同時學習文字學知識,瞭解漢字發展演變的規律,否則必將事倍功半,甚至在書寫時還會鬧出笑話。

綜上所述,青少年學習書法,從篆隸入手,無疑是正確的選擇,不但容易上手,還能夠增加學習書法的自信心。當然筆者建議還是應從篆書入手,符合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符合書法以及文字發展演變的規律。更重要的是,通過對書法全面系統的學習,為孩子們打開一扇窗,打開眼界,站在一定的高度,審視書法,學習書法,提升孩子們的書法審美水平,而不是一葉障目,坐井觀天。

同時,也給孩子們將來的高考多一個選項。

大家好!

我是【聽琴山館】王萬平,古琴、書法職業教師。讀書、彈琴、寫字,略有心得,願與您分享交流。歡迎關注【王萬平書法】,您有任何批評、意見及建議,請在下方【評論區】留言,我們共同探討,共同學習,共同提高。謝謝!


王萬平書法


從書體的發展歷史來說,隸書產生於楷書之前,楷書產生於隸書之後,楷書和隸書之間存在著一個過渡性的階段,那就是魏碑,所以我們在學習楷書之後,不一定要去學習隸書,因為楷書中所存在的一些筆畫形態在隸書中早就已經存在了。但是如果你是一個初次學習書法的人,我倒建議你從楷書或者說從隸書入手,這都是可以的,尤其是在你們學楷書之前,先從隸書開始入手,打打基礎還是比較好的





六子手繪工作站chloe


可以讓孩子從篆隸入手,這是進步。

我小時候學習書法都是楷書入手,很多孩子都感覺很難,沒堅持下來,即使堅持下來的,對於楷體字也總是“楷”不出來,心生敬畏。我們為什麼不去嘗試一下讓小朋友先學個“簡單的”,讓孩子們有興趣,愛上書法,再深入去探索。

一代國學大師饒宗頤,倡導學習書法要從篆書開始。先讓初學者對用筆有個瞭解,從篆隸的筆法上一樣可以過度到其它書體,而開始就學習楷書也往往被“僵死”,跳不到其它書體,甚至眼界很窄。

我的觀點也是我學書的感觸,當然帶有主觀性,望各位都來討論一下,給出合理的建議。




蘇說果語


事實是做反了,也顛倒了。應從楷書,行書,隸書,篆書這麼順序學習。教了二十二年書法沒有學生有瓶頸情況,反之先學隸篆二年後的學生再學楷書就會有瓶頸現象,很難糾正過來。…現在弄個晚託班形式,弄幾個小桌椅就敢教書法了,一條街上竟有五六家書法培訓,有些機構培訓教師三五個月就出來可以教書法了,等出了問題再抓,倒黴的卻是孩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