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二田与卢中南会终身被欧阳询的书法压住,难道不能超越吗?

阿肯之花


大家好,我是云天,很高兴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见解。

田英章先生,田蕴章先生,卢中南先生,是目前为止,当代比较著名的书法家。尤其是田英章先生,不仅仅软笔书法出众,硬笔书法也棒棒哒👍。

说到以上三位先生的书法,为什的没有超越欧阳询,还在欧阳询范畴之内,我想有这么以下几点

第一,他们三位都是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尤其是田英章先生的楷书,最为突出,影响最广,可以说,田英章先生临摹欧阳询书法,绝对可以达到重影,就是说以假乱真的程度,为什么田英章先生,田蕴章先生还说,和欧阳询书法相比,一个天一个地。两位先生心存敬畏,敬畏古人,敬畏碑帖。

第二,时代不同,当然不能有可比性,崇德尚贤。。

第三,欧阳询不仅仅诸体俱佳,文章亦能行世,当时的那种环境,与今日,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第四,欧阳询书法越看越好看,古意连绵,耐人寻味,朝夕把玩,越看越有味。

第五,二田和卢中南,所处当今,为正能量传播者,为今人之楷模。

第六,二田和卢中南没有跳出欧阳询书法范畴,至于是没有跳出还是超越了欧阳询,有待日后历史评价。

云天

2020年1月12日


云天书画艺术


严格意义说确实难以超越,但不可否认,他们对欧阳询书法的推介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为什么如此呢?因为欧阳询的书法是创新并形成了一个流派,而且是在中国书法历史长河中创新成就中的娇娇,至今仍然和柳公权、颜真卿、赵孟頫独占楷书入门最基本的四大家之一。仅此一项就没有人能够超越,而且是自唐朝至今一千多年没有被替代的经典。


严格意义来说唐以后的楷书一直都没有超越唐以前的楷书。但这并不意味着唐代以后的书法没有发展,实际上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且不断有所丰富和创新,但整体上没有晋唐代成就高,特别是在书风自然和法度的高度成熟方面,无法超越。那么为什么现代书法仍然会有旺盛生命力呢?因为后来的楷书大家都能够在晋唐楷书的传承基础上对其中一些法度有所凸现,所以永远保持着旺盛生命力。在回到问答的主题上来,田式楷书和卢中南的楷书,虽然都是以欧阳询书法为取法对象,但在整体成就是没有欧阳询书法取得的成就高。不过这并不代表着他们的书法没有艺术价值和水平。他们也都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新的面貌。到就现代楷书的最高成就来说只有三人或许有资格和欧阳询雁行,就是赵朴初和启功、舒同、孙伯翔。




翰墨书道


(欧阳询九成宫)

二人习欧各有心得。田英章得形胜,点画结条凌厉挺劲,结构布局严谨细腻;卢中南得逸趣(并非意境境界),线条肥美丰润,结构雍容大气。以抱庸之见,田英章虽然被骂得最多,点画结构的技法显然高于卢中南;卢中南有巧变,实质上意境并非有多么之高,我认为他是一位被高估的当代书法家。不争论,作品摆在一起,细察便知。

(卢中南作品)

不是欧阳询压着卢田二人,而是此二人根本无法摩肩相论,只能仰望。有的朋友认为,以现代审美观点,即便是九成宫醴泉碑这样的经典巨作,个别字的线条与结构处理还不如田英章。事实上,田英章的欧楷写得确实更加制式规范,视感上更为匀称和谐,但恰恰也是因为这种规范与制式,扼杀了鲜活灵动之气。欧楷的线条与结构在求变与取势上,内涵之丰富是田楷所望尖莫及的。

(田英章作品)


卢中南的浓墨重笔是特色,这是一种突破与尝试,但我认为这个突破与尝试是很不成功的。近来总感觉卢中南的用笔越来越扭泥做作,线条的力量越来越失阳刚,几欲逐渐沦落为画字的境地。个人之见,“写字写到视网膜脱落”的卢中南老师,在书学上似乎懈怠了。

(抱庸硬笔习作)

抱庸闲谈。


抱庸詩書


不能这样说,谁达到欧阳询楷书的书写水平,谁就是欧体的楷模,书法是大家共享的财富,不能说谁压谁。目前也只有田英章一人的楷书可与欧阳询相比,其他不足相提并论。





书香中华643


世人居然还有拿二田的书法,自己卢中南的书法与欧阳询进行比较。

普通的书法人有这种想法还能理解,有些平时大谈书法的人也有此种观念,着实令人费解。

回想起来,也可以释然!二田暂且不谈,而卢中南贵为中书协楷书的旗帜性人物,看看上去似乎能代表一个时代楷书的顶峰!从这方面看呢?卢老师距离欧阳询不像那么遥远。

但是,书法有技术的存在, 有特点的存在。我们从临摹的角度去分析卢老师与欧阳询楷书的距离。欧阳询的楷书以险绝,转折方正的秀雅称著,那么卢老师的楷书呢?险绝的成分减弱了。转折呢?卢老师变方为圆,有人说这是卢老师的创新!在这里我只问一个问题,在毛笔书法中是方容易写,还是圆容易写?可能有些人觉得方也不难!是的,如果慢点写,方似乎也不是很难,可是大家记住古人写书法,尤其是魏晋唐时期的书法,不存在慢写的概念,写楷书都如此!所以,对于书法来讲,圆笔远远没有方笔可贵!

再说卢老师的自创楷书,总有种馆阁的味道!不是与古代大家写法不一样就是创新,那样创新也太容易了!我想说的一句话是,书法一定有难度的概念,没有难度,没有标准,出来一个奇怪的形体就是创新,那么书法就是今天中书协楷书的样子,千奇百怪!就是不讲难度,不讲标准!

至于二田,还是别谈了,不配啊!


一笑貫长天


首先,学书法不可能一开始自己就独创,肯定要取法于某某人。那么就一定会受其笔法影响,这个难免。田和卢虽都是欧楷一路,但也有自己的特点,毕竟楷书本身法度森严,变化相对较少。说他们被欧终身压住是不恰当的。


其次,再说超越的事儿,别说他们不能做到,就连颜真卿向张旭请教笔法时都没有敢说“超越古人”。他原话是这么问的“敢问攻书之妙,如何得齐于古人”然后张旭洋洋洒洒......说了五点......“五者备矣,然后能齐于古人”。看见没,他们谈的是齐于古人,就连他们两个都不敢说如何如何超越古人,你觉得现代人能超越古人吗?

自从笔法失传后,书法就开始走下坡路,虽然不同朝代中有那么几个人是佼佼者,只能说他们是中兴的传承人,不至于技艺中断。这就像历史上的“少康中兴”、“光武中兴”一样,你说他们各自超越了之前的繁荣时期了吗?

未能超越,就应好好继承、延续,谁知道再过500年还有没有书法,需不需要手书。扯得远啦😅


墨池烟云


现在竟然还有人提出书法要超过欧阳询,这简直就是异想天开,要笑死人的。

当代人学习书法,是不可能再超越前人了,中国的文字随着甲骨文、金文、籀文、小篆、隶、真、行的演变,也伴随着每一代书法家的涌现。从魏晋到唐代,书法已经达到极致巅峰,如果说宋代还有些余晖的闪现,那么明、清已经越来越弱,尤其是当代,毫无光彩可言了。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我们可以分析:

一、古人毛笔不离身。

毛笔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必备,只要从小开始读书,那么写毛笔字就成必然,一个读书人,毛笔字写不好,那是要被人笑话的,所谓字如其人,你的字本身就体现出自己的学问和修养。而当代人生活节奏快,书写基本用硬笔,能让人看明白所写的内容就行。现在我们进入电脑时代,写字越来越少,一般人不可能,也没必要把书法当成自己一生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的。这样的氛围下,如何能超越古人?

二、时势造人杰。

我们生活在5G时代,现今平常的科技是古人难以想象的,这是耐于人类科技进步带来的成果。而作为书法来说,也是因时、因势的文化氛围所造就。古代并没有专门的“书法家”一说,大师们的传世佳作,无非都是自己平常所记录的具体事情而已。但是一笔一画间,无不透露出中国文人与生俱来的高雅情怀,他们的字,有着文化浓厚的“包浆”,这是浮躁的今人不可能具备的。

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如果说毛笔字是古人学识修养的表现,是润物细无声带来的结果。那么我们当今学书,则是为了修身养性,我们已进入多元化时代,书法只是其中一种文化学习的途径,通过临习古帖,给自己带来书法水平的提高,这值得提倡,但要急功近利的通过书法这种来趋利获名,则远离了书法的本质,无论你是张老师、王老师,比起欧阳询,只能高山仰止,大可不必去作“超越”梦了。


习之堂


长江后浪推前浪,如果说今人绝对不能超越古人,那是对古人的盲目崇拜……继承,发展,创新这三者有机结合,才复合社会发展规律,说不定他们已经超越欧阳询,我感觉他们的超越应该是继承和发展,而不是去做字奴,书奴!感觉不能超越的人,是喜欢拿他们的字和欧阳询的做比较,一比较,发现有好多不同之处,然后就借题发挥,说这里不如欧阳询,哪里不如欧阳询,这样的观念并不一定科学……另外,我们看下科学界,从牛顿到爱因斯坦,他们是超越还是继承发展?爱因斯坦有没有超越牛顿?一样的道理,他们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赵子方书法





88一新88


范笑歌曾评价过欧楷,学楷书极则之欧楷只能有两个结果,一,不求变化就是欧的书奴,二,如果求变化就会比欧阳询差,不会比欧强,因为欧楷的经典分毫动不得,是生动的死字。所以像范笑歌这样的天才级人物,也只是借鉴研究欧楷,并不以欧楷为主。

从范笑歌的说法中可以看出,欧楷就像个美丽的黑洞,谁学了谁就卷进去,最多成个黄自元、姚孟起水准就不错了,想成大师很难。

我觉得范笑歌能看到的这种高度,田与卢是看不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