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的小站新军如果能够出来抵抗八国联军,有多大胜算?为什么?

画家郝大成


第一,没有胜算;第二,这不可能。

首先必须正名一下,在庚子-辛丑之变时已经没有什么“小站新军”: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底,在慈禧宠臣、直隶总督荣禄的建议和主持下,正式名称为“新建陆军”的袁世凯新军作为“北洋三军”之一,已被改编为“武卫右军”,成为清朝中枢直属的野战军——武卫军序列中一员。

武卫军一共五个军:中军荣禄,前军聂士成,后军董福祥,右军袁世凯,左军宋庆(后马玉琨)。其中荣禄部系八旗禁军中挑选,约万人,驻北京南苑,纪律废弛,训练虚应故事,没有实际战斗力;前军聂士成部驻芦台,聘有德国和沙俄教习,装备“毛瑟枪”(其实是德国奸商诈称毛瑟卖给中国的1888委员会式6.8毫米步枪,但性能还是不错的)和各种山野炮,战斗力是武卫五军中公认最强的;左军是同样源自淮军的宋庆“毅军”改编,这支淮军在甲午战争中表现不错,战后得到重视,成为武卫五军之一,改编时驻扎山海关内外,有万余人,武卫左军纪律较好,凝聚力不错,是除未参战的袁世凯部外,唯一到战后仍保持完整建制的武卫军;后军是董福祥的甘军,他们原本是咸丰、同治西北大乱时割据自保于南泥湾一带的地方武装团伙,投降左宗棠后在“征西”时表现不错,因此被征调入京,编为“甘勇”,后成为武卫五军之一,这支拥有一万二千人左右的军队反洋人态度最坚决,但战斗力和纪律也是最差的,装备同样在五军中垫底。

被冒充“毛瑟”的委员会步枪装备了聂士成部和部分联军部队,是当时较先进的步枪品种


那么袁世凯的右军呢?

右军原为胡燏棻定武军4750人,袁世凯接手后编为左右两翼,左翼步兵二营,炮兵一营,右翼步兵三营,骑兵一营,袁世凯直辖工程队一营。

步兵每营官长46,正副头目(士官)各72,正兵864,号兵24,护勇96,头目及以下各步枪一支,军官各手枪一支,指挥刀一把。

炮兵一营官46,正副头目各69,正兵828,分左、右、接应三队,共装备克虏伯75MM过山轻炮18,格鲁森57过山快炮24,格鲁森57陆路快炮18,。

骑兵一营官26,正副头目各48,正兵384,号兵12,护勇26,正副头目以下各马枪一支,马刀一把,军官同步兵。

M93格鲁森57毫米野炮,袁世凯部装备最多的火炮


工程队500人。

合计在编7500人,加上长夫、伙夫、马夫等,为万余人。

这支军队在武卫五军中编制最近代化(哨即连以下已经接近欧洲编制,但营仍然太大),装备也较为整齐,受过西式训练,但实际能打仗的人数偏少,公认其战斗力远低于聂士成部,和马玉昆部相当或略差,好于董福祥部。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底,袁世凯奉调山东后,将山东当地的防军(旧勇营改称)、练军(经过挑选训练的绿营兵)共34个营,改编为20个营的“右军先锋队”,这个“先锋队的编制更近代化,每营四哨(四个连),每哨九棚(9个班),哨和棚之间不设队(排),每营人数降至500左右。

但“先锋队”编练不久,且旧军习气深重,加上装备低劣,只能用于维持省内治安,根本不具备出省和强敌作战的能力。,

更要命的是装备。

袁世凯右军仅装备了75毫米以下的山炮、轻炮,且数量极为有限,一旦和联军开战势必被压制(聂士成前军之所以敢和联军正面交锋,是因为前军装备了较多的火炮,尤其克虏伯重炮,能在炮火上与联军相持,而右军的75炮、57炮只能和联军的队属火炮(75或76炮)抗衡,实战中会被预备炮兵的大口径火炮在本方射程外轻易覆盖。

而装备最多的马步枪方面,袁世凯为了“整齐划一”,从奥地利引进了M1888曼利夏步枪,当时的考虑,是这种步枪可以使用中国江南厂、金陵厂生产的8X52R子弹,补给比较方便,但这种枪弹道性能落后,且仍然使用有烟火药,奥地利自己已经改为使用无烟火药的改进型,甚至聂士成等部也改为发射6.8毫米无烟枪弹的“毛瑟枪”,这种有烟枪弹在战场上容易暴露且因发烟而不便快射,吃亏是一定的(下面有答题者说“袁世凯装备曼利夏是因为可以和毛瑟枪弹通用”,这是胡说八道——第一种制式7.92X57R子弹是1903年“委员会式”,系八国联军之役结束后两年才装备部队的,而与之通用的奥地利8X57R子弹还要晚一些,袁世凯又不是神仙,他选择这种枪弹的目的就是整齐,主要理由则是各种方案中便宜)。

袁世凯部装备的曼利夏M88步枪


而天津之战后期的八国联军,总兵力已达18811人(日本8000,俄4800,英3000,美2100,法800,奥匈58,意大利53),这还仅仅是陆军人数,后续部队(如没赶上天津之役的德军)还在远远抵达,聂士成前军主力7000多人在得到其它各部支援的情况下,面对尚未完全集结,只有不到两千人(步兵一千,马队150,野战炮两个中队)的联军也依然战败,此后抵达的左军主力6500人加上其它部队,和总数已过万人的联军作战更是一路脆败。远在山东的袁世凯部是和左军同时被征调的,即便行动积极,也不会比近在山海关的左军更快,且鉴于防区大(山东一省)、“先锋队”尚未消化,能出动的人马也就最多和左军仿佛,那么他能打出什么结果?


李厚何


面对八国联军,袁世凯的小站新军根本不顶用。当时清朝最强大的一支陆军,是聂士成的武卫前军(原武毅军)。聂士成军的战斗力是袁世凯军的4倍以上,最后全军覆没。

1,慈禧太后仰仗的武卫军

慈禧太后之所以敢跟万国开战,依靠的就是荣禄统帅的武卫军。

武卫军是新军化还不彻底的军队,当时的总兵力大约6万人。

1899年6月,武卫军整编成军:

武卫前军是聂士成的淮军武毅军,驻军芦台,兵力2万,整编德械师,其中战斗人员1.5万,后勤人员5千;

武卫右军是袁世凯的新建陆军,驻天津小站,兵力7千4百人,乙种师编制;

武卫后军是董福祥的甘军为后军,驻蓟州,约1万多人;

武卫左军是宋庆的毅军,驻山海关,约1万;

武卫中军由荣禄亲统,驻南苑,1万多人,主要是抽调八旗和绿营兵组成的,战斗力最差。

1900年春,荣禄将江苏的武卫先锋左右军各扩编为10营,袁世凯指挥的武卫右军先锋队扩编为20营,武卫军扩充到8万人。

这些武卫军战斗力最强的是聂士成的武卫前军,其次是袁世凯的武卫右军。

其他的几路武卫军要么主管人军事思想不行,要么士兵不行,要么武器不行。

当时袁世凯的武卫右军被安排在山东,监视防备山东胶州湾的德军和威海卫的英军。

武卫左军驻扎山海关,防备辽东的日军(甲午战争后,日本在辽东有驻军),只派马玉昆率3千人支援天津清军。

所以在八国联军侵华时,清军作战的主力是聂士成的武卫前军。

2,聂士成的武卫前军是李鸿章淮军的后起之秀

其实教科书里面提到的廊坊大捷,主要是聂士成的功劳。聂士成的武卫前军在廊坊打垮了八国联军的先头部队。

现在教科书把廊坊大捷说成是义和团的功劳,其实义和团在廊坊的功劳主要是扒铁路和充当炮灰。

1900年6月11日至18日,八国联军先头部队共两千人进攻廊坊,死伤近400人,其中战死62人,负伤332人,大部分是被聂士成的武卫前军消灭的,其中有7个八国联军先头部队的士兵在撤退时,被董福祥的武卫后军和义和团袭击打死。

聂士成与义和团早就在河北和天津结下了梁子,聂士成曾为了保护铁路枪杀了一批义和团。

在廊坊,聂士成又驱使义和团充当炮灰冲锋陷阵,被八国联军的机枪打退。聂士成说,你们不是刀枪不入么,不准逃跑。聂士成下令用机枪扫射义和团逃兵,逼迫他们继续冲锋。义和团对他恨之入骨。

廊坊大捷后,聂士成围攻天津租界,并杀了一批到处放火的义和团,义和团对他已经恨之入髓了。

7月初,聂士成正与八国联军作战。义和团却去抓害聂士成的母亲妻子及家人,聂士成带兵去救,被军队中参加义和团的士兵开枪射中聂士成,身中数弹。

7月9日,聂士成在天津城西八里台中炮阵亡。

八国联军称赞聂士成“自与中国交兵以来,从未遇此勇悍之军”。

聂士成军的装备:

七生半(生是厘米,75mm)的十二磅克虏伯火炮16尊;

六生的七磅后装克虏伯炮32尊;

五生七的六磅格鲁森速射炮32尊;

三生七的两磅克虏伯速射炮、八生七的二十磅后装炮若干。

共计约90门大炮。

两挺马克沁机关枪。

德国最新的GEW98步枪数百支;

奥匈帝国斯太尔-曼利夏骑兵步枪1400支;

奥匈帝国斯太尔-曼利夏M1895步枪1万支,武卫前军的制式主力步枪;

德国旧毛瑟枪1万支,作训练用。

3,庚子年的袁世凯军队

袁世凯的大炮只有60尊,其中接应炮队领官张怀芝有格鲁森五生七陆路快炮18尊。

1900年,荣禄的武卫中军没拿到天津武库的大炮,拿到了估计也不会开炮,袁世凯派张怀芝率领接应炮队和部分步兵共700多人去给荣禄的武卫中军帮忙。

攻打东交民巷使馆时,荣禄传授给张怀芝秘诀“横竖只要宫里听得见炮声就是了”,战后张怀芝的大炮完整归队袁世凯。

4,天津武库被八国联军缴获的大清军用物资报告单,应该是准备装备荣禄的武卫中军的,但荣禄对战和犹豫不决,还没拿到手,被八国联军抢到了。

(根据网上资料)  

36门克虏伯大炮,口径87毫米(1897年埃森制造),折合3.41英寸,其中大部分仍装在箱中。   

60门克虏伯大炮,口径70毫米(1897年埃森制造),折合2.75英寸。   

42门诺尔登费尔德式速射机关炮,口径57毫米,折合2.24英寸。   

42门诺尔登费尔德式机关炮,口径47毫米或1.85英寸。   

42门大炮,其中一部分为诺尔登费尔德式,一部分为上海机器局制造,口径37毫米折合1.45英寸。

10门速射机关炮,口径37毫米,折合1.45英寸。   

20门小口径的速射机关炮。   

3万支具有最新标记的毛瑟枪和曼里彻式来福枪。   

3万把刺刀、军用品及其他。   

约值二百五十万英镑。

4,八国联军的大炮编制

英军只有28门大炮,后来从南非调来可怖号巡洋舰,拆了4门12磅的海军列低炮

,采用苦味酸炸药。苦味酸炸药的威力是黑火药的几十倍,清军的克虏伯大炮都是黑火药。这几门列低炮是当时的攻坚利器。

日军人数是最多的,是第五师团,2万多人,大炮大约20门。

一直到1938年,日军的第五师团才装备到52门大炮。

我们再对比40多年后国军张灵甫的整编74师,3万人,共装备105毫米榴弹炮12门、75毫米山炮36门,迫击炮有几百门(八国联军那时还没发明迫击炮,一战时才有真正的迫击炮)。

而聂士成的武卫前军大炮是90门,力压40年后的日本第五师团的52门大炮,国军整编74师48门大炮啊!

人和制度要作死,谁也拦不住啊!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沂蓝书院赵月光


在那场八国联军肆虐京畿要地,晚清王朝一败涂地的“庚子国难”里,手握“小站新军”精锐的袁世凯,当时正是山东巡抚,不偏不倚“躲”过了这场国耻之战。

在接下来的历史上,袁世凯麾下这支由“小站新军”发展出来的北洋军,成了近代中国政坛上重要的军政力量。其精英荟萃的人员以及强大的装备水准,更叫多少历史票友津津乐道,也因此生出一个“幸福的猜想”:倘若当年八国联军侵华,与之作战的是袁世凯的“小站新军”,大清还会被人摁在地上摩擦吗?起码能不能打几个胜仗?

很负责任的说,倘若“庚子国难”里,袁世凯真扛起了这个保家卫国的重任,这场战争的结局,依然会要多耻辱有多耻辱。甚至“小站新军”,这笔支撑袁世凯接下来纵横捭阖的政治本钱,很可能会赔的一干二净。唯独会改变的,就是袁世凯的“政治生命”。

为什么会这么说,首先就看一个基本问题:军事装备问题。

袁世凯的“小站新军”,以及接下来“孵化”出的北洋军,常被各类历史剧大书特书的,就是其武装到牙齿的装备水平。

八国联军在京津横冲直撞时,当时9300人规模的“小站新军”,不但享受“士兵每月四两五钱”的高工资,枪炮水准也登峰造极:步骑兵一律使用奥匈帝国的曼利夏枪械,炮兵全数配备德国克虏伯火炮,且和昔日装备杂七杂八的淮军不同,“小站新军”不惜血本,装备弹药一律标准化供应,俨然一支用钱砸出来劲旅,装备直追欧洲精锐等级。

但如此叫好些后人咋舌的装备水平,比比庚子国难战场上的参战清军,其实不算啥。

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里,清王朝不但动用了绝对优势的兵员,更展现出了焕然一新的装备水平。所谓“装备标准化”,不止是“小站新军”一家的事儿,参战的“武卫左军”“武卫前军”“武卫中军”等大清精锐,也都是清一色标准的德奥枪炮。“小站新军”有的硬家伙他们有,“小站新军”没有的克虏伯重炮与新式机关炮,他们也同样有,火力水平绝对优势。

为了保证给八国联军一个生动难忘的教训,清王朝还一改从前“缺弹药”的画风,各地机器局开足马力,为清军准备好的充足弹药。单是天津机器局,每年就能生产七百万发子弹和八万发炮弹。战事开打前,天津各大仓库,都是弹药堆积如山,哪怕清军火力全开,不间断猛轰,也管保弹药敞开供应。

可以说,无论是装备水平还是弹药储备,“小站新军”比起这几支前线清军,非但不是优势,相反劣势不少。

可就是那几支“绝对优势”的清军,自从八国联军大沽口登陆起,就是一路大败亏输,从天津一直败到北京,手里的“标准化先进装备”?那更是跑一路扔一路,全被八国联军捡了现成。仅在天津一地,八国联军就“白捡”了清军三万支枪械与数百门火炮。换成“小站新军”,这仗就能打的更好?

当然,好些后人看好“小站新军”,也不止因为装备,更因为“小站新军”(北洋军)那强得多的战斗素质。那到底有没有胜算?这更要看第二个问题:战斗力问题。

庚子国难里,多支“清军精锐”为何败到惨不忍睹,直接原因就是战斗力素质太差。别看手里拿的都是世界顶级装备,可当时的清军,开枪放炮都打不准,战场上常见乱开一气,乍一看炮火轰鸣很好看,其实却打不死几个敌人。反而是人家挺起刺刀一顿冲锋,“清军精锐”就立刻鸟兽散,常见“洋兵自后追击之,横尸枕籍,洋兵未伤一人。”

摊上这样的兵,手里有多硬的家伙,照样都是给人送菜。

同样是“用钱砸出来”的部队,比起其官鱼龙混杂的“大清精锐”来,“小站新军”的人员素质,确实要好得多:袁世凯的选兵标准极其严格,以其《募兵告示》的标准,每个士兵都是“力限平托一百斤”的“憨厚肌肉男”。军官们更是海归扎堆,段祺瑞等高层骨干,都是有留学经历的高材生,基层的将官们,也都接受过严格的军事教育。纪律操练更十分严格,晚清大臣徐致靖曾形容说“行若奔涛,立如植木”,面貌焕然一新。

而在实战里,袁世凯麾下这支面貌一新的部队,漂亮仗也不少打。特别是辛亥革命炮声震撼天下时,火速赶到武汉三镇的北洋军,迅速开启了对革命军的吊打模式:两天就拿下汉口,九天就拿下汉阳。一度高涨的革命形势,几天就岌岌可危。也正是这碾压般的硬实力,才令袁世凯斜刺里杀出,顺风顺水坐上大总统宝座。

但这“硬实力”,到底有多硬?接下来的另一场战斗,就检验出了其真实成色:白朗起义。

1911年春,河南农民白朗愤然起义,折腾到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后,这支农民军已发展到数万规模,号称战斗力强大的北洋军,却是屡战屡败。恼怒的袁世凯决定狮虎搏兔,由北洋军头号战将段祺瑞领衔,率领北洋军精锐大举南下,还邀请西方各国代表观战,誓要一举扫平白朗。没想到乒乒乓乓打一场,“民国精英”段祺瑞一败涂地,北洋军也被打得抱头鼠窜——本想露个脸,反而现了眼。

而在白朗农民军横扫豫川陕数省的三年里,北洋军也是丑态百出:不但士兵战斗力低下,一碰硬仗就闪得快,而且战场上打不赢,吹牛倒“进步”快,一边挨打一边“报捷”,白朗在北洋军的电报里,常见“死”了几十次,每次都打脸。就连主帅段祺瑞,也是敞开了吹,硬说几万人的白朗军有一百多万。晚清军队常见的毛病,北洋军一样都没少。所谓“战斗素质强大”?也只是几个“菜鸡”互相比。

这样的“小站精锐”,如果投放到庚子国难战场上,结局将会怎样?相信也可以想。毕竟,别看军队名目不同,可到底都是晚清酱缸出来的,谁能比谁差多少?

晚清民国之交,旧中国的积贫积弱,仅看看几支军队的可笑表现,就知可笑背后,曾是怎样的绝望与耻辱。在那个耻辱年代里站出来,扛起中国自强重任的英雄们,又是以怎样不放弃的精神,艰难前行。

参考资料:李海鸣《鲜为人知的白朗起义》、馒头说《两个大总统,你选哪个》、米新夏《北洋军阀史》


我们爱历史


开宗明义,基本没有胜算!

1895年,袁世凯接替胡燏棻,开始在小站督练新军。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这个时候北洋新军还没有真正成形。

到了1914年,北洋军放眼当时的中国,已经罕有敌手。8月23日,日本对德国宣战,随后派出海陆军两万余人在山东龙口登陆。

为了应对日本人的行动,袁世凯召集所有内阁部长和参事开会商讨对策。顾维钧在回忆录里记录了本次会议中,袁世凯与陆军总长段祺瑞的一段对话——

袁世凯转向陆军总长段祺瑞,他想从陆军总长那里了解为了保卫国土,中国军队能采取哪些行动。段回答说,如总统下令,部队可以抵抗,设法阻止日军深入山东内地。不过由于武器、弹药不足,作战将十分困难。总统直截了当地问他抵抗可以维持多久。段立即回答说四十八小时。总统问他四十八小时以后怎么办。他望了望总统说,听候总统指示。

段祺瑞的意思很明白,我们陆军拉出去跟日本人死磕,最能多坚持两天。两天以后,我老段估计也不在了,后面的事情袁大总统你就自己看着办。

换言之,袁世凯小站练兵,练到最后,顶日本人两天的进攻,就要全军覆没。跟八国联军对垒,结果应该差不多。


月下没有花


打是打不过的,但这并非是贬低袁世凯的新军的战斗力,而是因为当时的袁世凯的新军只有7000多人,而进攻北京的联军总兵力已经超过18000人,主要由日军,俄军,英军为主,从纸面上看也是处于劣势的。


但这不代表就不能取得一定战果。


当时守备北京的武卫军一共约为5万余人,分为五支军队,由荣禄集中指挥,除了袁世凯的“右军”外,其他的四支军队都参加了战斗。


实际上,如果袁世凯的武卫右军当时参战了,虽然最终会败,但在战争前期歼灭八国联军的上千先头部队是可能的。但我们知道,武卫右军在战前几个月因为防备德国而被调到了山东,从而躲开了这场战争。


如果武卫右军留在小站,参加了抵御八国联军的战争,那会是相当有纪念意义的一回事,因为届时中国军队将很有可能在陆地上消灭一支超过千人的欧洲列强军队,这意义和镇南关之战不同(镇南关之战能取胜是因堆了10倍的兵力利用绝地死守,而法军又错误的分兵一半),大概会震惊世界。


战场上表现最好的是 聂士成的前军和 宋庆的左军,这两只军队都参加过甲午战争,算是有过战争经验的精锐部队。


在战争第一阶段,1900年6月10日,八国联军约2000多人,由英国中将西摩率领下由天津向北京进犯 。结果遭到前军和左军的围攻,经过15天的激战,联军伤亡惨重 , 剩下能够钱斗的不足千人。最后不得不退回天津。


可见这时的清朝精锐部队与1840,1860,甚至1880年相比,已经大幅缩小了与西方军队的差距,过去是堆了优势兵力照样打不过,但现在已经有打胜的可能了。


如果袁世凯的右军能和左军前军一起加入战斗,总兵力达到3万,那很可能能预先吃掉联军的这2000多先锋队,而后面的联军进犯北京必然要拖延一段时间。


实际上聂士成和宋庆已经打得很不错,我们看当时法国军方的报告就知道了。


闭家锁的红枫


对于这场战争,我们只看到了八国联军的“强”和清军的“弱”,在很多人看来,清军完全没有胜算,可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如果袁世凯当时能够出手对付八国联军的话,清政府究竟有没有胜算?

实际上,袁世凯出不出兵,并不是这场战争胜败的关键。

袁世凯崛起于小站练兵,但是小站练兵不是始于袁世凯。

1895年甲午战败之际,胡燏棻已奉命在天津马厂编练新军,后因马厂营房不足而移驻天津小站。胡燏棻练得新军10营4700余人,名为“定武军”,后来胡燏棻调任卢汉铁路督办,袁世凯在李鸿章的举荐下接手了小站练兵。袁世凯到任后,将“定武军”的番号改为“新建陆军”,人员扩充到7000人。

1898年戊戌变法后,慈禧为了加强对军权的控制,授命荣禄编组“武卫军”。1899年武卫军成军,荣禄所部被编成武卫中军,聂士成的五毅军便编成武卫前军,董福祥的甘军被编成武卫后军,宋庆的毅军被编成武卫左军,袁世凯的新建陆军则被编成了武卫右军。新建陆军改为武卫右军以后,人员由7000人扩充到了10000人,武卫右军因练成于天津小站,所以驻防于天津小站。

后来,袁世凯奉命率领武卫右军开赴山东镇压义和团运动。袁世凯到山东后,收编了山东旧军,编成“武卫右军先锋队”,此时袁世凯手里的兵力已经将近2万人。

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前夕,清军京畿周围的兵力部署是:

聂士成的武卫前军1.5万余人驻防于芦台地区、董福祥的武卫后军约7000人驻防于蓟州地区、宋庆的武卫左军约1万人驻防于山海关地区、荣禄的武卫中军约1万人驻防于北京南苑地区。

此外,神机营1.4万余人、虎神营约9000人、八旗兵以及绿营兵约2万人驻扎于北京地区,淮军7000余人、练军2500余人以及袁世凯武卫右军余部约3000人驻扎于天津地区,淮军约2500人以及八旗兵约1000人驻扎于山海关地区,热河及保定地区亦有驻军近9000人。

所以,单单京畿地区的清军便已经有了最少11万人的兵力。

然后,还有陆陆续续赶到的数十万“刀枪不入”的“拳民”......

但是,所谓的八国联军呢?

他们在开始时只是派出了451个人,即英国79人,俄国79人,法国75人,美国53人,意大利39人,日本24人,德国51人,奥匈帝国32人,指挥官19人。他们当然也知道451个人肯定打不过十数万的清军,怎么办?继续增兵,然后组成联军。此时的八国联军兵力已达到了2066人,英军915人,德军540人,俄军312人,法军158人,美军112人,日军54人,意军40人,奥军25人。

可是,这2066个人能打得过清军吗?八国联军可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自信。所以,他们又紧急从本土或者殖民地抽调人手运到中国,临时组成了一支约1.6万人的军队。

当然,八国联军后续仍然在继续增兵,但是我们却不能忽略他们从本土或者殖民地运兵到中国所需要花费的时间。

从5月底开始派兵,一直到8月八国联军才从天津出发进逼北京,这也就意味着八国调兵的时间持续了两个月!在联军攻陷了北京以后,德国军队甚至还飘在海上,没来得及上岸。

我们总是强调八国联军的武器如何如何先进,如何如何厉害,可是让你2000人去打10万人,你真的保证你能打得过?如果可以的话,中国当年能撑得住几十年吗?即便只是10万头猪,你让2000个人去抓,也能拱得他们调头跑吧?

如果袁世凯在八国联军从天津出发,开往北京后,能够率领武卫右军抄了他们的后路,然后与京畿地区的清军包围八国联军,几十万人围住他们2万人,我还真不信他们不怕。如果清军能够利用好八国调兵的时间差的话,他们会更慌。

他们武器再好,可是总有用完的时候吧?

但是,袁世凯加入了“东南互保”,对八国联军侵华采取了作壁上观的态度,一则是为了保存实力,二则也许是为了看看慈禧和清政府的虚实。

更有意思的是,当八国联军直逼北京、兵临城下之时,清军的高层们还在勾心斗角。

这才是清军输给八国联军的关键!

当时,荣禄在与庆亲王、端亲王商讨军事的时候,突然传来了荣禄霆字营打退日军的消息,端亲王马上阴阳怪气地说了句:“这霆字营能打退洋兵,还算勇敢。”

庆亲王听到霆字营打胜仗也很不爽,也说了句:“自然,训练数十年,总比新练的军队强些个,总算对得住朝廷,不致虚费国帑。”这是在讽刺荣禄花了钱练了一支虎神营,可是却畏敌不敢战。

端亲王突然听到外面“轰轰轰”的炮声,于是又问:“霆字营的炮声激烈,不知用的是何种炮?”

庆亲王看了眼端亲王,便说:“是德国的格林炮。”

端亲王听完马上冷笑着说:“怪不得如此得力呢!”这意思摆明了是说,不是他们不行,也不是霆字营厉害,只是因为霆字营有格林炮。

荣禄听明白了,原来是在说我不行,所以也讥讽了一句:“千里马还得千里人骑,要是只凭炮好,没有炮手,不过资敌而已!”

一座坚固的堡垒的崩塌,总是会从内部开始。


宁糊涂


若是袁世凯真的站出来与八国联军决战,结果肯定是不用想的,袁世凯的新军只有引颈待戮的资格。


八国联军因何与大清朝廷开战?往小了说,因为慈禧看到了义和团的强大,试图用义和团牵制洋人,进而达到驱逐洋人的目的,甚至慈禧在得知义和团勇士竟然刀枪不入,能够呼风唤雨以后,更是坚定决心驱逐洋人,贸然与百国宣战。往大了说,一场中日甲午战争,打出了日本人的气势,也打出了大清王朝封建腐朽的本质,看起来大清军队在亚洲也算首屈一指,实际上不过都是纸老虎而已,大清军队连日本人都打不过,更逞论与列强们战斗。

开战之前,或许慈禧还沾沾自喜,意图让洋人们看看义和团勇士如何神勇,但真正打起来以后才发现,一切不过都是纸老虎而已,八国联军只派出了不足两万人,但慈禧却毫无办法,最后洋人都打到紫禁城了,慈禧才开始落荒而逃。

倾我华夏一国之力真的不能力敌区区不足两万人吗?当然不是,真正迎战洋人的,只有慈禧手里的一部分兵力。

当时的中国,虽说慈禧还是老佛爷,算个假皇帝,但事实上,慈禧也是受限不少的,李鸿章等人早已不完全服从慈禧,前去天津小站练兵的袁世凯也是心怀不轨,关键时刻,慈禧能用的动的人还真不算多。



此外,即使是这些人可以用,慈禧也是不敢轻易任用的。

当年太平天国运动搞得轰轰烈烈的,若不是曾国藩横空出世,相信大清江山就危险了,虽然曾国藩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战后,慈禧依旧是想尽办法削弱湘军,为何,在攻下天京城后,曾国藩的部下都极力劝告他直接反了大清,曾国藩有那个实力,但他不愿自毁长城,也不愿打一场胜负未知的仗,于是忽略了这一建议。

此后,慈禧开始防备地方官员,生怕他们做大,八国联军侵华之时,慈禧也不敢贸然任用这些人。当然了,即使是慈禧想用,她也调不动。

袁世凯手中的七千新军,那可都是革命的本钱,都是袁世凯最后的家底,如果直接派出去与洋人决战,打不过还好,只怕到时候会把家底都赔光,在清庭再无话语权,这是袁世凯不愿意看到的。

即使是新军出战,训练模式上新军就是模仿的列强军队,用的武器也是列强用剩下的,人数还不如列强人数多,去了自然是有去无回的。


魏青衣


1900年,慈禧向海外列强宣战,由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俄国、日本、奥地利和意大利组成的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开始发起进攻时不到两万军队的列强胆敢大摇大摆侵略中国,并且攻占了中国首都北京,给中国人上了一堂落后就要挨打的政治课。

八国联军为什么这么放肆,竟敢以不足两万的军队入侵拥有百万军队的大清呢 ?

一、慈禧怕打。

在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时候,慈禧是怎么想的呢?"宁赠友邦不予家奴",慈禧觉得洋人只要不要她的命,不要更换满清政权,什么事情都好商量。大不了再丢十个台湾,不过是九牛一毛,大不了赔款几亿两白银,给老百姓多征收点税罢了,又不用自己掏一分钱。

没有必要冒那个险,最紧要的不是攘外而是安内,防范那些掌握兵权的汉人。

如果再让那些汉人将领去跟洋人硬拼,打输了还好点,打赢了可就麻烦了,万一这些汉人打出威风来,洋人要转身扶植他们,搞不好他们还想取自己而代之呢。所以跟洋人是万万不能打的,除非自己的统治权受到威胁。

但洋人的态度很明确,就是教训一下慈禧,让他们懂得国际规则,按照套路出牌。既没有要全面殖民中国的意思,也没有更换政权的打算。所以,慈禧不仅不愿意打,也害怕汉人上去帮忙打。

二、袁世凯们不愿意打。

袁世凯接练新军后,新军的将领段祺瑞、曹锟之流则只知有袁世凯,不知道有慈禧或光绪。

八国联军是1900年5月底入侵中国的,六月份南方各省的汉人督抚就跟那些强盗们达成了所谓的"东南互保"协议。

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跟慈禧的中央政府不保持一致,跟列强握手言和,一边是大清的宣战,一边是刘坤一、张之洞、李鸿章和闽浙、四川总督的保持中立,满清政权已经没有了权威。

作为山东巡抚袁世凯,当然选择跟李鸿章们站到一起。他们看得清国际形势,也看得清国内现状,他们不愿意为清廷卖命,白白消耗自己的实力。他们等着扩大自己的实力,或许以后可能有跟清廷分庭抗礼的机会,国家的兴亡对他们来说已经一点都不重要,或者说国家灭亡了他们高兴,因为国家是慈禧和满清的,跟他们无关。

三、新军单挑打不赢。

袁世凯的新军征兵时严格把关,兵员身体素质好,政审过关。有恶习的不要,有前科的不要,思想觉悟低的不要,出身有问题的也不要,身体弱的也不要,聘用德国教官和海归军校毕业生如曹锟和段祺瑞等,新军的士兵个个都会打洋枪,用洋炮。讲授的是德国军事理论,装备的是德国新式武器,配备了炮兵、工兵和通讯兵,可谓是一支现代化的部队。

但八国联军一共有17000多人,袁世凯的新军只有7000人左右,只是人家的零头。如果袁世凯的新军跨出山东跟八国联军决斗,中国军队全部当观众不能参战的话,袁世凯的新军没有胜算。即使袁世凯的新军战斗力很强,那是跟腐败的其它满清军队相比的,如果跟八国联军的战斗力相比,还是差了一个档次。

首先装备上还是有差距的,不管哪个列强也不会把最先进的武器卖给中国。其次中国士兵的文化水平普遍太低,有文化的士兵也就是多读了几天圣贤书,数理化一片空白,几乎就是文盲军。

没有文化的军队跟有文化的军队决战,即使装备相当也占不了上风。所以说要对付17000名八国联军,个人认为至少要动用四五万新军,袁世凯的新军远远不够。

可是列强来中国不是来比武的,袁世凯新军跟八国联军也不可能是单挑,新军给八国联军战斗的时候,大伙会当观众吗?如果清朝全国上下一心,三、五万列强军队也未必是清朝军队扛不住的。因为除了袁世凯的七千武卫军,还有南方各省跟新军一样水平的军队至少有数万军队。

所以八国联军之所以在中国横行霸道,就是看准了大清是一盘散沙,各打各的算盘:慈禧不敢打,汉人将领不愿打,并非中国打不过他们。

八国联军进中国的时候跟抗日战争不一样,武器在战争中对胜负所起到的作用还没有到决定性的程度,那时候清朝军队的武器与八国联军还没有太大的代差,大清朝真要全民皆兵跟列强打,列强未必能够大胜。

列强要是胆敢大举入侵中国,一千多万平方公里就会成为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侵略者绝对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事实上,当时的八国联军除了占领京畿地区,也就是往山西一带突进了一下,达到战略目的(慈禧认怂)后也就乖乖撤兵,他们自己也知道,仅凭那些兵力,无法掌控全国。


历来现实


袁世凯为了保护自己的小站新军,在八国联军侵华之前,就想尽了一切办法把军队调到了山东,早早的就远离战场。

而且在八国联军进攻天津和北京正酣之时,慈禧一而再的下旨,要求袁世凯派兵勤王救驾,但袁世凯以各种借口,拖延时间,终至北京城被侵略者攻入,慈禧光绪仓惶西逃。


以袁世凯睿智的眼光,他怎么可能会率领刚成立不久,且不足万人的新式陆军,去同时和西方最强的八个国家开战,这不是以卵击石,自寻死嘛。

八国联军入侵的导火线是民间的义和团运动,由于该团体大势的对洋人烧杀劫掠,而清廷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最高统治者,不但未予以及时的制止,反而暗中支持义和团对洋人的冲击。

当山东的义和团运动势头发展非常迅猛之时,袁世凯就敏锐的察觉到,若朝廷对于义和团运动处置不当的话,极有可能引发列强的又一次入侵。


一旦列强入侵,作为北京的南大门天津,就会首当其冲,成为第一战场,那么他刚成立不久的小站新军,就必然要投入到与洋人的作战中,以目前新军的战斗力,对付一下暴民还行,真的与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洋人开战,无异于飞蛾扑火。

随着局势的发展,袁世凯知道一场大战即将到来,但他不能坐以待毙,于是他不断的游说荣禄等人,期望他们能在慈禧跟前说句话,把他调到山东去接替毓贤的巡抚一职。

由于毓贤在山东实在也混不下去了,洋人他不敢得罪,义和团他又不敢清剿,犹如烘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所以慈禧经过反复权衡,最终决定让袁世凯去了山东。


待袁世凯率领小站新军进入山东地界之后,袁世凯兴奋的整夜未眠,其到了山东之后,对于朝廷支持义和拳的旨意,其阳奉阴违,变向的大势镇压义和团,然后对洋人专门派兵保护。

这就是为何八国联军侵华之时,没有进入山东地界的一个根本性原因,相对于袁世凯和小站新军而言,此次正确的抉择,成为了北洋系势力崛起和日后走向巅峰的一个关键。

若袁世凯没有及早的撤离天津,就必然会与洋人交战,那么他即使没死在战场上,也必然会被洋人作为战犯,而逼迫清廷将其处死,刚毅、徐桐等人就是例子。


清史宴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时,袁世凯已经编练新军五年,麾下新军两万余。而且是当年清庭拥有的最强大的陆军部队。聂士诚部虽然武器与袁世凯齐平,但军力只有6500人。

袁世凯新军编练开始即有七千五百人。到袁世凯因出卖维新党同志(戊戌变法失败前袁世凯加入维新党人的强学会)深得慈禧信任。

1898年3月6日,德国强行与清廷签订了《中德胶澳租借条约》,规定将胶州湾及南北两岸租与德国,租期九十九年。此后,又不断侵扰日照、沂州,妄图将势力范围向内地渗透。为了阻止德国的进一步扩张,1899年5月,荣禄派袁世凯率领新军八营前往德州一带进行军事演习,向德国“秀肌肉”。

5月20日,袁世凯到德州军演才几天的时间,袁世凯就给慈禧递上了《时局艰危亟宜练兵折》。在这份奏折中,袁世凯从历史和现状两个方面陈述了山东局势:前年德人首发难端,袭据胶澳,嗣是俄人取金旅,英人占威海,法人索租广州湾,交迫迭起,不一而足。近日意大利谋索三门,德人复进踞日照,焚杀要胁,种种欺侮,条约不可行,公法不可诘,情理不可谕。

四天之后,慈禧太后要求袁世凯将平日训练情况详细奏陈,并将各种操法绘图贴说,进呈备览。袁世凯接到命令后,亲自担任主编,不久便将《训练操法详细图说》给朝廷呈上。

同年7月,袁世凯的军事演习任务完成,回到了他的大本营小站,并再次向清廷递上了第二份奏折《强敌构衅侵权亟宜防范折》。

在这封奏折中,袁世凯对山东局势讲得更加具体:德人窥伺山东,蓄志已久,分布教士,散处各邑,名为传教,实勘形势。短短26个字,将德国帝国主义的野心表露无遗。而且对德国以怎样的方式挑起事端也作了说明:而构衅之由,亦即阴伏于此……日照之事甫息,高密之变又起,接踵而至,竟成惯技,这也就是当时比较盛行、德国借机扩大势力范围的教案事件。并且,进一步指出:且东省居海北要冲,海程陆路悉由于此,倘滋他族逼处,我之漕运饷源势必梗阻,利害所关殊非浅鲜。

这封奏折令慈禧太后非常赏识,立刻命人将奏折抄送给当时的山东巡抚毓贤阅看,并且责令他照此办理。从这一点不难体会到,慈禧对袁世凯的赏识,以及对现任山东巡抚的无能做法极其不满意。

从上述两封奏折来看,袁世凯是何等的对列强警惕,又是何等的对国家因外敌入侵而寝食不安!

至此,既有山东义和团运动、教案事件不断,又有驻华公使的强烈呼吁,再加上袁世凯的两封充满了对列强担忧的奏折,从而使慈禧太后认为袁世凯是抵御列强入侵的不二人选,下了更换山东巡抚的决心,袁世凯也就顺理成章地当上了山东巡抚。为加强袁世凯部军力甚至将张之洞所创“自强军”一部、山东驻军全部交由袁世凯统领。

然而,袁世凯当上山东巡抚后,所做的却是铁腕剿灭反抗列强殖民统治的义和团、纵横捭阖理顺清廷与列强的关系借机扩充“袁家军”到两万余人。其实力寇绝荣禄所统帅的前、后、左、右、中武卫五军(袁世凯部为武卫右军,聂士诚部为武卫前军,五军中也就袁聂两军装备最佳,但袁世凯部兵力为聂士诚部的三倍多)。

当1900年6月10日列强联军入侵中国,清庭被迫于1900年6月21日宣战时,袁世凯却加入其恩师与侵略者所达成的汉奸性质的“东南互保”,近在咫尺、拥兵坐观列强入侵。

而聂士诚部的五卫前军仅6500人,就从1900年6月17日,在聂士诚错误的边抵抗外敌边镇压“义和团”的军略下(因此聂士诚受到了清庭的责难),尚能抵抗到1900年7月14日才战败身亡。如袁世凯能真以国家民族大义为重,率兵到天津与聂士诚共抗外敌,而非坐观列强入侵,必胜于否且不说,至少会让列强付出远要比两千多人战损要大得多代价!

庚子事变无论最后胜负,袁世凯加入李鸿章与列强达成谅解所组织的汉奸性质的“东南互保”,近在咫尺拥兵坐观外敌入侵的行为就注定了袁世凯是个汉奸卖国贼!更何况还有后来为称帝寻求列强支持而接受倭寇“21条”讹诈、签订数个卖国条约创“59国耻”的汉奸行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