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原子弹里的核原料拿出来用炸药炸碎,造成的核污染和核弹爆炸一样吗?

leael


原子弹的问题还就得问W君,细致说一下吧:

将原子弹里面的核装药用炸药炸碎是没有太大可能性的。造成的核污染连“脏弹”都比不了。

上图是一枚内爆式原子弹的钚核心。主要是钚-239。在核弹爆炸的时候需要外部的炸药向内挤压这枚钚核,巨大的压力将使这个“金属球”的半径迅速缩小到之前的1/3左右,这样中间中子源所释放出的中子就可以引发链式反应了。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这枚直径不到10厘米的小球外侧需要包裹2-3吨的炸药。

形成一个巨大的球体。


当然了,在现在核弹小型化的研究中也是研究如何减小外部包裹的炸药的用量——本身的核弹核心其实就已经很小了。


继续说这种核心(核装药),核心一般的来说是以铀-235或者钚-239为主要 材料制成的。这是两种重金属。

以铀235为例子,大家常着重的说的是这玩意有放射性、是原子弹的材料,但有点忽略了这东西是一种“金属材料”——铀的剪切模量高达111GPa、杨式模量高达208Gpa这两个数值需要划线记住!与之对比,我们的钢铁材料的剪切模量是82Gpa、杨氏模量为211Gpa。这组数值告诉我们什么呢?这东西比铁结实多了!想用炸药从外部炸碎一块铁是无解的,想炸碎铀块是同样无解的。

同样,钚的剪切模量为43GPa,杨式模量为93Gpa,也基本上相当于铜这种级别。从外部炸铜块能炸碎吗?也不能吧?


再说一个让大家有点匪夷所思的事情,钚和铀本身来说还是对人很安全的。

这两种材料虽然有放射性,但是其主要放射的射线是阿尔法(氦核)和贝塔射线(电子)。这两种射线连一张打印纸都穿不透,只要不将这个铀和钚的粉末吸入(或吞入)体内对人体是没有伤害的。

所以说,炸碎核弹的核装药所造成的伤害实际上还不及炸药本身带来的伤害大呢。所以说根本都谈不上污染。

而核弹爆炸,主要产生核污染的问题并不在于核材料的放射性,而是在爆炸过程中产生的伽马射线、高速中子流,在伽马射线和中子流放出的辐射才是核辐射杀手的最直接手段,至于核弹爆炸产生的核污染主要是中子流又轰击到其他元素后产生的一些特别不稳定的感生辐射物所造成的(例如铝被中子照射后会放出大量伽马射线),同时在裂变过程中还核材料还会裂变成碘或铯的放射性同位素。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得有真正的核爆炸。


多说一嘴吧:至于“脏弹”,根本里面就没有铀或者钚,里面放的是更容易自发辐射的材料,例如碘同位素、钡同位素或者钴同位数。这才是真的“脏”呢。这些放射性元素同位素可以不经过核爆炸就随着炸弹爆炸而扩散,对爆炸点数百米范围内造成几十天至几年的持续性污染。


军武数据库


图片里这块“铅灰色”的金属就是235(U235)核材料,当然它只是一块低浓缩度的核材料,U235含量在20%左右,用做民用核反应堆的燃烧棒的制造,当然它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工。

但是用做原子弹爆炸的U235是在95%以上,放射性非常强烈!根本不能用手这样捧着,它需要存放在由不锈钢板和铅板制造的密封容器内才行,否则人与它近距离接触就算是穿上“三防服”,在极短的时间内也会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也就是俗称的白血病。

投掷在广岛的“小男孩”原子弹模型。

正是由于武器级别的U235具备强烈的放射性,在存储、保管当中都是极其严格的,从理论上来说将原子弹里面的U235取出来用炸药进行爆破,形成大量的高浓度U235碎末确实可以造成核污染!
历史上美军的B–47战略轰炸机造成了八起严重的飞行事故,并且在这些事故当中有几次确实携带了核航弹,最严重的两起都发生在美军驻英国空军基地,一次是1956年7月一架B–47降落是操纵失误一头撞进了核弹储备仓库,引起了大火,已经烧到了核弹,由于扑救及时和核弹有多重保险装置,才没有爆炸;另一次是1957年10月这次更危险,一架B–47起飞不久后不知什么原因一台发动机停车,当飞行员驾驶轰炸机返航的时候又不知什么原因轰炸机失控,从空中坠落随即发射了大火,并且将核弹摔碎了!基地里的官兵费力的将大火扑灭后在基地的各个角落里找到了上百克的U235...在哪以后十多年的时间里基地周围民众患各种癌症和其它奇难杂症的发病率居高不下!正是有了这些教训,对U235材料的保管达到了最高等级。



左面广岛原子弹爆炸后形成的蘑菇云 右面是长崎原子弹的。

从核爆炸形成的杀伤力来说,正常核弹爆炸所产生的放射性污染要大大高于直接拿炸药在核材料所形成的核材料粉末污染!这是因为核爆炸是U235的能量被比较充分的释放(核裂变),U235会形成更加细小的微尘状态,随着风向和空气漂浮到更远的范围,有可能在上百公里,这些核尘埃有可能进入到河流、土壤当中,形成较长时间的核放射性(没有直接炸药炸碎的U235大),比如说:广岛原子弹后约有8万人左右在今后几十年的时间里慢慢的死亡,这些人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核放射的影响(原子弹下无冤魂!)

与之相反直接炸碎的U235材料虽然也是细小的碎片,但要比放射性尘埃大了很多,可以在“核探测仪”的帮助下找到并且收集起来,整体来说放射性后遗症会小了许多。


皇家橡树1972


说到原子弹就使人不寒而粟,人类第一次使用核武器,记忆不算遥远,1945年8月6日上午8时15分17秒,在日本广岛上空,爆炸了第一颗名为“小男孩”的原子弹,当量只有1.5万吨TNT,造成10万人死亡。若非日本不是提前疏散,死亡人数还要很多。

核爆炸的原理都清楚,用中子来轰击铀235,发生裂变来释放能量,中子再生中子,称为链式反应。

今天一问,有炸药把它炸碎了如何,炸碎了是不会产生裂变的,核弹在没有发生反应前,辐射呀污染当然是有,核材料本身即有辐射性,且半衰期时间长,铀235为7亿年,钚238为2.4万年,造成的后果确实相当严重,因此逢核必反,要慎之又慎。

物理破坏,造成的污染,要比核反应小得多,也是不争的实事,小污染也是污染,这一点一定要搞清楚。主要是地面的辐射污染大一些。为此,核大国每年为维护核武库,花费都在几百亿,美国2018年高达300亿美元,并且未来还会有很大提高。核弹不用,一般寿命也就是十多年,它的其它器件是会失效的呀,为更换,为测试,为检查,需要大量人员,堪谓小心又小心。

美国核废染,比如核动力报废的核原料,现在的处置方式,也是极其头疼的事情,或密密封闭藏之深山,或沉之大洋之下。一句话,不是闹着玩的,何况要用炸药呢?自从有了核武器,国际社会原子能机构,对核武器的监管严而又严,唯恐落入恐怖份子之手,致于因为训练沉入海底的核武器,一直成为全球核科学家的一块心病。


魂舞大漠


如果就放射性沾染造成的持续辐射伤害来说,用炸药炸碎核装药恐怕比正常引爆的核弹还高。因为核弹正常爆炸时大多数装药参与反应变成能量,以光辐射、冲击波、电磁波等形式释放了。没有参与反应的装药才被散布形成放射性沾染。

优化设计的核弹如中子弹可以基本不产生持续的放射性沾染。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在核弹外再包裹一层核材料,在爆炸后直接抛洒扩散,就称为感生辐射弹或三相弹,会产生范围极广的极为严重的持续环境污染和辐射杀伤。

这相当于把你设想中的常规炸药替换成核弹以获取更大的扩散范围。

放心,一切杀人方法早被人想到了极致,只是有的还没用出来而已。


老枪与战线


你好,我是冬雨AK,说下我的看法

你说的这种方式是“脏弹”,不同于传统的核武器,“脏弹”是通过引爆传统的爆炸物如炸药将放射性物质大范围的扩散到空气中,造成大范围的核辐射污染,会对周围的环境和人群产生灾难性的后果。“脏弹”不会产生传统核武器爆炸产生的冲击波 高温 ,但就核辐射污染这一方面来讲和核弹的效果是一样的,即都会产生灾难性的核污染。

“脏弹”的威力是由爆炸的炸药量 放射性物质的含量 风速 扩散范围等决定的,有时候可能只扩散几个街区,有时候也可能随风向扩散到整个城市。所散布的放射性物质会严重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使平民罹患白血病 癌症等,造成周边生态系统破坏,动植物产生变异等,下图就是福岛核电站事故之后在附近水域捕获的变异狼鱼。

而脏弹最大的威胁是制造简单,装置小巧非常容易投射。恐怖分子只要有一些核废料 炸药就能立刻制造出“脏弹”,可以轻易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引爆,所以在一定程上,“脏弹”比传统核武器的威力更大


冬雨AK


肯定是不一样的。原子弹爆炸,大半核物质参与裂变,未参与裂变的部分会被强力爆炸抛洒扩散。用炸药把核原料炸散,能造成持久放射污染的核物质总量是要大于原子弹的,但炸药的威力远低于核爆,抛洒核物质的距离范围远不如原子弹。所以核爆造成的核污染面积大强度相对较低持续时间相对较短。脏弹造成的核污染面积小强度和持续时间相对较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