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一次茶馬古道上的集市


清晨的沙溪,清冷微寒。玉津橋坑窪不平的橋面,走來了二三行人,忽然想起,今天週五,是沙溪古鎮每週一次的傳統集市。趕集,我最喜歡的旅行內容之一。

集市,原來主要是存在於商品經濟不發達的時代和偏遠地區的一種貿易交流平臺。而沙溪古鎮茶馬古道上的集市自然是原來的“茶馬互市”:古代中原地區與西北少數民族地區商業貿易的主要交易平臺。

而現在,交通物流的迅速使得茶馬互市早已遠去,但每週五一次集市仍是沙溪最熱鬧的傳統活動,它不單是物資交流的平臺,更多則是承載著周圍民眾的一種情感互動!而趕集,一定是感受當地風土人情的最佳途徑。 跟隨他們的腳步,走!趕集去!

竹編揹簍,裝上山貨,附近四面八方的人陸陸續續趕到了古鎮寺登街。由於修整路面,集市比原來少了許多喧囂。

附近大多是白族人,沿著長街排開,席地而坐,面前擺開各種山貨物資,這兒是山藥材。

當然,和農村大多數集市一樣,山民們大多采購外來的物資,藥材山貨的交易是他們的日常收入。很多婦女都帶有這種帽子,羊皮披風的裝束也常常見到,顯得古樸遙遠。

存放了一年之久的火腿。當地自古就有醃製火腿的傳統,上天如此垂愛沙溪,一壩之隔彌沙鹽井提供了充足的資源,自唐代彌沙就有製鹽史,是當時滇西四大鹽井之一。 諾鄧則就是因上了《舌尖上的中國》而聞名遐邇的。

松茸幹切片、各種菌類、蔓莖幹...,雲南不愧為“菌類王國”。

毛豆腐,四五公分長的白絮,味道真的非常怪異,卻是集市上極受歡迎的商品。

元寶狀、口杯狀、磚頭狀的黑糖,雲南盛產甘蔗,古法熬製黑糖也是特色。只不過真偽難辨魚龍混雜,不知哪樣的才是純正黑糖?

捆紮碼放整齊的菸葉,雲南有著種植優質菸草的得天獨厚的“立體氣候”條件:緯度低,地形高低懸殊,氣候的垂直變化明顯。

當地人的竹揹簍、塑料揹簍,滿滿當當。

圍坐一爐,採購完後,坐在一起吃喝聊天,這才是趕集的目的吧?

鏡頭的左側進來一位藍衣裝束的婦人,我在貴州旅行的時候見過類似的裝束,據說是“屯堡文化”,一支與眾不同的漢族群體———屯堡人,依然沿襲恪守著其世代傳承的明朝文化和生活習俗,是一段明朝移民的歷史記憶,一種獨特的漢族文化現象。不知沙溪這裡是否也存在“屯堡文化”?

遠處田地的燃煙就是種植收穫完剩餘的菸葉杆,那兒是華龍村,一個白族小村。

集市基本上到下午一兩點就結束了,白族人用山貨換來生活用品,各自散去。而延續千百年的茶馬互市不就是在這一來一散中經久流傳一脈相承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