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蜀國不伐魏國,而是全力開發南方,開拓越南、老撾,靜待中原生變,可否得天下?

瀟灑黃員外


蜀國版圖主要有今天的四川盆地和雲貴高原組成。古人用一句話形容雲貴地區地形“地無三尺平”,因此這一地區對於擅長農耕的中原人本沒有太大價值。不要說蜀漢,就算是後來綜合實力有了長足發展的唐宋時期,對西南地區基本停留在保持穩定的層面上,很少有進一步的動作。蜀漢在其國力巔峰時期人口不過百萬左右,連自然條件更好的四川盆地還未充分開發,更不要說雲貴高原地區,至於越南,老撾等地區那個時候還沒進入中原王朝的視野。

蜀漢政權在進入當地後花費了巨大代價才勉強穩住四川盆地局勢,至於跟南邊的雲貴一帶,長期處於叛亂和平叛的惡性循環中,直到諸葛亮“七擒孟獲”才勉強安定下來。若集中力量開發,必然遭遇當地人激烈拼死抵抗,在這個過程中所以投入可謂天文數字,盛世大唐都不敢輕舉妄動,蜀漢更加不敢。

到了後來明朝的力量曾經一度進入緬甸和老撾境內,但是因為維持成本太高主動放棄大量土地,這才有了今天我國西南邊境的輪廓。一直到清朝中原王朝才在雲貴高原建立起直接統治,只有到工業化的今天我國才有足夠的力量支撐起西南大開發。因此對於蜀漢來說開發南部地區,不如紮根成都平原來的更有價值。

雖然四川盆地自秦朝建造“都江堰”開始就被冠以天府之國的美名,但是直到唐朝“天府之國”才真正做到名副其實,大唐最著名的兩大糧倉——西南益州所在的成都平原和江南揚州所在長江下游。

蜀漢最終的失敗和諸葛亮的急功近利有著莫大關係,隔幾年一次的北伐不斷的消耗著蜀漢本來就強悍的國力。在北方還在動亂的時候諸葛亮連年征戰的弊端還不明顯,然而一旦北方統一了那麼蜀漢的末日就不遠了。

在筆者看來,我國很多古代的政治精英都被“暴秦”兩個字騙了,諸葛亮也不例外,大秦崛起之路,諸葛亮哪怕只學到一半蜀漢一統天下都是有可能的。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開始變法,到公元前338年商鞅身死,整個變法持續十幾年,整個國家幾乎沒有發起大規模戰爭,秦國也因此成功躋身戰國七雄,此後秦惠文王殺商鞅而不廢商法,秦國因此徹底崛起,這才有了日後蕩平六國的底氣。而諸葛亮追隨劉備開始,一直致力於光復漢室,但是對於如何讓蜀漢真正強大卻鮮有籌謀,因此縱使諸葛亮蓋世英才,僅僅依靠蜀漢羸弱的國力,他也不可能扭轉乾坤。

同樣是在歷史轉折點上,商鞅身後是一個“不可一世”的“強秦”,而諸葛亮身後只有一個“風雨飄搖”的“蜀漢”,也許這就是往聖先賢和蓋世英才的區別吧!

對於蜀漢來說,,如果能全力以赴開發四川盆地,讓天府之國的潛力提前釋放,一切皆有可能!

只是歷史不可改變,只剩下小編在這裡自作多情!


喵神觀天下


蜀漢是開發過益州南部的,諸葛亮七擒孟獲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可是南中的孟獲歸降後,諸葛亮窮極一生都沒在南中用過兵,更別說越南、老撾這些地方了。

為什麼諸葛亮不集中力量控制南方呢?最主要的還是南方敵對勢力太多,尤其是他們背後的老闆

南中自漢武帝開始就安排官員、設立州郡來控制,到東漢末年,南中一帶一共有四個郡:越巂、牂牁、益州、永昌。劉備入蜀後,以強權手段控制南中(蜀漢的庲降都督是四都督中最早設立,就是專門用來控制南中的),劉備死後,四郡就反了三個:越巂高定、牂牁朱褒、益州雍闓,至於演義裡戲份最重的孟獲,其實只是南中當地的彝族首領,跟著雍闓謀反而已,真正的硬手是上述三位。

諸葛亮自公元225年南征三郡,近一年的時間才平叛成功,以竭澤而漁的方法,把四郡的青壯年搬到漢中,組成蜀漢的特種兵——無當飛軍,還把四郡分為七郡,分置太守控制,削弱了南中的力量。可是諸葛亮這種方式不但沒遏制住南中,反而讓當地愈加怨恨蜀漢政府。

事實上自諸葛亮把戰略目光放到曹魏後,南中一帶一直都不平穩,蜀漢不得不把很多將領和軍隊放置在南中,孟獲所說的“南人不復反”也不過是個美好的願望而已。而且南中之外還有交州,這個地方由於地理原因很少人知道,可它是東漢十三州之一,管轄著今天的兩廣和越南中北部,土皇帝是以士燮為首的士氏一族,司馬光稱其“雄長一州,偏在萬里,威尊無上,出入儀衛甚盛,震服百蠻”。




士燮是交州之首,當年攛掇南中朱褒造反的就是他,蜀漢如果要進攻越南、老撾的話,那就等於和士家開戰,當年劉表“南接五領,北據漢川,帶甲十餘萬”的時候尚且拿士家沒辦法,何況是根據地和交州隔著千山萬水的蜀漢。而且士燮的政治目標十分穩定,東漢還在的時候就聽命於朝廷,曹丕篡漢後就投靠了江東,孫權任命外戚步騭為交州刺史,在政治上控制了交州。

所以南中地方偏遠,人口稀疏,瘴氣害人,山地又多,蜀漢要徹底平叛就得花很大的代價,更不用說地理位置還要更遠的交州,實力強大的盛世王朝都不敢輕易做勞師遠征的事,何況是實力在三國中最弱的蜀漢了。再說了,交州名義上是孫權的地盤,甚至連南中一帶也有江東活動的影子(三郡皆反時,孫權就任命了朱褒為永昌太守,封侯拜將),諸葛亮要動這些地方就是明擺著和孫權開戰。

劉備夷陵戰敗、關羽、張飛被殺被害,這一樁樁、一件件辱國的事,諸葛亮都只能忍了下來,無非就是為了保證江東能和自己一致抗曹,別老在背後下黑手。關羽當年被孫權捅後脊樑的原因,就是因為他擅過邊界,強取了桂陽的軍糧,現在諸葛亮要聯孫抗曹,又怎麼可能為了幾塊“食之無肉,不食也不可惜”的地盤和孫權翻臉呢?





在我看來,南中和交州對於蜀漢來說就像《碧血劍》裡的五行八卦陣一樣,五行陣是反派石樑派祖傳的看家絕學,八卦陣則是溫家五老苦心自創的累贅陣法,袁承志都說了:“敵人破不了五行陣的話,那要八卦陣來幹嘛?敵人要是破了五行陣的話,那八卦陣也擋不住,只是畫蛇添足罷了”。

同樣的南中和交州也是一樣,三國時期這兩個地方基本就是蠻夷匯聚的地方,蜀漢就算得到了這兩個地方,國力也不可能增強多少,自然也提不上什麼奪取天下了。如果曹魏不能進入益州,這兩個地方無非也就是在版圖上看得大而已,不但要費心去經營,還得派兵駐守,但如果曹魏能攻破益州和漢中的話,這兩個地方也守不住,當年項羽為什麼選擇烏江自刎?劉禪在鄧艾兵臨城下之時,為什麼不選擇逃亡南中建立政權,其原因都在於此。



作者/一貳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後亂編,喜歡點贊!


一貳一橙


毫無疑問,不能。

第一,題主說的開發南方,越南根本不可行。蜀國全盛時期的人口也只有100萬左右,這麼點人,連當時成都平原的千里沃土都沒有開發完全,怎麼可能去開發東南亞那一塊的土地?諸葛亮最遠只打到南中之地(七擒孟獲)況且,大家可以看看地圖。



當時蜀國周圍的地理環境到底是什麼樣的。蜀國往南,全是崇山峻嶺,原始森林,以當時的科技水平,開發起來難度實在太大,基本不可能實現。況且,就算艱難的開發下來了,那種化外之地,都是少數民族人民,由於語言不通等原因,叛亂之事肯定就是家常便飯,不用魏國動手蜀國自己就被後方拖死了。


第二,如果蜀國選擇開發南方,與當時蜀國建國時的口號和基本國策不符。蜀國建立時打的口號是“興復漢室”,這才“人心歸附”好不容易建立了蜀國。好嘛,現在你已經建國了,你不是要復興漢室麼,你呆在西南之地也就罷了,你不想著北伐收復漢朝領土,一直往東南亞跑算怎麼個事兒?這樣一來立國的基本方針就已經站不住腳了,蜀國的統治者怎麼可能去選擇大力開發東南亞地區?

第三,如果蜀國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開發南方上,也就沒有兵力進行北伐了。但是,你不去北伐,你以為魏國會眼睜睜看著你開發南方?你不北伐魏國就來伐你啊!到時候南方滿族加上北方曹魏,前後夾擊,蜀國拿什麼抵擋? 第四,當時的越南一帶,也就是交州,實際上是吳國的地盤。早在公元210年孫權就派步騭佔領了南方的交州。如果蜀國要開發東南亞,勢必與吳國產生衝突。吳國蜀國一旦因此起了衝突,聯盟關係破裂,兩個弱國就只能被魏國各個擊破了。因此蜀國也不能去去開發東南亞地區了。

綜上,只要蜀國統治者腦子沒有壞掉,是絕對不會把主要精力放在開發南方上的。無利可圖,徒增煩擾。蜀國能做的,只有休養生息交好吳國,對抗曹魏。


庭州行者


蜀國雖偏迀一偶,但土地肥沃,水資源豐富,氣候宜人,適宜種養和人口增長,如果諸葛丞相能把精力和智慧用在發展農業增加人口,改革落後的制國方略,施惠於民,從嚴治史,從嚴治軍,軍民一體,忙時軍支農,閒時民練兵,號令嚴明,不出二十年,定能帶出百萬之大軍,席捲天下,復漢之事可成矣。可惜丞相急功近利,妄圖以小計取天下,用卵以擊石,落得憾死五丈原,應了那句功名未成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戰爭打的是國力、人力和體制,成功需要堅持和智力,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但以小賭大往往註定失敗。


手機用戶5334040091


這個戰略是有可能成功的。類似的做法,曾發生於戰國時期的秦國。秦惠王的時候,六國強力合縱,導致秦國大好的進攻勢頭嚴重受挫。這時候,如果秦國還繼續保持進攻的態勢,那秦國會耗空國力,變得越來越弱。秦惠王還是很英明的,面對敵強我弱,敵眾我寡,果斷下令秦軍全面收縮戰線,退入函谷關,據險而守。進攻不足,防守還是有餘的,進入防守狀態後,六國也不想跟秦國硬磕下去,就全面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制衡時期。

歷代秦王都雄心勃勃,面對六國的聯合壓制,秦惠王心有不甘,決定養精蓄銳,暗自提升國力,伺機反攻。於是採取了司馬錯南並蜀蠻的建議,意圖將秦蜀兩地的人力物力財力合而為一,提升秦國整體的綜合國力。結果正如司馬錯所料,以秦國的先進和秦軍的勇猛,十個月就佔領了蜀國全境,佔領之後對蜀國進行開發,消耗很小,收穫很大。戰國時,四川盆地還是蠻荒之地,不是天府之國,蜀王被稱為蠻夷之長,但是被秦國兼併後,迅速地被秦人開發成了沃野千里的糧倉。從此之後,史書對秦國的描述是“秦益富強”。

十五年過去了,六國都懈怠了,聯盟也鬆散了,配六國相印的蘇秦也去世了,這時候縮頭隱忍的秦國再度捲土東來。此時的秦國已今非昔比,兵源和糧草都更加充足,發動的戰役規模更大,勢頭更猛了。

三國時期的蜀國,跟戰國時期秦國的一些情況還是相似的。秦國有天險地利足以防守,蜀國也有。秦國面對六國合縱,敵眾我寡,蜀國以一州之地對魏國九州之地,也是敵眾我寡。當時蜀國要是能東結好孫權,放低姿態給吳國當後援,多鼓動吳國和魏國開戰,轉移魏國注意力,然後自己仿照秦國當年那樣向南開疆拓土,那以後的形勢發展會很不一樣。

當年張儀不同意南伐蜀國,因為他認為蜀國蠻荒落後,打下來也沒什麼用。但是後來的事實證明,蜀國經過秦人的開發之後,很快就變成了富庶之地,能為秦國提供大量的源源不斷的國防物資。三國時期,永昌徼外的禪國,還有東南沿海的交址,都是蠻荒落後之地,但之所以落後,是因為沒有先進的文明去開發,一旦進行了開發,價值也是很大的。禪國與交址都是沿海地區,如果能夠開發,不但會有源源不斷的熱帶大米送到蜀軍大營,還有南海和印度洋兩大海域的魚鹽之利。

蜀國北伐不成功,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軍糧不足,還有兵源不夠。蜀軍打下魏國的一些城池之後,分不出兵力去鎮守,這是很嚴重的一個問題。軍糧不夠、兵力不足,這都造成了蜀國無法發動大規模的戰役,無法對魏軍主力造成持久的連續性打擊,這決定了蜀國的統一戰爭根本無法成功。不要說魏延奇策怎麼樣,那是根本行不通的。春秋時期,吳國速戰速決,長驅直入,迅速攻佔了楚國首都,但是沒用,楚國太大了,首都淪陷了,還可以遷都,遷都之後還接著跟吳國打。舉最近的例子,解放戰爭,那也不是小打小鬧可以完成的,而是發動了三大戰役加渡江戰役,才將國軍主力徹底擊潰。

如果蜀漢大力度開發了東南亞,那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且不說交址和禪國人口怎麼樣,僅南中的永昌郡,好好開發,那也是大有裨益的。永昌郡是漢朝的人口大郡,在東漢前期,人口就超過了一百萬,僅次於南陽郡。這麼多的現成人口不去開發利用,反而天天只想著去魏國搶掠人口,實在是捨近求遠。

貴中夏而輕夷狄,是歷代都容易出現的問題。總是覺得內地用處大,覺得邊疆用處小,總是覺得華人價值大,覺得邊遠少數民族沒什麼用,這都是認識上的偏差。開發蠻荒,華夷並榮,同舟共濟,相輔相成,秦惠王、漢武帝、漢明帝是典範。蜀漢政權沒有那麼大的格局,因而只能小打小鬧,侷限於一隅。


秦客逸民


開疆拓土也要講究成本,南中七郡尚且難以控制,何況東南亞地區。事實上,我國領土的每一次開拓,都需集全國之力,遷徙移民,設立郡縣,非百年而不可為也。正面例子如河西之地,反面例子如安南交趾。

具體到蜀漢,恐怕還未等到其開拓東南亞,就已亡於曹魏之手了。



歷史的行程


慢性自殺的說法很正確!

在古代農業社會,產糧多寡決定人口的多寡。有研究數據說,漢末黃巾起義後,到三國初定時,人口從5千萬暴降到1千8百萬,特別是動亂的中心,中原地區,即曹魏的屬地,可謂是十室九空。所以當時不存在土地不夠的問題,反而在三個國家之中,魏國拖得越久,人口就恢復的越多,事態就越有利。

當時的南方,不要說雲貴地區,湖南中南部和四川南部,都是原始森林地區。所以蜀國在丟失荊州後,產糧地就只剩四川盆地和更小的漢中盆地。

蜀國開發南方,可謂是投入多,產出少。最主要不能得到糧食,反而會拖住有限的人力。

所以說蜀國出兵北伐的越早,就越有機會。特別是最初的幾次,北方地區的人民還心慕漢家血脈,諸如姜維等有前途的將領還願意投誠。

並且蜀國一旦佔據關中平原,不僅得盡人利,還佔盡地利。有機會重演秦滅六國,劉邦得三秦而一統天下的故事。

概括來說,蜀國打南方是慢性自殺,打北方就有一把梭哈,贏取天下的機會。


小老虎已被接班


蜀漢要是不伐魏國,全力開發南方,只怕是會完的更快。

因為首先,當時越南北部是東吳領土,蜀漢向越南開拓,等於是與東吳翻臉。


第二,蜀漢中前期與當時的東南亞地區根本就不接壤,不可能開拓老撾。

上面這話說出來,我估計肯定有人會說,地圖上面明明就顯示蜀漢與東南亞挨著了,你怎麼睜著眼說瞎話,硬說沒接壤呢?

是這樣的,歷史地圖上通常都會標有地圖的時間截點,比如著名的《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中的三國地圖就註明了時間,為公元262年。


地圖上標註的這個時間,只能表明蜀漢在公元262年這一年的地盤是這麼大,並不表明蜀漢43年的實控地盤都這麼大。因為古代王朝的地盤經常在變化,並非如現在國家劃定國界後,就一成不變了。

而有歷史時間概念的人應該知道,公元262年已經三國後期了。蜀漢在第二年,即263年被魏國滅亡。

所以簡而言之,地圖可以作為參考,但不能拿著地圖直接開疆,蜀漢中前期的實際地盤遠遠沒有地圖上顯示的那麼大。

對於上面的話,我估計肯定又有人會提出一個質疑:你說沒有就沒有?你說蜀漢與東南亞不接壤,那證據呢?

證據,還真有。

在《三國志》的“馬忠傳”和“張嶷傳”中,就詳細記載了蜀漢將領們在後諸葛亮時代,向雲貴腹地開疆擴土的全過程。


諸葛亮時代,因為要全力北伐,所以蜀漢對西南蠻夷的控制並不強,除了公元225年的一次南征外,蜀漢在其後十年時間,在西南蠻夷地區的影響力可以說是微乎其微。相當於沒有影響力。

比如在《三國志·李恢傳》中就有記載。

後軍還,南夷復叛,殺害守將。恢身往撲討,鉏盡惡類,徙其豪帥於成都——《三國志·李恢傳》

諸葛亮的南征大軍剛走,南蠻就叛亂了,殺了蜀漢幾個太守。在被殺的太守中,有兩個太守還是諸葛亮親自委任的。最後幸虧是南中當地的土豪李恢(雲南玉溪人)出面,才平定了這次叛亂。


後來在諸葛亮病死的前一年(233年),南蠻又一次造反了。

初,越巂郡自丞相亮討高定之後,叟夷數反,殺太守龔祿、焦璜,是後太守不敢之郡,只住安定縣,去郡八百餘裡,其郡徒有名而已。——《三國志·張嶷傳》

先是越巂蠻夷造反,佔山為王,越嶲郡變成了三不管的地帶。當地的蠻人耍橫,由蜀漢朝廷任命的太守根本不敢去上任,導致很長一段時間內,越嶲郡都是獨立王國,蜀漢的越嶲太守一直都是虛設職務。

接著是牂牁蠻夷造反,帶頭的叫劉胄。當時的牂牁蠻夷比越巂蠻夷還要橫,連蜀漢的庲降都督張翼都搞不定,半個南中都丟了,最後是諸葛亮派馬忠回師,協助張嶷把劉胄乾死了,才穩定了南中。


所以實事求是的說,蜀漢早期對南中的控制很一般,雲、貴、川的很多地區,實際上都是獨立王國。在這種連雲貴都沒有搞定的大背景下,蜀漢又怎麼可能向老撾擴張呢?向更廣闊的東南亞擴張呢?

當然,公元234年,諸葛亮去世後。蜀漢對南中的控制力得到了一定的加強。

比如公元235年,為了消滅越嶲蠻夷,解決南部隱患,當時的蜀漢大管家蔣琬令庲降都督馬忠以強龍壓地頭蛇之勢,將實控邊界從平夷縣遷推到了味縣(從現在貴州省畢節市移到了雲南省曲靖市),蜀漢的實控地盤也因此向南挺進了幾百裡。

又比如,張嶷被任命為越嶲太守後,出兵收拾越嶲蠻夷,打得越嶲蠻夷叫苦不迭,川西南的蠻夷也被打服了。

三年(240年)春,使越巂太守張嶷平定越巂郡。——《三國志·馬忠傳》在官三年,徙還故郡,繕治城郭,夷種男女莫不致力。——《三國志·張嶷傳》


還比如,為了徹底解決南蠻問題,蜀漢第三任大管家費禕也給張嶷提供支持,讓張嶷又收拾了定莋、臺登、卑水三縣的蠻夷。並且也是在費禕的支持下,張嶷在南中當地設置了七部營軍、四部斯臾,以及赤甲、北軍二牙門和斯臾督軍中堅,把在南中的蜀漢駐軍從之前的幾乎沒有,提升到了大約佔到了蜀漢總兵力15%的水平。

PS:不要小看了這個數字。蜀漢在實力最弱,北面要防曹魏,東面也要防東吳的大背景下,能抽出1~2萬兵去南方“不務正業”,這在當時已經是蜀漢調動能力的極限了。

但是,由於向南擴張終究不符合蜀漢的既定國策。西南當時很窮,九山一田的地形,壓根沒多少耕地,並且當地人也多是蠻夷,很難被教化,很難被訓練成漢軍,實在犯不著花大力氣去經營,有這傻力氣沒地方使,還不如去打關中、隴西。所以費禕遇刺,姜維把主攻方向又挪到北方後,蜀漢的向南擴張政策就被叫停了。

這次叫停,是符合當時蜀漢國策的行為。

所以說,終蜀漢一朝,漢軍的兵鋒最遠也就是到雲南中南部地區而已,離當時老撾還有點距離,離緬甸、泰國也有一點距離。攻略老撾或者東南亞,當時是不可能的。



第三,正式回答題主所問的問題:蜀漢如果全力開發南方,會怎麼樣?

我覺得,蜀漢如果丟了西瓜撿芝麻,全力向西南擴張,只怕是會死的更慘。

因為,北伐中原是蜀漢的立國根基,不北伐中原,跑到南方去瞎鼓搗,蜀漢內部的向心力就會出問題。

比如當時統兵的姜維、廖化這些人,都是北方人,他們的人生目標就是北伐中原,打回老家去。全力往南發展,這幫人勢必會有意見。若是內部人事處理的不好,怕是魏國沒打來,蜀漢自己就先內亂了。

並且,約兩千年前的東南亞,基本上就是原始森林,原住民也都是未受教化的蠻夷。蜀漢經營南中,在當時已經是不務正業了,如果蜀漢還把有限的國力放在更落後的東南亞地區,其國力不僅不會加強,反而還會被所謂的開疆擴土而拖垮。

因為在當時去經營什麼東南亞,是一門投入和產出嚴重不匹配的虧本生意。蜀漢去東南亞,不是去開疆擴土的,而是去“扶貧”的。

投入的人力、財力遠大於回報。

若是大一統時代,比如漢武帝時期,中央王朝去蠻夷之地“扶貧”,也都罷了。像蜀漢這種偏安一隅,實力又最弱的小政權,主動放棄北方,拿有限的國力去“開蠻”,這等於是找死。


Mer86


親愛的問主,你是不瞭解,封建社會時,尤其是宋朝及以前,人口是多麼的少,獲得食物是多麼的困難啊,那時候,糧食畝產一二百斤都做不到,絕大多數人,一輩子也不可能吃上一塊肉,吃上蔬菜都難。

蜀國倒是不想討伐魏國,傻子都明白,魏國比蜀國和吳國,加起來都強大。可是,不討伐它,怎麼辦。

往南,諸葛亮幹了,還有七擒孟獲的故事,可是,這個過程,得到的,比損失的多得多,只是讓蜀國的南方邊境,略安靜一點兒了。

往南,挨著蜀國的,都是窮山惡水,荒無人煙了,佔來幹嗎?看風景嗎?

遠的,都挨著吳國的,先不說,跑一千多公里,去佔了,有意思嗎?就算有,那就是直接討伐吳國了。魏國乘機南下,死得更快。

所以,沒辦法,蜀國,只能打魏國,還得提防吳國,給冷刀子。這吳國,給蜀國的冷刀子,實在太多了。把關羽搞死,當然是最大的一次,後來,又把張飛、劉備都間接搞死了。

打南方不行、打吳國不行,那就只剩下打魏國了。魏國也不好打,蜀國,在歷史的車輪面前,只有被吞併的命。


董江波


關於這個問題,我認為諸葛亮有這幾點是做不到的,一,是否能像播州楊氏那樣,沒有外部侵擾,專心向南發展。二,是否能取得蜀漢內部的共識,暫時放棄北伐。三,征服這些地區,需要漫長的時間,連續的政策,武力,文化等輸出。四,打造一個獨立的經濟,政治循環系統,以上四點諸葛亮是沒有辦法完成的,想完成,得廢漢自立,清洗一部分人,與丞相的理想,現實要求相差太遠。註定是悲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