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明珠——白洋澱

“汪洋浩淼,勢連天際”,這是古時人們對白洋淀的描述。白洋淀,古稱掘鯉澱、西澱,後改名為白洋淀。其位於河北省保定市與滄州市之間,屬海河流域中大清河水系南支,面積336平方公里,平均水深3.6米,蓄水量13.2億立方米,白洋淀是華北地區最大的淡水湖,被稱為“華北明珠”。主要有瀦龍河、孝義河、唐河、清水河、瀑河、府河、萍河、漕河、白溝引河等九條河流注入,其中,瀦龍河是白洋淀補水最多的河流,平均徑流量7.75億立方米;唐河是含沙量最大的河流。白洋淀屬東部季風大陸性氣候,年平均降水量553毫米,水面蒸發量很大,年蒸發量約2億立方米,四季分明,氣候特點顯著。白澱泊有大小143個澱泊相連,其中以白洋淀、燒車澱、馬棚澱、羊角澱、池魚澱、石塘、小北澱等七個澱面積為主,而白洋淀面積最大,約20000畝。2017年,中央在此畫了一個“圈圈”,設立了河北雄安新區,後白洋淀大部為雄安新區所轄。

華北明珠——白洋淀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白洋淀位於海河水系流域的永定河和滹沱河沖積扇交匯處的平原窪地中,對維持華北地區生態系統平衡、調節京津冀地區氣候、改善溫溼狀況、補充地下水源及保護生物多樣性發揮著重要作用。但隨著人類活動加劇、全球氣候變化、湖體地形變化、降水減少、氣候變乾燥、環境汙染、上游河流大興水庫等因素影響,白洋淀面積縮減幅度較大,建國後曾多次乾涸,最後一次發生在1982年,直到1988年大雨才使白洋淀湖區水源恢復,成為了5A級著名旅遊勝地。

華北明珠——白洋淀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多年來,白洋淀一直面臨乾涸的威脅,像漕河、瀑河等下游早已斷流,已不是什麼新聞,河床乾涸多年 。為了“華北明珠”、“華北之腎”白洋淀不再幹涸,我們把目光放在了“母親河”黃河身上,這就是著名的“引黃入冀補澱”工程 ,方案是:自河南省濮陽市渠村引黃閘取水,全部為自流引水,經東風乾渠、支漳河、老漳河、小白河等,流經河南、河北兩省26個縣市,長度482公里,總投資42.4億元,設計年引水總量7.4億立方米,最終引水進入白洋淀。這兩年該工程竣工,以多次向白洋淀補水,總補水量已達1.8億立方米以上,減緩了白洋淀面臨乾涸的威脅,但是形勢依然嚴峻,因為白洋淀年蒸發量約2億立方米左右,也只能維持補給量與蒸發量的平衡,使白洋淀面積不在面臨繼續縮小的“尷尬”局面。

華北明珠——白洋淀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大家是否還記得“引黃濟澱”工程呢?是的,從1996年開始,該工程從山東臨西段黃河下游取水,途經邢臺、衡水、滄州三個市,最終注入白洋淀,全長399公里,目的是引黃河水到白洋淀、衡水湖、大浪澱補水,改變這些湖泊缺水危機,先後多達六七次調水,有效控制了白洋淀因缺水面積縮小乾涸的局面,對調節華北平原生態系統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華北明珠——白洋淀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當然有些人會問:“為什麼是引黃河水入白洋淀,而不是用南水北調的水呢?”

其實現在已經不僅僅是從黃河取水給白洋淀了,長江也已經開始發揮其“南水北調”工程的作用,也開始為白洋淀調水。黃河,我國第二長河,雖然年平均徑流量為580億立方米,但近些年黃河下游經常斷流,其原因如下:一、是因為黃河流域降水季節分配不均勻,冬春季節降水少,入河水量較少;二、是因為黃河下游是地上河 ,沒支流匯入,幾乎沒有地下水補充,水源匱乏;三、是因為北方氣候乾燥風大,蒸發量大於降水量;四、是因為黃河上、中游沿岸城鄉取水增多,大壩發電站建設,使流入下游水量極少;五、是因為黃河源頭,冰川融雪量的減少,水源補給不多。以上等原因導致黃河從時間和水源補給量上,已經無法及時滿足黃河調水給華北平原的白洋淀、衡水湖等地。而長江及時解決了黃河水不夠用和斷流等方面問題,通過“南水北調”工程的中線,年調水130億立方米左右,通過從長江的丹江口水庫取水自流,穿太行山山脈達到北京天津等地,解決沿線一億多人的用水問題,同時滿足沿線農田灌溉和水庫河流補水問題。而2018年春天,是“華北之腎”白洋淀近10年來較大的一次補水,“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常放水,同時還有保定兩大水庫(王快水庫和西大洋水庫)的大規模補水,補水量高達1.8億立方米。而不久的將來“南水北調”東線工程,也將合理設計將與白洋淀連接,到時將及時調水給白洋淀,更加快捷方便。

華北明珠——白洋淀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綜上,現在的白洋淀已經不僅僅有黃河水注入,長江水也已經源源不斷流入澱中,今非昔比了,祝願我故鄉的“華北明珠”白洋淀,越來越有美,越來越有魅力。謝謝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