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劉恆能繼位當上皇帝?

大名42


兩千多年的帝制史誕生許許多多的皇帝,若是將這些皇帝放在一起做一個幸運排行榜,漢文帝劉恆大約榜上有名。

漢文帝之母薄姬不受其父漢高祖劉邦的寵愛,地位低下,劉恆非嫡非長,在繼位問題上無任何優勢。他能繼位主要緣於功臣派與皇族派共同誅呂之後,需要立一個新皇帝。而在誅呂過程中毫無作為的劉恆,卻在此時被功臣派擁立為帝。

可以說,萬眾矚目的帝位,是劉恆平白撿來的。

劉恆既不像漢高祖劉邦南征北戰數年,吃盡苦頭才得到帝位。劉恆生來是皇子,不必這麼苦盡甘來,也沒有經歷奪儲爭鬥,帝制史上皇子們爭奪帝位幾乎是常態。劉恆之前就有趙王劉如意和太子劉盈的儲君之爭,其激烈程度甚至令彪悍的呂后都驚慌,跪地感謝支持劉盈的大臣。

而劉恆,他沒有經歷任何鬥爭,他一個庶出不得寵無作為的皇子,就這麼輕而易舉登上帝位,他是不是非常幸運呢?

那麼,為何劉恆如此幸運?

我們還得從漢高祖劉邦的正妻呂后說起。呂后,原名呂雉,她本是呂公的女兒,因父親見劉邦氣度不凡,日後必定大富大貴,便被嫁給了劉邦,當時,呂雉剛剛二十歲,而劉邦則大他十五歲,且早已生下一子。

嫁給劉邦後,呂雉勤勤懇懇、任勞任怨,而劉邦則依舊整日遊手好閒。秦末農民起義爆發後,劉邦也趕去起事,留下呂雉在家中照顧老人小孩。劉邦當上漢王后,很快便與項羽開戰,呂雉一度被項羽抓住當作人質。漢朝建立後,劉邦先是立呂雉之子劉盈為太子,但不久又因寵愛新歡戚夫人而打算改立,不過始終沒有成功。

劉邦去世後,呂后把持朝政,她對劉邦的其他妃子、兒子都展開了殘忍的報復。為了報丈夫被奪走之仇,呂后"遂斷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飲瘖藥,使居廁中",將原本貌美的戚夫人做成了"人彘",並將她與劉邦所生的兒子如意毒殺。

不只是戚夫人,據《史記》記載:"高祖崩,諸御幸姬戚夫人之屬,呂太后怒,皆幽之,不得出宮"、 "而高祖後宮唯獨無寵疏遠者得無恙。"也就是說,凡是得到劉邦寵愛的妃子,都被呂后幽禁在宮中,只有那些不得寵的女子才倖免於難。不必多說,劉邦後宮裡這些被幽禁的妃子,最後要麼被折磨致死,要麼鬱鬱而終。

在這場浩劫中,漢文帝劉恆的母親薄姬倖免於難,她本是秦末諸侯魏豹的姬妾,後來魏豹被劉邦擊敗俘虜,她便被送到宮中的織布工坊。一次,劉邦偶然瞧見薄姬,覺得她很有姿色,便將其召入後宮,不過皇帝畢竟日理萬機,所以薄姬很少被臨幸。漢高祖五年(前202),薄姬為劉邦生下一子劉恆,後來,劉恆被封為代王,駐守在晉陽。

史書記載,呂后對宮中進行清理時,"薄姬以希見故,得出,從子之代,為代王太后。"很少被寵幸成為了此時薄姬的幸運,她得以前往兒子的封地,享受安寧的生活。

劉邦的兒子中,見於史冊的一共有八位,其中,次子劉盈是劉邦與呂后所生,劉邦死後他便即位為帝,是為漢惠帝。三子劉如意是劉邦與戚夫人所生,被毒殺,五子劉恢自盡,六子劉友受王后誣陷說他想謀反,於是被呂后幽禁,斷絕食物而死,八子劉建死後,被呂后絕後,廢除封國。

早在呂后時期,劉恆就表現出他的睿智,呂后曾想封劉恆為趙王,而此前的劉如意,劉恢,劉友均為趙王,若是劉恆也當趙王,估計下場好不了多少,劉恆以為呂后守封地為由拒遷封地拒當趙王,逃過一劫,所以說,成功者也有其必然因素。

在朝中,呂后先是立其子劉盈為帝,自己則實際掌權,劉盈去世後,她又立自己的孫子劉恭為帝,原本,漢惠帝的皇后無子,呂后便將惠帝與宮人的孩子謊稱是皇后所生,而將孩子的生母處死。劉恭得知此事後,聲稱長大後會作亂報復,於是呂雉將他廢掉,另立其弟劉義為帝,並將他改名劉弘。

呂后的做法令朝臣們十分不滿,於是她死後,劉邦的長孫,齊王劉襄連通陳平、周勃等大臣發起動亂,將呂家勢力從朝中清除,並將劉弘廢黜,準備改立新帝。經過一番考慮,大臣們選擇劉恆作為新君,並擁立他為帝。

代王劉恆在功臣派與皇族派聯手滅呂的時候沒有一點表現,真正在滅諸呂中立下赫赫戰功的是齊王劉襄,那麼,為什麼功臣派擁立新君時卻放棄立大功的皇子,轉而支持絲毫沒有表現的代王劉恆呢?原因在於,大臣們不喜歡有作為有能力的皇帝,若是皇帝無能,權臣便可把持朝政,像劉襄立了大功,已有威望,肯定不受控制,代王低調,無作為,估計容易操控,故而,功臣們選擇無作為的代王。然而劉恆並不是一個受人擺佈的傀儡,在他稱帝以後打擊權臣,鞏固皇權。這大約也是周勃等大臣萬萬沒想到的。


煮酒君


方圓論壇在線

漢文帝劉恆是漢高祖劉邦的第四個兒子。同時漢文帝劉恆也是,除了呂后親生兒子劉盈和趙姬的兒子劉長之外,碩果僅存的劉邦骨血。劉邦其他的兒子要麼早逝,要麼就是被呂后給殺掉了。漢文帝劉恆之所以能夠逃過一劫,沒有被呂后剷除掉。一方面是因為劉恆自身危機意識夠強。另一方面其母親薄姬也居功至偉。


劉恆的母親薄姬原本是魏王豹的女人。魏王豹被殺後薄姬成了劉邦的俘虜。後來劉邦見薄姬長得不錯,而且非常的知書達理善解人意,也就把薄姬給收入了後宮之中。之後薄姬給劉邦生下了兒子劉恆。但劉邦對於薄姬的寵幸並不長久。在薄姬生下劉恆之後。劉邦對於薄姬就不再那麼關注了。甚至很長時間薄姬都見不到劉邦一面。薄姬本身危機意識也很強。她意識到當時呂后的權勢非常強。所以也就沒有特意去爭寵,除了讓兒子劉恆好好表現之外,薄姬自己一直都很低調。低調的讓人容易忘記。


深得薄姬教育的劉恆顯得十分的聰明也十分的懂事。所以在劉恆八歲那年就被封為代王。當時正是代地陳豨叛亂被誅殺最後的事情。劉恆被封為代王后自然要前去代地統治管理代地。薄姬也順勢出宮跟隨兒子一同前去代地。薄姬的舉動讓呂后覺得非常的滿意。劉恆在代地除了發展農業使得代地之民吃飽穿暖之外,絲毫不干涉朝廷之事。之後劉邦去世呂后專權之際。劉恆更是一如即往的忙著自己的一攤子事。絲毫不敢插手長安之事。再加上其母親薄姬懂得低調不爭寵。所以劉恆才得以活命。

西漢高後八年呂后去世,劉邦的舊臣陳平,周勃,劉章等人順勢剿滅了呂氏一族。因為呂后立的小皇帝劉弘並不是漢惠帝劉盈的後代。所以周勃等人需要正統劉氏後裔來繼承皇位。而漢高祖劉邦的所有兒子中碩果僅存的也就劉恆和劉長。劉恆寬厚仁慈名望非常好。而劉長驕縱跋扈,聲名狼藉。所以周勃等人派遣使者前去迎接劉恆繼承皇位。一路上劉恆走的都是戰戰兢兢的。畢竟從天而降的大餡餅任誰都會懷疑。後來慢慢悠悠走到長安之後確定了真偽劉恆才長出了一口氣。


事實上週勃等臣子選擇劉恆當皇帝的原因還有很重要的一條。那就是劉恆母親的那一方。因為之前有了呂后外戚干政影響。所以周勃等人選擇皇位繼承人的重中之重就是候選人的母親一方家族勢力不能太強。而薄姬原本是魏王豹的妻子。成為俘虜後才變成了劉邦的妃子。後來又非常的低調。不論是她還是她的家族在漢朝都沒有絲毫影響力。所以周勃等臣子才會選擇劉恆。這也是一個非常致命的選項。劉恆之所以能當上皇帝,也要感謝他的母親薄姬。如果攤上個戚夫人那類的母親。估計皇位和劉恆也就無緣了。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方圓論壇


漢文帝劉恆非嫡非長,之所以能夠以藩王之身繼承大統登基稱帝,首先是因為他有個不爭寵而且寬厚安分的好母親,能夠在呂后清除高祖子孫的時候存活下來;其次就是因為漢少帝駕崩,惠帝嫡脈斷絕,按照皇家禮法,五服之內劉恆是最有資格繼承大統的。

在先秦時代與封建社會,尤其是早期,君主之位的繼承大多遵循嚴格的“嫡長子繼承製”。不過劉恆非嫡也非長,按道理來說是沒有資格繼承皇位的。


漢高祖駕崩以後,其子孫後裔當年得罪呂后者大多被誅除,可是劉恆是幸運的,因為他的母親薄姬為人低調而且並不受寵,呂后不僅放過了他們母子更恩准二人前往封地代國享受快意人生——大難不死,必有後福。

不過繼承君位的漢惠帝就沒有那麼幸運了,作為正宮所生的嫡長子,惠帝劉盈死後只留下了漢少帝劉恭一個子嗣,而且劉恭還死得早,這麼一來嫡脈就斷了。封建社會的嫡長子繼承製的核心就是“立子以貴不以長,立嫡以長不以賢”。


既然嫡脈斷絕,那麼只能從庶出子孫中選擇。不過當年高祖子嗣中,大多數都被呂后所誅,當時只剩下代王劉恆與淮南王劉長,雖然庶長子劉肥也有後代,但終究是庶出,其母無名無分所以不做考慮。

作為劉邦的兒子劉恆排名第四,高祖庶長子劉肥已死,嫡長子劉盈駕崩,三子戚夫人所生的如意也被呂后所殺。在高祖子嗣中,劉恆是最年長者。淮南王劉長年紀比劉恆小,而且幼年喪母是呂后撫養長大,但呂后已死,而且這也成為後來漢廷諸臣非常忌諱的地方。

代王母子不僅在法統血緣上最為親近,更加寬厚,是皇帝最合適的人選,最終劉恆被迎入長安入主宣室殿,成為了皇帝。


澹奕


劉恆便是後來大名鼎鼎的漢文帝,和他的兒子統治期間,恢復生產,休養生息,國力達到空前的發展。史稱“文景之治”


劉恆原本是漢高祖劉邦的第四子,漢惠帝劉盈之弟,後被封為代王。

劉盈繼位以後,呂后逐漸開始把握朝政。待劉盈去世以後,呂后成了漢朝的實際統治者。

呂后專權以後,開始迫害一切能夠對劉盈帝位有影響的人,比如說劉如意。

因為劉邦在的時候,非常喜歡劉如意,一度想要該立劉如意為太子。後來朝堂之中反對聲音太大,很多大臣都不同意,認為廢長立幼乃是混亂之根。劉邦一看,劉盈已有自己的勢力,便打消了這個想法。

後來呂雉不僅殺死了劉如意,還把劉如意的母親戚夫人制成了人彘。

(戚夫人劇照)

反觀劉恆的母親薄姬,為人低調,同時也不受劉邦寵愛,兒子劉恆更是如此。

而且,劉恆的封地在遙遠的代國。呂后認為劉恆女子對她和劉盈根本沒有什麼影響,那就不是一個段位的選手,所以壓根也沒有把他們放在眼裡。

所以,劉恆和薄姬沒有遭受到呂雉的迫害。


後,呂雉死後,周勃等相關舊臣誅滅呂氏集團,準備把天下還給劉家。


這個時候他們廢除了漢少帝劉弘。在劉邦諸子當中選擇了劉恆。

其實,也沒有太多可選的了,很多都已經被呂后迫害了。

相對於劉恆,因為低調謹慎,母親又不得寵,所有沒有走進呂雉的法眼。

而大臣自然也要選擇一個相對於自己更有利的人來做皇帝,因為這樣自己的利益可以得到保證。

這也是周勃父子二人顯赫的原因之一。

就這樣,劉恆坐在家裡,帝位從天上掉下來了。

而且開創“文景之治”,孫子漢武帝更是響徹大地。


觀復一鑑


歷史上的很多皇帝,原本是沒有資格當皇帝的,但陰差陽錯,因為各種特殊原因,最終卻當了皇帝。這不得不讓人相信,運氣這個東西確實很玄妙。

比如明朝的嘉靖皇帝,他原是藩王之子,本該終老於藩國。可是,他的堂兄正德皇帝偏偏30歲就死了,偏偏他又沒兒子,偏偏他連兄弟也沒有。於是,本著就近原則,繼承皇位的好事就落在了堂弟嘉靖皇帝身上。這和康熙皇帝的九個兒子為了爭奪皇位搞得你死我活恰好形成了鮮明對比。真是天意難料,旱的旱死,澇的澇死。

不過,清朝末期也有這麼一檔子事兒。同治皇帝年僅19歲就死了,也是沒有兒子,也是沒有兄弟。於是,他的堂弟光緒皇帝繼位。接下來,光緒皇帝又死了,也是沒有兒子,於是,只能讓他的侄子溥儀繼位。

類似情況,在歷史上並不罕見。

劉恆繼位,比嘉靖、光緒的情況更加複雜。

劉恆是漢高祖劉邦的兒子。劉恆的生母,是並不受寵的薄姬。

劉邦活著時,寵幸戚夫人,甚至要廢掉呂后所生的兒子劉盈的太子之位,讓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代替。終因反對的力量太大,劉邦沒能如願。

這件事,對呂后的刺激是很大的。她因此仇恨所有劉邦寵愛的女人,同時與不受寵的薄姬等人同病相憐。

劉邦死後,劉盈繼位,呂后一手遮天。她大肆復仇,把曾經受到劉邦寵幸的那些女人一頓收拾,其中最慘的是戚夫人,被她做成了人彘。

而本本分分的薄姬,則受到呂后的善待,跟著兒子劉恆到封地去享福了,遠離了朝廷的紛爭。

如果一切正常運轉,劉恆會終老於封地。可是,歷史的劇本出現了反轉。

劉盈22歲就死了。然後,呂后冊立了一個小嬰兒做傀儡皇帝,實際上由她一手遮天。她違背劉邦的遺願,加封她的兄弟、侄子為王,形成了呂氏家族的外戚勢力。

周勃等開國功臣,把此事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但為了顧及呂后的臉面,引而不發。等到呂后死了,周勃等人立即行動,乾脆利落地幹掉了呂氏家族,廢掉了傀儡小皇帝,打算重新冊立一位新皇帝。

功臣們聚在一起一合計,劉恆這孩子不錯,年紀正好,人也本分、仁義,口碑也不錯,於是就派人去請劉恆,讓他進京登基。

就這樣,劉恆坐上了大漢朝的龍椅,史稱漢文帝,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明君。

想搶的,搶破頭都搶不著;不想搶的,卻直接送到你面前。這不是天意又是什麼?


趣談國史


▲漢惠帝劉盈劇照

公元前180年,在周勃、陳平等人的協助下,劉氏皇族對呂后殘餘勢力發動了軍事政變,不到一個月,呂氏全族被屠戮殆盡。在廢除呂后所立傀儡之後,朝臣們決定另立新君,可是立誰為帝又成了問題。當時熱門的人選有淮陽王劉強、恆山王劉不疑與齊王劉襄,其中淮陽王與恆山王二人是呂后所生惠帝之子,周勃等人一致認為二人身份不明,可能並非漢室後裔,若是迎立他們為帝,日後二人必定要為呂氏報仇,經過商討,朝臣們將二人與呂氏餘孽一同處死。齊王劉襄雖是高祖長孫,但他卻有一個暴戾如虎的舅父駟鈞,朝臣恐其登基後導致駟鈞乘勢崛起,成為新的外戚,因此劉襄也無緣帝位。

▲陳平劇照

既然惠帝之子與高祖長孫都不能承繼帝位,那麼繼承人就只能從高祖的兒子中尋找,於是偏居一隅的高祖第四子、代王劉恆進入了眾臣視線之中。劉恆遠去山西就藩時年僅七歲,其母薄姬也並不受劉邦寵愛,侍寢機會很少,所以能夠在劉邦死後被呂后放出宮,和兒子劉恆相依為伴。在薄姬和封地屬臣的教導下,年幼的劉恆懂得如何施行休養生息的政策,更明白瞭如何應對呂后對劉氏子弟的迫害。在山西為王的十六年間,劉恆謹小慎微,從不對朝政發表意見,而是經常召集晉地文人雅士,終日沉浸於琴棋書畫中,韜光養晦、不問世事,在多層偽裝下,他才不會被呂后重視,招來殺身之禍。

▲高後呂雉劇照

不過在大臣們看來,劉恆之前的行事並非偽裝,而是為人仁慈寬厚、謙遜待人的體現,再加上薄姬謹厚善良,勢單力孤,若是劉恆登基,不會產生強大的外戚集團。當然,劉恆為帝也有著極強的合法性,畢竟在漢惠帝劉盈、齊悼惠王劉肥、趙隱王劉如意死後,劉恆就是當之無愧的高祖長子。在各方面都很適宜下,劉恆獲得了長安眾大臣的一致認可,周勃、陳平當即遣使趕赴代國,迎立劉恆為帝。誰料劉恆得知這一消息後,並沒有表現得很高興,而是陷入了漫長的沉思之中。

▲代王劉恆劇照

自呂后專政以來,太多的劉氏子孫進入長安城後就沒有再出來過,三哥劉如意就是最好的例子。在他看來,長安城裡迎立他登基的大臣不但是陰謀家,還是一群野心家,他們在呂后活著的時候不敢動手,呂后一死,就立即聯合劉襄一起剿滅諸呂,事後以有功之臣自居的他們,怎會甘於人下?從他們擅自廢黜少帝一事,就可看出他們的為人,為了自身安全著想,劉恆必須仔細考慮此事。

▲薄姬劇照

為了做出決定,他向王太后薄氏稟報此事,經過一番商議,薄氏認為劉恆可以派親信前去長安試探。但劉恆對此仍然猶豫不定,甚至利用燒灼龜甲的方式進行占卜,當卜辭顯示“大橫”吉兆時,他仍然不信自己可以順利登基。為了一探究竟,他派舅舅薄昭前往長安會見周勃。薄昭入城後,周勃與陳平等人向薄昭詳細闡述了迎立代王劉恆為帝的緣由,薄昭據此回報,劉恆才最終放下心來,隨即命令心腹干將宋昌與張武等人陪同自己前往長安登基。

隊伍行至高陵時,為保證自身安全,劉恆又命令車架停下,並派宋昌前往長安觀察動靜。宋昌剛過渭橋,還沒進長安城,就看見周勃率領文武百官出城迎接,宋昌見此便立即返回向劉恆稟報,劉恆得知朝臣出迎後才驅車趕到渭橋,接受群臣拜謁。為表禮節,他也下車答拜群臣,大臣們見劉恆如此謙遜懂禮,便呈上天子璽印,懇請劉恆登基。

▲西漢未央宮數字化復原

劉恆見此當即表示推辭,言道先回長安代邸再行議事。到了府中,周勃等人又請求劉恆登基,劉恆這次稱自己乃是無才之人,恐難以承擔天子重任,懇請朝臣重新考慮人選。如同事先排練好一般,周、陳等人盡皆伏地請求劉恆登基,劉恆則是向西在主人之位置謙讓了三次,又面向南方在君主的位置上謙讓了兩次,最後才答應群臣請求,登基稱帝。當晚,劉恆正式入主未央宮,而在進入宮苑之時,他就任命心腹宋昌為衛將軍,統領宮城南北軍,張武為郎中令,負責巡視各殿,其謹小慎微亦可見一斑。

參考文獻:

《漢書·文帝紀》《史記·卷一十·孝文本紀第十》


趣觀歷史


劉恆是高祖劉邦第四子,母薄姬,漢惠帝劉盈之弟,西漢第五位皇帝。在呂雉死後,朝臣們都擁戴遠在遙遠的代國的劉恆為帝,史稱漢文帝。

對於漢文帝能夠成為皇帝的原因,我覺得有以下幾點。



一,劉恆賢德,寬儉待民

儘管劉恆所分封的代國為窮鄉僻壤之處,但是劉恆到任之後,勵精圖治,恭儉作則,將代國治理的很好。既然有了政績,並且賢明的名聲也早早的傳到了朝廷,所以朝廷的臣工們對於劉恆都很滿意,覺得劉恆是一個開明之主,既然能夠將原來鳥不拉屎的代國治理的如此之好,那麼治理國家也同樣不在話下了。可以說,劉恆的個人能力與人格魅力是讓群臣擁戴最為主要的原因。

二,遠在代國,回朝不便

對於呂雉來說,大多數劉盈的兄弟都是他的對手,也是自己權力的一個威脅。所以呂雉總是想法設法的清除那些會對自己皇權造成威脅的皇子。特別是那些離得近的,沒逢劉盈或者呂雉生日的時候那就得要回朝賀喜了,那就得小心翼翼的,一個不慎就會被呂雉給盯上。就比如劉肥,劉盈念及他是自己的哥哥,就讓其不要拘謹,誰知道這一幕被呂雉給看在眼裡了,如果不是劉肥自己拍馬屁的話,他的命可就這樣交代了。而代國遙遠,所以劉恆被通知不用去朝廷賀喜,所以便沒有被盯上的危險。



三,薄姬低調,不爭是非

劉恆的母親薄姬也是一個賢良淑德的女人,她懂得韜光養晦,在劉邦還健在的時候,她也不去爭寵,所以劉邦除了剛開始臨幸過她之後就一直沒有去管她,既然沒有得到劉邦的寵幸,就必然不會被呂雉視作威脅。於是在劉邦死後,呂雉來了一個大清算,以前得罪過她的人都沒有什麼好下場(以戚夫人最慘),而至於薄姬,則因為沒有得罪過她而被放回代國去了。所以,這自然就能夠影響到劉恆,母親低調為人,就必然不會為兒子帶來什麼事端,所以遠在代國的劉恆也不會被呂雉等人放在心上。(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為反面教材)


妙齡老翁談歷史


漢文帝劉恆是劉邦的第四個兒子,他為什麼能夠活下來,並且最後當上了皇帝,是一件非常奇特的事。這主要是有下面二個原因。

一個是因為他的母親薄姬,薄姬原來是魏王豹的妃子,後來魏王豹被殺,就跟了劉邦。她只與劉邦一次同房就有了身孕,於公元前202年,生下兒子劉恆。但是這個女人很有智慧,在劉邦面前從不爭寵,清心寡慾,也不為自己的兒子爭位。因此,在大臣和呂后的眼中,這就是個沒有野心的人,她也很少有機會與劉邦見面,所以沒有成為宮廷內鬥的犧牲品,在劉邦死後,那些曾被御幸的愛姬如戚夫人等, 都被呂后幽禁起來不準出宮。而薄姬卻倖免於難,跟隨兒子劉恆前往封地代地,雖說那是一個很荒僻的地方,卻得以母子保全。

第二就是周勃陳平的權衡推舉。在呂后執政期間,劉邦的三個趙王兒子被廢黜了,齊王劉肥也遭迫害死掉了。呂后死後,周勃等發動政變把呂氏家族全除掉了,然後就要在劉姓當中選皇帝,當時姓劉的只有三類人可選:一個是劉邦的兄弟楚王劉交,但他已經是一個老者了,當初是跟隨劉邦一同打天下的,政治閱歷非常豐富,所以周勃陳平不願意選劉交這個人。第二個是劉邦的孫子,這孫子當中最優秀的是齊王劉襄,劉襄是率先發兵消滅呂后集團的,功勞最大,而且軍事能力突出,財力雄厚,所以這樣一個強勢的皇孫大臣們不敢選,因為不好控制,生怕日後受到打擊。那麼既然兄弟不能選,孫子不敢選,就只能選兒子。劉邦的兒子當時活著的只有兩個,一個是老七淮南王劉長,他可是呂后從小帶大的,就因為這一點不能選,怕他日後為呂后平反。再一個就是當時的老四代王劉恆,他在呂后執政期間裝傻裝呆裝弱智,成功的騙過了呂后和所有大臣的眼睛,以為這是一個可以任由擺佈的木偶,加之長年居住在邊塞荒地,既無實力又無軍隊,即使當上了皇帝,也要依靠周勃等人扶持,所以最終選了劉恆做皇帝。


癸福申功


漢文帝劉恆能當上皇帝,絕對不是歷史上的偶然,而是時勢造就,也離不開他長期以來的韜光養晦,離不開其母薄姬的隱忍不發,是有很多必然原因的。劉恆能當上皇帝,併成為千古明君,還要看看當時的社會背景。



劉恆本是漢高祖劉邦的第四子,非嫡非長非賢,所得的封地——代國,也不是特別好的地方,長期受匈奴侵擾,加上戰國末年到漢朝之初長期遺留的歷史問題,根本就是荒涼蠻地,劉邦讓兒子在這樣的地方做王,可見也沒有多寵他的緣故,畢竟代國管理的好,是應該的,管理的不好,代代影響下去,漢朝前幾個皇帝因為和劉恆血緣親近的緣故,或許可以寬恕,但若往後,那就是一個惡性腫瘤,隨時會讓他病發身亡。



可是劉恆戒驕戒躁,從做代王那天開始,就認真履行一個王的責任和義務,深入代國底層考察,與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情意,處處為民考慮,並採取有效手段,抵禦匈奴,讓代國一步步強大。在這個過程裡,漢朝中央卻發生了幾次變故,呂后把持朝政,漢惠帝形同虛設,兩個漢少帝更是傀儡。而地方上,淮南王驕奢不法,齊國步步獨大,趙王劉如意慘死呂后陰謀……等到呂后去世,追隨漢高祖打天下的老臣們,經過深思熟慮,認為外戚誤國之事不能再發生,擁立一向低調且外戚凋零的劉恆為帝。



劉恆做皇帝有三個必然,其一,當時的他,是劉邦在活皇子中最年長的,符合長子地位;其二,他是劉邦所有兒子中品行最佳的,符合賢子身份;其三,他的母親薄姬為人謹慎,早年在後宮不爭寵,在朝臣心中也沒有不好的印象,把劉恆教育成一個進退自如的人,來日不會再現諸呂之亂,母儀天下具備了,劉恆沾了母親的光。


翻出歷史那一頁


說起漢文帝劉恆,可能大家不是很清楚他是誰,但如果說起“文景之治”這個詞,大家就會恍然大悟,哦,原來是他呀,這才把劉恆和“文景之治”對應起來。為什麼大家會熟悉“文景之治”這個詞,理由很簡單,中國自秦朝以來,皇帝多的數不勝數,但是被稱為盛世的,卻只有文景之治、光武中興、開元之治、康乾盛世等寥寥幾個皇帝才做的到。

漢文帝劉恆,是漢高祖劉邦的第四個兒子,可是奇怪的是,他卻是西漢的第五個皇帝,這可真夠亂的,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請各位看官和我一起慢慢的欣賞。

一、艱難隱忍做皇子

公元前203年,劉恆出生在大漢的國都長安,他的母親叫薄姬,原是項羽部將魏豹的妻子,項羽戰敗後,魏豹歸順了劉邦,沒過多久,由於沒有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魏豹便起兵造反。各位想想看,項羽那麼牛逼的人物都幹不過劉邦,何況是這個不怎麼出名的戰將,很自然的,就被鎮壓了。他死了不要緊,卻連累了自己的妻妾,被當作奴僕送入宮中幹雜役。一個偶然的機會,薄姬被劉邦看到了:呦呵,這小娘子還挺帶勁。也不知道古代怎麼那麼多口味重的人,他和曹操差不多,見了別人的老婆走不動,看到薄姬那麼的楚楚動人,就把她收入了後宮,於是劉恆就出生了。可自從生下劉恆之後,估計是劉邦新鮮感過去了,就慢慢的冷落了薄姬。宮中的生活是非常的勢利的,薄姬沒有了劉邦的寵愛,在後宮成長的劉恆自然從小沒有什麼存在感,因此在宮裡養成了隱忍的性格,他識得宮中的疾苦,也能認清自己的處境,7歲之前,劉恆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逐漸的成長。

很幸運的是,到了公元前196年,七歲的劉恆被劉邦立為代王,都城在晉陽。為什麼說幸運,因為劉恆封王第二年劉邦就死了,封王封的就是這麼及時。又因為薄姬在宮中飽受冷落,沒有什麼存在感,千古一後呂雉大魔女也沒有心思禍害她娘倆,於是乎,八歲的劉恆平安的到了封地晉陽。多不容易啊,作為一個皇子,前有大帝劉邦,後有魔後呂雉,能幸福的活下來,真是上輩子修來的福份,就因他離開了宮廷,才避開宮廷的腥風血雨,這才有了當皇帝的契機。

二、呂后弄權亂朝綱

劉恆雖然是皇子,但是幼時在宮中嚐盡了人情冷暖,所以他也明白老百姓的疾苦。到了晉陽後,大臣子的輔佐下,他採取鼓勵農桑、與民生息的舉措,封地的發展開始好轉,成年後的劉恆更加清晰自己的定位,他謙恭節儉,做到了一個王子能做到的一切,經過十五年的發展,使得封地的實力大大增強,老百姓也過得十分富足,一片祥和的大好景像。可在另一邊,長安的宮廷裡,卻是一片刀光劍影,處處呈現出驚心動魄的慘劇。

人一旦嚐到了權力的好處,就再也回不到原來的模樣,男人如此,女人更是如此。在劉邦去世後,呂后掌控了宮廷的大權,他的兒子劉盈繼位後,看不慣呂后的做派,又無法與她抗爭,僅僅當了七年傀儡皇帝,便憂鬱而死。親生兒子都是這個下場,不是親生的兒子就更不用提了,大漢第三位皇帝,是一個宮女所生,名字叫劉恭,只在位四年,就被呂后囚禁殺掉。第四位立的是常山王劉義為帝,他更是個皇位上的擺設,呂后就他幹啥就幹啥,劉義想,反正自己說了又不算,還不如做個應聲蟲,瀟灑的過幾年。就這樣,呂后掌握了朝中的大權,為了防止劉邦的其它兒子當皇帝,他還害死了劉邦兒子中的老三、老五、老六,老大僅以身倖免。

在迫害居住在長安皇子的同時,呂雉聽說劉恆在封地過的不錯,就想出主意害他,要封劉恆為趙王。劉恆多聰明呀,你個老妖婆就別作孽了,我可不敢答應,他非常小心謹慎,怎麼也不肯接受呂雉的冊封,呂雉一看這小子沒出息,就不再為難他,劉恆從而淡出了呂后的視線。但凡有條件,劉恆肯定會說:不是我不想當趙王,可我實在不敢呀。在呂后專權的十幾年間,她給自己的親族弟子大封爵位,先後有十幾人當了王侯,也掌握了實權。

三、幸運得以繼大統

公元前180年,中國第一個實質上的女皇呂后去世,她一死,朱虛侯劉章、丞相陳平、太尉周勃就發動兵變,把呂后的親族連拔起,終於滅掉了呂氏集團。

呂后死了,大漢的江山得有正統的人繼承才行,現在在位的這個皇帝不行啊。於是就在劉邦的兒子中找,可劉邦的兒子現如今只剩下了老四劉恆和老七劉長,大家都聽說劉恆在封國乾的不錯,人品又好,為人又低調,年齡又排在前面,母親剛好也沒有親族可以干政,啥條件都符合,所以也別挑三揀四了,就他了。就這樣,皇位幸運降臨在了劉恆的頭上。

當朝廷派來的使者把消息告訴劉恆之後,小心謹慎慣的劉恆並沒有馬上答應,而是立即召集下屬商議。經過多人協商,又是分析、又是占卜,還是不放心,最後劉恆派了舅舅先去打前站,自己隨後觀望情況。等確定了這是朝中全體大臣們的意見,劉恆撲通撲通的小心臟才算是恢復了正常。他經過三推六辭之後,終於順利的當上了皇帝。其實也別怪劉恆小心,在呂后十幾年廢立幾個皇帝的淫威之後,又面臨這麼複雜的時局形勢,任誰都不敢輕意的表露心意。

他的冷靜,他的沉著,他繼位後的雷厲風行,都顯露出劉恆過人的手段和心智。他先是派心腹接掌了皇宮、京城,從而保障了人身安全,然後對功臣加封,使得帝位得到鞏固,他即嚴格又寬容,得到了大臣們的忠心擁護。

劉恆繼位後,有了封地的治理經驗,對於治國也是輕車熟路,最關鍵的是他在登上皇位之後,並沒有迷失在權力的遊戲之中,他很清楚自己要幹什麼,於是在他的勵精圖治之下,出現了歷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開啟了西漢走向強盛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