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向邓艾投降时,黄皓说:“魏延若在,时事必不至此”魏延若还活着,蜀汉还能延续?

魁哥说历史


冯梦龙的《燕都日记》记载:“化淳昔事忠贤;奏言: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上恻然,传谕收葬忠贤骸首。”

明明是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时,崇祯身边的太监曹化淳说的“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不知为何竟然被有心人改编成了黄皓说的“魏延若在,时事必不至此”。

就算二人都曾是亡国之君身边的红人,黄皓又怎么能和曹化淳相提并论呢?

其实,世人多被《明季北略》所误导:“贼攻西直门,不克,攻彰义门,申刻门忽启,盖太监曹化淳所开。得胜、平子二门亦随破。”后来的《明史流贼传》、《国榷》、《崇祯实录》及《明史通俗演义》等史料也多引用此说法,认为曹化淳曾将北京城的彰义门打开,放李自成的军队入城,因此将他打成了“奸贼派”。

但是,当时的曹化淳已告老还乡5年之久,那有开门迎贼的条件和机会,而且也没有打开城门权威。对此,他曾写下《忽覩南来野史记内有捏诬语感怀》:“报国愚忠罔顾身,无端造诬自何人?家居六载还遭谤,并信从前使不真。”所以,他也是被历史摸黑的一位贤臣。

崇祯在世时,曹化淳先后任司礼秉笔太监、东厂提督、总提督京营戎政等职,曾负责处理魏忠贤时的冤案,平反昭雪两千余件,可见其能;崇祯煤山上吊身亡后,曹化淳又多次奔赴北京,上书顺治皇帝,请求清朝妥善处理崇祯帝后的陵寝,终获得准许,比许多屈膝投降的明朝官员还要好的多,可见其忠;还有他的《被诬遗嘱》、《感怀诗》等作品留传于世,可见其才。

因此,如果说一位有才、有能、有德的人关心国事,并说出“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的话语,显然很正常。反观黄皓,自从17岁的刘禅重用他开始,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操弄威柄,终至覆国”(陈寿评)。

  • 向刘禅进谗言,致使刘禅和刘永兄弟感情疏远,10多年来兄弟想见一面都不可得。

  • 排除异己,培植党羽,将刚正不阿的将领罗宪贬为巴东太守,并受其亲信阎宇节制。同时,害姜维前往沓中屯田避祸,其得知钟会关中治军,也不敢再回成都,只能上书刘禅。

  • 当姜维上书刘禅,说钟会在关中治兵,有攻打蜀国的倾向,希望朝廷早做防备。可是,黄皓却用鬼神巫之术欺骗刘禅,说敌人根本不会来,没有那回来,致使蜀汉丧失御敌先机。

很显然,黄皓就是一个只会玩弄权柄的庸才,又哪有一点忧国忧民之志,也绝对不会说出“魏延若在,时事必不至此”这样的关心国家安危的话来。

就算黄皓真说过“魏延若在,时事必不至此”的话,魏延也没有被马岱所杀,蜀汉还能延续吗?可以肯定地说,答案是否定的。

《三国志·魏廷传》记载: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

也就是说,魏廷“以勇略任”(陈寿评),但性格又太高傲,同僚都不愿意和他打交道,其实就是群众关系紧张。虽说魏延的确是一员可以独当一面、镇守一方的良将,但他的群众关系太差,又怎么可能担负起扭转蜀汉生死存亡的重担。

  •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时,蜀军秘不发丧,缓缓退军。当时,护军姜维、长史杨仪以及军司马费祎等人,是抛下他这支孤军缓缓撤离前线的,此乃同僚关系太差之一;

  • 当他梦到头上生角,去问解梦的赵直时,赵直明明心中清楚“头上用刀,大凶之兆”,但他反而糊弄魏廷“不战而贼欲自破之象”,此乃同僚关系太差之二;

  • 当魏廷与杨仪两军对峙相互上书朝廷进行辩解时,刘禅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二人的意见,但二人都愿意保杨仪而怀疑魏延,此乃同僚关系太差之三;

  • 诸葛亮在世时,对魏廷并不重用,此乃同僚关系太差之四。

同时,魏廷的处事格局,也就决定了他人生的路走不长。当魏廷看到杨仪等人正在引兵撤退时,十分震怒,趁着杨仪还未下达撤军的机会,自己率先带领部队直接南归,并烧毁所过之处的所有栈道。而这些栈道可是花费了蜀汉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才建成了,就这样被魏廷一把火毁于一旦。由此可见,魏廷的大局观还是有问题的,显然是“顾小我而失大我”的心态格局。

所以,刘禅投降邓艾前后,黄皓绝对没有说过“魏延若在,时事必不至此”这样的忧国之言,而魏延就算活着,也无力扶蜀汉大厦于倾倒。


祥子谈历史


黄皓如果说过“魏延若在,时事必不至此”这样的话,虽然黄皓是祸国殃民的大太监,但是他这句话还是非常有道理的。

首先说明黄皓认可魏延的能力,魏延是蜀汉名将,实力与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蜀汉五虎上将是一个档次,魏延镇守汉中面对强大的曹操毫不畏惧,成功地保卫了汉中。



其次说明黄皓与魏延的关系不错。黄皓与蜀汉名将姜维关系不好,姜维要杀黄皓,黄皓也陷害姜维。而蜀汉当时唯一可以与姜维相提并论的名将就是魏延,黄皓怀念魏延也非常正常。

当年刘备派魏延守汉中,魏延何其豪情万丈——曹操举天下来,为大王拒之;偏将10万众来,为大王吞之。

事实上,魏延也是践行了自己的誓言,兢兢业业守卫汉中门户。 诸葛亮时代,以攻为守。诸葛亮将丞相幕府移到汉中,魏延虽受制于诸葛亮,但是作为最了解汉中军事的蜀汉大将,一直颇受诸葛亮倚重。

在诸葛亮时代两类将军颇受重用,一是荆州派系,比如邓芝向宠;二是西北武将,比如了解雍凉军事的姜维王平。

而魏延是兼具两种特性,荆州出身同时熟悉汉中前线军事。

如果姜维是矛,那魏延就是盾,盾不但能守,而且还能反击和推进。

从理论上来说,黄皓的话是对的。如果魏延活到蜀汉灭亡的时候,有姜维魏延两位蜀汉超一流名将防御曹魏,蜀汉的确不可能灭亡。

姜维12次北伐曹魏,取得5胜5平2负的战绩,姜维最远率领蜀汉军队北伐打到现在的青海甘肃一带。如果有魏延这样实力不亚于姜维的蜀汉名将镇守汉中,蜀汉对曹魏的战争更加游刃有余,当然不可能被曹魏灭亡。

曹操对魏延都毫无办法,何况实力远不如曹操的钟会邓艾等曹魏将领。

但这只是理论上的情况,实际上魏延很难活到蜀汉灭亡的公元263年。

历史上对魏延的出生时间没有明确的记载,公元211年魏延跟随刘备进军四川,就算魏延此时是二十多岁的年轻将领,到蜀汉灭亡时候的公元263年也已经七十多岁了,魏延即使活着估计也廉颇老矣,很可能已经退休回家养老了。

实际上公元234年诸葛亮死后,魏延与长史杨仪不和。两人矛盾激化,魏延争斗落败,为马岱所追斩,夷灭三族。

为蜀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一代名将魏延在蜀汉权力斗争中被冤杀,昏君刘禅甚至灭了魏延的三族。中国历史上被皇帝灭族的名将屈指可数,两汉三国也就韩信彭越魏延三位,而姜维全家是在蜀汉灭亡以后被曹魏军队杀害。

如果在蜀汉王朝权倾天下的大太监黄皓真的说过这样的话,他就应该让皇帝刘禅为含冤遇害的一代名将魏延平反昭雪,可是黄皓并没有这样做,刘禅更没有这样做,可见刘禅是比杀害名将岳飞的赵构更加昏庸无能的昏君,赵构毕竟是南宋开国皇帝善于逃跑,而刘禅连逃跑都不敢直接投降,成为亡国之君并不冤枉。


厚德载物49847


蜀汉灭亡是势不可挡的。

首先,从魏延的年纪来看,他可能都活不到刘禅投降那天。魏延211年跟随刘备,234年被杀。如果估计魏延开始追随刘备时近30岁的话,那么被杀应该在53-55岁左右。刘禅263年投降蜀汉灭亡,这时候就算魏延活着也至少八十多岁了,根本打不动了,按照三国时期人的寿命来看,根本没什么人能活到这么大年纪。



其次,从双方实力来看,即使诸葛亮还在都不一定打不过魏晋。蜀国偏安一隅,只占据益州,地少兵弱,魏晋盘踞中原十二州之多,兵强将广,而且正是司马氏强势的时候,连年征战蜀国国力更加微弱,更有“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这一说法。这时候就算魏延还活着,也跟廖化差不多80岁的大将,估计这时候骑马行军一天都比较困难吧!



可能有人说有魏延在,用子午谷奇袭早就灭了魏国。子午谷奇袭成不成功不说,就算成功了,还要攻打长安,这期间还需要人牵扯敌人的其他兵力。就算攻下了长安,但是能守下来吗?周围都是敌人的地盘,而且魏晋的国都在洛阳还完好无损,除非魏晋内乱,而且蜀国兵力源源不断的红给才行。



所以蜀国灭亡是大势所趋,就是魏延在也无济于事了。


博古论今天


太丧心病狂了,看有人在网上发文说,刘禅在邓艾打向成都,准备投降时,身边一直宠信的太监黄皓竟然说了一句“魏延若在,时事必不至此”,简直是雷出了天际。

有人竟然能够编出这样没有缘由的段子来,是欺负我们文史自媒体界没人了吗?

这句话,最早的版本应该是在明末李自成的大军兵临北京城下,崇祯身边的太监曹化淳对崇祯所说:“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

这是一个恒古的话题,关于魏忠贤到底是一个好人还是坏人,目前已经呈两极分化的态势,但是崇祯即位之初诛杀魏忠贤这件事,至少在崇祯执政后期的时候是后悔的,崇祯在北京城破前,还让人收殓魏忠贤的骨灰。

这里先不去探讨魏忠贤的是非功过,先来说说,三国时期的刘禅、黄皓和魏延以及姜维之间的那点事。

黄皓对蜀汉政权到底有多坑?

蜀汉政权从两宋以来,逐渐被奉为正统,如果深究的话,那真的是越是弱越强调正统,越是强,则越是强调大一统,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的时候,十分强调正统的概念,所以,蜀汉政权由一个军阀割据的形象被上升为匡扶汉室的形象。

对于蜀汉政权最终的灭亡,我们是抱有惋惜的,惋惜怎么办,必须找背锅的,什么样的人能够背下这么大的锅呢?

外戚?不行,刘备几乎没啥大舅哥;女色?不行,刘禅不是太好女色;最后只能是宦官了,刘禅贪玩,宦官当政,必然是蜀汉政权灭亡的症结所在。

黄皓能够说出“魏延若在,时事必不至此”这样的话,想必是一个忠于汉室的宦官了?其实,最坑蜀汉政权的,应该就是黄皓了,黄皓在取得刘禅的信任后,专秉朝政,肆意打压蜀汉的文臣武将,给蜀汉政权内部统治带来极大的祸害。

当时即使是姜维都要避让三分,不敢回朝,请求屯兵在外,不敢回成都了。

在魏国灭蜀之战前,姜维得知钟会于关中调兵遣将,就上书给刘禅要早做准备了,而黄皓竟然以鬼神之术告诉刘禅不会有敌人到来。

后来邓艾率领少数兵马奇袭成都,成都在粮草充沛,兵马足够的情况下刘禅竟然开城投降,实在是有点让人无法无语,黄皓在刘禅投降的过程中必然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黄皓:“皓从黄门令为中常侍、奉车都尉,操弄威柄,终至覆国。”将蜀汉政权覆灭的责任全部推给黄皓。

当然,我前面已经说到,这是一次甩锅,蜀汉政权真正覆灭的主要人物还是刘禅,小人能够当政还是刘禅造成的。

魏延若在,蜀汉局势何去何从?

虽然说黄皓是不可能说出这样话的一个人,但是这句话如果真的从魏忠贤,变成了魏延,蜀汉真的能够抵挡住曹魏的攻势,使得蜀汉局势“必不致至此”?

对于魏延,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是有一定了解的,却又是被误解很深的一个人,《三国演义》中说魏延是一个有反骨的人,并且在最后一次北伐失败后,没有让诸葛亮续命成功,甚至还要造反,结果被马岱给斩了。

实际上,魏延是三国时期蜀汉继关羽、张飞之后顶级将领,比赵云、马超还要受到刘备的重视,刘备还力排众议将汉中交给魏延来管理。

魏延在汉中驻守15年,使得曹魏始终没能踏入关中一步,可见其军事才能还是有的,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魏延提出“子午奇谋”成为一千多年来的军事构想,至今还存在一定的争议,甚至使得现在的很多读者对诸葛亮的军事能力产生了质疑。

在诸葛亮死后,魏延也并没有造反,只不过诸葛亮身后事安排不当,继承人的选择上出现问题,致使内部出现倾轧,魏延没有死在防守曹魏政权的前线上,却死在了自己人的手下。

如果魏延不死,曹魏要想从汉中进入蜀地是不可能的,魏延的防守策略是稳扎稳打:“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 使不得入。及兴势之役, 王平捍拒曹爽, 皆承其制。”

魏延的接替者王平就是采用这样的防守策略,将曹爽打败。

但是这里面也有一个前提,那就是魏延驻守汉中的时候,是诸葛亮主政,刘禅并不管事,诸葛亮治内还是很有一套的,如果有一个坚强的后盾,汉中防守策略得到,蜀汉肯定不会被曹魏轻而易举的拿下。

刘禅宠信黄皓之后,并不管朝政,使得黄皓专权,这个时候,即使是魏延重生也没有用啊!

姜维作为诸葛亮的真传,也并非没有本事之人,然而对战曹魏,前期多胜少负,后期多负少胜,实际上是蜀汉与曹魏政权之间综合实力差距的拉开。


史论纵横


我觉得有点道理啊。

当年刘备认命魏延守汉中,魏延何其雄壮——曹操举天下来,为大王拒之;偏将10万众来,为大王吞之。

事实上,魏延也是践行了自己的誓言,本本分分守卫门户。

诸葛亮时代,以攻为守。诸葛亮将丞相幕府移到汉中,魏延虽受制于诸葛,但是作为最了解汉中军事的将军,一直颇受倚重。

在诸葛亮时代两类将军颇受重用,一是荆州派系,比如邓芝向宠;二是功能性武将,比如了解雍凉军事的姜维王平。

而魏延是兼具两种特性,荆州出身同时熟悉汉中前线军事。

如果姜维是矛,那魏延就是盾,盾不但能守,而且还能反击和推进。

从后期的蜀汉局势看,对于魏延的需要,要远大于凉州出身的姜维。但魏延死也是必要的,以他的个人性格和武人背景,不论杨仪,蒋琬,还是费祎,陈衹,都不会和魏延合作愉快的。

黄皓的感慨,有道理但又很牵强。

有道理在于,魏延确实能力强,魏延守汉中,估计汉中丢不了。

但是牵强在于,魏延不可能活到那时候。

黄皓的确是个宦官,但宦官不是傻子瞎子。历史上大多数宦官都是帝王的分身或国运衰退的背锅人。

他这句感慨如果是真的说过,那他其实埋怨的不只是姜维能力不足,或者诸葛死后蜀汉以攻代守的战略偏执,很可能还影射了蜀汉内部的派系斗争所带来的内耗。


秋山三国


魏延必死!

诸葛亮死之前,魏延已经是军方第二号人物了,居功自傲,除了诸葛亮谁也不服,你让谁去制衡他?姜维当时不过是小字辈,才投降几年?

杨仪污蔑魏延谋反,满朝上下居然迟疑不决,不知道该听谁的?这还用迟疑?谁不知道魏延是刘备一手提拔的亲信?打曹魏的决心比诸葛亮还要坚决!

刘禅不杀,也不用别人扶,在诸葛亮死后能当几十年皇帝谁敢说他弱智?蜀汉实力不足,内部又是四分五裂,这才是灭亡原因。

刘禅不傻,那么就知道魏延不是真的谋反,但是当皇帝的不可能无条件信任一个人,连诸葛亮死后刘禅都不允许成都人祭祀,何况没有怎么打过交道的魏延,所以为了以防万一,除掉军功最大,官职最高的魏延也是势在必行,而且还不用自己动手何乐而不为?

至于黄皓说的话听听就算了,就算历史回流,魏延还得死!


宋光华的历史天空


刘禅向邓艾投降时,宦官黄皓跟刘禅说:“魏延若在,时事必不至此。”有这种话流传出来,这个跟姜维改变魏延的策略有关系,因为姜维的改变让钟会得以率大军长驱直入,和姜维互相牵制在剑阁,邓艾则趁势从景谷道偷渡奇袭绵竹,进逼成都,惊慌失措的后主刘禅在谯周的劝导下,向邓艾投降,蜀汉灭亡。


对于魏延,很多人的印象来自《三国演义》,魏延主动投降刘备后,诸葛亮判断其脑后有反骨,是个不忠之人,就想着要把他处决,在刘备的求情下方才作罢,在后来诸葛亮行祈禳之术以求续一纪之命,即将成功时,魏延咋咋乎乎跑到帐中报告消息,不小心踫倒主灯,使诸葛亮作法失败,功亏一篑,姜维气得要杀了他,诸葛亮拦住才算作罢,诸葛亮临死前,算到魏延会反,留了一条计策给马岱,让他跟在魏延身边,当魏延喊出“谁敢杀我”的时候突然出手,将毫无防备的魏延斩杀。



历史上诸葛亮并没有留下这条计策,虽然对魏延很不放心,但诸葛亮的态度并非是斩杀魏延,而是跟杨仪、姜维他们说让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从命,就随他的便,让他去吧,魏延死于马岱之手,是杨仪下的令,是和杨仪争斗失败的结果,魏延在诸葛亮死后,作为一个将军,因为和杨仪平常就不对付,现在要听杨仪的命令,心里不服气,在退军的过程中赶在大军前面烧毁道路,反攻最高指令官杨仪,杨仪和魏延两人都上书给刘禅说对方要谋反,刘禅问朝中的董允、蒋琬二人,董蒋二人都说怀疑魏延这个人,可见魏延给人的印象并不好。

而魏延给士兵的印象也不好,魏延命士兵去攻击杨仪大军,结果王平骂道:“诸葛公尸骨未寒,你们怎么敢如此。”魏延手下立马散了,把魏延扔在那里,只有其子和亲信数人在身边,魏延只得逃走,杨仪派了马岱去追杀,马岱成功追上魏延并杀了他,将魏延头颅献给杨仪,杨仪又诛杀了魏延三族。


魏延如果没被杀,是否真的可以延续蜀汉?这个真的很难说,魏延这个人是刘备的部曲,也就是刘备的亲信部队,其人具备强大的军事才华,随刘备入川作战,数有战功,被刘备授予牙门将军,这牙门将军就赵云和魏延担任过,任职者与主公关系密切,需要常伴主公左右,参赞军谋,不仅要具备过人的勇武,还要有出色的军事谋略,非文武双全的人不能担任。

魏延的军事才华被刘备所器重,在刘备自称汉中王定治所于成都时,要选个大将来镇守汉中,这时候很多人都以为是张飞来担任这个要职,没想到刘备选了魏延来当汉中太守,刘备让魏延说说获奖感言,魏延豪气干云的说道:“曹操举倾国之力来,为大王拒之,若一偏将领十万大军来,为大王吞之。”


魏延镇守汉中时,在各个围戍内留重兵以御外敌,如果敌人来犯汉中,可以将敌人挡在关外,让敌人无法进入汉中,为蜀汉很好的守护着门户,魏延的这种策略在他死后还起到了作用,公元244年,曹爽想要建军功来树威,率军十余万来攻蜀,当时镇北将军王平守汉中,兵不满3万,王平否定了部将收兵守汉、乐二城的提议,认为援兵太远,放敌入关(阳平关)必为祸,于是派部将领兵据兴势拒敌,魏军被阻于兴势,因供给困难,牛马多死,士兵困乏,蒋琬和姜维领军增援,大将军费祎也从成都督军赶到,把魏军狠狠揍了一顿。

姜维在接过诸葛亮大旗后,对曹魏进行了十来次北伐,总计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拒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姜维想着要扩大战果,就想了招诱敌深入,放敌军入阳平关,蜀军退守汉、乐二城,重要关口都留了重兵把守,再派一支军队打游击,以此拉长敌军的补给线,等敌军得不到粮草补充想退还的时候,诸城守军和游击再一拥而上,这样就能将敌军全歼了,可惜想法挺好,却遇上朝廷用人不当,钟会率领大军围住汉、乐二城,又另派军进攻阳安关口,蒋舒助傅佥守关口,骗说要出城杀敌,却投降了曹魏,傅佥战死,关口就这样落入了钟会手里,钟会得以长驱直入,姜维只好退保剑阁,与钟会僵持在剑阁。



邓艾则趁机从景谷道偷渡,进兵至绵竹,打败诸葛瞻父子,诸葛瞻父子以身殉国,刘禅得知邓艾军进逼成都,赶紧开城投降,还写信敕令姜维投降,而黄皓所说:“魏延若在,时事必不至于此!”指的是这件事,就是怪姜维改变魏延守汉中的策略,才有此亡国之败,不过这话黄皓有没有说,历史并没有记载,就算是魏延还活着,也已经七十多岁,蜀汉也难以为继,何况魏延桀骜不驯,虽有军事才华,却也是刘禅的威胁,魏延成为权臣难以服众,发生政治斗争是必然的,如果魏延活着,恐怕早就把蜀汉折腾完了,哪还有邓艾的事。


历史红尘


在头条上,如“某某若在,事必不至此事”的这种恍然大悟事后追悔的段子,出现最多的有三个例子。

第一个:曹操哭郭嘉。

周瑜火烧赤壁,曹操死里逃生,等到他统计战败的数据后,发现前期战果不仅化为乌有,而且也失去了统一天下的大好形势,他不禁悲从中来,哭着说了一句,“奉孝若在,何至于此!”


第二个:明朝太监曹化淳追思魏忠贤。

崇祯十七年二月,内忧外患,李自成渡过黄河进攻山西,除了总兵周遇吉之外,各地总兵以及镇守太监,纷纷投降,明朝笼罩在一片亡国的阴霾之下,不到一月时间,李自成便攻至北京。

太监曹化淳哭对崇祯道:“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

但《明史》等等正史之中,并没有见到这一句话。原来,这一句出处最早是出自于冯梦龙的小说《燕都日记》,纯粹属于小说家野史之言。

这条假历史有好几本野史同时记载了,包括 《石匮书后集》·张岱:

曹化淳,不知所出;向在魏忠贤门下,落职已久。崇祯甲申三月,贼势甚急,起化淳管理皇城。化淳奏言:『忠贤若在,时事决不敢坏至此』!上闻之恻然,传谕收葬忠贤骸骨。还有《小腆纪年》·徐鼒 也记载了:  明起复太监曹化淳守城,收葬魏忠贤尸。   化淳昔事忠贤;奏言:『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因传谕收葬忠贤遗骸(考曰:本冯梦龙「燕都日记」)。   徐鼒曰:特书之,讥思宗之谬也。看看锦衣卫写的实录,《崇祯遗录》·王世德: 野史有上命收魏忠贤骸骨一事,荒谬不足致辨。

据考证,那时候曹化淳在老家,根本不在崇祯身边。

第三个:黄皓怀念魏延。

刘禅向邓艾投降时,黄皓到底有没有说过,“魏延若在,时事必不至此”呢?

其实翻遍正史,也没有看到黄皓说过这一句话,反而是见到他投降得比谁都快!

公元263年,魏国朝廷命令征西将军邓艾、镇西将军钟会、雍州刺史诸葛绪攻打蜀国。

被黄皓排挤在外的姜维探到这消息之后,非常着急,便上书给刘禅,希望他调兵遣将以作应对。

但黄皓利用迷信巫术迷惑刘禅,说魏兵不可能攻打蜀国,只是姜维找理由,以图掌握更多的军队而已。

因此刘禅否决了姜维的意见,当魏国邓艾偷渡阴平小道进放蜀国腹地,又在棉竹地区打败了诸葛瞻,蜀国大势已去,刘禅便投降了。

诸葛亮在世时,可以统摄全蜀国军政大权,六出祁山都不能建功,也不敢说怎样怎样,为何一个将军魏延,就有怎样怎样的言论?

黄皓因为名声非常坏,邓艾便决定将他处斩,黄皓用金银财宝买通了邓艾身边的人,逃过了一劫,但后来还是被司马昭凌迟处死。

古人治国用兵,都讲究一个“势”,正所谓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当大势已去,就算白起复生、孙武再世,都挽回不了这种亡国的形式,就别说魏延了!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刚日读史


黄浩什么时候说过这句话:

“魏延若在,时事必不至此”

这是对明朝太监曹化淳在崇祯帝死前对崇祯帝所说的话:

“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

的翻版。

黄浩不可能说过这句话:

1、魏延的人际关系很差,和黄浩不会有什么交情;

2、魏延长期是在汉中,在诸葛亮时期,黄浩根本不算人物,二人没有认识的可能;

3、蜀汉朝廷对魏延的定性是:在诸葛亮死后不听从诸葛亮命令,要夺取诸葛亮属意兵权的杨仪兵权,但没有反叛投靠曹操的意思。即魏延是争权但无叛国。

若魏延不死蜀汉会不会灭亡?

魏延的生死,对蜀汉的影响并不大。蜀汉灭亡是因为姜维长期率领重兵在外,导致汉中和成都兵力空虚、无力抗衡钟会和邓艾而灭亡。

如果黄浩和诸葛瞻成功用阎宇取代姜维,钟会想要灭蜀汉是不可能的。至于邓艾的偷渡阴平,更是自投罗网。

在灭蜀汉之战,曹魏朝廷里,基本上是一片反对之声,普遍认为曹魏没有办法灭蜀汉,就是邓艾也反对进攻蜀汉。只有司马昭和钟会坚持灭蜀汉之战。

姜维一不防守汉中、二不回防成都,在得知钟会10万大军进攻消息时,不但不积极回防,而是继续在沓中屯田,只是要求刘禅派兵驻守汉中——可事实是:

蜀汉主要兵力都被姜维控制在沓中。

如果姜维得知曹魏要进攻的消极时,马上率领主力回防汉中,蜀汉就不可能丢失汉中。汉中不丢,邓艾就不敢偷渡阴平袭击成都。

魏延的能力,在汉中之战时得到了刘备的赏识。实兵诸围策略,让曹魏军无力进入汉中。

但若魏延不死,作为诸葛亮明定的继承人蒋琬、费玮等就难以成为大将军,只能作为丞相。

反对北伐、修养生息的蒋琬、费玮和主张北伐的魏延注定会冲突。除非蒋琬、费玮对魏延妥协,否则魏延也难以北伐。

当然蒋琬、费玮也无力禁止魏延北伐,因此双方估计会形成一个共识:

限制性北伐,专注拓境蚕食,而非像诸葛亮北伐一样想要鲸吞。

人际关系不好的魏延,能否在后诸葛亮时代生存,考验着蜀汉的政治平衡能力。

这才是魏延不死下蜀汉真正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魏延要么发动政变清洗反对派,要么被反对派给清洗,蜀汉内斗。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魏延是蜀汉帝国的开国大将,为刘备集团在西川扎根以及后来的开疆扩土都立下了汗马功勋。许多看过三国的人都有这么一个印象,魏延既不是刘备的结拜兄弟,又不是五虎将之一,怎么在外打仗到处都看得到他,而且还经常担当先锋这样的关键角色。魏延到底在蜀汉帝国处于什么地位?魏延倒底想不想谋反?蜀汉帝国被灭前,宦官黄皓为何由此一评:“魏延若在,时事必不如此”,魏延如果还在,蜀国还能延续吗?

首先要确定一点,无论魏延是否还在,蜀国必亡。这是天下大势,天时地利人和多要素决定的,非一人一力可以改变。诸葛孔明何其了得的人物,鞠躬尽瘁还是不能挽救蜀汉衰亡的命运,更何况魏延乎。三分天下,刘备能够占其一,这是天时加人和的结果。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关羽失荆州后,蜀汉帝国仅存益州一地,天下十州的十分之一,蜀汉帝国就再也没有跟其他两国扳手腕的底气和实力了,慢慢衰亡是不可挽回的宿命。问题只是这个结局什么时候来,是早还是晚。

第二,诸葛亮为什么要杀魏延?这得从魏延在蜀汉的地位谈起。魏延在诸葛亮治下多被当做大将或偏将使用,地位不算太高。其实在刘备治理时期,魏延的地位却高得超乎想象。举一个例子,刘备称汉中王后要回成都,就得派一个得力的大将镇守。汉中中这个地方,北瞰关中,南护蜀中,是一个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地方,对蜀汉来说至关重要。刘备选择了谁去呢?既不是他的三弟张飞,也不是爱将赵云。这人恰恰就是魏延!这也从侧面说明了魏延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将领,地位也绝不在所谓五虎将之下。对于这么一位有军功,有地位的大将,如果跟统治者思路相投的话是很有前途的。可惜的是魏延的主张一向跟诸葛亮不对路。在与魏国交战的过程中,蜀国有胜有负,魏延的表现一直是比较好的,魏国大将的死就与魏延有关。魏延一直主张出奇兵制胜,而诸葛亮主张求稳。诸葛亮死后,他的继任者也是持相同的想法。所以,与其留着这个刺头来跟自己作对,还不如把这个有权有势又有想法的大将扼杀在权力更迭的摇篮里。跟是否有反骨没有半点关系,魏延被杀其实是政治斗争的结果。跟以诸葛亮为代表的官方主流政见不合,这就是魏延为何被杀的根本原因!

第三,魏延如果还在,蜀汉能否延续?魏延这个人军事战术是一流,但战略上属于末流。比如兵出子午谷这个奇招,有希望一举拿下长安,战术上没有问题。但战略上没有考虑蜀军孤军深入的问题,后勤补给怎么来,曹军举国而来怎么抵挡,这些都是高级统帅应该全盘考虑的。而姜维基本承袭诸葛亮稳扎稳打的风格,消耗魏军有生力量而不搞孤注一掷的豪赌,这符合当时蜀国的国情,因为蜀国根本输不起。所以魏延的风格不符合国情,此其一。其二,魏延这个人性格高傲,看不起别人,大家平时都躲着他。只有杨仪跟他针缝相对。诸葛亮死时,魏延是南郑候,要比关羽的汉寿亭候,诸葛亮的武乡候爵位还要高。而姜维不过是诸葛亮看好的一个降将而已。魏延是不会看的上姜维的。而如果魏延做大将军,统领全军,大将不合,于蜀军不利。或者魏延在外要搞起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那一套,蜀国军队多重领导或者陷入分裂,蜀国大概率会死的更惨。

至于黄皓为什么会说出这样一句话?也很好理解,蜀国灭亡时,魏延早就去世很多年,黄皓拿一个早就不在的人说事一不会影响大局,说了也白说;二还可以借此打击姜维等政治宿敌;三还可以显示自己的睿智,在刘禅面前逞能。反正是事后诸葛亮,不说白不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